专题版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板块三世界史通史整合课件(共10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版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板块三世界史通史整合课件(共10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05 22:02:53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通史整合(世界史)
阶段1 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世界古代史
阶段特征
从上古到中古时期,人类由原始社会逐渐迈向文明时代。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格局,地域性帝国不断崛起,人类文明之间的交流不断发展。
(1)政治上,上古时期,东方农耕文明一般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而古希腊、罗马则形成了公民政治,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色彩。中古时期,欧洲形成封君封臣制,西亚形成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东亚国家普遍实行中央集权制,政治文明的多样性更加明显。
(2)经济上,上古时期,大部分国家都是农耕经济发达,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中古时期,西欧封建庄园盛行,中古时期后期,西欧工商业城市兴起;欧亚大陆形成了丝绸之路,但与非洲南部交往很少;美洲则独立发展出农耕文明。
(3)文化上,上古时期,东方国家的科技围绕着农业生产,文学艺术反映农业发展状况。中古早期,基督教垄断西欧民众的精神生活;中古时期后期,西欧人文主义思潮兴起,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通史视角
视角1 地理环境对上古文明的影响
(1)农业:早期农耕经济一般分布在具有一定灌溉条件、土地肥沃、温度适宜的地区,这是早期文明一般诞生于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上的重要原因。
(2)交通:交通是不同文明交流的主要通道,大江大河的航运有利于人类的交流,一般有利于文明的发展;大山、沙漠则阻碍人类的交流,一般出现文明的时间较晚。
(3)政治:广袤的大平原容易形成庞大的大一统国家,从而推动君主专制政体的形成;多山则容易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有利于公民参政,从而形成公民政治。
(4)文化:农耕经济对于早期文明有重要意义,水利灌溉和洪水泛滥深刻影响了早期文明的科技和文学艺术。
视角2 推动国家形成的原因
(1)经济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国家出现的根本原因,农业的出现使产品出现了剩余,可以供养脱离生产的国家管理者和保卫者,这一因素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适用的。
(2)政治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贫富差距扩大,阶级和阶级对立产生,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协调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冲突是国家的重要职能。
(3)兴修水利:在最早的亚非文明古国中,农业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兴修水利特别是兴修大型水利工程,需要调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使建立统一的国家成为历史的必然。
(4)抵御外敌:原始社会后期,部落之间的战争不断,组建强大的部落联盟,在对外战争中获胜成为国家出现的现实原因。
视角3 中古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1)政治上:城市的兴起使欧洲出现了新的等级——市民阶层。城市与王权结盟,促使王权加强,市民阶层参与政治,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
(2)经济上:城市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旧制度瓦解,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3)思想上:在西欧城市市民争取自治的过程中,自由、平等、民主、权利的意识逐步觉醒,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人性解放、谋求人生幸福等思想观念得以张扬。
(4)文化上:随着城市的出现,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作了准备。
视角4 奥斯曼人灭亡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1)文艺复兴: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大量拜占庭帝国的学者逃到意大利,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咽喉,对过往商人征收重税,推动了欧洲开辟新的商路,揭开了欧洲殖民扩张的序幕。
(3)欧洲社会的进步:在对抗奥斯曼帝国进攻的过程中,欧洲很多国家走上了民族国家的道路,君主专制强化。火器和火药得到广泛应用,推动欧洲进入火器时代。
(4)巴尔干成为欧洲的火药桶:奥斯曼帝国征服巴尔干半岛使该地区的民族、宗教成分更加复杂,逐渐演化成欧洲的火药桶。
押题预测
1.(2024湖南娄底一模)在帝国建立的过程,亚历山大在埃及拜谒阿蒙神庙,为女神伊西丝建庙;在巴比伦向当地的主神马尔杜克献祭,下令重建被薛西斯毁掉的马尔杜克神庙。亚历山大此举意在(  )
A.宣示政权的合法性
B.推行宗教宽容政策
C.赢得当地忠心归顺
D.助推各地文化交流
C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亚历山大尊重被征服地区的宗教,推行宗教宽容政策,这一政策的目的是赢得当地民众的忠心归顺,C项正确。材料中,亚历山大并没有将帝国统治与当地的宗教信仰联系起来,无法宣扬“合法性”,A项错误。B项是材料中的现象,不是目的,排除。亚历山大的措施有利于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但是,这是“影响”而非“目的”,D项错误。
2.(2024广东佛山一模)中古后期,商人、手工匠、市民的子弟全都需要识字,接受教育。因此,城市学校传授的主要是谋生和创业的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城市教育(  )
A.加速庄园经济的崩溃
B.加强国王权力
C.有利于文艺复兴产生
D.提升教皇权威
C
解析 城市教育的对象是商人、手工匠、市民,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的形成,为文艺复兴奠定基础,故选C项;庄园经济在农村,城市教育不会影响农村庄园经济,排除A项;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而不是教育,排除B项;城市教育有利于提高城市人民的文化水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皇权威,排除D项。
3.(2024江西新余一模)笈多王朝灭亡后,印度在7世纪建立戒日王朝。戒日王朝宣布土地国有,分配给臣属和封国。臣属的封地称采邑。各封国也把土地分给下级贵族作为采邑。最初的封地以禄田的形式存在,以后转为世袭领地。这表明当时的印度(  )
A.雅利安进入北部地区
B.奴隶制王朝开始兴起
C.进入到封建社会形态
D.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土地由国有转变为私有,表明印度进入封建社会形态,故选C项;雅利安人在约公元前1500年进入印度,排除A项;材料说明印度戒日王朝属于“封建制王朝”,排除B项;材料反映印度的地方有较大独立性,不是中央集权制,排除D项。
阶段2 资本主义的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
阶段特征
15世纪至18世纪中期是世界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关系等领域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1)经济上: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人类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高举人文主义旗帜,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政治上:英、美、法三国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清除阻碍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4)国际关系上:西欧国家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建立。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期,拉丁美洲爆发了独立运动,基本推翻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
通史视角
视角1 支持新航路开辟的不同势力的不同目的
(1)工商业资产阶级:通过开辟新航路,打破阿拉伯人对东西方贸易的垄断,开拓东方市场,获取超额的利润。
(2)贫困潦倒的贵族:认为富裕的东方是实现发财梦想的最好场所,通过掠夺东方的金银改变自己窘迫的经济状况,维持自己的政治地位。
(3)欧洲的天主教会:面对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天主教会希望通过开辟新航路向东方传播天主教,扩大天主教势力。
(4)西葡的封建王室:面对奥斯曼帝国和欧洲强国,相对弱小的西葡无力在欧洲大陆扩张,两国都希望通过开辟新航路向欧洲、地中海以外地区扩张,扩大王国的实力。
视角2 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原因
社会 基础 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科技知识,又为科技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这是近代自然科学创立发展的社会基础
思想 基础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为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制度 基础 欧洲一些国家保护奖励科技发明,改革教育制度和专利制度,组织科研机构,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创立和发展
外在 因素 中国的四大发明、阿拉伯文化和希腊自然哲学传入西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并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主观 原因 科学家的努力探索,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视角3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
(1)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中古时期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受到封建领主贵族的阻挠,城市市民支持王权打击地方贵族,利用王权保护城市的自主权,王权逐渐成为公共权力的受托者,这是民族国家兴起的重要推动力。
(2)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建立商品流通的交通网络,需要保护资产阶级的海外活动,这都需要建立一个强大的、统一的国家机器,这是推动民族国家形成的经济根源。
(3)宗教改革的影响:宗教改革后,拥有超国家权力、几乎涵盖欧洲的天主教会在很多国家的统治土崩瓦解,“民族”的宗教、统一的语言、民族认同心理诞生,新教成为促进民族国家形成的宗教因素。
(4)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不仅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还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超越了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民族国家在欧洲更加普遍。
押题预测
4.(2024江苏连云港一模)1562—1563年,运往波罗的海地区的呢绒有2/3使用英国船只;1599—1600年,这一比例提高到99.9%;1601—1602年,进入伦敦港的船只几乎一半属于英国。在地中海,英国船只不仅运送英国货物,而且在外国之间运送货物。上述现象说明(  )
A.欧洲贸易中心转移
B.英国积极进行商业扩张
C.英国垄断世界贸易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16世纪中后期到17世纪初,英国海外航运业迅速发展,这是英国积极进行商业扩张的必然结果,故选B项;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排除A项;“进入伦敦港的船只几乎一半属于英国”说明“垄断”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D项。
B
5.(2024重庆一模)伏尔泰认为中国皇帝是开明君主,说康熙帝“圣怀宽阔”,是“以善良仁慈,行高德美而驰名遐迩的君主”;雍正帝是“世上最公正、最有教养、最贤明的君主”。这反映出伏尔泰(  )
A.对中国政治文明有深刻而正确的认知
B.利用中国政治文明宣扬他的政治主张
C.主张以理性与科学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D.肯定中国儒学对世界历史发展的贡献
解析 18世纪的法国是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伏尔泰寄希望于“开明”的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材料反映出他利用中国政治文明宣扬他的政治主张,故选B项;伏尔泰对中国政治文明的认识是片面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理性与科学,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伏尔泰对中国儒学的态度,排除D项。
B
6.(2024湖南娄底一模)《拿破仑法典》以法律的形式巩固了农民小土地所有制,因而构成拿破仑军队的主体的穿军装的法国农民,在战场上充分表现出了那些君主制国家的军队的士兵所缺乏的主动性和勇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拿破仑战争冲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根基
B.法国农民将命运与拿破仑政权紧密相连
C.拿破仑帝国维护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D.法国打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封建枷锁
解析 拿破仑军队的主体是法国农民,《拿破仑法典》巩固了农民小土地所有制,使法国农民感到自己的命运与拿破仑政权紧密相连,参军是为保卫自己的利益,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法国,而不是欧洲,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巩固农民小土地所有制,而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排除C项;小农经济的存在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D项。
阶段3 工业文明的兴起与扩展——两次工业革命时期
阶段特征
从工业革命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资本主义取得全球优势的时期,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确立。
(1)经济上,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模式,同时,对社会关系、国际关系、思想文化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
(2)政治上,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成为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资本主义制度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确立。
(3)国家治理上,工业革命后,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国家的职能扩大,对官僚体系、法律制度、社会保障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国家治理向现代化发展。
(4)国际关系上,两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形成。为了反抗不公正的国际格局,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通史视角
视角1 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的原因
(1)资金:海外贸易、殖民掠夺,为英国积累了巨额财富。
(2)市场:通过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3)原料:国内资源丰富,海外掠夺原料。
(4)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流入城市,成为自由劳动者。
(5)技术:手工工场时期培养了一批具有熟练技能的工匠,他们成为工业革命中的技术革新力量。
(6)政治前提: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能为资本家带来利润的技术革新。
视角2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社会发展的特点
(1)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处于领先地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很快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强国。
(2)政治上,与经济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德国的政治体制相对保守,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国内极端民族主义盛行,最终使德国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泥潭,德国的民族崛起严重受挫。
(3)外交上,德国周围强国林立,英国、法国、俄国等大国都高度警惕德国的崛起,德国力图突破大国的封锁,开始争夺海外市场。
(4)科技文化上,在科学上,德国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物理学方面成就突出。在文化方面,哲学成就突出,文学、艺术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视角3 拉丁美洲独立后的内外环境
(1)封建主义大行其道:西班牙、葡萄牙在拉丁美洲实行封建专制统治,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各国经济上大地产制盛行,政治上形成了军事独裁的“考迪罗”制度。拉丁美洲人民面临着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2)畸形的经济结构:西葡统治时期,宗主国垄断拉丁美洲的对外贸易,各地的生产相对单一,造成独立后各国的经济结构单一,没有形成独立的经济体系,严重制约了拉丁美洲各国的经济发展。
(3)种族矛盾依然严峻:长期的殖民统治造成了拉丁美洲各国人口成分复杂,白人、黑人、印第安人、混血人种都占有很大的比例,不同人种之间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不利于拉丁美洲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4)拉丁美洲国家间存在矛盾:玻利瓦尔建立统一的南美洲国家的愿望并未实现,拉丁美洲分裂成众多的国家,这些国家由于领土、资源、人口等方面的矛盾而不断发生战争,严重影响了拉丁美洲国家的发展。
(5)英、美、德、法等国的经济渗透:拉丁美洲的国家独立后,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趁机对拉丁美洲各国进行经济渗透,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实际成了列强的附庸,拉丁美洲国家呈现出半殖民地化趋势。
(6)美国的门罗主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时期,美国提出了门罗主义,排挤欧洲列强对拉丁美洲的干涉,也暴露了美国独霸拉丁美洲的野心。拉丁美洲各国独立后,美国对拉丁美洲各国经济上进行渗透,政治上进行干涉,甚至发动武装侵略,墨西哥受害最深。
押题预测
7.(2024广东湛江一模)下图所示为1761—183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亚洲进口商品的结构变化(单位:百万英镑)。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工业革命影响进口贸易格局
B.殖民扩张加剧了对原料的掠夺
C.工业制成品国内市场已饱和
D.圈地运动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
A
解析 工业革命促进了棉纺织业和日用品生产行业的发展,使得纺织品和杂货的进口量逐渐减少,工业革命客观上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使得茶叶的进口量增加,故选A项;茶叶属于消费品,而不是原料,排除B项;工业制成品国内市场已饱和,不能用来说明英国茶叶进口量上升,排除C项;圈地运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排除D项。
8.(2024广西高三联考)1861年英国人在印度设立“印度星章”,星章拥有者位居英国骑士之列,截至1877年已有数百人。该头衔连同之后设立的“印度帝国勋章”,成为大多数印度人可以期待获得的仅有的欧式荣誉。这些举措(  )
A.激发印度人民掀起反英高潮
B.加速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
C.促使了印度种姓制度的瓦解
D.强化英国在印度的统治秩序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在19世纪中后期,印度人比较期待获得由英国人所设立的欧式荣誉,该政策是英国对印度的文化殖民措施,目的在于弱化印度人民的反英意识,进而强化英国在印度的统治秩序,故选D项;这些举措会弱化印度人民的反英意识,排除A项;印度在19世纪中期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排除B项;材料与印度种姓制度无关,排除C项。
9.(2024江苏无锡一模)1819年,李斯特以德意志5 000多名商人和工厂主的名义起草了《致德意志同盟议会请愿书》,建议邦国间废除关税,成立德意志工商关税同盟,对外国产品实行报复性关税。1834年,关税同盟建立。这体现了德意志(  )
A.重商主义经济思想较为盛行
B.民族国家意识渗入经济领域
C.关税同盟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D.已经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B
解析 根据材料“报复性关税”可知,虽然当时德意志尚未实现统一,但在德意志内部民族国家意识已经渗入了经济领域,故选B项;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盛行于早期殖民扩张时期,19世纪初流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要求成立关税同盟,而不是强调关税同盟的权力,排除C项;1871年德意志才完成统一,排除D项。
阶段4 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时期
阶段特征
20世纪上半叶被称为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人类历史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同时,也诞生了社会主义苏联。
(1)战争浩劫:20世纪上半叶,人类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也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促进了民族觉醒,推动了和平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2)革命时代:20世纪上半叶,无产阶级革命不断高涨,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从一国发展为社会主义阵营,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深刻影响了国际关系和民族解放运动。
(3)民族解放:两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最终摧毁了帝国主义几百年来建立的殖民体系,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
(4)创新改良:经济领域,20世纪上半叶,苏俄(联)人民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资本主义国家也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际治理领域,先后成立了国际联盟和联合国,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通史视角
视角1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国际社会的矛盾
(1)协约国内部矛盾重重: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之间矛盾重重。英美存在着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英法存在着争夺欧洲霸权的矛盾,美日之间存在着争夺亚太霸权的矛盾。这些矛盾使协约国内部很难协调一致,成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的重要因素。
(2)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受到了严厉的制裁,德国国内复仇主义情绪严重,这种情绪成为希特勒上台的重要原因。巴黎和会后,德国一直试图突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这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诱因。
(3)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俄之间的矛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采取了敌视苏俄的政策,将欧洲大国排除在这一体系之外。苏俄组建共产国际,号召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发动革命,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
(4)殖民地国家与协约国之间的矛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之上,无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权益,引起了亚非拉国家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中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视角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新特点
(1)历史地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上承“亚洲觉醒”,下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2)领导阶级: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仍然主要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但是,部分国家无产阶级已经登上政治舞台,民族资产阶级既反对西方的殖民统治,又惧怕无产阶级的革命主张,具有两面性。
(3)斗争形式: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列强侵略政策的不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呈现出斗争形式多样的特点,既有暴力的革命形式,也有和平的抗议、改革形式,既有部族首领领导的起义,也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
(4)革命任务:亚非拉大部分国家,既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也需要面对本国的封建顽固势力,这造成很多亚非拉革命任务的双重性,即反帝反封建。
视角3 德日法西斯上台的相似原因
(1)国际原因: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德国受到巴黎和会的制裁,日本受到华盛顿体系的压制。因此,德国有复仇情绪,日本有不满情绪,两国都企图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历史原因:德国专制主义、军国主义传统浓厚,社会上的尚武情绪浓厚;日本明治维新不彻底,武士道精神盛行,政权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国主义色彩。
(3)经济原因:德日两国的经济实力较弱,对美国经济依赖较为严重,从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对德日影响很大,社会矛盾异常尖锐,法西斯势力趁机上台。
(4)政治原因:德国纳粹党充分利用了人们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煽动复仇主义情绪,获得大量民众的支持。日本军部利用直属天皇的体制特点,越过日本内阁,不断挑起对外扩张,最后,控制内阁,建立法西斯的独裁统治。
押题预测
10.(2024湖南长沙一模)1917年11月8日,苏俄新政权颁布法令,宣布“决心根据上述对一切民族都公正的条件,立即签订和约,终止这场战争”。法令的颁布(  )
A.说明苏俄新政权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B.加速了沙皇专制体制的瓦解
C.体现苏俄民众对和平的渴望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C
解析 1917年11月7日俄国发生十月革命,11月8日苏俄政府颁布《和平法令》反对并退出正在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体现了苏俄民众对和平的渴望,故选C项;法令颁布后没有立刻实施,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排除A项;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排除B项;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不是《和平法令》,排除D项。
D
11.(2024广西高三联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立观念被集体安全思想所取代,倡议集体安全的国际联盟在盟约中废除会员国的中立权。国际联盟成立后所有欧洲中立国都加入了国际联盟。1936年比利时、荷兰宣布重返中立。1938年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国家宣称中立,并表示“对所有国家友好,保持独立的坚定决心”。这表明(  )
A.国际联盟“全体一致”原则失效
B.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国家被边缘化
C.国际联盟委任统治制度面临瓦解
D.国际联盟集体安全机制走向衰落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比利时、荷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国家宣布重返中立,不再受国际联盟盟约的约束,说明集体安全机制走向衰落,故选D项;“全体一致”指普遍一致和普遍否决权,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国家自己宣称中立,而不是被边缘化,排除B项;国际联盟委任统治制度涉及的是战败国的海外殖民地和属地,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D
12.(2024安徽淮北二模)1935年3月,德国宣布已经拥有一支空军,随后又向英法等国表示将实行义务兵役制,并建立一支约50万兵力的陆军。对此,英法等国实际上予以了默认。据此可知,当时(  )
A.德国取得了军事上的优势地位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已经解体
C.民族复仇主义刺激了纳粹崛起
D.绥靖主义助长法西斯势力扩张
解析 材料说明,英法对德国突破《凡尔赛条约》限制采取默认的政策,实际上是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侵略野心,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德国和其他国家的兵力对比,无法得出德国取得了军事上优势的结论,排除A项;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排除B项;材料无法反映德国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C项错误。
阶段5 和平与发展的潮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阶段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虽然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对峙,但是,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历史的潮流,社会主义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全球化、多极化、多样化、信息化的趋势不断增强。
(1)国际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格局是国际关系的基本特点,20世纪60年代以后,多极化的趋势日趋明显。两极格局瓦解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经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市场向制度化、法制化方向发展,苏联解体后,世界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辉煌的成就。
(3)社会变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运动扩大了公民的民主权利,西方国家的基层自治进一步发展,部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成“福利国家”。
(4)科技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促进了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
通史视角
视角1 冷战的客观影响
(1)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美苏双方为了争夺在军事、科技等领域的优势,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3)促使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进行改革。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4)面对美苏两极对峙局面,亚、非、拉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并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视角2 欧洲一体化的影响
(1)战争:欧洲的一体化将欧洲各国的命运联为一体,从根源上消除了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使西欧摆脱了战争的阴霾。
(2)经济: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商品、劳动力、原料、资本、技术市场,为西欧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
(3)政治:壮大了西欧的经济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提高了西欧的国际地位,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4)国际:联合的西欧不利于美国的控制,强大西欧不利于苏联的西扩,美苏都不愿意看到欧洲一体化。欧洲的一体化也破坏了英国的大陆均势,英国本质上反对欧洲一体化。
视角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原因
(1)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垄断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造成一系列其自身难以解决的危机,迫使私人垄断资本接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在战争中,一些国家对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为战后的国有化政策及建立国营经济奠定了基础。
(3)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经济危机迫使国家垄断资本发挥干预和调节的作用,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和发展。
(4)战后出现的高科技产业的推动:科技革命需要巨额资金和有效管理,这超出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承受能力,需要国家政权的有力干预。
押题预测
13.(2024河南模拟预测)1980 年,美国通过的《拜杜法案》规定:鼓励更多的小型企业参与到联邦研发计划当中,促进营利组织与承担研发工作的非营利组织(包括大学)之间的合作。此后,联邦政府开始鼓励市场驱动型大学的发展,以提高经济竞争力。这反映了美国(  )
A.积极推动科研的市场化
B.通过市场干预促进了经济高速增长
C.科学技术取得了新突破
D.小型企业成为科技发展的主要力量
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颁布《拜杜法案》鼓励小企业技术创新,参与联邦研发计划,使小企业成为促进联邦科研成果转化的主要力量之一,达到利用企业的技术力量满足联邦政府研究开发工作及商业市场的目标,这反映出美国积极推动科研的市场化,A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减少了对市场的干预,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美国的政策,未体现美国科学技术的具体成就,排除C项;推动小型企业在科技发展中发挥更多作用,并不直接等同于小型企业成为科技发展的主要力量,排除D项。
14.(2024安徽池州一模)1979年,美国总统卡特严厉谴责苏联侵略阿富汗的行径,勃列日涅夫回复卡特:苏军进入阿富汗是应阿富汗政府的邀请,以抵制长期以来在阿富汗发生的外部侵略行为。美国随即采取高科技、粮食等禁售制裁苏联的行动。这表明该时期(  )
A.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B.美苏争霸斗争激烈
C.意识形态斗争愈演愈烈
D.美国肩负大国担当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苏联在美苏争霸中采取攻势,入侵阿富汗,这影响了美国在中亚、西亚的战略利益,美国总统谴责并制裁苏联,以维护美国利益,故选B项;材料表明美苏武力争夺导致世界局势紧张,未体现和平与发展,不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排除A、C两项;美国谴责苏联入侵阿富汗是基于维护自身利益,而不是美国的大国担当,排除D项。
15.(2024广西模拟预测)1969 年,北约组建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应对环境污染等事务,联邦德国代表在第一次全体代表大会上说,我们在这里讨论的问题完全有可能成为东西方谈判议程的起点,进而迅速达成协议,并采取措施“改善我们人民的生活质量”——“我们的人民” 包括欧洲分界线上的任何一方。据此可知,联邦德国(  )
A.把治理环境污染作为外交重点
B.强调北约的集体防卫功能
C.希冀以环保名义缓和冷战气氛
D.重视北约内部的协商功能
C
解析 根据材料“成为东西方谈判议程的起点,进而迅速达成协议”等信息并结合当时冷战环境、多极化趋势产生等知识,可得出联邦德国希冀以环保名义缓和冷战气氛,C项正确;材料缺乏比较信息,不能得出联邦德国的外交重点是什么,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东西方谈判和达成协议”,不是在强调北约的集体防卫功能和北约内部的协商功能,排除 B、D两项。(共106张PPT)
专题九 交流中的多元文化——古代文明的交流和多元的中古世界
1 通览 主干知识
2 研学 核心命题
目录索引
3 突破 大题题型
1 通览 主干知识
知识建构
主题线索
主题:从上古到中古时期,人类由原始社会逐渐迈向文明时代。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格局,地域性帝国不断崛起,人类文明在交流中不断发展。
线索一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发展与交流
(1)农牧业产生后,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产生、国家形成,人类迈向文明时代。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西亚、埃及、印度、中国和希腊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特征。
(2)随着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崛起,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迁徙等因素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
线索二 中古时期西欧封建社会及其转型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逐渐形成了以封君封臣制、庄园与农奴制为主要特点的封建制度。中古后期,西欧王权逐渐加强,城市兴起,开始向资本主义转型。
线索三 中古时期世界区域文明的多样面貌
(1)东欧的集权国家: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都继承了希腊罗马的宗教文化,同时,受亚洲游牧政权冲击较多,政治上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呈现出东西文明融合的特征。
(2)亚洲的政教合一国家:伊斯兰教兴起后,在亚洲兴起了阿拉伯帝国、德里苏丹国、奥斯曼帝国等政教合一国家,对世界文明的交流影响各异。
(3)东亚的中央集权国家:东亚国家受中国影响较大,大都实行中央集权制、科举制,信奉儒家思想,使用汉字,形成了儒家文化圈。
(4)非洲文明与美洲文明:非洲文明与美洲文明发展各具特色。班图人通过大迁徙到非洲东部、西部、南部,在这些地区生产生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明。古代美洲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在农业、天文学等领域有着辉煌的成就。
主干知识
知识点一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发展与交流
1.人类文明的产生
(1)旧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类主要依靠 采集 和渔猎为生。
(2)新石器时代①
①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的 生产者 。
②社会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事专门管理和 文化创造 的人从社会生产中分离出来。
③国家产生:私有制逐渐产生,贫富分化日益严重;部落战争推动了奴隶制的形成, 国家 开始出现。
2.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
(1)多元特点: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 交通条件 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2)多元表现
①大河文明:人类最早在两河流域等农耕条件相对优越的地方形成了农耕文明。
②城邦文明②:古代希腊半岛,港湾众多、运输方便,则形成了工商业相对发达的城邦文明。
③其他文明:古代非洲的 撒哈拉沙漠 以南、美洲出现文明较晚,其文明的形态各具特色。
3.古代文明的交流
(1)原因
①人口迁徙: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 印欧人 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逐渐迁徙到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
②国际贸易:欧亚大陆上的 丝绸之路 将不同文明连接起来,推动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
③征伐战争:希波战争、亚历山大远征、罗马③的征伐等战争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2)表现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1释概念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是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大约从一万多年前开始,结束于距今约4 000年。世界各地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年代和延续时间不尽相同,结束的年代也不一致。一般认为农业的产生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人类逐渐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演化。
2链高考 雅典民主制度的局限性
(2022湖北,11)在雅典城邦,获得村社支持是通向政治舞台的必由之路。公元前5世纪中期,著名将军客蒙用大量家财捐助公共服务、资助同村公民,以获取政治上的支持。这表明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缺陷。
3链高考 罗马公民权的扩大与帝国的形成
(2021海南,14)公元前272年,罗马征服了意大利半岛,被征服的意大利人没有罗马公民权,而公民权意味着占有土地的权利和机会且具有排他性。约公元前124年,“拉丁官员法”的颁布使得意大利人在拥有本土权利的前提下,可以获得罗马公民权。这一转变有利于罗马帝国的形成。
4深分析 上古时期,西亚文明发展的特点
a.长期领先:西亚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在农耕技术、冶铁、艺术等领域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b.民族复杂:西亚文明是众多民族交融的产物,是周边民族争夺的重点区域。
c.影响深远:西亚文明影响了欧洲、西亚、北非、南亚甚至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知识点二 中古时期西欧封建社会及其转型
1.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
(1)政治上的封君封臣制度:是社会动荡和 自然经济 的产物。造成了西欧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2)经济上的庄园制: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基本上自给自足, 领主 掌握庄园的管理权,实行农奴制①。
(3)精神上的基督教统治: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控制居民的 精神生活 。
2.中古西欧的发展演变
(1)
(2)法律体系
①普通法系:12世纪前后,建立在罗马法和习惯法基础上,普通法逐渐形成。以 判例法 为主要法律渊源,法官的地位突出。
②大陆法系:13世纪以后,随着 王权 的加强,法国统一法律的步伐加快,为大陆法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城市兴起③:10—11世纪,西欧各地兴起众多城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4)人文主义:14世纪,以 人文主义 为旗号的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对后世影响深远。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1释概念 西欧农奴制度
西欧农奴制度是指西欧封建社会中封建领主在其领地上建立起来的超经济剥削制度,农奴对领主具有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西欧农奴制起源于古罗马的隶农制,盛行于中古时期,随着黑死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等因素而逐渐瓦解。
2链高考 中古晚期,英国国王与城市市民的联合
(2022北京,12)英国议会最初由封建教俗贵族组成。1265年骑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参加议会,并于1341年起单独议事,最终组成议会下院。通过议会,国王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金钱和人力的支持。这说明城市市民是国王联合的重要对象。
3深分析 自治城市对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
a.经济:为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奠定基础。
b.社会:促进市民阶层崛起。
c.政治:加强了王权,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d.思想:城市兴办大学,为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三 中古时期世界区域文明的多样面貌
1.文化交融的东欧国家
(1)拜占庭:西罗马灭亡后,东罗马帝国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②。
(2)俄罗斯①: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 基辅罗斯 ,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17世纪末,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的庞大帝国。
2.政教合一的西亚帝国
(1)阿拉伯帝国:中古时期,信奉 伊斯兰教 的阿拉伯帝国兴起,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③。
(2)奥斯曼帝国:15—16世纪,奥斯曼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 贸易 受到一定影响。
3.宗教民族复杂的南亚国家
(1)宗教:孔雀帝国统治期间,佛教盛行;笈多帝国时期, 印度教 逐渐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2)文化:古代印度的艺术都与宗教有关。印度佛教传入东亚逐渐形成
禅宗 等佛教宗派,古代印度文化对东南亚影响深远。
4.中华文化圈的东亚国家
(1)朝鲜:古代朝鲜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先后形成了新罗、高丽、朝鲜等统一王朝。
(2)日本
①大化改新:7世纪,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建立 中央集权制 国家。来自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文字等深刻影响了日本。
②武士道:日本有神道的传统信仰。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④,
神道 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武士道。
5.非洲文明与美洲文明
(1)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班图人逐渐扩展,到11世纪,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古代史上,东非、西非和南非形成一系列文明国家。
(2)美洲:印第安人在美洲创造了 玛雅 、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1巧归纳 俄罗斯文化的特点
2链高考 拜占庭帝国与罗马文化的关系
(2023福建,13)研究显示,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从未认为自己是“拜占庭人”,而以“罗马人”自称;他们自视为罗马帝国皇帝,延续着罗马帝国的统治。这一研究结果说明,拜占庭帝国深受罗马文化的影响。
3链高考 阿拉伯人对保留和传播其他文化的作用
(2021福建,12)公元8—9世纪,阿拉伯人大规模地将其他文明的古代文献翻译成阿拉伯语。到了14世纪,其中的一些文献已陆续传到欧洲。这为新航路开辟创造了条件。
4图分析 日本的幕府政治
2 研学 核心命题
高考风向标
备考建议
1.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发展与交流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既要认识到人类文明的起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农业发展、贫富分化、国家建立等),又要看到不同地区文明的不同特点(大河文明、海洋文明、河谷文明)。不同文明的交流促进了世界文明发展。
2.中古时期西欧封建社会及其转型
中古西欧在王权加强、民族意识发展、城市兴起、社会思想等方面都有所变化,这种转变引领西欧走向资本主义,因此,本考点在高考中考查频繁。
3.中古时期世界区域文明的多样面貌
中古时期区域文明分布更加广泛,文明类型更加多样,归纳这些文明各自的特点是学习的重点。
微点1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发展与交流
真题聚焦
命题角度1 《汉谟拉比法典》与古巴比伦王国的政治特点
1.(2023全国新课标卷,31)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
(  )
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B
解析 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8世纪统治西亚部分地区的是古巴比伦王国,从材料信息看,该法典是《汉谟拉比法典》,宣扬王权至上,故选B项;波斯帝国于公元前6世纪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公元前10世纪亚述帝国兴起于西亚,与材料时间不符且材料内容与军事无关,C项错误;尼罗河地处非洲,而材料提及的是西亚,排除D项。
命题角度2 斯巴达城邦的重要节日与公民认同
2.(2024黑吉辽卷,12)古姆诺帕里亚节起源于公元前7世纪中叶,是斯巴达城邦为纪念战争胜利而创设的重要节日,在每年最炎热的7月举行,历时数天。这期间,人们吟唱颂歌以纪念众神和斯巴达英雄,还举行少年和成人的体育表演。据此可知,该节庆有助于斯巴达(  )
A.维护民主政治稳定
B.繁荣城邦经济
C.凝聚城邦公民意志
D.形成多神崇拜
C
解析 斯巴达实行寡头政治,并非民主政治,排除A项;古姆诺帕里亚节与战争有关,该节日举行期间主要唱颂歌及举行体育表演,没有涉及经济活动,排除B项;城邦公民聚集在一起举行活动,有利于增强公民的凝聚力,凝聚公民意志,故选C项;古希腊多神崇拜在此之前已经形成,排除D项。
A
命题角度3 罗马帝国禁卫军地位的变化与罗马帝国的统治危机
3.(2024湖北卷,11)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为了维护统治,建立禁卫军并给予他们特殊待遇。后续皇帝不但遵循给禁卫军发放大量赏金的惯例,而且发放金额越来越大。禁卫军甚至认为皇帝的任命必须征得他们的同意。这显示罗马帝国(  )
A.军人集团威胁政权稳定
B.经济繁荣提升军人待遇
C.皇帝赏赐增强军队战力
D.边境压力增加军费支出
解析 材料中提到禁卫军因特殊待遇和不断增加的赏金而权力膨胀,甚至认为皇帝任命需征得他们同意,这显示出罗马帝国军人集团势力过大,对政权稳定构成了威胁,A项正确;材料强调禁卫军权力过大对政权的影响,并没有提及军人待遇的提升是经济繁荣的结果,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为了维护统治,罗马帝国皇帝不断提升禁卫军赏金,而非强调这些赏赐是为了增强军队战力,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及边境压力和军费支出的关系,D项错误。
考向剖析
1.核心概念——地中海文化圈
考向解读 地中海世界的历史是史学界的热门研究领域,研究著作和文章颇多。古代地中海文化圈的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过程,了解地中海文化圈这一概念有助于丰富对地中海文明史的认识。
地中海文化圈形成于人类文明诞生之初,包括两河流域的西亚、北非的埃及和欧洲的希腊罗马。因为地理空间上临近,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文化上有众多的相似处,形成所谓的“文化圈”,与东亚的“黄河—长江文化圈”和南亚的“印度—恒河文化圈”遥相呼应。
地中海文化圈起初的重心在西亚,后来转移到希腊,而后转移到罗马。波斯帝国时期,地中海地区长期处于一个帝国统治之下,文化上的交流更加频繁,文化上的相似性更加明显。
中古时期以后,地中海文化圈逐渐被伊斯兰教文化圈和以基督教为意识形态的欧洲文化所取代,地中海地区已经失去了作为一种统一文化的含义。
【典例1】 (2024山东泰安二模)有学者认为希腊的殖民时代(公元前8—前6世纪)是地中海航海史上互动潜力最为充分的一次大爆发。到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已将由希腊海外定居点构成的世界视为一个文化和社会的统一体。作者意在说明古代(  )
A.希腊文明影响近代欧洲发展
B.希腊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C.地中海各地文明的交流互鉴
D.希腊人航海活动的目的较复杂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希腊人通过海外殖民将希腊文化传播到地中海各地,长期的居住、生活有利于地中海各地文明的交流互鉴,故选C项;材料强调希腊殖民对公元前5世纪时地中海周围地区的影响,与近代欧洲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希腊文化与地中海周围文明的交流,具有双向性,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希腊人航海活动的目的,排除D项。
2.考查重点——世界古代文明多样性的原因
考向解读 我国主流的学术观点认为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是“多样化”,这一趋势形成的历史根源是世界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因此,本考点既具有知识性意义,也具有历史价值观的意义。
生产 方式 生产方式是造成世界古代文明多样性的根本原因。亚非文明古国以农业立国,形成了和平自守的大河文明;而古代希腊以工商业见长,形成了开拓进取的海洋文明;以畜牧业见长的游牧民族则形成杀伐奔袭的特点
地理 环境 在上古时期,生产力相对落后,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人类早期文明一般分布在大河旁边,利用冲积平原的有利条件进行农业生产。希腊港湾众多对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及海外贸易有很大的影响
周边 环境 西亚文明处于地中海文明的中心地带,是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的交汇处,一方面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文明的稳定,政权更替频繁。中国、印度文明周边压力较小,外部压力较轻,文明相对稳定
宗教 思想 宗教思想是文明多样性的重要表现,也反过来深化了文明的多样性。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印度的婆罗门教、中国的儒家思想、罗马帝国的基督教都对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典例2】 (2024福建漳州二模)虽然美索不达米亚人将他们的洪水之神视为冷酷无情的恶神,但埃及人却把他们的洪水之神看作是“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这一差异表明(  )
A.大河文明比海洋文明先进
B.世界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C.自然环境影响文明多样性
D.农业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
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洪水破坏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农业,但洪水却是埃及农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这说明自然环境对不同地区文明发展的影响具有差异性,故选C项;文明本身不具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排除A项;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但是,没有一体化的趋势,排除B项;材料与农业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无关,排除D项。
3.通史角度——古代亚非早期文明的共同点
考向解读 大河流域文明具有相似性,而这些相似性相互关联,体现了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带有一定的规律性。
【典例3】 (2024河南高三联考)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艺术造像中的神一般都戴有牛角的帽子(图1)。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时期,牛带有某种特定意义,并广泛出现在印度河印章(图2)上。据此可知两地有(  )
A.相同的语言文字
B.相似的文化元素
C.相同的文化源头
D.发达的牛耕技术
图1 苏美尔神像  图2 印度河印章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都重视“牛”,都赋予“牛”以文化涵义,故选B项;两河流域苏美尔人使用楔形文字,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使用印章文字,排除A项;苏美尔人起源于两河流域,印度文明起源于印度河流域,排除C项;材料仅出现两个地区艺术创作中“牛”的形象,无法判断两地牛耕技术是否发达,排除D项。
模拟演练
1.(2024辽宁沈阳三模)《汉谟拉比法典》的基本原则是“自我约束”,即一个人自身的行为应当符合社会的习俗和道德原则。它规定了各种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如对神明的敬畏、对国王的忠诚、对长辈的尊重、对子女的慈爱、对邻里的友善等。这些原则(  )
A.注重宣扬君权神授思想
B.旨在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C.要求人们遵循纲常伦理
D.引导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汉谟拉比法典》规定的这些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人的日常行为起到了引导作用,所以这些原则引导了人们的价值取向,D项正确;这些原则主要和人们的价值取向有关,不能体现君权神授思想,排除A项;这些原则并不仅针对奴隶主,所以不是旨在维护奴隶主利益,排除B项;这些原则并不仅仅有伦理纲常,排除C项。
2.(2024福建厦门二模)公元前83年,苏拉进军罗马,推翻平民派政权。元老院任命苏拉为无限期独裁官,以便他“能够制定最好的法律整顿满目疮痍的共和国”。元老院此举(  )
A.维护了自身的绝对权威
B.剥夺了平民的参政权利
C.破坏了罗马的共和政体
D.克服了罗马的统治危机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元老院此举实际承认了苏拉独裁者的地位,违背了罗马共和国统治者的任期制,破坏了罗马共和国政体,故选C项;元老院任命苏拉为无限期独裁官是被迫的,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元老院的权威,加剧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危机,排除A、D两项;材料无法判断是否剥夺了平民的参政权利,排除B项。
3.(2024山东烟台三模)古希腊人从埃及人那里学到了制作青铜铸像、雕刻石像和用石料进行建筑的工艺,从拙劣的模仿到创造出自己独特风格的高超艺术作品,只用了100多年。此后,雕塑成为古希腊人最卓越的成就之一。据此可知(  )
A.古希腊文化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B.埃及人曾经征服过希腊
C.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文明的进步
D.古代雕刻艺术发展迅速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古希腊与古埃及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古希腊文明的进步,故选C项;材料并无对比,无法得知古希腊文明领先世界,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埃及人曾征服过希腊,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雕刻技术作为媒介的文化交流,而非古代雕刻艺术迅速发展,排除D项。
微点2 中古时期西欧封建社会及其转型
真题聚焦
命题角度1 13世纪,商品经济发展对英格兰农业的影响
1.(2023湖北卷,12)13世纪时,英格兰的一则小品剧中,庄园领主在法庭上公开讨论小麦、奶酪、鸡蛋和小乳猪的价格。无独有偶,《田庄总管职责》也提醒领主和总管,羊毛应该论包或以一只羊一次所剪的毛为单位出售,怎样卖收益最大、好处最多,就怎样卖。上述材料反映英格兰(  )
A.封建庄园制度已濒临崩溃
B.庄园农产品获利丰厚
C.农业的经济转型趋势初显
D.圈地运动正迅速开展
C
解析 材料说明13世纪英格兰的庄园生产已经与商品经济密切相关,庄园的自给自足性已经大大降低,商品经济转型,C项正确;英格兰的庄园仍然控制在庄园主手中,变化的是庄园的生产方式,而不是庄园制度本身,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庄园农牧业产品的买卖,并没有获利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没有圈地运动的信息,D项错误。
B
命题角度2 中世纪庄园管理的规范化
2.(2023河北卷,12)中世纪中期,随着受教育群体扩大、王室司法行政书面化,英国庄园管理从依赖口头记忆转向书面文件,产生了地籍册、账簿、法庭案卷等文件。这表明,当时英国(  )
A.王权得以持续强化
B.基层治理趋于规范
C.农奴的依附性减弱
D.世俗学校广泛设立
解析 庄园是中世纪西欧社会重要的基层社会组织,英国庄园管理从口头记忆转向书面文件,有利于提升庄园管理的规范性,故选B项;材料中有王室司法行政书面化的信息,但是,这与王权的大小无关,排除A项;农奴的依附性主要体现在与庄园主的关系上,材料也未提及世俗学校的信息,排除C、D两项。
B
命题角度3 中世纪行会与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3.(2024山东卷,11)13世纪以前,西欧的行会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学徒、帮工不论家庭出身,只要合乎资格就可以成为行会成员;13世纪以后,掌握着资本和生产的富人阶层控制了行会,出身贫寒的学徒、帮工面临着更高的入会门槛,行会成员逐渐成为世袭身份。这反映出(  )
A.技术革新速度加快
B.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C.城市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D.王权对城市的控制加强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行会从开放到设置很高的门槛,行会成员逐渐成为世袭身份,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竞争激烈,行会趋向封闭,故选B项;13世纪还未进入工厂手工业阶段,无法体现技术革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城市管理体制和王权的控制,排除C、D两项。
考向剖析
1.核心概念——中古时期西欧的王权
考向解读 从中古时期到近代,西欧王权与资产阶级及其前身市民阶层的关系几经曲折,从盟友到敌人体现了双方根本利益的冲突,也与各自力量的消长有直接关系。
中古西欧的国王一般是日耳曼人征服西罗马帝国的军事首领,在长期的征伐中,逐渐形成了封君封臣制,受封的各级领主实行自治,王权有限。同时,天主教会拥有超国家的权力,进一步限制了王权。中古前期的西欧王权力量较为弱小。
中古后期,国王通过打击封建领主和天主教会,不断加强王权,这符合新兴市民阶层争取城市自治的要求,王权受到了市民阶层的支持,逐渐形成了君主专制的局面。
到了近代,随着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越来越不满封建君主专制,专制王权成为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些西欧资产阶级反对专制王权,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D
【典例1】 (2024山东烟台一模)佛兰德尔伯爵领是法国的“领地性公国”,布鲁日是其辖下实力最强的城市。13世纪末,法国国王与佛兰德尔伯爵爆发了剧烈冲突,国王联合布鲁日的统治者以恢复习惯法为名,重新颁布了有利于城市统治者的“特许状”。法国国王此举旨在(  )
A.重构封建政治契约关系
B.借助市民阶层维护统治
C.推动国家民主进程发展
D.削弱贵族势力扩张王权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布鲁日原本是建立在贵族的领地上,国王给城市颁布“特许状”,有利于削弱贵族势力,扩大王权,故选D项;颁布“特许状”损害了封建主的利益,破坏了封建政治契约关系,排除A项;国王通过颁布“特许状”而不是借助市民阶层维护统治,排除B项;此时还处于王权的扩大时期,还未进入民主进程的发展阶段,排除C项。
2.通史链接——中古时期,西欧文明的多元特征
考向解读 中古时期的西欧是多元社会,是分裂的社会,不同政治力量的博弈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也为新兴事物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1)政治结构的多元化:以罗马天主教会为首的宗教势力和以国王为代表的世俗贵族集团并驾齐驱,他们既存在权力的争夺,也有相互依存的一面。以市民阶层为主的自治城市也是一股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力量。中古时期的西欧基本上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2)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组织,农奴制是主要的生产关系,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自耕农经济。城市中的工商业者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建立了相对独立的行会组织。
(3)文化上的多元化:天主教神学、日耳曼文化、希腊罗马文化、民族文化与人文精神共处,各种文化呈现交融的趋势,也有相互博弈、互不相容的一面。
(4)司法体系的多元化: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多元造就了司法的多元性,教会法、封建法、普通法、城市法、庄园法和商法等共存与相互制衡。
D
【典例2】 (2024山东德州期末)11世纪时,英国1/5的耕地属于国王,1/4属于教会。威廉一世将全国1/2的耕地给予大贵族,这些贵族的领地往往分散于各地,如彻斯特伯爵休的封地,除其伯爵领以外,被分置于19个郡中,此外约有20个贵族的领地分散在10个以上的郡里。该举措意在(  )
A.对抗教会的权威
B.瓦解封君封臣制度
C.分散地方贵族权力
D.保持国王的优势
解析 11世纪时,英国贵族的领地被分散于各地,使大贵族难以积聚成对抗国王的力量,有利于保持国王的优势,故选D项;材料没有提及对抗教会权威的相关信息,且11世纪的国王不具备对抗教会的实力,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削弱贵族,而非瓦解封君封臣制度,排除B项;材料强调分散贵族的领地,而不是分散地方贵族权力,排除C项。
3.深度归纳——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的不同
考向解读 在西方国家的治理体系中,法律占有重要地位,西方法制中的两大法系是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其区别。
形成 过程 普通法系的演进具有连续性,体现了历史的影响和现实的需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大陆法系以罗马法为基础,受民族国家的形成、法国大革命、启蒙思想的影响较大
法律 渊源 普通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是“法官制定的法律”。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法律体系比较完整,一般不承认判例的法律效力
法官 地位 普通法系中法官地位突出,法官在无先例可循时,可以创立先例,也可以对先例做出新的解释。大陆法系明确立法和司法的分工,法官的作用不太突出
司法 推理 普通法系的法官首先需要从大量类似的先例中归纳出法律原理,最后作出判决,使用的是归纳法。大陆法系的司法判决中,法律条文是大前提,案件事实是小前提,判决结果是结论,这是一种演绎法的司法推理
D
【典例3】 (2024广东东莞一模)中古时期西欧的国王和世俗政府被置于上帝和神法之下,逐渐形成了国王要在法律下统治的观念。学者们不断总结阐述这一观念,最终在中古时期形成了法律限制王权的传统。这一传统
(  )
A.来源于中古时期神法权威
B.旨在推翻西欧的封建专制
C.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兴起
D.为政治制度转型奠定基础
解析 法律限制王权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西欧的封建专制力量,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提供了条件,故选D项;法律限制王权的传统超越了神法权威,A项错误;推翻西欧的封建专制属于近代资产阶级的目的,而材料反映的是中古时期,时间不符,B项错误;中古时期的限制王权与近代的宗教改革无关,C项错误。
模拟演练
1.(2024湖南常德一模)9世纪西欧封臣的效忠誓词如下: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由此可见西欧封君封臣制(  )
A.在契约关系下形成权力专断
B.封君同样有义务维持封臣利益
C.在相互义务中形成君臣平等
D.封君封臣建立上下级行政关系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封君封臣制度下,封君必须履行协约,善待封臣,赐封臣土地等,体现了封君同样有义务维持封臣利益,故选B项;封君封臣制度下,封君封臣各有其权利和义务,封君对封臣的控制力有限,未形成权力专断,排除A项;封臣必须效忠封君,君臣地位不平等,排除C项;封君封臣建立的是互有义务的契约关系,并非行政关系,排除D项。
A
2.(2024辽宁锦州期末)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还在于政治权利的获得,富庶城镇的居民要求当地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这里的“政治权利”是指(  )
A.城市自治权
B.人身自由权 
C.特许经营权
D.男女平等权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里的“政治权利”是指“城市自治权”,故选A项;城市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本身具有人身自由权,排除B项;特许经营权属于经济层面,不是“政治权利”,排除C项;“男女平等权”在材料中并未提及,排除D项。
A
3.在中古时期的大学里,来自相同或相邻地区、有着共同语言、共同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学生联合组成许多民族团。随着这些团体发展,“nation ( 民族)”一词从含有贬损含义的外来人群体演变成有着共同文化、共同观念、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的团体。这表明中古时期的大学(  )
A.有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B.将民族主义思想传播到欧洲
C.加快了西欧城市自治的步伐
D.重视民族语言强化民族认同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共同文化、共同观念、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有利于民族意识的觉醒,从而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故选A项;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将民族主义思想传播到欧洲,排除B项;城市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得以兴办大学,C项因果倒置,排除;民族语言仅仅是民族认同的一个方面,D项概括片面,排除。
微点3 中古时期世界区域文明的多样面貌
真题聚焦
命题角度1 拜占庭帝国的衰落
1.(2023全国新课标卷,32)有学者认为,直到13世纪,拜占庭人才被迫接受如下现实:他们的皇帝已经不具备所称的“统治全人类”的能力,皇帝的许可与授权已失去意义。这可以用来说明(  )
A.限制君主权力的思想广泛传播
B.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奥斯曼帝国形成
C.地中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东罗马帝国疆域的缩减及国力损耗
D
解析 当时,拜占庭帝国由于受到游牧民族的挤压,疆域缩减,国力损耗,导致材料中拜占庭人认为皇帝的许可与授权已失去意义,拜占庭人对皇帝能力的否定实际体现了对东罗马帝国国力的担忧,D项正确;13世纪时欧洲限制君主权力的思想并不普遍,A项错误;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B项错误;地中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是在14世纪,C项错误。
命题角度2 从日本的土地开发政策考查土地公有原则的动摇
2.(2023湖南卷,12)公元723年,日本太政官奏:“百姓渐多,田地窄狭。望请劝课天下,开辟田畴。其有新造沟池营开垦者,不限多少,给传三世。若逐旧沟池,给其一身。”天皇准奏。这(  )
A.反映了灌溉技术进步
B.动摇了土地公有原则
C.体现了天皇地位提高
D.推动了庄园制度发展
B
解析 646年“大化改新”后,日本土地国有,而材料反映的“三世一身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班田制也逐渐难以维持,动摇了土地公有的原则,故选B项;材料并未描述灌溉技术的情况,排除A项;天皇地位提高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排除C项;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并不能推动庄园制度发展,排除D项。
命题角度3 从古代帝国统治的相似性考查古代文明发展的统一性
3.(2024广东卷,12)古代世界的波斯帝国、秦汉王朝、罗马帝国、印加帝国为加强统治,均实行君主专制制度,采取诸如颁布法律、改革币制、修建道路等措施。这反映出古代文明的发展具有(  )
A.互鉴性
B.同源性 
C.统一性   
D.同步性
C
解析 古代世界文明起源于不同的地区,呈现出多样性,但是,也有共同的规律,也就是“统一性”,C项正确,B项错误。古代文明具有多样性,这是相互借鉴的基础,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从古至今,人类文明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没有同步性,D项错误。
考向剖析
1.核心概念——阿拉伯人
考向解读 阿拉伯人在中古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商人、桥梁、伊斯兰教”都是其靓丽的名片,了解“阿拉伯人”这一概念的内涵和演变有利于加深对中古史的理解。
阿拉伯人主要分布于西亚和北非的阿拉伯国家,现代的阿拉伯人是一个文化共同体,而不是具有一定血缘关系的种族,“阿拉伯”一词出现于公元前9世纪。
历史上,阿拉伯人与商业的繁荣相联系,阿拉伯人善于经商,在很长时间里垄断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因而,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使阿拉伯商人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四大发明大部分是经过阿拉伯商人传播到西方的。
大部分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历史上的阿拉伯国家大都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世界上形成了一系列政教合一的国家,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典例1】 (2024辽宁葫芦岛一模)阿拉伯人通过长达百年的翻译运动,吸取古代诸多领域遗留下来的文化学术成就,他们没有满足于通过翻译所取得的知识,相反,只是借鉴于古代世界的成就,把它当作开启未来世界的一把钥匙。这反映了当时阿拉伯文化特点是(  )
A.宗教本位
B.连贯东西 
C.兼收并蓄
D.承上启下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的百年翻译运动通过借鉴古代文明来开启新知,体现出阿拉伯文化承上启下的特点,故选D项;宗教本位主张教育应该服务于宗教,排除A项;材料未指出阿拉伯人吸取的文化成就属于西方还是东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单纯吸收其他地区的文化成就,而是突出强调阿拉伯文化承上启下,排除C项。
2.归纳比较——与西欧相比,中古时期东欧国家的特点
考向解读 中古时期的东欧和西欧在文化上存在很多不同,呈现出多元的特征,这是教材着墨较多的地方,是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民族构成与宗教信仰 西欧国家大部分是日耳曼人建立的,一般信仰天主教,受西罗马帝国影响较大;东欧国家大部分是斯拉夫人建立的,一般信仰东正教,受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影响较大
政治制度 西欧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封建制度,王权相对较弱。东欧国家受到东方国家的压力较大,王权一般比较强大,很多形成了君主专制制度,较为典型的是俄罗斯
东西方交流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东欧国家面临着东方民族和国家的强大压力,与亚洲游牧民族和国家的战争较多,受东方文明的影响也较深。拜占庭帝国是较为典型的代表
经济发展水平 除拜占庭帝国外,大部分东欧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商业不发达,奴隶制大量存在,农奴制也更加残酷,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也大大晚于西欧
【典例2】 (2024河北张家口一模)查士丁尼在位时期规定,拜占庭帝国境内妇女的嫁资受到法律保护,妻子在离婚时享有绝对的嫁资返还请求权,理由是“妇女拥有充足的嫁资以便繁衍后代和增加城市人口是非常必要的”。据此可知,罗马法(  )
A.保障女性的公民权利 
B.注重司法程序正义
C.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
D.具有理性色彩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罗马法对妇女嫁资的保护目的在于保障生育和喂养子女,从而增加人口,着眼于国家长远和整体利益,这也说明罗马法的理性色彩更加突出,D项正确;拜占庭帝国的女性没有充分的政治权利,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罗马法中对女性公民权利的规定和保障,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司法程序的内容,无法得出司法程序正义的结论,排除B项;人人平等强调不同的民族、人群等都在法律面前平等,材料内容不能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且拜占庭帝国时期还未能够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C项。
3.归纳比较——亚洲文明的多样性
考向解读 相对于欧洲,中古时期亚洲文明的多样性更加明显,尤其是政治制度、文化和宗教,这与亚洲庞大的疆域有直接的关系,反映了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项目 政教合一的西亚 多种宗教的南亚 中央集权的东亚
政治 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 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但由于宗教冲突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
项目 政教合一的西亚 多种宗教的南亚 中央集权的东亚
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
文化 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以中国儒家文化为中心,相互影响、相互借鉴
【典例3】 (2024北京丰台期末)下表为人类早期各区域文明的部分成就,从中可以得出(  )
古代埃及 古代西亚 古代印度 古代希腊 古代美洲
金字塔、 象形文字 《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 佛教、“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城邦民主政治、帕特农神庙 20进位、浮动园地
A.城邦国家形成,各国文字出现
B.早期各区域文明同时产生
C.文化多样,折射人类社会生活
D.各地区封建君主制度建立
C
解析 古代埃及、西亚、印度、希腊、美洲文明成就各异,说明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地区的文明反映不同地区人类的社会生活,故选C项;城邦国家是古希腊的文明成就之一,不能代表其他地区,排除A项;早期各区域文明产生的时间是不同的,且题干未提及产生时间,排除B项;古希腊地区形成的是民主政治,非封建君主制度,排除D项。
模拟演练
1.(2024安徽黄山一模)阿拉伯帝国对古希腊的哲学、科学著作推崇备至。他们尤其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感兴趣,把他们的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并加以注释。这说明阿拉伯帝国(  )
A.与古希腊文明有密切交流
B.科技水平曾长期领先世界
C.延续了希腊化时代的进程
D.具有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人翻译了古希腊哲学和科学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体现其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阿拉伯帝国对古希腊文明单方面的吸收借鉴,未提及双方的交流,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阿拉伯帝国的科技成就及水平,排除B项;材料只说明阿拉伯帝国对希腊哲学、科学著作的推崇,没有反映其继承了希腊文明,排除C项。
2.(2024湖南岳阳一模)603年,摄政圣德太子制定“冠位十二阶”,规定官阶晋升不再以氏族门第而以个人的才干和政绩为依据。604年,又制定“宪法十七条”,强调“国无二君,民无两主”,号召贵族百官“以和为贵,以礼为本”。这些举措(  )
A.反映了大化改新的政治意图
B.意在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C.确立了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
D.使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圣德太子通过制定新的官阶晋升机制打击氏族豪强,同时借助法律手段树立君主的统治权威,体现了他加强中央集权的意图,故选B项;大化改新开始于公元646年,由孝德天皇领导,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圣德太子利用儒家思想巩固统治秩序,但并未确立其正统地位,排除C项;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3.(2024河北唐山一模)玛雅人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令人惊叹。促使这方面高度发展的原因之一,是祭司阶层亲自掌握。他们的职责之一是日测气象,夜观天文,制订历法,决定重大农业活动时间。历法越精确,剥削来源越牢靠。据此推断,古代玛雅祭司阶层重视历法的主要原因是(  )
A.宗教神学观念影响
B.关注民生保证农时
C.压榨民众维护统治
D.文化垄断控制人民
C
解析 根据材料“剥削来源”可知,祭司阶层亲自掌握天文历法,决定重大农业活动时间,以便更好压榨民众,以维护统治,故选C项;材料未明确提及宗教与制订历法的直接关联,排除A项;其主要目的是剥削民众,进而维护统治,并不是关注民生,排除B项;控制人民的最终目的,还是维护统治,排除D项。
3 突破 大题题型
题型专项9 “比较异同”类解法与技巧
题型特点
比较类试题的“比较”是指事件之间关于本质、影响、同一阶段的趋向、不同阶段的差异等方面的对比以及人物之间观点的对比等,常用的设问关键词有“相同”“相似”“一致”“共同”“新发展”“新变化”等。
典例剖析
(2024全国新课标卷,42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同一块耕地上连续耕作,重视水利灌溉、粪肥使用及田间管理,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特征①。先秦出现的连作制在两汉发展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冬小麦种植的推广,为豆类作物与大、小麦的轮作提供了条件,麦类作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44—200倍。唐代北方麦豆两熟制普及。宋代南方水稻育秧、插秧技术推广与提升,普遍实行稻麦轮作②,同时圩田、梯田等大量出现。明清随着美洲作物的传入、双季稻的推广,轮作物种更为丰富,山地、丘陵等得到进一步利用③。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提供了经济支撑。
——摘编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罗马帝国时期,农业中普遍采用轮作制。4世纪后,法兰克人从罗马人那里掌握了二圃耕作方式,轮流耕种全部耕地的1/2④。10世纪起,重犁的采用以及长达300年的大垦荒运动,扩大了耕地面积。三圃制逐渐流行⑤,耕地依自然条件划分为三大块,分别进行春播(大麦、燕麦等)秋收、秋播(小麦、黑麦等)夏收和休耕。耕地收割完毕和休耕的土地成为“敞地”,作为公用牧场。13世纪,豆科植物加入轮种,谷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3—4倍。14、15世纪,粗放农业开始向集约农业过渡,农业与畜牧业进一步结合⑥,葡萄、啤酒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增,近代西欧农业的许多特征逐渐形成。
——摘编自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等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与西欧古代农业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的主要差异。
解题路径
【破题】 审清设问,明确答题指向
求答项 概括中国与西欧古代农业的主要差异
限定语 时间上限制在“古代”,答案角度上限制在“土地利用方式”上
信息来源 根据材料
【解题】 审准材料,提取信息
必备 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选择性必修2》“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部分的内容,也联系到《中外历史纲要》(上、下)的部分知识,对考生的综合知识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信息 提取 中 国 ① 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技术较高,精耕细作的特点
② 反映了中国古代作物轮作的特点
③ 反映了中国古代土地类型多样,土地资源充分利用
西 欧 ④ 反映了西欧实行土地轮作制
⑤ 说明西欧土地利用较为简单
⑥ 说明西欧农业与畜牧业的结合
【答题】 精确提炼,确定答案
参考答案 中国土地连续耕作,西欧长期存在休耕;中国多种作物轮作,西欧主要以麦类轮作为主;中国以种植农作物为主,西欧趋向农牧并举;中国土地利用方式多样,西欧较为简单;中国实行精耕细作,西欧相对粗放。
解题策略
(1)首先提取关键词,比如材料反映的主题、引文出处、时间等。
(2)其次找准比较角度,即找准比较点,这是解题的关键步骤。
①政治、经济制度类的比较,可从实施的时代背景、目的、性质、内容、结果、影响及地位等方面考虑。
②历史现象类的比较,可以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积极作用、历史局限性等方面考虑。
③历史事件类的比较,涉及背景的比较项有时代、原因、条件、目的等;涉及结果的比较项有结局、性质、功绩、局限性、影响等。
④变化类的比较,多从动态变化趋势着手归纳。
(3)最后,确定比较点,有些试题,设问中并没有“比较”“异同”等字眼,而是用“变化”“发展”等字眼,但解题过程中必须用到比较的方法。(共74张PPT)
专题十二 高举人文主义大旗——近代西方的思想解放与文化传播
1 通览 主干知识
2 研学 核心命题
目录索引
3 突破 大题题型
1 通览 主干知识
知识建构
主题线索
主题:近代以来,西方人文主义不断发展与传播,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人口迁徙、世界贸易和战争碰撞,世界不同文明间交流加强,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线索一 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文主义逐渐成为西方思想文化的主流。文艺复兴高举人文主义大旗,向封建神学思想发起冲击,宗教改革将人文主义传播到普通民众,启蒙运动将人文主义发展到成熟阶段,人文主义不断发展。
线索二 近现代思想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殖民扩张的加剧,思想文化交流逐渐形成全球规模,人口迁徙、世界贸易、近现代战争成为推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同时,学校教育、印刷书籍、公共文化建设不断发展,文化传承受到更多的重视。
主干知识
知识点一 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
1.文艺复兴——精神内核是人文主义①
(1)兴起: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的基础上,14世纪,以 人文主义 为指导的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2)扩展:15世纪后期,文艺复兴扩展到欧洲各地。
(3)影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长期被宗教戒律压抑和禁锢的人性②。
2.宗教改革——人文主义的扩展
(1)兴起与发展:马丁·路德提出了“ 信仰得救 ”的新观点;德意志宗教改革形成了路德派;西欧其他国家的宗教改革中,瑞士的加尔文派和英国的国教影响最大。
(2)影响: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 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3.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形成
(1)背景:16—17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2)代表
国别 人物 主张
法国 孟德斯鸠 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伏尔泰 君主立宪制
卢梭 主权在民
英国 (经济) 亚当·斯密③ 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
德国(哲学) 康德 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民主、自由、平等
(3)影响
①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④。
②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 法国大革命 ,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③启蒙思想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 民族独立 的精神武器。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1释概念 人文主义
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尊重人的本质、利益、需要及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其主流是市民阶级反封建、反中古时期神学和禁欲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2链高考 人文主义者对现实世界的重视
(2022江苏,13)在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者认为时间是一种天赋的、神圣的财富,时间不再是“走向永恒过渡”。他们在职业占用的时间之外,勤奋研究古典文艺,把珍惜时间、善于使用时间为座右铭。据此可知,人文主义者重视现实世界。
3链高考 《国富论》的主要主张
(2021浙江6月,18)某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家在其代表作中系统阐述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张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其代表作是《国富论》。
4巧归纳 启蒙思想家的国家学说
知识点二 近现代思想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1.近现代的文化交流
(1)人口迁徙
①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人口的跨洲流动不断发展,美洲 和大洋洲的族群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促进了 劳动力 的全球流动,20世纪80年代,新兴产业的兴起促使“知识精英①”成为移民的主力。
③移民社会形成各种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 美国 和新加坡是典型的移民国家。
(2)世界贸易
①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同时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
②茶文化的流行②、服饰 的东西方融合和钟表的传播都体现了世界贸易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3)战争与文化交锋:战争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但战争又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③。
2.近现代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1)传承:近代以来,各国普遍重视教育的发展,印刷技术不断发展,图书馆、博物馆 向大众开放,这些都促进了文化的传承。
(2)保护:近代以来,一些国家通过立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国际社会也加强合作和协调,制定了《 世界遗产公约 》等国际公约。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1释概念 知识精英
是指社会上,知识丰富,见识深刻的人。他们具有为社会服务的精神,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正面引导社会向前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知识精英”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重要“资源”。
2链高考 世界市场对茶文化发展的影响
(2015天津,4)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世界贸易较大发展。
3链高考 战争对于文化交流的影响
(2022天津,1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官方称,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保卫民主的战争。据此,有些驻扎在开罗的英国士兵于1943年底召开了“普通士兵的模拟议会”,要求将煤炭、钢铁和银行收归国有,给予印度独立地位等。普通士兵的行动可以用来说明正义战争唤醒的进步意识。
2 研学 核心命题
高考风向标
备考建议
1.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
学习本考点需要注意两个“联系”:第一个“联系”是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以人文主义为主题联系起来;第二个“联系”是将人文主义思想与重要的政治运动联系起来,尤其是启蒙思想与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联系。
2.近现代思想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本考点囊括《选择性必修3》的大部分内容,希望以“文化的交流”为主题,探讨文化交流的途径和影响,这也是《选择性必修3》的灵魂所在。
微点1 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
真题聚焦
命题角度1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
1.(2023湖南卷,13)16世纪,一位意大利诗人在自传前言中写道:“命运残酷,无奈我自安然如故;生命,荣誉,财富,还有无价的才华;身的美丽,心的优雅;有此相伴,超越永无极限。”这反映了诗人(  )
A.强调人的个性 
B.屈从命运安排
C.反对宗教教义 
D.相信社会进步
A
解析 材料中诗人认为个人的生命、道德、才华、美丽超越一切,诗人对人的价值的追求体现了对人的个性的张扬,强调了人的个性,A项正确。该诗人对于“命运残酷”安然如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宗教,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社会的态度,D项错误。
B
命题角度2 从伏尔泰对牛顿的赞扬考查启蒙思想家崇尚理性的思想主张
2.(2024全国甲卷,34)伏尔泰说:“像牛顿先生这样十个世纪里只涌现一个的杰出的人物,才真正是伟大的……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据此可知,伏尔泰意在(  )
A.倡导平等反对君主立宪
B.反对专制提倡理性
C.推翻生物起源的神创论
D.开创近代实验科学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伏尔泰倡导真理的力量,反对“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反映了伏尔泰反对专制提倡理性,故选B项。根据所学可知,伏尔泰主张君主立宪制,A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人类的起源”问题和“近代实验科学”,C、D两项错误。
C
命题角度3 启蒙思想对欧洲君主统治的影响
3.(2024黑吉辽卷,14)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1740—1786年在位)自称“国家的第一公仆”,提倡理性主义的统治,在立法、司法、教育、经济等方面推行改革。同时,他又对官员说:“你们绝没有任何主动权,一切事必须直接通报我”。这种统治风格体现了(  )
A.平民主义与贵族传统的结合
B.科学精神与神权主义的融合
C.启蒙思想与专制主义的杂糅
D.激进思想与保守主义的妥协
解析 材料“提倡理性主义的统治,在立法、司法、教育、经济等方面推行改革”体现了启蒙思想对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影响;材料“你们绝没有任何主动权,一切事必须直接通报我”体现了弗里德里希二世坚持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平民主义强调在政治上刻意迎合普通民众的意识形态,反对精英和拒绝以牺牲普通民众的现实利益来实现历史的进步,排除A项;科学精神与神权主义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普鲁士国王的统治措施并不激进,而是其受到了启蒙思想、传统专制主义的影响,是二者的杂糅,排除D项。
考向剖析
1.核心概念——理性主义
考向解读 教材中经常出现“理性”“理性主义”等词语,但是,如果不深究其内涵,会影响对启蒙思想的理解和运用,造成考生知识出现盲区。
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一般认为随着笛卡尔的理论而产生,与之针锋相对的是不列颠经验主义,认为人类的知识来源于经验。
理性主义首先被大批科学家所推崇,理性主义者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科学家的工作就是发现这些规律;后来,理性主义被社会学家接受,形成了启蒙运动,他们希望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构建未来的理想社会。
20世纪,资本主义文明的弊端日益暴露,反理性思潮成为哲学的主流。如果说理性是指人的逻辑思维、科学思考,那么反理性则指人的直觉、意志(欲望)、本能等。理性主义在哲学界逐渐退出了主导地位。
D
【典例1】 (2024河北唐山一模)1688年8月,在巴黎出版的《学术期刊》上,有文章发表了对牛顿的匿名书评,它语带讥诮,夹杂以夸张的赞扬,认为万有引力定律带有随意性,牛顿力学不能够作为建构真正物理学的基础。此文颇为粗糙,却发表在与法国皇家科学院关系密切的刊物上,不免令人诧异。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理性精神催生科学革命
B.自然科学受到重视
C.“光荣革命”影响法国
D.思想启蒙任重道远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与法国皇家科学院密切相关的刊物发表对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不赞同观点,说明牛顿力学诞生之初不能得到普遍认同,反映了思想启蒙任重道远,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对科学的质疑,不是理性精神催生科学革命,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不受重视,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自然科学领域,没有体现“光荣革命”对法国的影响,排除C项。
2.通史链接——文艺复兴的影响
考向解读 很多考生了解文艺复兴的意义,但忽视了文艺复兴倡导的是一种不成熟的人文主义,不能正确评价其局限性,这样对文艺复兴运动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1)积极
①思想: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促进了人文主义的复兴和发展,为后来的思想解放和科学革命奠定基础。
②经济:为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扩张注入了精神动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③艺术:众多精湛的文学艺术作品成为人类文学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
④科学: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2)消极: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了文艺复兴时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秩序混乱。
B
【典例2】 (2024山东济宁三模)英国史学家阿克顿在评价近代欧洲某历史活动时指出,(它)的完善个体准备应对等同于一种命运的紧急状态,它不依赖任何继承而来的东西,只靠自己的能量与资源,它几乎完全不考虑他人的利益,也不太关心生命的神圣性。他评价的是(  )
A.开辟新航路
B.文艺复兴
C.奴隶贸易
D.宗教改革
解析 根据材料“只靠自己的能量与资源”可知,这一历史活动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这是文艺复兴的表现,故选B项;开辟新航路的精神动力是传播基督教,不符合“只靠自己的能量与资源”,排除A项;奴隶贸易不符合“完善个体”,排除C项;宗教改革并不反对宗教信仰,不符合“只靠自己的能量与资源”,排除D项。
3.考查重点——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发展
考向解读 启蒙运动不仅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更多的是对文艺复兴的发展,这些“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不断深化,是在“相同”基础上的“不同”。
C
【典例3】 (2024山东潍坊三模)“在这个王国里,居民不受现有主权国家的国境等限制,共享探求人类社会共通的普遍性真理的志向。不过,他们头脑中的普遍性,无论如何都以欧洲世界为思考的前提。”上述评价中的“王国”是指(  )
A.英国构建的庞大殖民帝国
B.新教领袖的“信仰自由王国”
C.启蒙思想家的“理性王国”
D.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想王国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该王国探求真理和理性思考,寻找“普遍性”,以欧洲世界为思考判断的前提,结合所学可知,这个王国是启蒙思想家的“理性王国”,故选C项;殖民帝国以掠夺和扩张来获得利益,排除A项;“信仰自由王国”里信奉宗教,与“真理”无关,排除B项;空想社会主义者并非“以欧洲世界为思考的前提”,排除D项。
模拟演练
1.(2024江西上饶一模)15世纪的意大利城邦里,贵族们更加重视个人清洁卫生,喷的香水也多。“如何做一个合乎礼仪、举止得体的人”这种类型的书籍开始出现。“掌握书写、音乐、绘画,如何舞蹈及保持愉悦”成为越来越多女性的追求。这反映出当时(  )
A.东西商业贸易的繁荣
B.人文主义意识的增强
C.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
D.奢靡时尚之风的流行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5世纪的意大利,人们注重个人卫生,争做举止得体的人,反映了人们对于个人价值的追求,这与人文主义意识的增强密切相关,故选B项;15世纪大部分时间里,东西商业贸易萧条,排除A项;材料提到的“合乎礼仪、举止得体”与休闲娱乐无关,排除C项;讲究卫生、做举止得体的人,不属于奢靡的范畴,排除D项。
2.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后,教会分成了罗马天主教和新教,德意志和许多欧洲国家脱离了罗马天主教的统治而获得独立。由此可知,宗教改革(  )
A.冲击了传统的政治与社会秩序
B.使王权摆脱了封建神学的桎梏
C.开启了德意志走向统一的进程
D.使罗马教廷彻底丧失宗教权威
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欧洲在宗教改革后王权实力壮大,天主教会的势力遭到削弱,传统社会政治秩序发生较大变化,故选A项;王权并没有完全摆脱封建神学的桎梏,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彻底丧失”不符合史实,宗教改革后信仰天主教的国家或地区,罗马教廷仍有较大影响,排除D项。
3.(2024九省联考模拟)18世纪,从地球本身寻找长度单位逐渐成为法国科学界共识。1791年,法国国民代表大会决定依据子午线的四分之一长度的一千万分之一制定标准长度单位,以符合理性原则的十进制代替其他进制。此后经科学家们的测量和论证,法兰西科学院最终将基本长度单位命名为“米”。这一做法(  )
A.基于革命斗争形势的变化
B.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C.体现法国知识分子的愿望
D.源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B
解析 材料说明法国科学界在制定标准长度单位时“符合理性原则”,理性精神是启蒙思想的核心,B项正确。法国革命斗争形势跌宕起伏,而材料中法国科学界对理性精神的追求没有变化,A项错误。C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工业革命的扩展发生于19世纪中期,D项错误。
微点2 近现代思想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真题聚焦
命题角度1 近代中国海外移民对中国建筑风格的影响
1.(2019海南卷,9)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返乡闽南籍海外移民在厦门鼓浪屿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这可以用来说明(  )
A.西方文化影响遍及中国乡村
B.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
C.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冲击
D.西式建筑仅见于通商口岸
B
解析 据材料“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可知,材料说明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故选 B项;材料中仅有厦门鼓浪屿、漳州、泉州,体现了中国部分地区,无法说明西方文化影响遍及中国乡村,排除A项;材料中建筑保留了中式风格,排除C项;材料“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说明西式建筑不仅仅见于通商口岸,排除D项。
命题角度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非洲人民的觉醒
2.(2023湖北卷,1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曾动用相当数量的军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不再仅仅依赖武力,而是更倾向于运用电影、无线电和报纸来推广战时宣传,鼓励和邀请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
B.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
C.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
D.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
B
解析 材料反映了相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殖民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运用更多的手段促使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间接反映了非洲人不愿意参加殖民者的战争,说明了非洲人民的觉醒,B项正确。随着经济渗透的加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宗主国对殖民地控制加强,A项错误。现代技术手段无法促使非洲的觉醒,C项错误。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是促使非洲人积极参战的原因,D项错误。
命题角度3 联合国对国际移民有序流动采取的措施
3.(2023辽宁卷,16)2001年,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创立国际移民对话机制,秉持“开放和自由原则”,“向所有移民利益相关者开放”,让他们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讨论,“分享特定移民问题领域的政策方针和有效做法”。该机制
(  )
A.有利于国际移民问题的协调合作  
B.促进了移民社会文化认同
C.促使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  
D.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A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联合国创立国际移民对话机制,秉持“开放和自由原则”,“向所有移民利益相关者开放”,有利于国际移民问题的协调合作,故选A项;文化认同与材料中国际移民对话机制无关,排除B项;从材料信息看,国际移民对话机制顺应了全球劳动力流动的趋势,而不是“呈现新趋势”,排除C项;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移民对话机制无关,排除D项。
考向剖析
1.核心概念——文化侵略
考向解读 《选择性必修3》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这既是一种知识结构的变化,又是一种态度的变化,是加强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举措。
文化侵略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他国或另一民族通过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而达到的征服行为。它与文化交流在形式上并无二样,但是,在目的上却存在本质的不同。
近代,西方列强凭借先进的生产力,通过创办学校、传播宗教、兴办医院等形式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引发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近代中国反对西方文化侵略的活动大都与政治运动相联系,也有部分运动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部分国人从最开始的反感、消极对待,无所适从,逐渐开始慢慢接受,甚至无选择性地全盘认同,重提文化安全变得非常必要。
【典例1】 (2024江苏徐州一模)1938年,美国国务院美洲司官员查里德·帕蒂向政府建言:“政治渗透带有强制接受的烙印,经济渗透被谴责为自私和强制,只有文化合作才意味着思想交流和无拘无束。”查里德·帕蒂的观点体现了(  )
A.文化共享的理念
B.文化殖民的思想
C.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D.全人类共同繁荣的愿望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西方国家利用文化进行殖民侵略,达到其文化渗透的目的,具有隐蔽性的特征,故选B项;材料反映了美国官员奉行的霸权外交政策,并非文化共享,排除A项;美国官员强调了文化殖民的策略优于政治渗透和经济渗透,并非尊重文化多样性,排除C项;美国官员以美国利益为出发点提出建议,并非为了全人类共同繁荣,排除D项。
2.重点阐释——国际贸易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考向解读 《选择性必修3》中的国际贸易应该站在“文化交流”的角度去认识,而不是简单地重复一遍必修讲述的内容,这是学习《选择性必修3》的关键所在。
【典例2】 (2024江西赣州一模)欧洲人对香料喜之若狂,这一习惯持续到17世纪中叶,此后,咖啡、巧克力、茶叶和糖作为殖民地的物品,成为远洋贸易的主要对象,开始成为人们饮食生活中的新宠,欧洲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饮食口味。这种变化表明(  )
A.殖民扩张导致欧洲生活方式日益东方化
B.价格革命极大地提升了民众的消费能力
C.新航路开辟有利于各地文明的交流融合
D.工业革命大大增加了欧洲的原材料进口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推动欧洲人饮食喜好变化的原因是从远洋运来的商品,即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国际贸易,而国际贸易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C项正确。“咖啡、巧克力”等并非东方物产,排除A项;价格革命表现为物价上涨、银价下跌,会削弱民众的消费能力,排除B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排除D项。
3.重点阐释——美国移民社会的特征
考向解读 美国是典型的移民国家,其文化特点深受移民的影响,了解美国移民的特点有利于从根源上解释美国的文化。
移民来源的多样化 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移民政策逐渐放开;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人口的流动,美国的移民来源范围非常广泛,几乎遍布世界各个国家
移民文化非常复杂 从历史上看,信奉基督教和犹太教的欧洲、拉丁美洲移民较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量信奉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移民涌入美国
移民学历两极化 在美国的移民中,来自拉丁美洲国家的移民一般学历较低,较多从事体力劳动;而来自东亚、南亚国家的移民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很多从事高科技行业
居住地集中化 当代美国移民与早期移民相似,在居住地上较为集中,从各州层面上看,移民倾向于集中于加利福尼亚、纽约等州
【典例3】 (2024广东珠海一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移居美国的湘籍厨师彭长贵创制“左宗棠鸡”,这道融合酸甜辣的湘菜迅速成为美式中餐的代表,风靡全美,并成为美国人餐桌上常见的美食,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  )
A.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B.美国文化的强势输出
C.移民文化在交融发展
D.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左宗棠鸡”既有湘菜风格,也有美国元素,体现了中美文化的交融发展,故选C项;材料仅体现中美文化交流,没有体现“冲突”,排除A项;材料涉及中国文化在美国的传播,并非美国文化的输出,排除B项;国际分工表现在生产和销售等环节,并非商品本身,排除D项。
模拟演练
1.(2024山东德州二模)位于墨西哥城的三文化广场包含了阿兹特克人的金字塔、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和现代墨西哥议会(后改为外交部)大厦。广场上的碑文写道:“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这体现出(  )
A.对殖民罪恶的深度痛恨
B.对文化包容的不懈追求
C.对印第安文明的高度赞扬
D.对文明交融的理性反思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墨西哥对于美洲本土阿兹特克文化、欧洲西班牙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并存交融持承认、认可的理性态度,故选D项;从“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可知,材料没有对殖民罪恶的痛恨或对印第安文明的赞扬,排除A、C两项;从“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可知,材料主旨不是对文化包容的不懈追求,排除B项。
2.(2024九省联考甘肃模拟)20世纪初,猕猴桃由中国引入新西兰,在当地大量种植。因其外表与新西兰国鸟Kiwi(几维鸟)相似,故取名Kiwi Fruit(奇异果),成为新西兰水果中的宠儿,返销中国并行销世界。由此可知(  )
A.新航路开辟促进各大洲物产交流
B.中外商品贸易文化交流互动频繁
C.奇异果命名体现新西兰自然崇拜
D.中国为全球食物丰富性作出贡献
D
解析 20世纪初,中国的猕猴桃被引入新西兰,成为新西兰水果中的宠儿,返销中国并行销世界,这体现出中国的物种传播到大洋洲并销往世界,说明中国为全球食物丰富性作出贡献,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了中国的猕猴桃被引入新西兰,无法得出各大洲物产交流,且此时已经不是新航路开辟时期,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了中国的猕猴桃被引入新西兰,无法得出中外商品贸易文化交流互动频繁,排除B项;奇异果命名只能说明新西兰命名的本土化,无法得出自然崇拜,排除C项。
3.(2024江苏徐州联考)19世纪英国出现了“新大学”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伦敦新学院诞生。不同于英国传统大学,伦敦新学院注重自然科学课程,是一所具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倾向的新式高等学校。这场运动(  )
A.推动了君主立宪制确立
B.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C.催生了“蒸汽时代”的到来
D.实现了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新大学”注重自然科学的课程,迎合了工业化的需要,具有民主主义的倾向,迎合了民主化的趋势,B项正确;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排除A项;该运动与“蒸汽时代”无关,排除C项;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排除D项。
3 突破 大题题型
题型专项12 “图片图画信息提取”类解法与技巧
题型特点
此类题型的关键信息在图片中,图片包括地图、实物、历史遗迹、统计表、漫画等,在传达某一历史现象的信息上,图片的信息往往比较隐秘,很多信息考生不易发现,或者不易将其与图片的主题联系起来。
虽然图片信息形象直观,但信息有时非常抽象,需要我们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提炼、综合,对考生观察和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较高,既要看到表面现象,也要提取深层次信息。
典例剖析
(2022天津卷,17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绘画透视法发展小史
绘画中的“透视法”,最基本的视觉效果是近大远小。(见图1)
图1 利用透视法画出的铁轨与车站
远古时期人们还没有掌握透视法。绘画以记录内容为主,景物无论大小远近,并排放置。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透视法在绘画中的运用完成了从无到萌发的转折。有的画作已能看出一定的透视效果。这符合古典时代崇尚“真实”的思想与风气。欧几里得的《光学》和托勒密的研究,为绘画透视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①。
在中古大部分时期,又几乎看不到透视法的运用了。画作主要服务于表现宗教故事或传达宗教信仰②。可见,绘画艺术的发展不仅是技艺发展史,也是观念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史。14—17世纪,在欧洲画坛上,透视法转入蓬勃发展时期。在前人光学研究成果和艺术家实践经验基础上,意大利的阿尔贝蒂把定点透视理论纳入“绘画三要素”③。随后越来越多的画作追求呈现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和自然感,融透视表现方法与人文主义精神为一体。(见图2)
18—19世纪,透视法仍然受到很多艺术家的尊崇,不断丰富和发展。随着19世纪摄影技术的发明和改进,通过绘画还原现实的任务逐渐让位于照相机。此后出现了一些体现新的追求和理念的绘画流派,开辟了绘画艺术的新天地④。
图2 拉斐尔《雅典学院》
绘画透视法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四次转折,任选其中的两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历史背景。
解题路径
【破题】 审清设问,明确答题指向
求答项 概述透视法四次转折中的两次转折的历史背景
限定语 “任选其中的两次”
信息来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解题】 审准材料,提取信息
必备 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衰,主要涉及《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相关知识 信息 提取 ①远古 希腊人文精神促进了透视法的萌芽
②中古 神学统治造成了透视法的衰落
③近代 近代科技文化的兴起促进了透视法的蓬勃发展
④19世纪 以后 工业革命后,随着照相机的发明,新的艺术思潮出现
【答题】 精确提炼,确定答案
参考答案 ①从没有透视法到透视法的萌发:古代希腊众多城邦实行民主政治;古希腊哲学家倡导用理性认识和解释世界;几何学达到较高水平;古罗马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化。②从透视法的萌发到基本弃之不用: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中古时期的欧洲实行封建制度;教会在中古西欧势力强大,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束缚人性;教会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为其所用。③从透视法基本弃之不用到在欧洲蓬勃发展: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意大利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文艺复兴兴起;人文主义以人为核心,崇尚理性;科学革命。④运用透视法的画派与其他画派并行发展: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面貌和人们的思想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照相机的出现;新的艺术思潮出现。
解题策略
(1)认真观察图片
观察图片是解答试题的基础。观察图片时应把握好三个环节:第一、从整体上扫描图片,确定图片所反映的主题。第二、认真观察图片,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图片的重要位置上,这里的重要位置是与解答试题直接相关的部分。第三、如果图片是以图片群的形式出现,要注意图片间的关系。
(2)注意与图片相关的文字
首先注意图名,图名往往概括了全图的内容或揭示了图的核心内容,明确图名并理解其含义是我们解读图片的第一步。其次,要注意图片的说明性文字,尤其是破折号后面的文字,往往隐含着关键的解题信息。最后,注意设问里面的限制性词语,这些限制词往往具有提示答案的作用,使答案更加客观和唯一。
(3)“说”从图出
图片是解答图片类试题的主要材料,因此,必须集中精力从图片中提取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组织答案。在答案中,必须充分利用图片的信息,以图片的信息论证说明答案,不能脱离图片进行空洞地说教。
(4)充分结合所学知识
在解答试题前,必须判断该问题考查的相关所学知识,将图片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链接,使所学知识与图片知识相互印证,史论结合。(共102张PPT)
专题十三 为全人类的解放奋斗——近代以来的
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
1 通览 主干知识
2 研学 核心命题
目录索引
3 突破 大题题型
1 通览 主干知识
知识建构
主题线索
主题: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在对被压迫民族和阶级的剥削之上。工业革命后,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也不断高涨,冲击了资本主义的统治。
线索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和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诞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国际工人运动不断高涨,第一国际的建立标志着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线索二 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使西方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空前尖锐,19世纪开始,亚非拉国家先后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两次世界大战与亚非拉民族民主独立运动最终促进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
线索三 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经过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模式等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给社会主义国家留下深刻的启迪。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社会主义运动由一国发展到多国,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曲折,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与活力。
主干知识
知识点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1.背景
(1)社会:随着资本主义 大工业 的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逐渐显现。
(2)阶级: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作为
独立 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空想社会主义①、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创造了思想条件。
2.诞生: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发表了《 共产党宣言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3.发展
(1)理论:1867年,马克思撰写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创立了 剩余价值 学说。
(2)实践
①“第一国际”: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推动了 马克思主义 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②巴黎公社:1871年3月建立,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②,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1释概念 空想社会主义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流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其主张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没有资本主义弊端的理想社会。空想社会主义因主张改良的斗争方式而成为“空想”。
2巧归纳 马克思主义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关系
知识点二 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
1.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1)民族独立: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各国基本推翻了 西班牙 、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统治地位,获得民族独立。
(2)继续革命:独立后的拉丁美洲各国,国内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美国对拉丁美洲实行所谓的“ 金元外交 ”和“大棒政策”,拉丁美洲人民面临着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任务。
2.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1)亚洲的觉醒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 民族资产阶级 领导下,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
(2)亚洲新方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受 十月革命 的影响,出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方向。
(3)亚洲国家的独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各国纷纷独立,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统治瓦解。
3.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1)非洲的抗争:19世纪末,面对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非洲发生了以 武装斗争 为主要斗争形式的反抗斗争。
(2)非洲的独立:两次世界大战促进了非洲的觉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掀起了民族独立的浪潮,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崩溃。
4.新兴国家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
(1)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就:东亚、东南亚部分国家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西亚的产油国也出现了“石油繁荣”,但是,非洲、拉丁美洲经济发展迟缓。
(2)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②
①文化挑战:亚非拉国家取得民族独立后,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③。
②经济挑战: 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自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部分国家过分依赖 国际资本 和国际市场。
③自身挑战:很多发展中国家 政局动荡 、贪腐严重、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突出。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1释概念 亚洲的觉醒
19世纪末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亚洲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建立资产阶级的统治。亚洲的觉醒与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形成了事实上的反帝统一战线。
2巧归纳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3链高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国家民族文化认同的危机
(2021湖北,16)1960年,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发表小说《动荡》。小说主人公奥比在伦敦街头遇到可以用本部族语言交流的尼日利亚人时感到高兴,为与不同部族的尼日利亚人只能用宗主国语言英语交流而感到羞耻。作者通过该情节表达了对于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
知识点三 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十月革命
(1)指导思想:列宁主义①。
(2)发展过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 四月提纲 》指明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七月流血事件使工兵代表苏维埃领导人抛弃了对 临时政府 的幻想,十月革命后正式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3)历史意义
①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②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 无产阶级 领导的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
③极大地鼓舞了 殖民地半殖民地 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实行的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但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通过实行 粮食税 等措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苏联模式③
①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后来取得 卫国战争 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
②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 重工业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3.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1)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①苏联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科技、教育、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②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和 亚洲 一系列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
(2)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①苏联的改革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历了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终均以失败告终,苏联解体。
②东欧的改革与剧变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斯拉夫最早进行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东欧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也曾取得显著成效。1982—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辟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1释概念 列宁主义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列宁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些国家首先取得胜利,重视工农联盟的重要意义。列宁主义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俄国十月革命的指导思想。
2链高考 布尔什维克党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认识
(2022湖南,14)有学者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是把国内战争的需要和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有助于解释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3链高考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
(2021山东,13)1928—1937年苏联农业生产中,拖拉机数量和与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的数量都大幅增加,它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
4链高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模式的延续
(2018全国Ⅲ,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未能摆脱苏联模式。
5深分析 东欧改革的实质
东欧国家照搬苏联模式,造成了一系列问题,为此一些东欧国家希望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但是改革一旦触及否定苏联模式或想摆脱苏联控制,苏联便进行各种干预,致使东欧各国改革走向失败,由此可见,东欧改革实质上是一场东欧各国与苏联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2 研学 核心命题
高考风向标
备考建议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本考点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主题,从背景、内容、影响三个角度将空想社会主义(背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内容)、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影响)纳入这个主题中。
2.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
新教材和新高考都高度重视民族解放运动,将中国的崛起作为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必然结果;同时,从反帝的角度将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联系起来。这是教材编写者选编教材内容的重要观点。
3.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20世纪以来,社会主义运动从一国发展到社会主义阵营;从照搬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形成,社会主义运动不断走向胜利。
微点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真题聚焦
命题角度1 空想社会主义者与启蒙思想家的不同
1.(2024山东卷,12)在某些意义上,空想社会主义者是启蒙思想家的继承者,因为他们都相信犯罪和贪婪是罪恶环境的产物,也相信社会将趋于完美。但相比之下,空想社会主义者更为“激进”,这是因为他们把关注的重心转向了(  )
A.经济规律        B.理想社会
C.社会正义 D.阶级斗争
C
解析 根据材料“因为他们都相信犯罪和贪婪是罪恶环境的产物,也相信社会将趋于完美。但相比之下,空想社会主义者更为‘激进’”可知,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仅认识到启蒙思想家所构建的理想社会——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即非理性非正义,而且主张对其进行进一步改造,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这是相比启蒙思想的激进之处,C项正确;空想社会主义者并没有将关注重心转向经济规律,欧文的新和谐公社就违背了经济规律,排除A项;启蒙思想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构建了理想社会,排除B项;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力量的重要性,没有强调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才强调阶级斗争,排除D项。
命题角度2 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的相似思想
2.(2023山东卷,13)19世纪后期,用变异和自然选择揭示生物界演化规律的《物种起源》与用经济力量和经济学原理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秘密的《资本论》,在哲学、神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中引起巨大震荡。这是因为二者都
(  )
A.总结了工业社会的发展规律
B.推动了科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C.冲破了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D.发现了斗争是人类进步的原因
D
解析 《物种起源》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反映了生物界的“斗争”;而《资本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剥削的秘密,提出了阶级斗争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观点,D项正确。《物种起源》与工业社会的发展规律无关,A项错误。《资本论》与科学革命、冲破神学束缚无关,B、C两项错误。
命题角度3 巴黎公社对资本主义统治的影响
3.(2023全国甲卷,34)有学者认为,巴黎公社工人制造了一个断裂,历史的连贯性步伐在这里戛然而止,它宣告了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来缔造一个新的世界。这里的“断裂”是指(  )
A.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则被颠覆
B.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人们生活
C.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尝试
D.封建保守势力复辟梦想破灭
A
解析 19世纪的世界是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世界,巴黎公社颠覆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一些法则,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断裂”,A项正确。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称之为“断裂”,B项错误。空想社会主义主张和平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巴黎公社不符合空想社会主义,C项错误。封建保守势力无法“断裂”资本主义,D项错误。
考向剖析
1.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
考向解读 马克思主义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理解马克思主义完整的内涵对于理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之后,马克思主义不断与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在俄国形成了列宁主义,在中国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理论,成为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指引着世界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典例1】 (2024湖南怀化一模)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程度上受到社会制度的影响。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家为了自身利益没有任何计划的生产,最终造成了资源浪费,引起生态危机。马克思的观点意在
(  )
A.寻求解决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途径
B.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具有预见性
C.揭示引发生态危机的社会制度根源
D.强调社会制度直接影响生态环境
A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导致了生态危机的发生,意在说明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是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A项正确。马克思是针对生态危机的现实情况提出的材料中的观点,不是“预见”,B项错误;马克思揭示生态危机的根源着眼于解决生态危机,C项错误;D项的“直接影响”表述错误,排除。
2.热点追踪——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影响的广泛性
考向解读 马克思主义不仅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社会主义国家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这些国家,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最大、最明显
资本主义国家 尽管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并非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他们吸收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大都主张实行普选制,保护妇女权益,建立福利制度,对社会经济进行干预,这些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进步
新兴民族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很多民族主义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国家独立后,走上了独特的民族社会主义道路,对国民经济实行一定程度的公有化、计划化政策
大众社会生活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政治思想,也包括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其广泛传播深刻影响着普通大众的日常行为和思想观念
【典例2】 (2024天津红桥一模)马克思主义直接指导和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发展,迫使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进行一定程度的社会改革。西方发达国家自19世纪后期开始逐步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主义因素越来越多,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争取自己权利的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成果。这反映出马克思主义(  )
A.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
B.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涨
C.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D.加强了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国家在制度上进行改革和完善,人民群众积极争取自身权利,反映出马克思主义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故选C项;材料没有明确工人阶级对于政治权益的争取情况,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情况,排除B项;加强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是国际工人协会,排除D项。
3.重点突破——巴黎公社革命的特点
考向解读 巴黎公社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正确认识其基本特点,有利于正确评价巴黎公社的意义,防止与十月革命的意义混淆。
【典例3】 (2024山东聊城一模)马克思认为:公社“浪费了宝贵时间”去组织民主选举,而不是迅速地消灭凡尔赛军,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法兰西国家银行就位于巴黎市,存放着数以十亿计的法郎。而公社却对此原封不动也未派人保护。对此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指出了巴黎公社革命的失败的根本原因
B.说明了巴黎工人阶级在政治上的不成熟
C.揭示出巴黎公社革命缺乏有利客观环境
D.反映了巴黎公社未认识到农民的重要性
B
解析 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之一在于没有乘胜追击敌人和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这些都说明了工人阶级在政治上的不成熟,故选B项;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19世纪的法国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期,无产阶级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的条件,排除A项;材料从巴黎公社政策的角度分析了失败的主观原因,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农民问题,排除D项。
模拟演练
1.(2024山东潍坊三模)1865年,德国雪茄烟工人协会成立,这是德国第一个以阶级斗争为导向的工会。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工会已经发展成为群众性的工人组织。1914年,仅德国自由工会就有会员250多万人。这表明
(  )
A.国家统一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B.代议制民主在德国不断完善
C.经济发展壮大了工人阶级力量
D.欧洲工人运动中心转向德国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德国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工人组织不断壮大,结合所学可知,该时期是德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说明德国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工人阶级的力量,故选C项;1871年德意志统一,排除A项;近代德国的代议制民主不健全,带有专制色彩,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德国工会的发展,无法说明工人运动中心的转移,排除D项。
2.(2024河北唐山一模)《国际歌》是巴黎公社主要领导人之一欧仁·鲍狄埃,在革命失败的情况下愤然创作。其译文(节选)如下:全世界受苦的人……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 是我们劳动群众。据此可知,巴黎公社(  )
A.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B.具有坚定的革命精神
C.是最早社会主义革命
D.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国际歌》体现了打碎旧世界、由劳动群众创造新世界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巴黎公社战士们坚定的革命精神,故选B项;巴黎公社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直接指导,排除A项;巴黎公社没有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不是社会主义革命,排除C项;巴黎公社没有发动广大农民,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D项。
3.19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杜林宣布改信社会主义,自诩为社会主义的“行家”,提出了“一切经济现象都应该由政治原因来解释,即由暴力来解释”的观点。对此,恩格斯撰文指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暴力,而是经济条件。恩格斯此举(  )
A.否定了革命改造社会的方式
B.推动了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
C.坚持和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
D.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是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也要与时俱进,恩格斯根据当时形势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解释,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和捍卫,C项正确;杜林的暴力论是错误的,但恩格斯并未否定革命改造社会的方式,排除A项;材料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相关,没有涉及推动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排除B项;材料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相关,没有涉及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排除D项。
微点2 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
真题聚焦
命题角度1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爆发的背景
1.(2024广东卷,13)1794年《人权宣言》在哥伦比亚首次被翻译和秘密印刷,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大城市,土生白人贵族和知识青年组织了大量秘密结社,“我不是西班牙人,我是美洲人”成为惯常口头语,“美洲人”的新观念开始形成。这反映出在拉丁美洲(  )
A.国家认同促进社会变革
B.思想启蒙激发民族意识
C.独立运动摧毁殖民体系
D.革命理念得到广泛传播
B
解析 《人权宣言》宣扬启蒙思想,在它的影响下,“美洲人”的新观念开始形成,拉丁美洲人的民族意识萌发,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认同而非国家认同,A项错误。拉丁美洲人民经过艰苦斗争,于19世纪20年代基本获得独立,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从材料的“大城市”“秘密结社”可知,D项“广泛”的说法错误。
命题角度2 非洲社会上层维护民族权益的影响
2.(2024全国新课标卷,33)1897年,西非黄金海岸成立“土著居民权利保护协会”,主要成员是地方首领和受过西式教育的上层人士。他们成功抵制了殖民者将大片土地宣布为“无人居住土地”的企图。20世纪初,类似团体在非洲其他殖民地也相继成立。这些团体的存在(  )
A.促使和平抗争成为主要斗争形式
B.推动了非洲首个政党的诞生
C.帮助大多数地区免于沦为殖民地
D.促进了民族独立思想的传播
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20世纪初非洲的抵抗运动逐渐增多,这些运动从思想上促进了民族独立思想的传播,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殖民地人民的斗争形式有和平斗争也有暴力斗争,且题干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非洲人民的抗争,不能体现和平抗争成为主要斗争形式,排除A项;题干材料中的团体是反对殖民者入侵的团体而非政党,不能体现推动了非洲首个政党的诞生,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命题角度3 新兴民族国家联合斗争的观点
3.(2023山东卷,14)1961年,加纳领导人克瓦米·恩克鲁玛在其著作中指出,非洲许多地区在文化、语言和思想上确实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我们都是非洲人,这是基本的事实……语言、文化和政治体制不同所带来的困难并不是不能战胜的”。他力图(  )
A.实现非洲各国的独立
B.建立非洲国家的联合
C.保持非洲地区文化的多元性
D.解决非洲内部发展的不平衡
B
解析 恩克鲁玛强调了“我们都是非洲人”,言外之意是非洲人民拥有共同的利益,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只有联合才能够战胜困难,维护自己的利益,B项正确。1961年,加纳等非洲国家大部分已经独立,A项错误。恩克鲁玛认为“语言、文化和政治体制不同”带来了困难,说明他主张加强文化融合,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非洲发展的不平衡性,D项错误。
考向剖析
1.核心概念——国际经济旧秩序
考向解读 国际经济旧秩序是高考命题率很高的概念之一,但是,大部分考生对于这一概念的内涵并不清晰,在解答试题中很容易出现错误。
国际经济旧秩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主导建立的经济秩序,与国际政治旧秩序密切相关,带有明显的霸权色彩、强权色彩和剥削色彩,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意愿。
战后国际经济旧秩序中,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无权的状况,其主要内容和特征是:以不合理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以不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以国际垄断资本占据支配地位的国际金融体系,以及受少数发达国家控制的国际经济机构。
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国际经济旧秩序继续剥削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危机和环境污染。新兴民族国家强烈要求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典例1】 (2024山东滨州二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依然以自然资源、农业产品等初级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工业部门的技术和装备依靠初级产品出口取得的外汇收入购买,因此,国际收支的波动对发展中国家影响较大。改变这一状况的关键在于(  )
A.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B.发挥联合国的协调作用
C.加快推动全球化进程
D.发展中国家建立联合体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改变这一状况的关键在于建立维护其权益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故选A项;联合国的协调不能彻底改变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地位,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使得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加处于不利地位,排除C项;在旧有的经济秩序下,发展中国家建立联合体的作用较小 ,排除D项。
2.难点突破——亚洲觉醒的特点
考向解读 “亚洲觉醒”这一概念是列宁首先提出的,列宁认为亚洲的反殖斗争和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事实上结成了反帝统一战线,将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斗争联系起来。
时代 背景 亚洲觉醒发生在帝国主义时代,世界已经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要求民族独立成为亚洲觉醒最为鲜明的旗帜,并与欧洲无产阶级的斗争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反帝统一战线
国内 环境 亚洲觉醒前,亚洲各国资本主义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启蒙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播。亚洲觉醒提出了要求民主、自由的纲领,民主成为亚洲觉醒又一鲜明的旗帜
斗争 手段 大部分亚洲觉醒运动中的资产阶级领导主张采取和平的斗争方式,主张与封建势力或者殖民者妥协,资产阶级在领导民主革命中的先天不足已经显现
国际 联合 亚洲觉醒中各国的领导者都具有较高的国际视野,已经开始主动地寻求国际联合,孙中山就认识到中印两国联合斗争的必要性,认识到俄国革命(1905年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典例2】 (2024安徽蚌埠一模)中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第一次建立了共和政体;伊朗立宪革命制定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则迫使英国当局取消了孟加拉分治法案。这一时期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走向觉醒。由此可知,该时期亚洲面临的主要任务是(  )
A.结束本国封建专制统治
B.各国联合开展反帝斗争
C.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
D.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
D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进入到“亚洲觉醒”时期,即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时期,D项正确;材料中中国和伊朗面临的任务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印度面临的任务是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A、C两项都不全面,排除;当时亚洲各国没有主张建立反帝统一战线,排除B项。
3.通史链接——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
考向解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是影响重大的国际事件,其原因涉及国际政治、经济和思想各个方面,体现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特点。
概况 阐释
走向灭亡的加速器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势力
培养了民族革命力量 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悟提高,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物质基础和组织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主义政党的出现
概况 阐释
苏联的鼓舞与支持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鼓舞并有力地支持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联合国的推动 联合国的非殖民化活动也是推动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
【典例3】 (2024山东济宁期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采用“和平”的方式放弃了在亚洲的“财产”,如1947年同意印巴分治等。其做法反映出(  )
A.英国政府大力推行利他主义
B.英国意识到自身实力的衰落
C.非殖民地化已成为大国共识
D.西方国家开始反思殖民罪恶
B
解析 英国采用“和平”的方式放弃了在亚洲的“财产”,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面对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意识到自身实力衰落的英国做出的无奈选择,而不是开始反思殖民罪恶,故选B项,排除D项;英国政府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维护国家利益,排除A项;非殖民地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成为发展趋势,而不是大国共识,且题干只提到了英国,排除C项。
模拟演练
1.(2024广东深圳二模)1913年,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中说:“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发生了……波斯和中国的革命。我们现在正处在这些风暴以及它们反过来影响欧洲的时代。”“这些风暴”(  )
A.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B.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C.根源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
解析 根据“这些风暴”的时间和国家判断,“这些风暴”是亚洲觉醒,根源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起了领导作用,C项正确。世界殖民体系瓦解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排除A项;“亚洲革命风暴”的领导权始终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传播了启蒙思想,排除B、D两项。
2.(2024山西太原一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亚洲出现了“亚洲和亲会”等地区性的革命联盟组织,约定“一国爆发革命,其他会员国应竭尽全力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援助”;与此同时,北非摩洛哥里夫起义的领导人也呼吁“让我们同东方国家联合起来,共同进行决胜的打击”。这说明(  )
A.世界性革命洪流已经形成
B.民族运动的斗争水平提高
C.马克思主义理论广泛传播
D.世界殖民体系已走向瓦解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亚非国家出现了联合反抗西方殖民统治的趋势,反映了民族运动的斗争水平提高,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亚非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并未涉及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排除A项;材料提及的亚非国家的联合斗争不一定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排除C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逐渐走向瓦解,排除D项。
3.(2024安徽黄山一模)19世纪,欧洲文化在拉丁美洲处于突出的领导地位;20世纪前半叶,拉丁美洲出现了将现代西方文化与拉丁美洲土生白人文化相结合的土著主义思想,抨击美国式文明及马克思主义思潮。这反映了拉丁美洲(  )
A.文化价值取向影响民族独立运动
B.意图探索独立的文明发展道路
C.文化植根于传统印第安社会之中
D.彻底摆脱西方文化影响的愿望
B
解析 拉丁美洲文化由欧洲文化主导到寻求文化自主,建立符合实际的文化体系,反映出拉丁美洲意图探索独立的文明发展道路,故选B项;19世纪20年代,拉丁美洲人民基本获得独立,排除A项;拉丁美洲文化将现代西方文化与拉丁美洲土生白人文化相结合,不是植根于传统印第安社会之中,也未彻底摆脱西方文化影响,排除C、D两项。
微点3 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真题聚焦
命题角度1 二月革命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
1.(2024全国新课标卷,34)1917年10月8日,新的彼得格勒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成立,由13名布尔什维克、6名社会革命党人和3名孟什维克组成,布尔什维克党人当选为苏维埃主席。在莫斯科等大城市的苏维埃中,布尔什维克党人也取得了主导地位。这(  )
A.表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
B.奠定了十月革命胜利的组织基础
C.加速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灭亡
D.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取代临时政府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布尔什维克党占据了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等大城市苏维埃的领导地位,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组织基础,故选B项;二月革命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且此时已经完成,排除A项;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是1917年3月的二月革命,排除C项;苏维埃政权取代临时政府的标志是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排除D项。
命题角度2 从苏联的经济管理部门的增加考查“苏联模式”的特点
2.(2023广东卷,15)1932年1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有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这种(  )
A.源自卫国战争需要
B.导致经济比例失衡
C.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D.是引入市场竞争的结果
C
解析 1932年是苏联模式的形成时期,中央经济管理部门越分越细,说明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越来越强,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C项正确。卫国战争爆发于1941年,与材料的时间不符,A项错误。对经济控制的加强并不一定导致经济比例失衡,B项错误。材料说明当时的苏联排挤市场,D项错误。
A
命题角度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体制的僵化
3.(2023辽宁卷,1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在大部分厂房还是废墟时,就已开始生产,仅1946年就生产了6 000台拖拉机。到1950年,全市的机械制造等工业生产已完全恢复,产量超出战前水平的30%以上。这体现了当时苏联(  )
A.重视重工业的发展
B.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型
C.集体化进程的加快
D.工业生产技术的领先
解析 斯大林格勒的拖拉机生产和机器制造工业生产的快速恢复,离不开苏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故选A项,指令性计划经济是“苏联模式”的特点,材料说明苏联的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变化,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业,与“集体化”进程无关,C项错误。生产数量的增加和经济的快速恢复都与“生产技术水平”无关,D项错误。
考向剖析
1.核心概念——“苏联模式”
考向解读 苏联模式不仅影响了苏联,也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既奠定苏联成为世界强国的基础,也是造成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影响非常复杂。
苏联模式是指苏联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制度、体制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这个模式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固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一模式推广到东欧和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后期,苏联模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苏联模式在政治上表现为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企业和个人听命于国家;在经济上表现为指令性计划经济,排斥市场和私营经济,国家拥有巨大的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国家权力渗透到社会的最基层。
苏联模式使苏联在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胜法西斯德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也造成了经济结构畸形,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社会主义民主遭到破坏,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C
【典例1】 (2024浙江绍兴二模)对于苏俄(联)某一经济举措,有西方史学家这样评论:(他)及其政党试图以史无前例的规模整合资源和劳动力。当世界其他地区在经济崩溃的边缘摇摇欲坠的时候,这一幅对整个国家经济进行最大程度的集中管理的蓝图,为市场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大胆的选择。该史学家评论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析 根据材料“经济崩溃的边缘”可知,此时为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集中管理”说明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故选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1918—1921年实行的经济政策,与“世界其他地区在经济崩溃的边缘”不符,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与“集中管理”的说法不符,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改革发生于1985—1991年,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
2.重点突破——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考向解读 很多学者认为十月革命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其依据就是十月革命伟大的历史意义。
(1)从世界历史看,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2)从俄国现代化看,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3)从民族解放运动看,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为全世界的民族解放开辟新的道路。
(4)从对中国的影响看,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D
【典例2】 (2024山东济南模拟)列宁在总结十月革命意义的时候指出,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前提。“其中”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的含义是(  )
A.用两个政权并存的方式来稳定社会秩序
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C.采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来夺取政权 
D.以社会主义的方式推进国家的现代化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以社会主义方式推进国家现代化的全新方法,这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都不相同,D项正确;用两个政权并存的方式来稳定社会秩序与“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前提”不符,排除A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的做法与西欧国家有相似的一面,排除B项;采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来夺取政权并非俄国与西欧国家的不同,排除C项。
3.通史链接——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背景
考向解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大部分受苏联的控制,国家不能独立自主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东欧国家政治、经济困局的根本原因。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了南斯拉夫基本上都照搬了苏联模式,其弊端日益暴露,积攒的社会矛盾越来越多,这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的主要背景
苏联的控制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的,受苏联控制,国家主权受到严重威胁,这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都带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重要原因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受美苏争霸影响,美国极力拉拢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煽动这些国家进行脱离苏联控制的政治运动,这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动荡的一个重要外因
人民群众不满,政局动荡 经济形势的恶化、对苏联控制的不满和西方国家的煽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运动不断,很多国家政局动荡,这是东欧社会主义改革的直接原因
B
【典例3】 (2024河南郑州联考)在后斯大林时代,东欧国家的改革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将斯大林的亲信从政府中剔除,这些人适应不了新的政策,也不愿改变过去的政策;二是在不放弃共产主义社会原则的情况下,调整经济组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反映出(  )
A.高压政治激起东欧各国的强烈不满
B.东欧各国试图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C.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开始出现分裂
D.东欧各国放松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东欧各国面对政治、经济日益僵化的现实,试图通过改革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故选B项;东欧各国对苏联模式不满,而不是高压政治,排除A项;社会主义阵营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已出现分裂,排除C项;东欧各国的改革并未放松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只是对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部分内容进行改革,排除D项。
模拟演练
1.(2024广东广州一模)1917年3月,俄国临时政府发表《就土地问题致民众书》,宣称立宪会议会解决土地问题,要农民耐心等待。布尔什维克党对此做出回应,大力宣传其土地纲领,号召农民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同时派遣工人和士兵回家乡做宣传工作。布尔什维克党这一做法(  )
A.揭露了临时政府的资产阶级性质
B.推动了农民与工人结盟
C.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D.实现了土地国有化目标
B
解析 材料反映出布尔什维克党的土地政策比临时政府的更加具体,更加符合农民的要求,有利于推动农民与工人结盟,B项正确。当时,布尔什维克党与临时政府尚未决裂,其工作更多的是“回应”临时政府的政策,排除A项;布尔什维克党和临时政府的土地政策都停留在“宣传”阶段,C项“完成”、D项“实现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D
2.(2024海南海口一模)1938—1940年,苏联学校不断改进教育内容,在校学生数持续增加,共有32.8万名高等学校毕业生和67.8万名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1940年底,全国共有2 359个科研机构,98 315名科研人员。这主要得益于(  )
A.西方科技的引进
B.教育事业的发展
C.计划体制的建立
D.工业化运动开展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苏联大规模工业化运动的开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教育和科研的发展,故选D项;苏联对西方科技的引进是外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属于原因,排除B项;计划体制对教育和科研发展的作用有限,排除C项。
B
3.(2024江苏常州一模)20世纪60年代,苏联宇航员除获得政府颁发的勋章外,还获得物质奖励,包括家用电器、生活用品、短裤、袜子等。勃列日涅夫的工作日志中也记录“收到一件运动服,轻工制品”“阿根廷总书记寄来一件毛皮夹克上衣”。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
A.调动社会资源保障军工
B.民生问题制约社会发展
C.国民经济建设停滞不前
D.与新兴国家的关系密切
解析 苏联因片面发展重工业,生活用品相对匮乏,因而生活用品受到重视,如宇航员的奖品和国家领导人的礼物,这体现了民生问题制约社会发展,故选B项;材料未提及保障军工的措施,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并未停滞不前,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阿根廷总书记送礼物,不能就此得出苏联与新兴国家的关系密切,排除D项。
3 突破 大题题型
题型专项13 “修改补充”类解法与技巧
题型特点
修改补充类试题通常以小专题的形式呈现,是对长时段某一专题历史事物发展演变的纵向横向考查,通常以表格或图表的形式呈现,要求学生对长时段、小专题的历史主干知识和阶段特征做详细记忆、理解和评价,对学生要求高,往往参考答案只有一到两个,因此开放性较低,学生往往得分较低。要想解答好此类题型,除了需要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解题方法。
典例剖析
(2023上海奉贤模拟)从民族独立到新兴国家的发展。
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新兴国家的发展是现代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根据提示,将时间轴补充完整。
解题路径
【破题】 审清设问,明确答题指向
求答项 将时间轴补充完整
限定语 试题的主题是“从民族独立到新兴国家的发展”
信息来源 根据提示
【解题】 审准材料,提取信息
必备 知识 本题考查西方列强的殖民体系和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主要涉及《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相关知识 信息 提取 ①殖民 体系 从已有的两个事件看,时间轴的上面记述的是西方殖民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崩溃
②民族 解放 从已有的两个事件看,时间轴的下面记述的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发展和高涨
【答题】 精确提炼,确定答案
参考答案 ①15—16世纪之交
②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兴起
③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确立
解题策略
(1)仔细审题,看清题目的限制条件:注意题目的时空限制和对答案的特定要求,如“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就不要答成“两条”建议。
(2)确定试题的主题:这是解答试题的立足点,也是进行修改或者补充的基础,确定主题后,再分析各种信息与主题之间的关系,从而判断缺少信息的内容。
(3)联系所学知识:在认真阅读材料并确定试题主题的基础上,联系所学知识,对比材料的内容与所学知识的关联度,由此基本能够判断材料的观点是否正确,观点依据需要补充哪些论据或者史实。
(4)组织答案:注意补充或者修改后原有材料的美观,如果出现非常不协调的情况,答案往往错误;答案需要符合主流价值观,考生不能随意发挥。(共101张PPT)
专题十四 腥风血雨中的世界秩序——两次世界大战
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1 通览 主干知识
2 研学 核心命题
目录索引
3 突破 大题题型
1 通览 主干知识
知识建构
主题线索
主题:20世纪世界的基本特征是两次世界大战及国际秩序的演变。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先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线索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
20世纪初,伴随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宣告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主导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线索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体系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爆发,之后,法西斯主义猖獗,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英法实行绥靖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向全球战争演变,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而结束;雅尔塔体系带有强权政治的烙印,但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潮流。
线索三 冷战及国际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对峙,爆发了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第三世界的兴起、中国的发展,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主干知识
知识点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
1.第一次世界大战
(1)原因
①根源:帝国主义 列强瓜分世界 的争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②重要原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潮①也是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
③导火索: 萨拉热窝事件 直接导致了大战的爆发。
(2)过程: 马恩河会战 使双方陷入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也标志着德国“速决战”破产,1918年11月,大战以 同盟国 的失败而结束。
(3)影响②
①民族解放: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③,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 民族觉醒 。
②国际格局:美国的参战和 俄国十月革命 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③思想观念: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 和平 的运动日益高涨。
2.战后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④
①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开始改变以 欧洲 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
②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随着矛盾的激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逐渐崩溃。
(2)国际联盟
①性质:第一个由 主权国家 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②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③局限:“ 全体一致 ”原则无法制止战争发生;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1释概念 极端民族主义
只为本民族服务,认为本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歧视别的民族,用暴力手段残害、掠夺其他民族。民族主义是近代史的进步思潮,但极端民族主义则引发了疯狂的殖民扩张,是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2链高考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2021辽宁,1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掌握了重要原料的分配,还征用各类财产,设立国家染织厂,经营了250家军需品工厂,同时实行限定物价、监督铁路、控制矿业与交通运输业等政策。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英国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3链高考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削弱
(2020山东,1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欧洲联合思想之父”库登霍夫—卡莱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并发起了“泛欧运动”,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回响。这是因为战争削弱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4巧归纳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列强的关系
知识点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体系
1.战争的爆发
(1)经济危机: 1929 —1933年,经济大危机爆发,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失业人口激增。
(2)法西斯扩张: 德国 、日本、意大利走上了法西斯道路①,对外侵略扩张,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3)绥靖政策: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英法实行绥靖政策,助长了
法西斯国家 的侵略野心。《慕尼黑协定》②是绥靖政策的顶峰。
2.战争的过程
(1)东方主战场: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 东方主战场 。
(2)全面爆发:1939年,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全面爆发 。
(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③:1941年,苏联和美国先后卷入战争,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 联合国家宣言 》,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4)法西斯的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1945年9月2日, 日本 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欧洲的衰落: 欧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
(2)美苏的强大: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苏联 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
(3)国际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 欧洲 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
4.雅尔塔体系的形成④
(1)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 波茨坦 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
(2)联合国的建立⑤:确立了“ 大国一致 ”原则,将制裁权力集中于安理会。
(3)对雅尔塔体系的评价
①积极方面: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
社会制度 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②消极方面:它也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 强权政治 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1释概念 法西斯主义
是一种极端民族主义,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意大利、德国和日本建立法西斯统治,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链高考 《慕尼黑协定》的影响
(2019浙江4月,22)(张伯伦)面对着昂扬的人群宣称:“我相信,我们的时代得救了!”但丘吉尔对此予以激烈批评,并称这是“一个全面且彻底的失败”。张伯伦的这场外交活动是参加慕尼黑会议。
3链高考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2020浙江1月,22)1941年12月,《活力少年》漫画被发表,漫画中面对即将到来的新年,画家将罗斯福和丘吉尔同框,用漫画的形式提前祝福反法西斯战争中新的世界组织和安全机制的诞生。这里“新的世界组织”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4巧归纳 雅尔塔体系的构成
5链高考 联合国促进全球发展的宗旨
(2023北京,15)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522号决议,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投资应达到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1%。此举符合联合国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
知识点三 冷战及国际格局的演变
1.两极格局的形成
(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
(2)形成:战后初期,为了争夺欧洲,美苏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和地缘政治上针锋相对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先后发生了第二次 柏林危机 和古巴导弹危机②,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
(4)瓦解:20世纪后期,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 冷战 随之结束。
2.多极化趋势
(1)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欧洲共同体 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2)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东欧国家反对 苏联控制 的斗争,以及中苏关系的破裂,表明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3)中国的崛起:以拥有“两弹一星”、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尼克松访华等重大事件为标志,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4)第三世界的兴起③: 不结盟运动 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3.两极格局瓦解后的国际形势与格局
(1)世界形势: 和平 与发展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但是,世界并不安宁,和平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2)世界格局
①霸权主义:随着冷战的结束和 两极格局 的消失,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希望建立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
②多极化趋势④: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欧盟 、俄罗斯、日本、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1深分析 美苏两国争夺的宽范围、多层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对峙的重点在欧洲,但是,两国也在亚洲、非洲、美洲争夺。两国除了军事竞赛,还在经济、科技、文化、体育等领域进行激烈的竞争,世界被撕裂成两个相对对立的政治集团。
2链高考 冷战期间,美国对管控核战风险的措施
(2021重庆,15)1962年,美国总统肯尼迪要求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必须阅读《8月的枪声》,该书叙述了萨拉热窝事件后发生的一系列很小的、不重要的事件,最终导致了历史上最骇人听闻的军事冲突。肯尼迪想让国家安全委员会重视管控危机应对战争风险。
3链高考 七十七国集团的历史作用
(2020全国Ⅲ,35)1964年,主要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七十七国集团成立。在1975—2006年联合国决议中,围绕着裁军和国际安全议题,七十七国集团成员的意见基本一致。这种状况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4巧归纳 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2 研学 核心命题
高考风向标
备考建议
1.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
学习本考点应该联系以下问题:国际格局(欧洲中心开始改变)、经济模式(国家干预经济)、思想变化(和平主义)、社会主义(十月革命),从而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体系
正确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进行“珍爱和平、防止战争”教育的关键。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的学习应该大幅度拓展,不应局限于教材的表述,把《选择性必修1》和《选择性必修3》的相关内容与本考点结合起来。
3.冷战及国际格局的演变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首先应该梳理出“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发展轨迹,在此基础上,分析推动这一趋势的原因。同时,还要重视世界格局变化对世界形势的影响。
微点1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
真题聚焦
命题角度1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大陆政策
1.(2022山东卷,14)一战初期,英国对法国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有限军事援助。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以及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  )
A.尽快恢复欧洲和平
B.保持战后欧洲均势
C.避免单独对德作战
D.联合法国控制欧洲
B
解析 “大陆均势”政策是英国长期的、稳定的对欧政策,旨在通过欧洲的均势,提高英国对欧洲大陆的影响力。材料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如果单独与德国缔结和约,将使欧洲大陆德国一国独大,为防止这一局面出现,英国大力援助法国,以保持欧洲均势,B项正确,D项错误。英国的上述政策拉长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A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与德国作战的国家很多,法国退出,英国也不会单独对德作战,C项错误。
C
命题角度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特点
2.(2023福建卷,15)下面是一幅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漫画,发表于1921年12月。画中德国被描绘成水中求救者的形象。该漫画反映当时(  )
A.德国面临着经济大危机
B.英法德三国间经济合作
C.德国对英法的外交策略
D.英法对德人道主义援助
解析 从漫画信息看,德国被描绘成一个垂死挣扎的老者,而英法则被描述成见死不救的旁观者,代表了德国对自身形象和对英法角色的策略,C项正确。1921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初期,没有发生经济大危机,A项错误。漫画的作者认为英法对德国的困境熟视无睹,不能反映“合作”“援助”,B、D两项错误。
C
命题角度3 从经济角度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3.(2024湖北卷,14)1913年,多米尼加对德国进出口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约20%,到1916年这两项数据均清零。1914—1917年,阿根廷三大农产品大麦、小麦和亚麻的出口量价齐跌。尽管战时需求挽救了巴西橡胶业,但其咖啡贸易在1914—1915年间下降了三分之一。1914—1918年,上海、大阪的现代纺织厂产量暴增。这些现象反映(  )
A.世界市场因战争濒临崩溃
B.欧美国家侵略重心转移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球性
D.单一产业结构弊端显现
解析 据题干中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济数据变化可知,多米尼加与德国的贸易清零,阿根廷三大农产品出口量价齐跌,巴西部分产业受影响,而上海、大阪的现代纺织厂产量暴增,这些现象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不同地区经济的影响,体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的全球性,C项正确;虽然战争确实扰乱了世界市场,但“濒临崩溃”的表述过于绝对,A项错误;题干信息未直接体现欧美国家侵略重心的变化,B项错误;单一产业结构的问题并非题干现象的主旨,D项错误。
考向剖析
1.核心概念——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考向解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实力对比的产物,也是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关键因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凡尔赛体系重新安排了列强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体系重新安排了列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在凡尔赛体系中,德国受到严厉的惩罚,英法的欧洲及世界霸权进一步得到巩固;在华盛顿体系中,日本的扩张步伐受到抑制,美国在亚太的侵略权益进一步巩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矛盾重重,为新的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加深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侵略,加强了对苏维埃俄国的围堵,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也冲击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典例1】 (2024山东济南期末)下面是创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漫画《吞下苦果》。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新世界秩序隐藏危机
B.德国被战胜国分区占领
C.大国间矛盾趋于缓和
D.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发展
1920年德国漫画《吞下苦果》
A
解析 根据材料“1920”“和约”可知,该漫画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强迫德国签订的《凡尔赛条约》,该和约对于德国过于苛刻,引起德国的复仇情绪,使新世界秩序隐藏危机,故选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被战胜国分区占领,排除B项;因利益分配不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国间矛盾并没有缓和,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战后国际协调机制如国际联盟等相关内容,排除D项。
2.考查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考向解读 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于人类避免类似的战争悲剧具有重要的意义。
【典例2】 (2024山东临沂一模)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这说明(  )
A.产业高度重合带来英德激烈竞争
B.英德两国殖民地的范围大体相当
C.经济竞争是导致战争的重要因素
D.英国在英德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
C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英德两国的经济竞争非常激烈,材料中学者认为这些“小冲突”必然引发“大战”,C项正确。英德激烈竞争是由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A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而德国的殖民地相对较少,B项错误。总体而言,英德经济竞争中,德国占据优势,D项错误。
3.考查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及影响
考向解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重大事件几乎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很多是教材没有明确讲述的,需要考生自我归纳综合方能形成完整的因果链条。
给世界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 有大约1 000万人战死,2 000万人受伤,另有350万人成为终身残疾,1 000万人因饥饿和瘟疫而死亡。交战国直接用于战争的费用约为1 805亿美元,间接战争费用约为1 516亿美元
欧洲相对衰落 欧洲失去了大量海外投资,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在世界上的财政金融地位急剧下降,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以欧洲为中心的旧世界格局受到了挑战
美国、日本迅速崛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日本几乎独占了中国市场,并加紧向英、法、荷的殖民地进行经济渗透,短短几年内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
战争引起一系列革命 一方面,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胜利,在其影响下,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另一方面,“帝国主义战争也唤醒了东方,把东方各民族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大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催生了一系列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政府机构职能的改变,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改变,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典例3】 (2024山东潍坊二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国际联盟发送的有关为饥民呼吁、鸦片禁运计划、盟约修改意见等函件,美国均未回复。然而,美国官方代表几乎每次列席国际联盟有关军备、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会议。这说明(  )
A.国际联盟具有普遍性与权威性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受到冲击
C.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
D.美国外交带有利己主义色彩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有关为饥民呼吁、鸦片禁运计划、盟约修改意见等与美国没有太大关系的函件,美国不予回复,而与国家经济利益联系紧密的军备、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会议美国却几乎都列席,这表明美国的外交带有强烈的利己主义色彩,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国际联盟在处理国际事务上的效果,排除A项;材料并无有力证据说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受到冲击,排除B项;材料并未表明集体安全机制得到完善,排除C项。
模拟演练
1.(2024山东日照二模)美国学者理查德·E.苏里文等人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1880年之后,民族主义和工业化共同将西方的主要民族国家推向新一轮帝国竞争。”这场“帝国竞争”主要表现为(  )
A.争霸欧洲和法德矛盾激化
B.美国崛起冲击欧洲中心地位
C.瓜分世界和争夺世界霸权
D.意识形态对立导致阵营对峙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展开了瓜分世界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激烈斗争,故选C项;材料所述为西方主要民族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只是法德矛盾,排除A项;美国与欧洲之间没有因为争夺中心地位直接爆发激烈竞争,排除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识形态对立导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排除D项。
2.(2024山东日照一模)下面为1919年8月30日美国《芝加哥论坛报》专栏记者凯里·奥尔发表于该报的漫画《后视图》。漫画意在揭示(  )
漫画中威尔逊正在指挥合唱“持久和平”,而合唱团成员的裤兜里都藏着左轮手枪,自左往右合唱团成员枪柄上分别写有:日本觊觎亚太;英国关注海权;法国重提美法同盟;意大利期待领土扩张
A.国际联盟难以促成世界和平 B.列强之间矛盾难以调和
C.实力强弱决定国际格局 D.美国无力担当世界领袖
B
解析 据漫画可知,英、法、日、意四国表面上附和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但是暗地里各自有不同的主张,由此可知,漫画意在揭示巴黎和会上列强的矛盾难以调和,故选B项;国际联盟成立于1920年,排除A项;实力强弱影响国际格局,“决定”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漫画主题是列强之间的矛盾,并非美国的领袖地位,排除D项。
3.(2024广东揭阳一模)1918年12月,新成立的魏玛共和国的政府首脑艾伯特在勃兰登堡门欢迎战后归国的德国部队时说:“任何敌人都不曾打败你们……你们保卫了祖国,使它免受敌人的侵略。”这表明(  )
A.德国对《凡尔赛条约》不满
B.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并未消除
C.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未严重受损
D.法西斯势力得到新政府的支持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当时部分德国领导人仍然渲染民族主义,这说明当时德国与欧洲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并未消除,故选B项;《凡尔赛条约》签订于1919年,排除A项;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遭受了重大的物质、人员损失,排除C项;德国法西斯势力的崛起是在20世纪30年代,排除D项。
微点2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雅尔塔体系
真题聚焦
命题角度1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秩序的影响
1.(2023全国乙卷,34)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他们采用恐怖手段破坏工人集会,杀害共产党员、工会活动分子、黑人和犹太人。到1938年底,美国类似的组织至少有800多个。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美国(  )
A.经济困境冲击社会秩序
B.开始推行自由放任主义
C.国家干预经济成效甚微
D.扩军备战引发统治危机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大危机引发政治危机,美国法西斯组织乘机兴风作浪,冲击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自由放任主义开始推行于工业革命时期,故B项错误;“国家干预经济成效甚微”的说法与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不符,故C项错误;在经济大危机打击之下扩军备战的是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故D项错误。
命题角度2 不列颠之战的影响
2.(2021浙江1月卷,22)下图所示漫画《屠龙者》以战火中的伦敦城为背景,丘吉尔身披战甲,成功斩杀来犯的巨龙。配文为:“这条龙已被彻底地斩杀了,现在让我们来迎战下一条吧。”该画作(  )
A.充满了对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期待
B.表达了英国不列颠之战后的必胜信念
C.肯定了英国赢得阿拉曼战役的重大意义
D.称赞了丘吉尔和罗斯福发表的《大西洋宪章》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英国赢得了不列颠之战的胜利,表达了对后继战争必胜的信念,故B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反法西斯联盟,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列颠之战,与阿拉曼战役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大西洋宪章》无关,排除D项。
命题角度3 《开罗宣言》的内容
3.(2022浙江6月卷,23)“抗日何所恃 忠贞与汗血。”1943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折的一年,中美英三国举行会议发表宣言:“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该次会议召开地点所处地区是(  )
A.西亚 B.东欧 C.北非 D.东亚
解析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首脑召开开罗会议,并发表《开罗宣言》,强调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中国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开罗在埃及,位于北非,C项正确。
C
考向剖析
1.核心概念——雅尔塔体系
考向解读 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是世界近现代最重要的三大国际体系,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
雅尔塔体系是美苏划分势力范围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维持大国合作的产物,有利于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政治秩序。20世纪后期,随着苏联的解体,雅尔塔体系随之崩溃。
雅尔塔体系下,美苏冷战对峙是其显著的特点,并形成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美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内的竞争。
雅尔塔体系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它维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相对稳定,倡导“民族自决”,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但是,雅尔塔体系带有鲜明的大国强权色彩。
【典例1】 (2024江苏苏州联考)据《二十世纪以来的战争和平与世界发展》载,雅尔塔体系包括:欧洲雅尔塔体系,即通过分区占领划分美国、英国和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东亚雅尔塔体系,即美苏在朝鲜受降的“三八线”协议等;“中间地带”雅尔塔体系,即把其他地区的殖民地转交给联合国托管……这体现出雅尔塔体系(  )
A.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B.顺应多极化的趋势
C.承认民族解放运动 D.倡导和平民主原则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雅尔塔体系在欧洲、亚洲主要按照美苏的意志来划分势力范围,“中间地带”交由联合国托管,体现出雅尔塔体系大国强权政治色彩,违背了和平民主的原则,故选A项,排除D项;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排除B项;“承认民族解放运动”与“殖民地转交给联合国托管”相悖,排除C项。
2.学术热点——全面认识绥靖政策
考向解读 绥靖政策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评价,在中国也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在高考考查中频率相对较高。
(1)从国家力量角度看:英法的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29年经济大危机而受到极大削弱,不敢同德、意、日法西斯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2)从目的角度看:目的是牺牲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满足自己既得利益,如祸水东引,把矛头指向苏联。
(3)从客观环境看:和平主义思潮在当时占据主导地位,法西斯利用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打出“反共产国际”的旗号,欺骗了英、法等国。
(4)从最终结果看: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公然受到鼓励,助长了希特勒发动战争的野心,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典例2】 (2024福建泉州三模)1939年1月,英国政治漫画家大卫·洛(David Low)在伦敦《标准晚报》上发表漫画(见下图)。此漫画意在(  )
A.抨击德国对外侵略的嚣张气焰
B.揭露英意勾结瓜分埃塞俄比亚
C.批判英国政府推行的绥靖政策
D.说明英德两国矛盾冲突的历史
《美好而古老的意大利式款待》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漫画讽刺的是1938年签订的《慕尼黑协定》,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导致英国陷入希特勒的圈套,命运堪忧,故选C项;希特勒签字的保证书上是“我将老老实实”,但德国只是表面上谦卑,排除A项;《慕尼黑协定》与埃塞俄比亚无关,排除B项;漫画反映英德的现实关系,而不是英德“冲突的历史”,排除D项。
3.考查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考向解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非常复杂,包括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但是,教材叙述并不充分,学习过程中注意将选择性必修的相关内容与《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形成完整和充分的知识结构。
欧洲的衰落 欧洲战场中,希特勒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英国、法国虽然是战胜国,但是,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欧洲主导世界格局的局面正式结束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成为世界一流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强国;苏联经济虽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
第三世界的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彻底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新兴国家逐渐形成一股新的国际力量——第三世界,不结盟运动由此兴起
东亚博弈的变化 战前美日主导的东亚格局被打破,日本实际成了美国的附庸,美国、苏联、中国三国的博弈主导了东亚的格局
全球机制的逐渐建立 接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协调机制逐步建立,经济上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政治上,建立了联合国,这些全球机制有利于协调国际纠纷,缓和国际矛盾,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和平
【典例3】 (2024河北承德名校联考)1942年3月,英国《经济学家》杂志预言:“从日本占领东南亚起,英国在远东殖民统治的帷幕就已经落下……日本失败后,旧的制度已不可能恢复。”这一预言主要是基于(  )
A.雅尔塔体系形成了两极对峙格局
B.凡尔赛体系冲击了英国的世界地位
C.第二次世界大战动摇了英国殖民统治的基础
D.绥靖政策削弱了英国的国际影响力
C
解析 根据材料“英国在远东殖民统治的帷幕就已经落下”可知,该预言强调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英国在远东殖民统治的影响,主要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动摇了英国殖民统治的基础,故选C项;雅尔塔体系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排除A项;凡尔赛体系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排除B项;绥靖政策强调的是英国对德国的妥协,与英国殖民统治基础动摇无关,排除D项。
模拟演练
1.(2024山东临沂一模)西班牙内战爆发后,由英、法牵头,联合苏联、德国、意大利等国于1936年成立了“国际不干涉委员会”。可在此之后,德意仍大规模地援助西班牙法西斯势力,英法则装聋作哑。最终,苏联决定不再受协定约束,援助西班牙共和国政府。这可用于说明(  )
A.苏联工业化的成果有限
B.西班牙内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C.国际联盟已经名存实亡
D.英法对世界大战的爆发负有责任
D
解析 根据材料“英法则装聋作哑”可知,英法实行绥靖政策,公然纵容法西斯势力在西班牙的扩张,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故选D项; 1928—1937年,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德国突袭波兰,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英法的责任,未涉及国际联盟,排除C项。
2.(2024广东湛江高三调研)1941年春,美国与日本试图通过谈判达成一项临时和平协定,中国驻美大使获悉此事后,代表中国政府对美提出强烈抗议,由此又惊动了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最终放弃对日妥协的打算。美国的这一选择(  )
A.直接导致日本偷袭珍珠港
B.反映了英美利益的一致性
C.表明和平已成为时代主题
D.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D
解析 中国、英国坚决反对美国与日本的妥协,促使美国坚持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政策,有利于美国最终走上与中国、英国结盟的道路,D项正确。导致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对日本的贸易禁运,A项错误。英国与美国的国家利益并不一致,B项错误。和平成为时代主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历史趋势,C项错误。
3.(2024湖南岳阳一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召开了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但是却唯独用“雅尔塔”来命名战后的国际体系。这表明,雅尔塔会议的内容更为重要,对战后世界的走向更具有指导意义。该体系(  )
A.违背了世界人民实现和平的愿望
B.体现了苏中美英法五大国的意志
C.确立了世界格局美国的主导地位
D.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雅尔塔体系确立了战后新的国际秩序,美苏国力强大,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故选D项;雅尔塔体系符合世界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排除A项;雅尔塔体系主要体现了美国、苏联两个大国的意志,排除B项;雅尔塔体系形成了以美苏为主导的两极格局,排除C项。
微点3 冷战及国际格局的演变
真题聚焦
命题角度1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
1.(2024山东卷,14)下表为1935—1950年美国对外投资中私人投资和政府投资情况统计(单位:亿美元)。这两种投资的结构性变化反映了美国(  )
年份 私人投资 政府投资
1935年 135 101
1940年 122 221
1945年 147 222
1950年 190 354
A.恢复经济发展的努力 B.放松了对拉美的控制
C.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D.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
D
解析 根据表格可知,1935—1950年美国对外投资中私人投资和政府投资相比,私人投资金额下降,政府投资金额上升,这两种投资的结构性变化反映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即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反对法西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苏联冷战对峙,抢夺世界市场份额,称霸世界,故选D项。此时跨国公司还未出现,美国也没有放松对拉丁美洲的控制,表格内容不仅仅反映了恢复经济发展努力的表现,还涉及两种投资的结构性变化,排除A、B、C三项。
命题角度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2.(2023全国甲卷,35)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目,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该项目将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分发并给予种植指导,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  )
A.反映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对抗的升级
B.旨在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
C.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
D.凸显了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
D
解析 根据材料“1952年”“民主种子”“西方观念”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冷战的进行,为遏制苏联,称霸全球,美国加大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D项正确;1955年,华约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A项错误;美国对菲律宾实施“民主种子”项目的目的是与苏联争夺第三世界,称霸全球,B项错误;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本质上是为了称霸,不是推动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C项错误。
命题角度3 从柏林危机考查美苏两大阵营争夺的特点
3.(2023江苏卷,15)1960年9月,民主德国对西柏林通道实施无限期边界管制,联邦德国随即宣布暂时中止两国之间的贸易、服务协定。后经过不断协商,到12月底双方重新恢复协定,民主德国废除了对西柏林的限制措施。这一事件的解决(  )
A.导致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B.凸显了双方政策的务实性
C.助推美苏关系全面缓和
D.有利于战后欧洲经济复苏
B
解析 民主德国对西柏林的边界管制导致了联邦德国的反击,民主德国无法通过边界管制达到目的,双方谈判解决西柏林危机,体现了双方政策的务实,B项正确。柏林危机促使西方阵营更加团结,A项错误。美苏“冷战”期间的缓和都是局部的、暂时的,C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欧洲经济已经复苏并发展,D项时间错误。
考向剖析
1.核心概念——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考向解读 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在中学历史教材中频繁出现的概念,但是,它仍然是一种“趋势”,并非当今的国际格局,考生对这一概念的科学理解是必备的知识。
多极化趋势是指国际政治力量呈现出多种力量并存并立的动态发展趋势。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其根源是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另外,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也促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美国的相对衰落也加速了多极化趋势的进程。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遏制美国的单边霸权主义政策,建立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解决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推动国际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效果的优化。
【典例1】 (2024安徽联考)1945年秋,美国占领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对记者说:“由于这次战争,日本已降为四等国。”然而,到1989年,美国大多数人认为日本对美国的安全更有威胁。这一变化是由于(  )
A.苏美关系缓和     B.日本经济扩张
C.美日同盟破裂 D.美国国力衰落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并发展,20世纪80年代,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的经济扩张对美国造成了威胁,故选B项;这一变化与苏联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日同盟关系一直存在,排除C项;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力相对衰落,但这并不是导致材料中变化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日本的经济崛起,排除D项。
B
2.考查重点——美苏冷战下国际关系的特点
考向解读 美苏冷战无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重要的国际事件,其影响深刻且广泛,在国际关系中居于决定地位,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典例2】 (2024辽宁考前模拟)右面为冷战时期的一幅苏联漫画,该漫画作者意在说明(  )
A.美国控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政治格局
B.西欧国家在政治上失去了独立性
C.苏联的国际政治话语权被挤压
D.冷战格局下美苏互相攻击
B
解析 根据题干及漫画可知,作者站在苏联一边,抨击西欧国家的外交受美国控制,失去独立性,B项正确。美国控制的是资本主义世界,A项夸大了范围,排除。仅由漫画无法得出苏联的国际政治话语权被挤压,排除C项。漫画无法说明美苏“相互攻击”,排除D项。
3.热点追踪——21世纪人类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考向解读 当今的国际形势是高考的长效热点,人类发展面临的挑战考验着全人类的智慧,这也是中学生培养世界视野的重要组成部分。
(1)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美国在经济、科技、军事、文化上仍然具有巨大的优势,奉行单边主义的霸权主义外交政策,追求所谓的“美国优先”,严重地威胁了世界和平和正常的经济秩序。
(2)恐怖主义势力猖獗:恐怖主义由来已久,冷战结束后呈上升趋势,并成为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以及各国安全的直接威胁,“9·11”事件后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近年来的恐怖主义活动呈现出全球化的特征。
(3)经济难题:西方发达国家“过度金融”使金融风险越积越大,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并未解决金融危机的根源,给世界经济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着生活基本资料不足的问题,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没有完成现代化的任务,世界的贫富差距继续扩大。
(4)生态危机:人类从现代化中获得了巨大的好处,也付出了生态恶化的代价,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典例3】 (2024安徽淮南二模)近年来,欧盟、美国、日本等打着“价值观外交”旗号,声称建构所谓普世价值观认同,在外交话语具体政策中将“人权和民主”与“贸易和市场”紧密关联,对相关国家发起政治、经济责难。欧盟、美国、日本等此举意在(  )
A.掩饰地缘战略意图
B.完善全球安全战略
C.维持多极化的格局
D.推进全球政治合作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欧盟、美国、日本等打着“价值观外交”旗号,对相关国家进行政治、经济的控制是真实意图,即地缘战略,故选A项。欧盟、美国、日本等的所谓“价值观外交”不过是旗号,维护其自身战略利益是根本,“安全”“合作”都是旗号,B、D两项错误。时至今日,多极化格局尚未建立,C项错误。
模拟演练
1.(2024山东枣庄期末)1947年3月起,美国要求联合国讨论希腊局势,被苏联否决。9月份,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一份决议,暂不受理希腊问题。下面是针对这一事件的漫画,作者力图说明(  )
[新西兰]大卫·洛,漫画《当医生有分歧时》,1947年9月17日
A.欧洲急需美国进行大规模经济援助
B.希腊问题需要由国际社会集体协商解决
C.冷战已使国际秩序陷于崩溃的状态
D.美苏对峙影响联合国对重大问题的解决
答案 D
解析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材料信息表明美苏的对峙影响了联合国对希腊问题的解决,故选D项;材料未提及希腊问题的性质,未涉及经济援助,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美苏在希腊问题上的争执,未体现国际社会的态度,排除B项;冷战并未发展成为热战的程度,一定程度上维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排除C项。
2.(2024湖南衡阳三模)2024年,美国和欧盟先后出现对中国新能源车的新抵制言论和计划,对中国的新能源车挥动“关税大棒”。拜登称将采取“前所未有的行动”应对中国新能源车。美国抵制和打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根本目的是(  )
A.打破国际贸易的壁垒
B.促进世界绿色经济的发展
C.维护美国的经济霸权
D.打压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C
解析 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挥动“关税大棒”及采取“前所未有的行动”应对中国新能源车,意图削弱中国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保护本国工业产品的效益和发展,从而维护其经济霸权,C项正确;打压中国新能源汽车,是对国际贸易的限制,不是打破国际贸易的壁垒,排除A项;美国抵制和打压中国新能源汽车,实质上是对绿色经济的破坏,排除B项;打压中国经济是其目的之一,不是根本目的,排除D项。
3 突破 大题题型
题型专项 14 “推理、预测”类解法与技巧
题型特点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根据史料创设的新情境,对历史发展的特点进行推理、预测,并对推理的结果进行分析说明。试题材料具有鲜明的生活情境特点,设问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对于考生的时空联想和想象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此类试题是新高考实施以来出现的新题型,最早出现在北京高考卷中,从考生解答的情况看,考生对于这种新题型不知所措,推论无据,观点荒唐,反映了考生基本史学素养的缺失和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的僵化趋势,值得中学师生反思。
典例剖析
(2022福建卷,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①。12月13日,苏联外交官发表声明,表示关于反法西斯力量中哪一国应该把最大的精力集中于哪一战区的问题,已经取得了或即将取得基本的共识②,并且在这个问题上三个盟国将为共同事业的利益而努力③。
请你推测当时关心抗战时局的延安军民获知上述声明后的可能反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解题路径
【破题】 审清设问,明确答题指向
求答项 反应及其理由
限定语 “延安军民”
信息来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解题】 审准材料,提取信息
必备 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也部分涉及《中外历史纲要》(上)关于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 信息 提取 ①美国 方面 美国被迫卷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速度将大大加快
②忧虑 依据 美苏可能结盟,将反法西斯战争的重点放在了欧洲
③高兴 依据 太平洋战争后,反法西斯国家走向联合是必然的趋势
【答题】 精确提炼,确定答案
参考答案 反应一:高兴。理由:世界反法西斯大国走向联合,中国战场即将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战场;有利于中国军民抗战。
反应二:忧伤。理由:苏联、美国、英国可能将反法西斯斗争的重点放在欧洲;中日战争仍将面临更大的困难,中国人民将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更大牺牲。
反应三:喜忧参半。理由参照反应一、二。
解题策略
1.确定推理的结论:这是解答试题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解答试题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审题:一般情况下,试题的设问都对推理进行了一些限制,使答案更加唯一,这些限制条件对于形成正确的结论至关重要。
(2)结论常规:虽然此类试题一般是开放性的,但是,不能为了新奇而提出一些天马行空的怪论,一般情况下,越是常规的观点越正确。
(3)历史价值观:很多推理的结论体现了命题者对历史价值观的考查,考生需要联想相关的政治学科知识,保证观点的政治正确。
2.对结论的说明:这是分数最多的一部分,答案的数量也最多,是得高分的基础。
(1)联系所学:在对结论进行说明前,首先需要联系所学知识,确定说明的时空框架,回忆起教材对此类史实的基本观点。
(2)确定框架:对结论的说明是否全面、正确,最为关键的是说明的层次是否清晰,这就要求在进行说明时思路清晰,形成较为清晰的说明框架。比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
(3)利用材料:当发现自己的“说明”很少或者没有利用材料信息时,一般说明你的“说明”是错误的、不全面的。因此,“说明”一定要充分利用材料信息。
3.画龙点睛:此类试题一般需要在答案的最后进行总结,将所列举的理由与结论联系起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共102张PPT)
专题十一 走向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世界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1 通览 主干知识
2 研学 核心命题
目录索引
3 突破 大题题型
1 通览 主干知识
知识建构
主题线索
主题: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近代以来,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对人类的生产模式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线索一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危机的挫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市场向制度化、法制化方向发展,世界市场进一步深化。
线索二 工业革命及社会生活的变化
工业革命是世界近现代史上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它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也引发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居住环境、教育水平、交通运输、休闲娱乐、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方面。
线索三 近现代经济政策的演化和经济模式的探索
为适应生产模式的变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不断调整,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0世纪,世界各国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模式,一方面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多样化发展。
主干知识
知识点一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1)新航路的开辟①,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 全球性 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早期殖民扩张: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欧洲海外扩张②的序幕,商品、人口、物种的全球性流动形成。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
(1)工业革命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 工业革命 提供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继续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掀起了资本输出、瓜分世界 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1)背景:20世纪以来,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危机的浩劫。同时,新的科学技术蓬勃发展③。
(2)发展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建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经济秩序。
②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 信息技术 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③20世纪末,两极格局瓦解, 世界贸易组织 建立,经济全球化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
(3)问题:经济全球化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世界各国在全球化中受益不均衡,出现了“逆全球化”的现象。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1释概念 新航路的开辟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西欧各国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的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亚洲、美洲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作新航路。这一时期被称为“大航海时代”,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2 链高考 近代欧洲的海外贸易与殖民扩张
(2021全国乙,32)16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予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特许公司。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至18世纪末,特许公司数量已达数百个。这反映出该时期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
3巧归纳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
知识点二 工业革命及社会生活的变化
1.工业革命的爆发
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 英国 ,然后向其他国家扩展;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更强的科技、更大的影响、更广的范围迅速展开。
2.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方式: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工厂制和 垄断组织 先后出现。
(2)社会关系: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同时, 中间阶层 也开始发展起来。
(3)社会生活
(4)消极影响:工业革命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生存环境恶化③,疾病与犯罪增加等社会问题。
3.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④
(1)爆发:20世纪中期,以原子能、计算机、 互联网 、人工智能、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科技兴起。
(2)影响
①生产: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 集约型 。
②生活:计算机、移动通信 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人们的通信交流,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
③局限:现代科技应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1释概念 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2链高考 工业革命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022全国甲,34)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3链高考 工业革命对环境的破坏
(2020江苏,18)1873年12月,英国伦敦出现了持续一周的大雾,许多人有强烈的窒息感,约有1 150人在此次毒雾中丧生。当时来到伦敦的一位作家在给友人的信中抱怨:“我本应继续在伦敦演讲,但雾快要捏碎我的心脏。”这位作家的抱怨源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活动。
4巧归纳 现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知识点三 近现代经济政策的演化和经济模式的探索
1.西方近现代经济政策的演变
(1)重商主义①:工业革命前,西方国家普遍采用重商主义经济政策,国家大力扶持工商业,努力扩大 出口 ,抑制进口,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自由主义
①发展:18世纪下半叶, 英国 制定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前,自由主义经济学说在西方很多国家占据支配地位。
②内容:自由主义信奉“ 小政府 、大社会”的理念,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由自由市场调节社会经济。
(3)国家干预经济
①开始: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暴露了自由资本主义 经济政策的缺陷;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②。
②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③④。
(4)新自由主义
①背景: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暴露了凯恩斯主义存在的问题,出现了
国有企业效率 低下、财政不堪重负等问题。
②实施: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减少了 对经济的干预 ,压缩了国有经济的规模(私有化),推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经济模式的新探索
(1)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
①苏联:经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联最终确立了“苏联模式”,实行自上而下的 指令性计划 体制,奠定了强大国力的基础,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②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逐渐确立了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取得巨大成就,具有伟大的世界意义。
(2)发展中国家的探索
①东亚、东南亚国家: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利用本国丰富的 劳动力 资源吸引外资,逐渐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②西亚国家:沙特、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也出现了“ 石油繁荣 ”和经济起飞。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1释概念 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认为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国家就越富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尽可能多地获取金银。它是15—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
2链高考 罗斯福新政中总统权力的扩大
(2022河北,14)罗斯福新政初期,为了能够尽快恢复经济发展,美国企业家和国会议员对罗斯福实施的大量政策,如劳工立法,并没有加以阻挠,甚至还表现出某种支持。这表明,当时美国现实需要总统权力的扩大。
3链高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
(2020海南,18)1950年以后的20年里,大多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持续的高增长率使经济定期波动的特点大为改观。西欧在1952年和1958年出现两次衰退,但每次衰退的程度都很轻,衰退后都继之以更高的增长率。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4巧归纳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
2 研学 核心命题
高考风向标
备考建议
1.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学习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深化不仅要掌握其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还要了解全球化受挫的两个时期(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和当代的“逆全球化”现象)。
2.工业革命及社会生活的变化
全面掌握工业革命的影响是学习世界近现代史的基本要求,需要将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的内容与《选择性必修2》的内容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3.近现代经济政策的演化和经济模式的探索
近现代的经济政策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理解这些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是学习的重点。经济模式的探索需要站在世界历史多样化的角度去认识,得出的结论是“适合国情的才是正确的”。
微点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真题聚焦
命题角度1 当代全球化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1.(2023全国新课标卷,35)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爆炸式的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和短视的经济政策是造成当今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提出环境问题“共同责任论”,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该主张意在(  )
A.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
B.合理利用资源和建立世界新秩序
C.推卸发达国家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D.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
C
解析 材料中,发达国家将环境恶化的原因归咎于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失当,本质上是推卸自己在环境治理中的责任,C项正确;这一主张不能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A项错误;发达国家不负责任的做法不利于合理利用全球资源,B项错误;“共同责任论”是要求发展中国家担责,并非承认其国际地位,D项错误。
D
命题角度2 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
2.(2024全国新课标卷,31)16世纪上半叶,航海家在太平洋开发了连接美洲和亚洲的东风带海上走廊,中后期利用日本洋流从菲律宾群岛航行至美洲西海岸;17世纪初,荷兰人利用西风带环球航行。16至17世纪的航海活动
(  )
A.激发“地圆说”的形成
B.表明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
C.导致陆路贸易基本停滞
D.促进了贵金属的全球流动
解析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金银等贵金属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加快,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D项;“地圆说”在16世纪以前就已经形成,新航路的开辟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排除A项;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项;陆路贸易并没有停滞,排除C项。
命题角度3 西欧殖民者海外活动的影响
3.(2024湖北卷,13)1669年,国际贸易重要港口阿姆斯特丹在全城设立了多达1 800盏街灯,由100名城市点灯人负责运营。该市还雇佣150名市民每夜在大街小巷巡逻。造访该城的来客纷纷注意到这里少有犯罪和骚乱。同期,伦敦的夜晚也沐浴在玻璃灯笼的光辉之中。17世纪末,欧洲人第一次驯服了夜晚。据此可推断(  )
A.西欧海外活动获利丰厚
B.科学发展拓展人类活动空间
C.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变
D.工业革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B
解析 材料中提到阿姆斯特丹设置大量街灯以及雇佣人员巡逻使得夜晚少有犯罪和骚乱,伦敦也有类似情况,这表明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在夜晚的活动变得更加安全和便利,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城市夜晚的情况,与西欧海外活动获利丰厚关系不大,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变,C项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考向剖析
1.核心概念——经济全球化
考向解读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趋势,也面临许多问题,随着近几年部分发达国家倾向于贸易保护主义,经济全球化逐渐成为高考的长效热点。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技术转移、资本流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形成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从广义上来看,是从新航路的开辟开始的,狭义的经济全球化,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形成的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进程。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快。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和推动,发达国家是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公平的地位。
【典例1】 (2024广东湛江一模)1986年9月开始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多边谈判,欧共体始终积极参与其中。在这长达8年的多边谈判中,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例如关于农产品出口补贴,往往都是在美国与欧洲国家达成协议或默契后再被多边谈判所接受。这表明当时的世界(  )
A.关贸总协定纵容贸易保护主义
B.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受到阻碍
C.欧美国家阻挠贸易自由化进程
D.发达国家仍主导国际经济秩序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发达国家仍主导国际经济秩序,故选D项;美国与欧洲国家达成的多边贸易协定不是贸易保护主义,能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排除A项;关贸总协定进行的贸易谈判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排除B项;材料显示欧美国家并未阻挠贸易自由化进程,反而推动了多边贸易的发展,排除C项。
2.难点剖析——新航路开辟后至工业革命前,世界商品贸易的特点
考向解读 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贸易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世界影响深远。考生需要具体了解这一重点。
(1)范围扩大,形成全球规模
新航路开辟前,商品流通主要是区域性的,跨洲的商品流通主要局限于欧亚大陆,形成了地中海贸易中心和东亚贸易中心,阿拉伯商人几乎垄断了两个贸易中心的商品贸易。新航路开辟后,跨洲的商品贸易形成全球规模,美洲逐渐融入世界市场。
(2)欧洲商品优势不明显
工业革命前,欧洲的手工业生产仍然落后于中国,特别是丝绸、瓷器、漆器、茶叶等产品,欧洲商品主要销往非洲、美洲,在与中国的贸易中,欧洲处于入超地位,欧洲人从美洲掠夺的白银大部分流入中国。这种局面的改变出现在工业革命后。
(3)欧洲商人主导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逐渐主导了世界贸易,促进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引领了世界变革的大潮。
(4)带有血腥掠夺的性质
早期殖民扩张带有血腥掠夺的性质,欧洲商人在商品贸易中经常伴随着欺诈、抢劫、杀戮,甚至将非洲黑人作为商品,在非洲和美洲之间贩运。
A
【典例2】 (2024湖南娄底一模)16世纪下半叶起,仅从中国驶往马尼拉的商船每年就有30艘到50艘之间。墨西哥从马尼拉越洋进口的货物有60%产自中国,其中包括中国的水银。这种水银一直短缺,但对于美洲开采和提炼白银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现象(  )
A.背景是欧洲人的殖民扩张
B.使葡萄牙人从中获益颇丰
C.得益于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
D.冲击了中国国内商业资本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下半叶起,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南亚、东南亚、东亚,建立殖民地或定居点,西班牙人开辟了从菲律宾至墨西哥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航线,故选A项;马尼拉航线获益最大的是西班牙人,排除B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开始于19世纪初,排除C项;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有利于中国国内商业资本的聚集,排除D项。
3.通史链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考向解读 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这是教材的基本观点,也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一。
(1)科学技术革命特别是交通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提供了经济全球化基本的技术支持,大幅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
(2)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强有力的推动者。跨国公司形成国际生产和营销网络,带动了贸易、资本、科技等各个领域的进一步国际化。
(3)国际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国际金融的发展,使国际贸易更加便利,资本流动更加便捷。
(4)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原来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汇入了全球化的浪潮,使世界市场具有真正的全球意义。
(5)外部条件上,美苏“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的瓦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C
【典例3】 (2024江苏徐州一模)中美贸易摩擦开始后,许多国际企业把视线投向其他发展中国家,但这些国家严重缺乏发达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及港口,也没有高效制造关键零部件的人才、专业知识和设备,最后这些国际企业还是需要向中国购买原材料和零部件。这表明经济全球化(  )
A.进一步拉大了中美经济差距
B.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C.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
D.迎来了更加迅猛的发展势头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许多国际企业不得不向中国购买原材料和零部件,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故选C项;题干没有涉及中美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排除A项;经济全球化不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根据材料也无法得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势头,排除B、D两项。
模拟演练
1.(2024福建龙岩三模)明朝后期,江西景德镇瓷器海外市场的重心逐渐由原来的西亚、非洲、阿拉伯地区及东亚、东南亚等周边国家,转向欧洲和后来的美洲等地区。这主要是由于(  )
A.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B.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C.“商业革命”的推动
D.适应朝贡贸易的需要
C
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统一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中国与欧洲国家之间的直接贸易关系逐渐形成,这种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故选C项;郑和下西洋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排除A项;海上丝绸之路最终都必须经过阿拉伯人和意大利人进行中转,排除B项;欧洲、美洲与中国不存在朝贡关系,排除D项。
2.(2024辽宁大连一模)下表是世界时发展的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870年 美国学者查尔斯·多德教授首次提出,按经度线将全国划分为若干时区,每个时区自东向西依次相差1小时
1884年 25个国家代表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决定使用统一的国际标准时间,将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子午仪中心的子午线定为本初子午线
1912年 为避免单一时区授时带来误差,国际时间局开始在巴黎天文台运行
可见,世界时的发展(  )
A.助推西方生产活动的标准化 B.体现了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C.反映了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 D.凸显了英美国家力量的消长
C
解析 世界时的发展,反映了世界各地联系日益加强,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对制定国际标准时间的需求日益迫切,故选C项;世界时推动了时间统一,与生产活动的标准化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英国在世界时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说明英国在当时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不能看出当时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和英美国家力量的消长,排除B、D两项。
D
3.(2024广东肇庆二模)《博鳌亚洲论坛新兴经济体发展2019年度报告》指出,根据全球贸易预警数据库统计资料,2009—2018年美国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高达1 693项,居全球首位。这反映了(  )
A.美国经济水平未受影响
B.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C.各国大力加强经济干预
D.经济全球化发展遭遇困境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这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发展遭遇困境,故选D项;美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反击,影响美国经济水平,排除A项;非传统安全威胁是指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其他国家的应对政策,排除C项。
微点2 工业革命及社会生活的变化
真题聚焦
命题角度1 工业革命对艺术创造的影响
1.(2023湖北卷,13)19世纪后期,从希腊神庙到拜占庭教堂的所有建筑风格,法国都有人模仿。“思想纯正”的建筑师们长期拒绝利用钢铁和钢筋混凝土等新工业材料,认为以埃菲尔为代表的这些人“不能妄称可以创造美”,尤其对1889年万国博览会之际出现的那座铁塔感到愤慨。这说明(  )
A.技术进步改变民众生活
B.工业文明孕育艺术创新
C.启蒙运动影响设计理念
D.建筑风格固守历史传统
B
解析 材料介绍了19世纪后期法国建筑师们对运用新工业材料进行建筑的抵制,间接反映出新工业材料已经大量运用到建筑中,工业文明已经深刻影响了建筑艺术,B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中的建筑师认为工业材料不能给民众带来“美”,没有体现技术进步改变民众生活,A项错误;拒绝使用新的建筑材料与启蒙思想无关,C项错误。
命题角度2 从生产分工的角度考查工业革命的背景
2.(2024全国新课标卷,32)17世纪,法国某细布工场雇佣近1 700人,分属于制作轮子与刀具、清洗、上色、整经等部门。织布分为多道工序,其中压印、绣花等通常由妇女承担。这可用于说明(  )
A.生产方式变革的条件渐趋成熟
B.机器大生产强化对工人管理
C.现代工厂制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D.工业革命促进女性地位提升
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17世纪,法国某细布工场雇佣近1 700人,分属于制作轮子与刀具、清洗、上色、整经等部门。织布分为多道工序,其中压印、绣花等通常由妇女承担”,可知17世纪法国的某一工场分工明确,雇佣人数较多,说明这一时期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条件渐趋成熟,故选A项;B项是工业革命后的情况,排除;C、D两项中的“现代工厂制度”“工业革命”都出现于18世纪,排除。
A
命题角度3 工业革命对生产组织方式的影响
3.(2024全国甲卷,33)有学者评论,当一个手织女工从织机旁站起来休息时,没有其他人等着接她的活去完成下一个工序,但是“在棉纺厂中,所有的机器都是开动着的,时刻都需要有人照看”“是机器迫使工人接受工厂纪律的”。这可以表明工业革命期间(  )
A.生产组织方式发生深刻变革
B.机器大生产推动人身解放
C.工厂纪律保障工人劳动权益 
D.工人劳动自主性极大提高
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转变,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将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使用机器进行大批量生产,并实施细致的分工和严格的纪律,故A项正确;机器生产使得女工的人身自由受到更大的束缚,故B项错误;工厂纪律不能保障工人劳动权益,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不利于工人生产自主性的发挥,故D项错误。
考向剖析
1.核心概念——工业资产阶级
考向解读 历史教材中资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商业资产阶级、金融资产阶级经常出现,许多考生不解其意,影响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工业资产阶级指在现代工矿企业、交通运输等工业部门从事资本主义性质经营的那部分资本家阶级,与之相对的是商业资产阶级和金融资产阶级。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日渐壮大,逐渐成为资产阶级的主导部分。在经济上逐步取得统治地位,在政治上也逐步获得统治权。在工业革命前占据统治地位的商业资产阶级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金融寡头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主宰者。
【典例1】 (2024江苏泰州一模)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新的有产者阶级出现了,他们的财富赶上甚至超过了土地贵族,这些人要求改变权力的格局,“有产”者也应该“有权”。为此,他们(  )
A.发起圈地运动
B.要求实行内阁制度以限制王权
C.支持巴黎公社
D.要求在议会中获得更多的议席
D
解析 根据材料“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可知,出现的新阶层是工业资产阶级,他们在1832年发起了议会改革,要求在议会中获得更多的席位,故选D项;圈地运动发生于工业革命以前,排除A项;18世纪20年代,英国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此时工业革命还未开始,排除B项;巴黎公社发生在法国,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
2.通史链接——工业革命与社会转型
考向解读 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农业诞生以来最伟大的变革,推动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变革,考生应从多角度认识工业革命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发展 方式 工业革命下的机器化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巨大突破,新技术革命使生产方式面临从单纯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产业 结构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城市化 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经济 理论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日渐兴盛,逐渐成为西方社会主流经济思想
生产 组织 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和垄断组织先后出现
文明 形态 人类社会逐渐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典例2】 (2024江苏常州一模)20世纪初,伦敦街头的“敲窗人”这一职业颇受欢迎,他们手持长杆在街上走走停停,敲打客户的窗户,从夜晚工作至凌晨,每次敲窗叫醒服务都会得到1便士收入。这一现象最能反映出(  )
A.工人的居住条件不断恶化 B.工业化强化民众时间观念
C.英国的钟表行业难以发展 D.传统职业影响人们的生活
解析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时间观念被强化,于是出现了职业“敲窗人”,故选B项;“敲窗人”的主要工作是叫醒服务,与居住条件无关,排除A项;“敲窗人”的出现说明人们对时间管理服务的需求量较大,钟表业的发展有较大潜力,排除C项;“敲窗人”是伴随工业革命而出现的新兴职业,而不是传统职业,排除D项。
B
3.热点追踪——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考向解读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手机等电子设备影响着当代社会众人,如何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趋利避害,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1)积极方面
①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使人类更多地依靠现代科技进步,而不是靠高资源消耗、高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
②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促使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发展起来。
③对时代进步的影响:当代社会已经转型到知识经济时代、虚拟时代、数字时代。
④对教育方式的影响:网络授课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兴起,利用多媒体教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
⑤对生活方式的影响:信息作为最有效、最有价值的资源,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
⑥对思想观念的影响: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更加快捷方便,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知识,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社会思想形成多元并存的状态。
(2)消极方面
①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②世界各国围绕互联网的竞争日益激烈,加剧世界动荡不安的局面。
③互联网创造的虚拟环境,使部分人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典例3】 (2024江西上饶一模)2013年,“美国国家数字公共图书馆”正式上线,读者在该平台上除了能阅读到各类数字图书外,还可以轻松获取到报纸、期刊、手稿、图片、音像、视频、档案文献、博物馆藏品等众多资源。这反映了(  )
A.政府重视全民阅读与教育强国
B.科技发展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
C.信息技术的运用推动文化输出
D.人类共同遗产得到保护与传承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国家数字公共图书馆上线,读者可以轻松获取各类资源,反映出科技发展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教育强国,排除A项;文化输出是指本国文化向其他国家传播,材料不是美国文化输出的表现,排除C项;人类共同遗产是指人类共同拥有的物品,材料主旨不是人类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排除D项。
模拟演练
1.(2024广东佛山一模)17—18世纪中期,英国的专利发明项目增长近8倍,以至于当时有人评论说:“几乎每一个制造商都有自己的新发明,几乎每一天都有在别人发明创造基础上的新改进。”这说明英国(  )
A.生产技术不断革新 B.人文思想的广泛传播
C.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D.科学与生产紧密结合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的专利发明更新速度很快,反映了生产技术不断革新,故选A项;人文思想是指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价值,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18世纪20年代,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排除C项;科学与生产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典型特点,时间是19世纪中期以后,排除D项。
A
2.(2024广东清远一模)德意志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工业革命。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大部分地区完成工业革命前,以电能、内燃机动力以及新兴化学为主的工业在德意志已异军突起。这反映了德意志(  )
A.仿照英国的工业化模式
B.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起源地
C.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D.国家统一加快工业革命进程
C
解析 材料中德意志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工业革命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而电能、内燃机动力以及新兴化学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材料说明两次工业革命在德意志交叉进行,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德意志工业化模式仿照英国,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多国同时开展,并非起源于德意志,排除B项;1871年,德意志完成国家统一,材料说明其在统一前两次工业革命已交叉进行,排除D项。
3.(2024湖北孝感联考)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社区不仅是居住和休闲娱乐的地方,也是理想的工作空间。人们通过信息技术在社区内还可以享受到远程教育和医疗服务,以及网上购物、网上娱乐,甚至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满足自身生活需求。材料意在说明信息技术的发展(  )
A.丰富了城市居住空间新内涵
B.促进了工业空间的重构
C.推动了民众娱乐方式的变革
D.改变了经济发展的模式
A
解析 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社区可以集居住、休闲娱乐、工作、教育医疗、网上购物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说明信息技术丰富了城市居住空间新内涵,故选A项;社区不属于工业空间,排除B项;材料中除娱乐方式的变革外,还有工作、教育、医疗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信息技术发展对社区功能的影响,与经济发展模式无关,排除D项。
微点3 近现代经济政策的演化和经济模式的探索
真题聚焦
命题角度1 西方国家面对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的应对之策
1.(2023广东卷,16)针对下图所示问题,西方主要国家采取的措施是(  )
A.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B.巩固布雷顿森林体系
C.缓和与苏联的关系 
D.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西方七国消费品价格增长率和失业率
A
解析 从图表信息可知,该时期,消费品价格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但是,失业率持续攀升,这是经济衰退的表现,对此,西方国家适当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A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B项错误;西方解决经济问题与苏联关系不大,C项错误;西方国家减少干预是程度性调整,并非恢复自由放任政策,D项错误。
命题角度2 20世纪以来拉美经济的发展趋势
2.(2023重庆卷,15)20世纪30年代,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拉美投资的主体。之后,拉美国家逐渐增加对经济活动的参与,接管了先前由外国人控制的公共事业、铁路以及自然资源,但外国资本在一些初级产品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战后,外国资本更是被拉美国家工业中的新机遇所吸引,持续加大投入。材料表明,拉美国家(  )
A.初级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
B.经济健康发展受自然资源条件的制约
C.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D.在世界经济体系中长期处于依附地位
C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30年代以来,拉美国家政府加大了对基础经济的干预,逐渐成为经济的主导力量,C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拉美初级产品垄断世界市场,A项错误。材料介绍了拉美的资本发展趋势,并不涉及自然资源和拉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B、D两项错误。
命题角度3 20世纪下半叶,英国制造业竞争力的下降
3.(2024山东卷,15)下面为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前期英国四类商品进口额在进口总值中的占比示意图。导致占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经济竞争力下降
B.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
C.欧洲产业结构的调整
D.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A
解析 从图表信息可知,英国这一时期进口商品中制成品和半制成品进口大幅度增长、而原料大幅度减少,表明英国在制造业方面的竞争力下降,A项正确。环境保护主义与发展制造业并不是必然对立的,且环境保护主义的兴起并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这一时期欧洲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并非占比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D两项。
考向剖析
1.核心概念——自由主义
考向解读 自由主义不单纯是政治概念,也是一种经济思想,当代则高度意识形态化,是西方国家推行霸权政策的挡箭牌,因此,有必要理解这一历史概念。
自由主义认为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都应以维护个人自由为目的,反对任何形式的专制,无论是国家的、教会的,还是社会习俗的、舆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是公民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
启蒙运动时期,大量启蒙思想家阐释了自由的重要意义,将矛头对准了教会和君主的专制;亚当·斯密重点阐释了自由贸易的原则,成为经济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启蒙运动后,自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反对专制统治的旗帜。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暴露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局限性,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抬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西方国家主要经济思想;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胀”局面,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主张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典例1】 (2024辽宁丹东一模)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他认为经济要得到好的发展,便是让经济按它自己的方式来自由行动,不可过多干预,这样每个人自然会对公共利益作出最大的贡献。这一主张的萌发源于(  )
A.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B.新阶层摆脱宗教神权的束缚
C.理性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D.欧洲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C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打破了专制王权和等级特权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为自由主义经济思想要求打破政府干预奠定了思想基础,故选C项;19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排除A项;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主要针对的是政府干预,与教会神权无关,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排除D项。
2.历史价值观——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和教训
考向解读 “苏联模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
(1)形成原因
①根本原因:苏联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
②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③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
④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的残余。
(2)历史教训
①从长远看,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作用,挫伤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③牺牲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④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思想文化体制的僵化,产生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典例2】 (2024安徽淮北一模)1929—1933年,苏联农民将自有的牛马等大量宰杀,各种牲畜的存量几乎都下降了一半。直到1953年,苏联牛、马的头数仍低于1929年之前的水平。这一现象源于(  )
A.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推行
B.现代化机械的生产替代
C.民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29年,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民纷纷滥宰牲畜、家禽,以免被充公或被划为富农,故选A项;当时,苏联农业现代化机械水平不高,排除B项;苏联农民被迫大量宰杀牲畜,不是民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表现,排除C项;经济危机影响的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关系不大,排除D项。
3.概括归纳——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
考向解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多样,这些“模式”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拉丁美洲的“中间道路” 20世纪30年代开始,拉丁美洲各国想利用社会主义的某些因素来克服资本主义的弊端,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所谓的“中间道路”
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 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吸纳外国资本和产业,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中东产油国模式 这些国家凭借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迅速进入世界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是,这些国家往往科技落后,其他行业凋零,虽然是富国,但不是发达国家,其发展模式也不可持续
非典型经济发展模式 这些国家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中东缺油国和南亚等地,大多资源缺乏、教育落后、产业单一,大部分属于中低收入国家,在全球化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典例3】 (2024北京门头沟一模)下表是新加坡1959年以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在于(  )
时期 1959—1965年 1966—20世纪 70年代中期 1970—20世纪 80年代中期 1980— 1997年 1998年
至今
措施 进口替代 出口导向 技术密集型 优化产业结构 现代服务业
A.利用优越地理位置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
B.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C.经济发展战略应根据时势变化适时调整
D.积极参与区域一体化加强地区经济合作
C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新加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根据时势变化适时调整,C项正确;“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强地区经济合作”都是具体的经济战略调整,是新加坡“适时调整”经济战略的组成部分,A、B、D三项都不全面,排除。
模拟演练
1.(2024山东聊城三模)近代以来,英国的经济政策和理论在世界上具有典型性,从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到新自由主义,到第三条道路,每次经济政策的变革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但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这一主线是(  )
A.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建立
B.国家干预和市场经济关系的变化
C.产业资本和工业资产阶级的兴起
D.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下政策的调整
B
解析 材料中的重商主义、凯恩斯主义都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而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则都突出市场的调节作用,第三条道路是将前两种思想结合起来,所以材料主线是国家干预和市场经济关系的变化,故选B项。
2.(2024安徽淮南一模)从20世纪30年代起,拉丁美洲各国采取保护性关税、许可证制度、扶持民族工业、兴建国有企业等措施发展经济。到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国家已初步成为西方“核心地区”(北美、欧洲工业带)之外的第一个新兴工业带。拉丁美洲这一时期的成功主要得益于(  )
A.摆脱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影响
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C.借鉴了不同经济模式的优势
D.完善了国际经济秩序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一是大力发展本国企业,减少进口的模式,二是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故选C项;拉丁美洲独立后仍面临着欧美国家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拉丁美洲国家仍在为捍卫国家主权而斗争,排除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是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排除D项。
3 突破 大题题型
题型专项11 “影响、评价”类解法与技巧
题型特点
影响、作用、贡献、意义、评价等设问要求属于一类问题,都是对事件的历史影响进行评析,是高考中最为常见的非选择题设问。
“贡献、意义”要求回答事件的积极影响,答案范围要求较窄。“影响、作用”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答案范围相对较宽。“评价”的答案不仅包括“影响、作用”,很多时候还包括事件的本质、经验、教训等,是答案最为宽泛的设问。
典例剖析
(2024黑吉辽卷,19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国文学旅游兴起并成为一门产业①。民众仿效16世纪以来贵族“欧陆游学”传统,参观英国知名作家的出生地、故居和墓地,探访文学作品中描述之地,以求“更深刻地理解熟悉的文本”②。
地处偏僻的斯特拉特福,因是莎士比亚出生地而成为旅游胜地。1847年出版的《英国最杰出诗人的故居和常去之处》配以版画介绍英国作家故居,深受读者欢迎③。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有乔叟、斯宾塞等众多作家的墓碑或纪念碑,备受游客青睐。人们还将文学作品视为“旅游指南”,前往伦敦、罗切斯特等地,与作品中的人物“邂逅”,“跟随哈代想象出来的人物的活动
轨迹游览他们的故土”,领略司各特作品中描述的苏格兰高地风光,寻找历史记忆。“莎士比亚之乡”“哈代之乡”“司各特之乡”等英国文学之乡成为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④。
——摘编自[法]马克·布瓦耶
《16—21世纪西方旅游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国文学旅游的影响。
解题路径
【破题】 审清设问,明确答题指向
求答项 英国文学旅游的影响
限定语 时间限定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空间限定在“英国”,角度限定在了“文学旅游”
信息来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解题】 审准材料,提取信息
必备 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中外历史纲要》(下)的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等知识点,试题的综合性较强 信息 提取 ①经济 反映了“文学旅游”成为一门产业,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思想 反映了“文学旅游”促进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③交流 反映了“文学旅游”促进了不同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④民族 反映了“文学旅游”弘扬了英国的民族文化,有利于加强民族认同
【答题】 精确提炼,确定答案
参考答案 促进当地经济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弘扬人文主义精神,提升了人们的文化修养和品位;促进了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英国人的文化自信,加强了民族认同。
解题策略
1.影响、作用、评价类答题的四个维度
(1)纵向结构:一般由小及大,由部分到整体,从当前到长远。作答书写时考生虽然无需呈现这些思路,但是,考生在思考时必须清晰这一要点。
(2)横向结构:一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内国外等角度解答。
(3)辩证思维:唯物史观要求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一分为二地剖析历史事件,即分析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在评价类问题的答案中此类模式最为常见。
(4)主体分析:这种思维要求考生从分析事件本身的直接影响延伸到分析事件引发的间接影响,但是不能无限制延伸,造成“思维过头、答非所问”。
2.影响、作用、评价类答题的一般答题句式
(1)积极角度:在句式上一般使用“有利于”“提高了”“加强了”“促进了”“推动了”等等。
(2)消极角度:在句式上一般使用“阻碍了”“破坏了”“不利于”“未能”等。
(3)程度用词:为了准确表达历史发展的过程,在解答试题中可以使用一些程度性用词,比如,“开始形成”“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完善了”“基本实现了”等用词,尽量不使用“完全”“彻底”等绝对性用词。(共77张PPT)
专题十资本主义的兴起——近代西方国家的政治与社会治理
1 通览 主干知识
2 研学 核心命题
目录索引
3 突破 大题题型
1 通览 主干知识
知识建构
主题线索
主题:英、美、法首先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继续扩展。西方国家在官员选拔、法制教化、国家治理等方面的改革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线索一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扩展
(1)英、美两国分别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成为西方民主政治的两种基本形式,成为以后世界各国民主化建设的蓝本,推动了世界民主化进程。
(2)工业革命后,民主政治进一步扩展:德意志、意大利、俄国、日本也相继确立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大大推动了世界的民主化进程。
线索二 近代西方的国家治理和民族国家的形成
(1)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考试选官的文官制度,以规避政党更替造成的政府工作动荡。
(2)近代,英国和法国分别发展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它们均强调司法独立,保护个人权利。基督教和新教等宗教伦理及其教化作用在西方具有特殊地位。
(3)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规范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国际法不断发展,近代外交制度也随之建立起来。
主干知识
知识点一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扩展
1.资产阶级革命①
(1)英国: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 权利法案 》,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
(2)美国: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②。
(3)法国:1789年7月14日,法国大革命爆发,议会颁布了《 人权宣言 》。1799年,拿破仑发动军事政变,建立军事独裁统治。
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经济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实质是资本剥削 雇佣劳动 的制度。
(2)政治制度: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美国和法国确立共和制。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形成两党制或多党制。
3.资本主义的扩展
(1)背景: 工业革命 后,资本主义的优势逐渐显现。
(2)内容
①英、美、法资本主义国家
英国 通过 议会改革 ,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美国 通过南北战争③,颁布了《宅地法》和《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法国 经过多次反复,最后确立了共和国
②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俄国和日本都是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都保留了浓厚的 封建残余 。
③通过统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德意志和意大利都是通过国家的统一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德意志 的崛起改变了欧洲的国际格局。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1释概念 大西洋革命
大西洋革命指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在大西洋周边爆发的包括美国独立战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法国大革命等。这些革命都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传播了自由、平等、法治等理念。
2链高考 咖啡和茶叶在北美独立战争中代表的不同形象
(2021海南,15)18世纪后期,北美的咖啡消费量不断增加,而茶的消费量却在下降。在当地人的心目中,茶成为英国殖民压迫的象征。咖啡馆是革命者秘密集会的场所,喝咖啡成了爱国的表现。与这一历史现象联系最密切的是北美独立战争。
3巧归纳 美国南北战争
知识点二 近代西方的国家治理和民族国家的形成
1.西方文官制度①的建立
2.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1)近代法律
①背景: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了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思想主张②。
②内容
国家权力结构 权力制衡、三权分立
个人权利方面 保护 个人权利 ,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
司法实践 坚持程序公正和 无罪推定
③局限: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存在着许多局限性。
(2)近代教化:宗教改革后,西欧的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新教。新教 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
3.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
(1)背景:近代以来,英法王权不断加强, 民族语言 形成,民族意识不断觉醒③。
(2)形成: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 宗教 的忠诚,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3)评价:一方面促进了民族国家的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国家利益的争夺越来越激烈。
4.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1)背景:随着 民族国家 的发展,国家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2)成果
①《战争与和平法》④: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 主权国家 ,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②威斯特伐利亚体系⑤:开创了用 国际会议 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立了国际法的许多基本原则。
③近代外交制度:17世纪后,欧洲国家的君主们开始派遣 常驻使节 和外交使团,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④维也纳体系:建立了大国协调 、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
(3)局限: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 双重标准 ,为了谋求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1释概念 西方文官制度
西方文官制度是指西方国家关于各级文官的考试、任用、管理、权利和义务以及退休等一整套的制度和体制。西方的文官制度是工业革命后国家职能扩展的产物,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
2链高考 罗马法与英美法等国法律的关系
(2020海南,14)罗马法学说为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民法典》等法律奠定了理论基础。据此推断,罗马法与近代欧美国家法律都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3链高考 15—16世纪,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
(2022河北,12)15—16世纪,意大利学者将历史研究与现实政治结合起来,主张通过建立君主政权实现国家统一,并对未来意大利的政体提出了设想。这种观念体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4链高考 《战争与和平法》的历史地位
(2023浙江6月,12)有位法学家认为,即使在战争的剧烈震荡和风暴的时候,人类也必须遵循和服从它所拥有的自然法规范。他为战争创造了一部法典,为和平确立了一个纲领,后世给予他极高的荣誉,将其称为“国际法之父”。他创造的这部“法典”是《战争与和平法》。
5链高考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内容
(2023浙江1月,21)这是一场由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冲突引发的战争,也是20世纪之前欧洲最具毁灭性的战争。在这场恐怖的战争之后,交战各国创建了一套外交体系,借此维系相互竞争的独立国家之间的秩序。属于这套“外交体系”的有: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以及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
2 研学 核心命题
高考风向标
备考建议
1.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扩展
学习时注意抓住“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扩展”这一逻辑顺序;同时,资本主义的“扩展”不仅是空间范围的扩展,也包括资本主义本身深度的“扩展”,如从商业资本主义过渡到工业资本主义。
2.近代西方的国家治理和民族国家的形成
这里的“治理”实际上包括国内的治理和国际的治理。国内的治理包括官吏的选拔、法律与教化、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等,而国际的治理主要包括国际法和外交制度。
微点1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扩展
真题聚焦
命题角度1 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欧洲格局
1.(2023全国新课标卷,33)下图为1808年欧洲的一幅时事漫画,名为《蛛网里的科西嘉蜘蛛》,图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国,左上角的“苍蝇”是指英国。该漫画反映的是(  )
A.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B.拿破仑战争的局势
C.拿破仑帝国的覆灭
D.英国推行绥靖政策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拿破仑帝国时期,法国与欧洲诸国发生了连绵数年的大规模战争,拿破仑大军横扫整个欧洲战场,迫使英国联合其他欧洲国家结成反法同盟,共同对付法国,B项正确;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A项错误;1815年,在欧洲各国的联合进攻下,拿破仑帝国覆灭,C项错误;英国推行“绥靖政策”是在20世纪3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错误。
C
命题角度2 英国责任内阁制与政党政治
2.(2023湖南卷,15)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内阁的决策权日益增强,议会对政府的议案很难加以否决或修改。据统计,在1906年之前的20年内,议会只通过了九次针对政府议案的修正案。有人戏称,议会成了内阁的御用议事会。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内阁逐渐走向集权
B.内阁议会权限不明
C.政党政治渐趋成熟
D.议会体制受到损害
解析 工业革命后,英国责任内阁制逐渐成熟,内阁由下议院多数党组成,首相和内阁成员必须是下议院成员,这样就保证了政府基本能够得到议会的支持,材料中的现象本质上是政党政治成熟的表现,C项正确,D项错误。内阁对议会负责,而议会要对选民负责,都谈不上“集权”,A项错误。英国的内阁具有参与立法、监督政府等权限,其权限分明,排除B项。
D
命题角度3 从日本近代学习西方文化技术的活动考查明治维新的影响
3.(2023全国新课标卷,34)1854—1868年间,日本出版了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政治思想和军事等方面的译著或著作达数百部。此外,幕藩及其开办的各类讲习所聘请各国专家直接授课或指导技术实践。这一系列举措(  )
A.摧毁了封建守旧势力的统治基础
B.实现了西方科技的本土化
C.表明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
D.有助于推动日本的近代化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近代日本学习西方的政治、军事、科技等内容,这些举措有利于推动日本政治、军事以及科技的近代化,D项正确;这些举措打击了封建势力,“摧毁了”的说法过于绝对,A项错误;日本只是学习西方科技,还达不到西方科技本土化的程度,B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日本学习西方科技等内容,无法得出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结论,C项错误。
考向剖析
1.核心概念——拿破仑战争
考向解读 拿破仑战争在《中外历史纲要》(下)、《选择性必修1》和《选择性必修3》都进行了重点讲述,对欧洲的影响深刻且复杂,综合性很强,是高考中的重点。
拿破仑战争是指1803—1815年法国与其他国家爆发的各场战争的总和,这些战事可以说是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所引发的战争的延续。战争规模庞大、史无前例。法国几乎征服了除英国和俄国以外的所有欧洲国家,雄霸欧洲;但在1812年侵俄惨败后,国势一落千丈。
拿破仑战争中法国面对的大部分是欧洲的封建王朝,战争具有维护法国大革命成果的一面;同时,与英国的战争则具有争夺欧洲霸权的一面,拿破仑战争的性质是多重的。
拿破仑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重构了欧洲的政治文化,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另一方面,拿破仑战争也刺激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加速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D
【典例1】 (2024湖南衡阳联考)拿破仑的军事征服活动大大减少了德意志和意大利等地政治单元的数量。维也纳会议后,德、意虽然又回到政治分裂局面,但两地都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推动统一的精英运动。这说明拿破仑战争(  )
A.侵犯了德、意两国的主权
B.使现代法治意识深入人心
C.传播了欧洲一体化的思想
D.激发了德、意的民族意识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拿破仑战争将中央集权制传统的法国统治模式带到了德、意两地,激发了德、意两地人民的民族意识,这使得政治精英对维也纳会议后重回封建割据局面严重不满,迫切希望实现国家统一,故选D项;德、意当时都处于分裂状态,不是两个主权国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法治意识的问题,排除B项;这一时期欧洲一体化的思想尚未广泛传播,排除C项。
2.通史链接——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出现的原因
考向解读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既有相似点,也有不同点,既是各国国情发展的产物,又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大趋势,高考考查相对频繁。
经济 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但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或殖民统治(如美国)阻碍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政治 原因 英法两国封建专制程度不同。英国王权薄弱,并形成了限制王权和注重议会的民主传统,并且从贵族民主向资产阶级民主转变;法国王权强大,是典型的专制君主制国家。北美受到英国殖民统治,北美人民要求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的呼声强烈
思想 原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受宗教改革影响较大,反映了英国国教与清教徒之间的矛盾。法国和美国则主要受启蒙思想影响,高举人权和自由的大旗
B
【典例2】 (2024天津和平二模)某著作认为:“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独立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辙。”英法革命所要解决的不同于美国革命的问题是(  )
A.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障碍
B.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建立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D.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解析 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美国革命主要是为了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而英法两国则是为了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选B项;三个国家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障碍,都建立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排除A、C两项;三国革命都与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D项。
3.概括归纳——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扩展的四种途径
考向解读 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的扩展是教材的重点,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认识一些国家走上资本主义的不同途径,有利于认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大趋势。
资本主义国家 在已经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英、美、法等国,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取得统治地位,推翻商业资产阶级或土地贵族的统治,比如,英国的议会改革、美国的南北战争等
封建专制国家 面对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优势,一些国家的封建君主被迫进行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比如,俄国的1861年农奴制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等
分裂割据的国家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些处于分裂割据状态的国家强烈要求实现国家的统一,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并通过强大的国家政权争夺海外利益。比如,德国和意大利
亚非半殖民地国家 工业革命以来,亚非许多国家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被迫进行改革。这些改革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是,改革顺应了工业革命的潮流。比如,埃及的阿里改革、中国的洋务运动等
D
【典例3】 (2024河南高三阶段测试)有学者将法国政体与美国和英国的政体进行了比较,认为美国是一个不可动摇的总统面对一个同样不可动摇的国会;英国是一个可以动摇的首相面对一个可以动摇的议会;而法国则是一个不可动摇且又不负责的总统面对一个他可以随意解散的议会。据此推知(  )
A.美国总统不能制约国会权力
B.法国是典型的责任内阁制国家
C.英国议会主权原则遭受破坏
D.法国总统拥有规避限制的权力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法国总统被赋予了极大的权力,包括可以随意解散议会,说明其拥有规避一些限制的权力,D项正确;根据1787年宪法确立的分权制衡原则,美国的立法权属于国会,但总统通过搁置否决权、行政命令权、委托立法权的行使,实际牵制着国会的立法活动,排除A项;责任内阁制的重要特征是议会高于内阁,不能随意解散议会,法国政体与此不符,排除B项;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在国家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提高并得到巩固,到19世纪时,英国逐渐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议会享有立法的垄断权、对政府的监督权以及最高司法权,排除C项。
模拟演练
1.(2024江苏苏州二模)有学者这样评价西方近代历史上的某一事件:这场革命的爆发是因为清教和王国的法律、自由受到威胁,它是实用主义和理性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它建立起的“平衡”维持了若干年之久。这场革命
(  )
A.推动国家权力中心转移
B.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C.促使民主共和政体建立
D.强化了民族国家的意识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以清教和国教为代表的两大宗教势力矛盾尖锐,拉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最终议会胜利,国家权力中心从国王转移到议会手中,故选A项;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排除B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排除C项;英国宗教改革强化了民族国家意识,排除D项。
D
2.(2024江苏扬州一模)1790年初的巴黎街头,很多时髦女性用红、蓝、白三色作为衣饰的主色调。下图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女性俱乐部成员共读《导报》,画中人物的服饰上有红、蓝、白的元素。据此可知法国大革命时期(  )
A.服饰变化引领政治革命的潮流
B.妇女摆脱传统社会的精神束缚
C.社会变革提升女性的政治地位
D.服饰成为妇女社会角色的载体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790年正值法国大革命,女性积极参与革命行动,用服装表达了支持革命的政治诉求,服饰成为妇女社会角色的载体,故选D项;服饰变化引领政治革命的潮流因果倒置,排除A项;“摆脱”表述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只能说明法国女性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与其政治地位高低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
C
3.(2024黑龙江大庆一模)有学者认为,明治维新之于日本“有如英国革命之于英国,法国革命之于法国”,而其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王政复古”后的日本“获得了一个愿意并能够实施改革的领导集团”。在此,该学者强调
(  )
A.明治维新的革命色彩 B.西学东渐的主要价值
C.明治维新的成功原因 D.传统体制的土崩瓦解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有学者认为,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日本有一个愿意并能够实施改革的领导集团,这是在强调明治维新的成功原因,故选C项;明治维新是自上而下的改革而非革命,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西学东渐和日本学习西方,排除B项;“王政复古”说明日本传统体制并没有崩溃,排除D项。
微点2 近代西方的国家治理和民族国家的形成
真题聚焦
命题角度1 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1.(2023湖南卷,14)17世纪后期,欧洲各国纷纷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并勘定地界、树立界碑、出版地图,向公众传达有关国土疆域的信息。这一现象反映(  )
A.近代地形勘测技术的进步
B.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C.谈判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
D.地图是解决争端的主要依据
B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17世纪后期,各国通过谈判解决领土争端,并勘定国界、国土疆域,这体现了近代欧洲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17世纪后期一些欧洲国家对国土疆域的重视,没有体现具体的技术进步,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谈判在解决争端方面的地位,排除C项;地图不是解决争端的主要依据,排除D项。
A
命题角度2 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
2.(2022辽宁卷,15)20世纪初,英国建立文官分类管理制度,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品即官阶,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位即职位,代表权力、职资和任务。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这反映了(  )
A.贵族传统的延续
B.官员地位的降低
C.党派干预的加强
D.政府职能的扩大
解析 英国文官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这种制度强调年资身份,有助于文官获得安全感,维持文官系统的稳定性,反映了贵族传统的延续,故选A项;材料说明,官员的地位(官阶)不变,B项错误;分类管理主要是从专业的角度考虑,与党派无关,C项错误;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大,文官的工作领域不断向专业技能型的工作延伸,而品位分类制强调人在事先,分类不以专业为依据,不利于形成科学的管理,注重等级资历也不利于激励任职人员,排除D项。
A
命题角度3 近代欧洲的纪念文化与国家认同
3.(2024重庆卷,13)19世纪中叶以前,欧洲城市的街道和广场上充斥着君主、军人英雄的纪念名单或雕像,19世纪60年代,各国开始重视对本国文化英雄的纪念,作家艺术家和作曲家的纪念碑越来越多,与政治家和军人的相当,这种变化说明(  )
A.文化成为塑造国家认同的基础
B.欧洲人文景观的政治色彩弱化
C.雕塑艺术传统在欧洲走向衰落
D.艺术创作受到政治权力的制约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中叶以来,欧洲许多国家对本国文化英雄的纪念增多,这说明欧洲各国开始越来越重视本国文化,文化成为塑造国家认同的基础,故选A项; 材料体现的是“本国文化英雄”的纪念碑与政治家和军人的相当,不能得出欧洲人文景观弱化政治色彩的结论,排除B项;这一时期只是雕塑对象有所改变,并不是雕塑艺术走向衰落,排除C项; 材料体现的是文化成为塑造国家认同的基础,没有体现艺术创作受到政治权力的制约,排除D项。
考向剖析
1.核心概念——民族国家
考向解读 近代史上的民族国家是较难评价的概念,它的进步意义和消极影响同样鲜明,了解与评价民族国家是历史学习的难点,也是必须掌握的重点。
民族国家是指以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统一为基础,具有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主权平等、民族认同、实行兵役制的政治实体。民族国家一般具有清晰的边界、国歌、国旗、国徽等标识。
与民族国家相对的是王朝国家。近代以来,公民逐渐代替臣民,公民对国家和民族的效忠代替了对国王和宗教的效忠,民族国家的主权和领土被认为神圣不可侵犯。近代民族国家首先出现在欧洲,然后,随着民族主义的发展,民族国家成为世界的普遍现象。
近代的民族国家成为凝聚国家统一的重要力量,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各国民族意识的进一步提升,成为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过分强调民族主义也造成了国家冲突的增多,两次世界大战与狭隘的民族主义有直接关系。
A
【典例1】 (2024山东泰安期末)19世纪前,欧洲国家主要关注政务语言、宫廷语言、法令语言等。进入19世纪以后,官方对生活语言的关注越发普遍,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开始实行初级义务教育,官方确定的标准语言也被推介给所有在校学习的人。这一变化(  )
A.意在强化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
B.顺应民主共和的主流趋势
C.推动了文化的一元化发展
D.适应提升政治素养的需求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欧洲国家越来越关注生活语言,推介标准语言,这些措施说明官方在加强对民众的文化普及,意在强化民众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政治发展的趋势,且19世纪的欧洲不全是民主共和制,排除B项;确定标准语言不是取消其他文化、实施文化的一元化,排除C项;语言教育适应提升文化素养的需求,排除D项。
2.通史链接——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
考向解读 英国是近代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其建立文官制度的背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推而广之即可以演化推断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
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 近代以来,关于中国选官制度的书籍大量传入欧洲,为英国创立文官制度提供了借鉴
工业革命的完成 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从现实需要出发,要求政府的管理尽可能地提高效率,削减不必要的行政开支,这成为推动文官制度建立的巨大原动力
政府管理职能扩大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政府管理职能日益扩大,机构设置不断增加,要求更多优秀的、专业的人才进入政府,从而推动了政府改革文官选拔的范围和形式
政党政治的需要 政党轮换已经成为政治生活的常态,政党的轮换容易造成政局的混乱,需要建立一套文官体系保证政府工作正常运作,维持稳定
社会组织的经验借鉴 1702年,英国剑桥大学首次使用试卷对学生进行考试。185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职员任用方面也采用书面考试录用的方法
C
【典例2】 (2024广东珠海调研)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9世纪中期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
A.议会被政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B.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改革的根本
C.改革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D.责任制内阁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文官成为政府中不参与党派之争的人,有利于防止因为党派轮换而造成的政策多变,C项正确;议会由议员选举中的多数党控制,这是英国民主政治的特点,A项错误;文官制度适应了英国的民主制度改革,B项错误;责任制内阁具有分权制衡的特征,D项错误。
3.概括归纳——国际法的特点
考向解读 国际法不同于国内法,国际法的制定、内容、实施均与国内法不同,了解这些不同是理解国际法不断发展和遭遇挫折的关键。
(1)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主权国家,是国家间为了维护国际秩序而签订的协议、条约等,另外,也有一些国际法的主体是国际组织;而国内法是为了维护国内的社会秩序而制定的法律,国内法的主体是个人、组织,在个别情况下是国家。
(2)国际法的制定者是参与国际关系的国家,是国家间以协议的方式制定的;而国内法是国家境内形成的习惯法和立法机关依一定程序来制定的法律。
(3)在强制执行方面,国际法没有国内法那样集中的、有组织的强制机关——法院、警察、军队去保障执行。正是因为这一原因,一些强权国家肆意践踏国际法的现象屡见不鲜。
(4)在内容方面,近代国际法主要围绕着战争与和平等外交军事问题立法,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经济、环境、人权、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国际法不断增多。
【典例3】 (2024山东威海联考)有学者认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由许多大小不一的国家相互之间横的关系所构成的。在那里并没有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的一个强大的中心,构成国际秩序的基本准则至少是在法律上平等的各国间的并列关系”。这说明该体系(  )
A.深受近代契约精神影响
B.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C.确立了主权与独立原则
D.建立了近代外交制度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主权与独立原则,故选C项;西方各国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不符合契约精神,排除A项;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排除B项;17世纪欧洲国家的君主们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近代外交制度得以建立,排除D项。
模拟演练
1.(2024重庆一模)下面是英国早期高等文官考试的科目及分值表。该表说明,英国早期高等文官的选拔(  )
科目 分值
英文写作 500
英国历史 500
英国语言文学 500
希腊语言文学与历史 750
罗马语言文学与历史 750
法国语言文学与历史 375
德国语言文学与历史 375
科目 分值
意大利语言文学与历史 375
数学(纯粹数学)和混合数学 1 250
自然科学 1 375
伦理学 500
政治经济学 375
总分值:7 625 A.遵循政治中立原则 B.重视通才教育
C.公开考试择优录取 D.强调职位分类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的文官考试涉及英文写作等科目,注重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综合素养的考察,体现出政府重视通才教育,即培养具有广泛知识和多种才能的人才,故选B项;政治中立指文官在国家政治活动中不受党派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明确说明考试方式、选拔标准,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职位分类,排除D项。
A
2.(2024浙江嘉兴二模)《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最早用中文出版的西式期刊,其中一期记载英国某一事件:“若翰(注:若翰即约翰,1199—1216年在位)乃暴虐,先被教师(注:教师指教士)迫甚,后被诸侯围绕,不得已立法,赐民自专,至今犹存。”这部“不得已”所立的“法”(  )
A.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
B.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
C.使英国成功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
D.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215年,英王约翰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被迫签署《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故选A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排除B项;1534年,英国通过《至尊法案》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排除C项;1625年,《战争与和平法》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排除D项。
A
3.(2024海南海口模拟预测)1533年,英国通过《禁止上诉法》,断绝了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之间的司法联系,并停止了英国对教廷的纳贡。法案宣称:英格兰这个国家政治实体由教界和俗界的全体人民组成,它的权力来自上帝,不受任何外国君主和权势人物的控制。这一法案(  )
A.推动了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B.丰富了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
C.标志着英国宗教改革的完成
D.促进英国资产阶级议会形成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断绝了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之间的司法联系,并停止了对教廷的纳贡,说明英国拒绝接受罗马教会的控制,这推动了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人的价值和作用的肯定,不能得出丰富了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排除B项;此时处于英国宗教改革初期,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教会改革和议会发展的关系,排除D项。
3 突破 大题题型
题型专项 10 “归纳概括”类解法与技巧
题型特点
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由个性到共性;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
归纳是概括的前提和基础,而概括的关键是不能罗列史实,而是要在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归类,然后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即概括。
典例剖析
(2022北京卷,18节选)拉丁美洲与欧洲
材料
拉丁美洲与欧洲文化交流简表
年份 人物及事件
①1764 “马德里皇家巴斯克国家之友协会”在西班牙成立,旨在推动科学、文化及经济发展。早期868名会员中有500多位墨西哥人
②1768 墨西哥人阿尔扎特创办报刊,介绍《百科全书》及欧洲的科学新发现。他是法国巴黎科学院、“马德里皇家巴斯克国家之友协会”成员,还是抽水马桶球阀的发明者
③1775 “马德里皇家巴斯克国家之友协会”成员、秘鲁人德奥拉维德因与伏尔泰等人交往受到当地宗教裁判所的审判
年份 人物及事件
④1788 法国人布里索在巴黎组建“黑人之友协会”,宣传废除奴隶制和奴隶贸易。圣多明各商人奥吉加入协会
⑤1793 3位圣多明各代表参加法国国民公会,主张废除奴隶制
墨西哥城30多位学者受到当地宗教裁判所的审判,罪名是谈论法国大革命,鼓吹殖民地独立等
⑥1804— 1805 委内瑞拉人玻利瓦尔游历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在巴黎亲历拿破仑称帝,在罗马发誓终结西班牙在美洲的统治
阅读材料,概括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拉丁美洲与欧洲文化交流所涉及的重大时代议题。
解题路径
【破题】 审清设问,明确答题指向
求答项 概括重大时代议题
限定语 时间限定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角度限定在“拉丁美洲与欧洲文化交流”
信息来源 阅读材料
【解题】 审准材料,提取信息
必备 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相关知识点,也涉及《选择性必修3》的部分考点,要求考生能够有机链接必修和选必修的知识 信息 提取 ①② 反映了近代自然科学的时代主题
②③ 反映了启蒙思想的时代主题
④⑤ 反映了废除奴隶制的时代主题
⑤⑥ 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和殖民地独立的时代主题
【答题】 精确提炼,确定答案
参考答案 时代议题有:近代自然科学;启蒙思想;法国大革命;废除奴隶制;殖民地独立。
解题策略
(1)很多题目明确要求回答几个方面或几个类型,此类题目按照给出的角度进行概括和归纳即可。
(2)很多题目并未指出归纳概括具体的角度,这就要求考生根据所学或材料的结构确定归纳概括的结构。比如:政治、经济、文化等。
(3)在归纳概括材料内容时最大的难点在于材料中很多信息重复、驳杂、交叉,这就要求考生按照一定的角度对材料进行梳理,对材料去繁就简,使之有条理。
(4)归纳概括本质上是对语言文字使用素养的考查,与语文学科密切相关,学会归纳概括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5)教材语言是概括性最好的知识点,善于建立题目与所学知识的链接也是解答题目的重要素养,将所学知识迁移到题目中来,使用标准的教材语言可以有效地减少表述的繁杂。
(6)学会看透答案的本质,而不是机械地记忆答案,这样才能够加深对答案的理解,在历史表述中不拘泥于死板的文字,在训练时可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表述形式。(共35张PPT)
专题突破练九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一、选择题
14
15
16
17
18
B
1.(2024山东聊城一模)原始农业产生之前,采集食物的群体,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的恩赐。就算在自然条件较好的时候,狩猎采集的族群也会限制自身的人口,防止超出领地所能承受的人口的极限。据此判断,推动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转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险恶
B.人口增长的压力
C.领地范围的狭小
D.劳动效率的低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原始农业产生之前,人类主要靠采集、渔猎的方式获取食物,能够供养的人口有限。人口的增长要求获得更稳定的食物来源,推动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转变,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采集渔猎方式不能满足人口增长对食物的需要,自然环境险恶、领地范围狭小、劳动效率低下与材料无关,排除A、C、D三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2.(2024云南联考二模)一座公元前2900年前后的古埃及墓葬里,记载了墓主梅腾曾被“陛下”任命为:食品仓库的首席书吏和财产监督,克索伊斯州初级法官,王家亚麻的监督,田地首长,南部柏尔克达州首长,德普州州尹,宫廷首长等职务。这反映出当时古埃及(  )
A.已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B.形成原始状态的官僚系统
C.存在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D.法老集政权与神权于一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材料可以看出古埃及有食品仓库的官吏,州法官,王家亚麻的监督,田地首长,州首长,州尹,宫廷首长,这些古埃及从地方到中央的官职,体现了原始的官僚系统,故选B项;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不同的官僚职位不能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埃及法老的权力特点,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3.(2024甘肃高三联考)神话是现实的折射。希腊神话载,太阳神阿波罗与伊达斯王子为追求马尔珀萨公主展开角逐,请宙斯裁断。宙斯将选择权交给公主,她认为凡人的爱更持久,遂选择王子。这则神话反映了古希腊
(  )
A.尊重女性,婚姻自由 B.崇拜神明,彰显人性
C.追求浪漫,崇尚爱情 D.奉行民主,人神平等
解析 “太阳神阿波罗”“请宙斯裁断”体现出古希腊人对神明的崇拜,“凡人的爱更持久,遂选择王子”是古希腊人文主义的体现,彰显人性,故选B项;奴隶社会不可能出现“尊重女性”或“婚姻自由”,排除A项;马尔皮萨公主认为“凡人的爱更持久”,这是理性的表现,与“浪漫”无关,排除C项;“请宙斯裁断”说明神的地位高于人,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4.(2024山东泰安二模)马其顿人从不向凡人行叩拜礼,只向神匍匐礼拜,这是古希腊的传统。亚历山大入主波斯后,不但要求波斯人在面君行叩拜礼时必须以头碰地,也意图让马其顿人予以效仿。亚历山大此举意在(  )
A.拉拢波斯帝国遗臣 B.传播希腊先进文化
C.强化君主统治权威 D.否定东方政治体制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对于礼仪上的要求实际模仿东方的君主专制制度,强化君主统治权威,C项正确,D项错误;亚历山大此举的目的在于提高自己的权威,并非拉拢波斯帝国遗臣,排除A项;君臣叩拜之礼并非先进文化,排除B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5.(2024贵州高三联考)罗马共和国时期,元老院拥有执政官提名权、公民大会制定法律的批准权和独裁官任命权。至屋大维时期,元老院仍能管理部分行省,但屋大维频繁修订元老名册,使其成员从1 000名减少至600名。这一变化说明(  )
A.罗马政体由元首制转变为君主制
B.平民对贵族的斗争取得胜利
C.罗马政体从共和制向元首制过渡
D.权力斗争使罗马法遭到破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屋大维通过削减元老成员数量,削弱了元老院的权力,这有利于加强自身的权力,并于公元前1世纪末正式确立了元首制,故选C项;公元3世纪,戴克里先实行公开的君主统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排除B项;屋大维未破坏罗马法,且此时罗马法由公民法向万民法发展,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6.(2024云南昆明一模)公元前2000—前1000年左右,使用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迁徙到欧洲、印度等广大地区,猛烈冲击爱琴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并最终形成了创建第二代文明的希腊人、罗马人、波斯人、印度人等。材料说明(  )
A.民族迁徙推动文明发展
B.冲突成为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
C.游牧民族文明较为先进
D.雅利安语是欧洲语言的源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游牧民族迁徙到欧洲、印度等广大地区,为创建第二代文明提供了条件,这说明民族迁徙有利于推动文明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未提到冲突,而是提到游牧民族对欧洲和印度原有文明的冲击,排除B项;游牧民族的文明并不比农耕文明先进,排除C项;材料不是强调欧洲语言的源头,而是强调文明发展的原因,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7.(2024山西临汾一模)《庄园敕令》是法兰克王国于公元8世纪末颁行的整顿王室领地经济的条例。敕令规定管家应该把庄园上的产品分为两类,一类供应国王日常需要,一类供应战争需要。敕令提到要制备油脂、火腿、咸肉、醋、酒、干酪等,还指示要宰杀牛、羊熬炼脂肪,预备足够数量的肥鹅、肥鸡,准备各色蔬菜等。这反映出庄园(  )
A.生产规模很大
B.是独立的政治集团
C.自营程度很高
D.受国王的直接管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国王的庄园首先是满足国王的生活和军事斗争需要,很少与外界发生经济联系,自营程度很高,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庄园经营内容,并没有生产规模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庄园的经济职能,服务于王室,不是独立的政治集团,排除B项;国王领地的庄园直接管理者一般由国王任命,但不可能是国王,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
8.(2024山东泰安期末)11世纪欧洲城市兴起商人行会,行会规章中包含维修保养街道、大门和城墙来促进“共同的公用事业”等内容,如南安普顿商人行会规章中规定了“市民享有的贸易垄断权”,以及“商人行会的选举、纳税交易、救济”等内容。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自由主义趋于成熟
C.行会取代了政府
D.市民参与城市管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根据材料“公用事业”“选举、纳税交易、救济”等可知,随着欧洲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实力增强,市民可以借助商人行会参与城市管理,故选D项;14至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趋于成熟,排除B项;市民借助行会参与城市管理,并不意味着行会直接取代了政府,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9.(2024广东惠州一模)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入侵英国并加冕为英国国王。在征服过程中,威廉王将部分土地划归王领,其余则分配给追随的贵族。接受封地的教、俗贵族成为威廉王的总封臣,但总封臣的领地往往分散于各地而未相连。这一做法(  )
A.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B.有利于王权的加强
C.加速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D.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威廉分封给贵族的土地是分散的,这就不利于贵族形成割据势力,有利于王权的加强,故选B项;中古时期的英国不是中央集权国家,排除A项;王权的加强只是民族国家形成的第一个阶段,还不到“加速”的程度,排除C项;该做法虽然加强了王权,但英国依然是贵族、教会、国王多元共处的时代,没有实现国家统一,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
10.(2024河北保定一模)12世纪的西欧城市学校由市政府决定学费金额、选聘教师、支付工资、确定儿童入学资格等。从教学内容上看,城市学校注重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上述材料反映了(  )
A.教育朝着精英化方向发展
B.王权加强促进教育的变革
C.近代科学知识得到社会重视
D.城市教育的世俗化趋势明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材料说明市政府参与西欧城市学校管理,以及西欧城市学校注重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种知识的学习,体现了世俗化的趋势,D项正确;注重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反映了城市学校培养的是高素质市民阶层,不是“精英”,A项错误;12世纪的城市一般处于自治状态,且城市学校教育得到发展是西欧城市发展的推动,而不是因为王权加强,B项错误;16世纪,近代科学诞生,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11.(2024山西太原一模)中古时期封建法规定,当封臣权利受到国王的非法侵害而又无法获得司法救济时,封臣可以“撤回效忠”,解除封建契约关系。如果仍不能阻止国王的违法侵害行为,封臣可以采用武力反抗方式,夺取国王的城堡和土地财产,但不得伤害国王及其家人的生命和身体。据此可知,中古时期封建法(  )
A.有效阻止了国王滥用权力
B.蕴含近代西方法律精神
C.保障了西欧封建统治秩序
D.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古时期封建法中蕴含着社会契约和天赋人权的一些原则,这些都属于近代西方法律的精神,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封建法的规定,没有涉及封建法产生的结果,即不能得知其是否有效阻止了国王滥用权力,排除A项;中古后期,西欧封建统治秩序逐渐崩坏,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12.(2024湖南株洲一模)公元863年,出生于拜占庭帝国的西里尔和他的兄弟美多德,为完成用斯拉夫语传教的任务,用希腊字母为斯拉夫方言拼音,创造了一种为斯拉夫人所理解的文字——“西里尔文字”。据此可知(  )
A.拜占庭帝国继承发展了古罗马文化
B.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
C.东正教为俄罗斯创造了本民族文字
D.俄罗斯此时已接受了基督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斯拉夫人是现代俄罗斯人的起源民族,其使用的文字“西里尔文字”由拜占庭人创造,体现了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故选B项;西里尔兄弟使用的是希腊字母,与古罗马文化有区别,排除A项;1054年,基督教会正式分裂,东正教形成,排除C项;10世纪中叶,基辅罗斯的统治者在与拜占庭帝国的交往中接受了基督教,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13.(2024江苏扬州一模)阿拉伯帝国的历代哈里发和地方总督都重视城市建设,在城市中又特别重视设立市场。另外,政府修建许多重要商道,鼓励自由贸易,建立了相当可靠的货币流通体制。这些举措(  )
A.便利了商业活动开展 B.提升了商人的地位
C.完善了商业经营方式 D.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帝国重视设立市场,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措施,这便利了商业活动的开展,故选A项;材料强调阿拉伯帝国在政策层面重视商业发展,无法得出商人地位提高的结论,排除B项;鼓励商业发展的措施,不属于商业经营方式,且“完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14.(2024河北保定二模)12世纪,日本庄园领主阶层和武家的商品交换,主要依赖京都、奈良、镰仓等都市市场,而在地领主阶层、名主以下的农民阶层和手工业者等非农民阶层的商品交换,则主要依赖每月2、3次的定期集市等。这表明当时日本(  )
A.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B.商品经济水平低下
C.庄园领主实力得到增强
D.武士阶层迅速崛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由材料可知,12世纪日本庄园领主和武家主要依靠在都市市场进行商品交换,而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商品交换主要靠每月只有几次的定期集市,反映了这一时期日本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故选B项;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在市场上进行贸易并不能壮大庄园领主的实力,排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判断武士阶层崛起,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15.(2024海南海口一模)公元1世纪时,在一位讲希腊语的埃及商人撰写的《红海回航记》中,首次提到了阿克苏姆王国。阿克苏姆扼红海通往印度洋的咽喉要冲,雄强富足,竟被当时的罗马作家誉为世界四大强国之一,同波斯、罗马和中国并列。由此可见,阿克苏姆王国的繁荣(  )
A.展示了希腊化时代的成就
B.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
C.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D.反映出西非文明的兴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阿克苏姆王国的繁荣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故选B项;材料无法反映阿克苏姆是否受希腊文化影响,排除A项;秦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但是,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尚没有达到东非,C项错误;阿克苏姆王国位于东非,不能反映出西非文明的兴起,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16.(2024辽宁大连一模)古代美洲各地印第安人的语言十分复杂,使用着上千种截然不同的语言,这些语言之间相互鲜有关联,犹如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一样。这一现象(  )
A.印证了统一文字的必要性 B.说明了文明发展的差异性
C.反映了美洲文明的封闭性 D.折射出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古代美洲各地印第安人的语言差异明显,反映了美洲文明的封闭性,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统一文字的必要性,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文明发展的差异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地理环境等信息的复杂性,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二、非选择题
17.(2024重庆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一个国家和民族走什么样的道路,对其文明和文化的发展走势具有决定性意义。一方面,中西方文明起源不同,但文明是平等的,在交流互鉴中融合发展始终是历史常态。中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各自的社会基础和地缘优势,同样源远流长、影响至深。另一方面,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始终是一个客观现象,文明之间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分。随着现代化的诞生,人类逐步开启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人类文明新形态与西方孕育的资本主义文明相比,表面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实际上截然不同,其特定内涵与精神实质是资本主义文明所不可能具备的。
——摘编自杨增岽《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阅读材料,任选角度,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参考答案 示例
观点: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各自的社会基础和地缘特色。
论证:东方,在生态环境多样,水资源丰富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大江大河地区,经过长期的经济文化往来和民族交融,逐渐形成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以及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底蕴深厚的思想文化体系,共同铸就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它注重文明的传承性,是世界上唯一完整延续至今的原生文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西方,古希腊山多地少、三面环水、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的自然地理环境,“小国寡民”的城邦,以及频繁的商业贸易与海外贸易,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西方文明,这一文明包含着民主、自由的因子,成为现代西方文化的重要源头。
综上,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不同社会基础和地缘特色的影响,都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其他观点:一个国家和民族选择何种发展道路,对其文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融合发展是历史的常态;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理应相互尊重与包容;人类文明新形态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有本质区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8.(2024安徽合肥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罗马在征服迦太基、希腊、埃及和近东之后,他们统治了大量的城市,其中很多拥有过辉煌的过往,有一些罗马城市是作为帝国控制体系的一部分而建立的。获得自治地位的城市,由皇帝授予其居民公民权和罗马特色的宪制。享受公民权的罗马公民有一定的地位和特权,包括参与市政管理、加入罗马军团或享受罗马法保护。宪制规定的内容包括:地方长官的选举、地方议会的运作,以及征税、征发当地劳动力和司法审判的程序。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治城市成为罗马帝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英]查尔斯·弗里曼《埃及、希腊与罗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材料二 中古西欧国家的国王会为封建主颁布特许状,在法律层面上承认城市的自治权利,特许状承认了城市内市民的身份自由,保障其人身安全、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并免除城市居民的封建赋税,明确城市享有一定的政治管理权,独立的司法审判权。西欧城市的特许状,不仅使中古时期的西欧诞生了许多新兴城市,也使中古时期的西欧走向了法制化的道路,促进了中古时期西欧城市的发展与封建社会的进步。
——摘编自杨婉嘉、王振霞《罗马帝国与中世纪
西欧的自治城市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罗马自治城市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罗马和中古时期西欧城市自治的共同影响。(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参考答案 (1)军事征服的产物;罗马法提供保障;较强的独立性;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有利于政局稳定;提升国家治理水平;保障公民权利;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共37张PPT)
专题突破练十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一、选择题
14
15
16
17
18
A
1.(2024辽宁大连一模)11世纪,意大利北部城市博洛尼亚聚集了众多学者集中研究法律。14世纪时,这里又迎来了大批逻辑学、天文学、医学、哲学、算术、修辞学以及语法学的学者,使其艺术和文化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这根源于(  )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
B.人文主义思潮的高涨
C.城市自治运动的迅猛发展
D.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故选A项;14世纪文艺复兴刚开始,“高涨”表述错误,排除B项;城市自治有助于艺术和文化的发展,但并非其发展的根源,排除C项;16—17世纪,近代自然科学兴起,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2.(2024湖北名校调研)《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两位骑士阿西德和派拉蒙相遇,双方想起对方深爱着艾米莉而怒火中烧。阿西德对派拉蒙以死相威胁,不过答应第二天给派拉蒙带来甲胄和武器。虽然阿西德有能力取派拉蒙的性命,但他没有乘人之危,而是显现了君子风度。故事反映了这一时期
(  )
A.传统思维决定问题解决
B.人文主义思想色彩浓厚
C.财富观念的近代化变迁
D.理性主义思想观念传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坎特伯雷故事集》宣扬爱情的纯真和君子的风度,本质是弘扬人的价值和幸福,是人文主义的表现,B项正确。“决定”的说法过于绝对,A项错误。材料并不涉及对金钱的态度,不能说明财富观念的影响,C项错误。材料强调人的价值与幸福,与理性主义无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3.(2024河南联考文综)有学者认为,欧洲某场运动冲击和涤荡着被动、冷漠、消极和墨守成规的情绪, 使优雅的代替了唐突的,热情的取代了冷漠的,高贵的代替了卑微的,清醒的代替了混沌的,生命展现的代替了生命压抑的。这场运动(  )
A.形成了理性化的思维方式 
B.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王权
C.有利于推动欧洲文化转型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材料中的运动赞扬了人性的伟大,批判了对人性的诋毁,是人文主义的表现,推动了欧洲文化向资本主义方向转型,C项正确。“理性化的思维方式”反映的是启蒙运动,A项错误。早期的人文主义者一般支持国王加强王权的活动,B项错误。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D项因果颠倒,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4.(2024山东德州期末)文艺复兴时期,薄伽丘认为,真正的高贵存在于社会各个阶层,从显赫富人到农夫、工匠、武士。当时的学者还提出,在良好的共和国里,个人拥有的荣耀和地位不会根据其家世宗族的高贵来论定。这些主张的提出反映了当时(  )
A.民众道德水平的提高
B.人文主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西欧社会结构的变动
D.自由平等政治理念初步实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些主张反映了当时西欧社会结构的变动,即贵族和教会的统治受到了挑战,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故选C项;这些主张与民众的道德水平无关,排除A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局限在上流社会和知识分子阶层,排除B项;在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时期,自由平等政治理念初步实现,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
5.(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二模)16、17世纪,在荷兰和瑞士,新教徒创办了莱登大学和日内瓦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由每年只招收100名新生,上升到500多人。大学生从主要来自贵族家庭,扩大到工商业者家庭,贫家子弟也有了入学机会。这一情形的出现反映了(  )
A.文艺复兴引发大学规模的扩大
B.宗教改革使大学获得学术自由
C.民族国家崛起助力大学世俗化
D.西欧的社会转型推动教育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17世纪,欧洲处于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时期,新教徒创办莱登大学和日内瓦大学与宗教改革推动思想解放和教育发展有关,英国牛津大学招生人数增加,生源扩大到工商业者家庭和一部分贫家子弟,反映资本主义发展,工商业阶层壮大,等级、特权观念受到冲击,平等、科学思潮兴起,这些都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特征,推动了教育发展,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大学规模的扩大是由于文艺复兴,材料还提及新教徒创办大学,大学生源扩大,排除A项;新教徒创办了莱登大学和日内瓦大学,体现宗教改革推动大学建立,不能体现获得学术自由,排除B项;莱登大学和日内瓦大学是新教徒创办的,带有宗教色彩,而非世俗化,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6.(2024江苏常州一模)诗人海涅称马丁·路德是敢于同敌人勇敢战斗的宗教界的丹东(法国大革命领袖之一),称他的赞美诗是“宗教革命的《马赛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宗教改革本质是一场政治革命
B.马丁·路德实际领导暴力斗争
C.宗教改革传播和发展人文主义
D.马丁·路德推动启蒙运动形成
解析 丹东是法国大革命的领袖之一,《马赛曲》是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歌曲,海涅对马丁·路德的评价,说明宗教改革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和政治运动,故选A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7.(2024江西新余一模)英国早期启蒙思想家洛克(1632—1704)提出了这样的命题:人类的“权利”是天生的,而且政府建立的基础是人民的“同意”;契约政府必然是有限政府,它的权力的边界就是人们的授权范围。据此可知,洛克的命题(  )
A.违背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B.呈现典型的反传统特色
C.意在教化大众实现民智启迪
D.具有较广泛的社会基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洛克的观点体现了启蒙运动天赋人权、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的观点,这些观点都明确反对君主专制,是对传统集权政治的否定,符合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故选B项,排除A项;洛克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不包括普通民众,排除C项;材料并未说明社会群众对洛克思想的态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8.(2024山东青岛二模)法国科学家笛卡尔(1596—1650)曾指着他即将解剖的一筐兔子,告诉一位访问者说:“这里便是我的书籍。”他认为科学研究应该(  )
A.依据书籍
B.事实观察  
C.理论探究
D.遵循权威
解析 笛卡尔认为一筐即将解剖的兔子就是他的书籍,说明他认为知识是通过解剖观察而获得的,故选B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9.(2024广东湛江一模)卢梭设想了一种用以取代基督教的“真诚教”或“良心教”,该宗教的终极依据,既不是神祈,也不是理性,而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自然情感,是一种心灵的“真诚”。据此可知,卢梭(  )
A.主张用情感取代理性
B.背离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C.注重自然情感的驱动
D.试图调和理性与神学的矛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卢梭主张用“真诚”取代神祈和理性,注重人内心深处的自然情感的驱动,故选C项;材料中的做法是对理性精神的弥补,而不是取代理性,排除A项;卢梭是在弥补理性精神的缺陷,这种弥补并未背离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排除B项;卢梭对理性精神的弥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冲击神学思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10.(2024山西太原一模)针对北美波士顿倾茶事件,英国地方议员亚当·斯密认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是引发北美殖民地倾茶事件的主要原因。他批判蓄奴政策和黑人奴隶贸易,指责英国政府限制性的殖民地政策阻碍了财富增加,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赤字,也违背了人权。亚当·斯密的这一认识(  )
A.推动英国外交政策转变
B.论证了美国独立的正当性
C.丰富了启蒙思想的内涵
D.指出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亚当·斯密对自由贸易、人权和政府干预经济的看法,与启蒙思想中的自由、平等和人权相契合,从经济方面丰富了启蒙思想的内涵,故选C项;材料批判的是英国殖民政策,不能推动外交政策转变,排除A项;批判蓄奴政策和黑人奴隶贸易,不能论证美国独立的正当性,排除B项;材料指出了英国殖民政策的弊端,不是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11.(2024山东青岛二模)马克思认为,康德的哲学是与法国大革命相呼应的思想革命。在康德的哲学世界中,一个人不论做什么,总应该使其意志所遵循的准则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则。马克思强调的是(  )
A.康德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B.康德的哲学主张人的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
C.康德的哲学和法国大革命一样具有彻底性
D.康德的哲学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根据材料“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普遍的立法原则”可知,康德的哲学认为个人的行为要服从于个人的意志,且其意志遵循的准则要具有普遍性,强调人的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故选B项;康德的哲学是与法国大革命相呼应的思想革命,而非法国大革命的背景,排除A项;“彻底性”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明确马克思主义对康德哲学的汲取情况,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12.(2024江苏扬州一模)生活在拉丁美洲的欧洲人、非洲人和印第安人不仅形成了外在物质生活的共同基础,而且心理上也相互认同,思想感情上趋于融合。血缘融合与文化认同是拉丁美洲独立意识产生的前提条件,也是“美洲主义”的重要根源。材料表明“美洲主义”(  )
A.增强了对宗主国的离心力
B.导致拉丁美洲殖民体系的崩溃
C.消除拉丁美洲地区的种族矛盾
D.推动拉丁美洲民族意识的形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拉丁美洲不同族群形成了共同的心理、文化认同,推动了拉丁美洲独立意识的觉醒,增强了对宗主国的离心力,故选A项;“导致拉丁美洲殖民体系的崩溃”的是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排除B项;“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从材料信息看,“美洲主义”是拉丁美洲民族意识形成的产物,D项颠倒了因果关系,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13.(2024湖南衡阳联考)印度尼西亚惠荣宫(妈祖庙)始建于1887年,1897年刻立于宫中的《惠荣宫序兼乐捐碑》上,有“乐捐者中有荷兰人缎媚临和棉尝远,共捐800盾”的记载。该记载表明当时(  )
A.殖民当局推行愚民政策
B.国际文化在碰撞中交融
C.印度尼西亚族群结构发生巨变
D.亚洲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材料说明19世纪末,印度尼西亚在兴建妈祖庙的过程中,得到了部分荷兰人的捐助,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故选B项;材料所提到的荷兰人未必来自殖民当局,更不能得出殖民当局推行愚民政策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华人和荷兰人在印度尼西亚人口中的占比变化,C项错误;列强瓜分亚洲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14.(2024河北沧州一模)列宁指出:“在法国的历次革命战争中,法国人掠夺过和侵占过他国领土,但是这丝毫没有改变这些战争的根本历史意义……通过战争与改革的两手,法国大革命的原则与理念在欧洲大陆得到广泛的传播……一个崭新的欧洲出现了。”列宁意在强调(  )
A.拿破仑战争加速了欧洲文化的重构
B.法国大革命使欧洲文化呈现多元性
C.欧洲大陆走向统一的趋势日益明朗
D.百年战争促使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拿破仑战争将法国大革命的原则和理念传到欧洲大陆的其他国家,使得欧洲大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速了欧洲文化的重构,故选A项;拿破仑战争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原则和理念,使欧洲文化趋向同一性而非多元性,排除B项;欧洲大陆并无走向统一的趋势,排除C项;英法百年战争发生于法国大革命之前,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
15.(2024河南驻马店一模)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加坡曾经出现社会道德危机和过度“西化”倾向。为此新加坡进行如下改革:一是发表《道德教育报告书》,二是全面反思道德教育,三是实施全面的公民道德教育,四是开设儒家伦理课程,五是提出《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据此可知,此次改革(  )
A.摒弃了西方文化回归传统文化
B.以儒家伦理为主构建新的价值体系
C.增强凝聚力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D.意在通过反思和借鉴来重塑价值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根据材料“道德教育”“儒家伦理”“价值观”可知,新加坡试图通过反思和借鉴重塑其价值观,以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故选D项;这次改革是对西方文化的反思,但是并没有摒弃西方文化,排除A项;改革只是借鉴儒家伦理,不是要构建以儒家伦理为主的价值体系,排除B项;改革目的是重塑价值观,而不是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16.(2024广东清远联考)18、19世纪是英国图书馆成长的关键时期,英国颁布的《1850年公共图书馆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公共图书馆法,这是对英国公共图书馆社会地位的认可。这可用来说明,此时期英国(  )
A.科技发展水平较高
B.政府重视文化传播
C.社会需要大量人才
D.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图书馆有利于国民教育,18、19世纪时英国图书馆成长且颁布了第一部国家公共图书馆法,这说明英国政府重视文化知识传播,故选B项;材料显示的是英国图书馆的成长而不是科技发展,排除A项;建立图书馆主要是为了实现文化传承,排除C项;建立图书馆不是城市人口膨胀的必然产物,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二、非选择题
17.(2024江苏连云港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为了更好地侵略印度,1813年,英印当局在印度传播基督教,企图从文化心理上铲除印度人安身立命的根基,这遭到印度教徒的激烈抵制。1818年,印度总督取消了出版预审制度,只要不对政府提出批评,可以自由办报。大量报纸的出现对传播西方思想起了重要作用。英国还在印度推行英式教育,建立文官制度,规定殖民地官员的选拔必须通过英语考试,这有助于培养具有西方思维的亲英原住民。殖民者还引进了现代的司法系统和政治体制。这一切极大地破坏了印度社会结构,推动了阶级的分化。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材料二 冷战后,鉴于文化渗透的巨大潜力,西方国家间加强协调,逐渐使文化渗透成为西方国家针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一种全球战略。西方国家通过非政府组织向目标国普通人群展开渗透。渗透手段也不同于以往,它以各种极具隐蔽性和欺骗性的方式进行。当今文化渗透已经形成包括话语权争夺、精英培植和宗教蔓延等在内的多层次文化渗透体系。西方国家通过文化渗透的途径,推行文化霸权,严重威胁着其他国家的文化安全。
——摘编自姚金艳《全球化时代西方文化渗透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文化侵略印度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印度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冷战后西方国家实施文化渗透的策略;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为中国应对西方文化渗透提出合理化建议。(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参考答案 (1)表现:奴化教育;强行移植政治制度;宗教侵略;控制思想舆论。
影响:破坏了印度的社会结构,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加强了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传播了西方的思想文化;推动印度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促进民族解放运动的进程。
(2)实施策略:将政府与民间力量结合;使渗透方式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构建多层次的文化渗透体系;加强国际协调(形成整体战略)。
建议: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正确认识西方文化渗透的本质;坚持洋为中用,批判性学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8.(2024重庆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科学从理性的角度创立了人文观念,文学等从情感方面把人文观念渗透到人类的灵魂。科学思想像盏明灯,照亮整个人类社会,科学给人以力量;而人文思想像一颗明星指引人类前进的方向。如果说科学给人以力量,人文就给人以方向。本来在人类精神世界当中,科学与人文是一个整体。科学往往给人的是一种真,人文给人的是一种爱,就是说人们既能够懂得按规律办事,又懂得最核心的问题是要使人类得到很好的发展,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走向美好的未来。
——摘编自袁正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角度提出一个观点,运用相关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参考答案 示例
观点:人文精神推动近代科学发展,科学进步又推动了理性主义。
论证:随着文艺复兴从意大利扩展到西欧各国,人文主义复苏、发展。人文主义者如但丁、薄伽丘、达·芬奇和拉斐尔等通过文学、小说、诗歌、美术等形式来表达对人价值的肯定和尊重。同时,人文主义者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使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变化。
哥白尼的“日心说”动摇了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牛顿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科学摆脱了神学束缚,为启蒙运动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近代科学的兴起,使教会的许多说教不攻自破,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信。17—18世纪,以理性为核心的启蒙运动兴起,涌现出了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康德等众多启蒙思想家,他们积极主张人的思考和判断,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
总之,科学和人文的结合,科学艺术和人文的结合,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完整,既有理性,又有感性。(共41张PPT)
专题突破练十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一、选择题
14
15
16
17
18
D
1.(2024山东聊城二模)19世纪40年代,英国工人中流行的一首歌曲唱道:有位残忍无情的国王,超出了诗人的想象;一位暴君自天而降,白人奴隶都熟知,此无情的国王就是蒸汽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英国(  )
A.生产工具改进强化了等级观念
B.工业革命造成阶级分化和对立
C.工人阶级觉醒并登上政治舞台
D.工人运动亟须科学理论的指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工人阶级将斗争的矛头对准了“蒸汽机”,说明工人阶级没有找到被剥削的根源,亟须科学理论的指导,D项正确。“蒸汽机”不是工人阶级受剥削的原因,也没有强化等级观念,A项错误。阶级分化和对立由来已久,工业革命加剧了阶级分化和对立,B项“造成”说法错误。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三大工人运动,C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2.(2024山东德州期末)马克思指出:“工人要能分别机器与机器之资本主义的使用,从而,不以物质生产资料自身而以物质生产资料之社会的剥削形态为攻击目标,是还要有相当的时日和经验的。”这句话揭示了(  )
A.科学理论指导斗争的重要性
B.无产阶级联合的迫切性
C.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可能性
D.剩余价值学说的科学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马克思认为工人单纯破坏机器,没有认清斗争对象,没有掌握正确的斗争方式,说明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无产阶级的联合,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马克思对早期工人运动的评判,没有提出其政治主张,排除C项;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论证了剩余价值学说的科学性,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3.(2024云南联考二模)1863年的《英国工人致法兰西工人书》中指出:“每逢我们企图缩短劳动的时间,或者要求提高工资……我们的雇主就以低价运入法兰西、德意志、比利时和其他国家工人来代替我们做工,借此来威胁我们。”由此可以认识到(  )
A.《共产党宣言》的号召正在变为现实
B.工人阶级成为世界政治领域主导力量
C.资本国际化已经直接影响到世界各国
D.国际联合上升为群众斗争的首要任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的工人阶级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应对资本家的破坏,《共产党宣言》中号召各国工人联合起来的口号正在变为现实,故选A项;1863年,世界政治领域的主导力量仍然是资产阶级,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资本国际化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国际联合上升为首要任务,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
4.(2024安徽淮南一模)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打破了中古时期自然经济的地区分割、闭关自守状态,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资本主义生产已不是一国范围的生产,资本家剥削的也不只是本国工人;各国资产阶级基于共同利益,在反对无产阶级方面是彼此一致和相互支持的。这一论断(  )
A.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B.强调了各国支持法国巴黎公社的合理性
C.突出了阶级斗争的残酷性
D.揭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斗争的必要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工业革命后的世界形势,资产阶级为了共同利益联合起来反对无产阶级,一国的工人运动不可能取得成功,揭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斗争的必要性,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的斗争方式,未涉及无产阶级专政,没有突出阶级斗争的残酷性,排除A、C两项;材料未涉及各国对巴黎公社的态度,排除B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
5.(2024山东潍坊期末)巴黎公社领导人在其政治纲领《告法国人民书》中指出,公社在巴黎市政范围内拥有绝对自主权,希望这种自主权能够推广至全国,各公社在平等的基础上自愿联合为统一的共和国。这反映了巴黎公社力图(  )
A.实行地方自治
B.提升行政效率
C.保障人民主权
D.建立国家政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根据材料“绝对自主权”“统一的共和国”可知,巴黎公社希望联合全法国的地方政府,以更加公平的方式来管理国家,建立国家政权,故选D项;巴黎公社力图实现的是国家的统一,不是地方的自治,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行政运行方式,无法得出行政效率提升,排除B项;材料强调公社的自主权而非人民的个人权利,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6.(2024山西太原三模)1881年9月,埃及祖国党领袖阿拉比发动兵谏要求改革,打破“英法监督”体系,通过自己的宪法,选举自己的权力机关。这一事件(  )
A.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B.激发了埃及人民的民族意识
C.实现了埃及的完全独立
D.得到了非洲国家的广泛支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作为殖民地的埃及要求改革,打破“英法监督”体系,通过自己的宪法,选举自己的权力机关,这有助于激发埃及人民的民族意识,B项正确;改革并未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也未实现埃及的完全独立,排除A、C两项;当时大部分非洲国家尚未独立,因此不能得到当时非洲国家的广泛支持,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
7.(2024贵州高三联考)19世纪50年代以来,英印政府按照英国模式培养出大批印度本土知识精英。到19世纪80年代,一大批熟悉西方文化的民族主义知识分子成长起来。1885年成立的国大党积极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其成员半数是知识分子。由此可见(  )
A.英国殖民者大力推行西式教育
B.印度知识分子系统学习西方文明
C.印度积极地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D.英国殖民者造就了自己的掘墓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大批印度本土知识精英加入了国大党,这有利于印度民族民主运动的开展,冲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英国殖民者造就了自己的掘墓人,故选D项;英国殖民者大力推行西式教育只是材料的一部分内容,排除A项;印度知识分子只是接触并熟悉了西方文化,不能说明系统学习西方文明,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印度经济领域的发展,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
8.(2024山东威海高三期末)1918年,英属乌干达成立了“青年乌干达协会”,其组织者和领导者多为留学于国外的青年知识分子,它曾向殖民当局提出了改组政府和反对抢占非洲人土地的要求。这表明该协会成员(  )
A.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开展
B.领导了民族独立运动
C.接受了先进政党的领导
D.具备了民族民主意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根据材料“向殖民当局提出了改组政府和反对抢占非洲人土地的要求”可知,这体现了该协会成员反对外来侵略,谋求民族独立的民族民主意识,故选D项;材料中的组织提出了要求,但是并未说明是否付诸实践,A、B两项错误。“青年乌干达协会”是一个组织,并非一个政党,C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
9.(2024江西新余一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部分拉丁美洲国家的民族领袖提出摆脱“门罗主义”、建立“大拉丁美洲民族”的倡议。桑地诺提出“只有拉丁美洲民族才能在中美洲地域开凿运河”和“组织大规模工人农民合作社”;墨西哥领导者提出“国际经济关系多元化”;委内瑞拉领导者提出“石油出口地区多样化”等口号。这些倡议的提出说明(  )
A.拉丁美洲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
B.唯有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民族振兴
C.政治集团化发展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D.争取经济独立是民族解放的重要目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拉丁美洲国家致力于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提出了适合本民族经济发展的道路,说明争取经济独立是民族解放的重要目标,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经济独立的重要性,未涉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拉丁美洲国家在19世纪20年代基本获得独立,排除B项;材料侧重的是经济角度,未涉及政治集团化的发展,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10.(2024山东枣庄期末)尼赫鲁把1927年出访苏联之行称为“俄国的发现”,他说:“在我看来,民族主义似乎过于狭窄,不能解决问题。政治自由和独立当然十分需要,不过它们只是朝着正确方向走的步骤而已。没有社会自由,社会和国家没有社会主义机构,无论国家或个人都不可能有很大的发展。”这意味着(  )
A.尼赫鲁已从民族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者
B.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开始被其领导层质疑
C.科学社会主义对印度独立运动具有一定的影响
D.苏联模式得到了亚非拉地区领导人的普遍认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印度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尼赫鲁在出访苏联后认识发生了变化,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对印度独立运动具有一定的影响,故选C项;尼赫鲁是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排除A项;材料未说明尼赫鲁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质疑态度,排除B项;尼赫鲁仅代表了印度部分领导人,“普遍”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11.(2024河北石家庄三模)20世纪60年代起,拉丁美洲国家实行“进口替代”的经济策略,大举外债发展国内工业,外债总额在20世纪80年代初便超过
3 000亿美元。1982年,墨西哥率先宣布无力偿还外债,导致在墨西哥的全球资本外逃,触发了震动全球的债务危机。据此可知,经济全球化趋势下
(  )
A.发展中国家挑战美元霸权
B.发展中国家经济失控风险加大
C.国际经济秩序日渐公正化
D.社会信息化导致各国利益交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拉丁美洲国家的“进口替代”经济策略是正确的,但是,通过大举外债发展国内工业,增加了债务风险,最后,债务失控,形成债务危机,B项正确。拉丁美洲国家大举外债不会影响美元的霸权,A项错误。材料与国际经济秩序公开化和社会信息化无关,C、D两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D
12.(2024广东肇庆二模)在《四月提纲》中,列宁认为,革命的中心任务是夺取政权,布尔什维克要把目前的革命立即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等激进口号,当时一些党组织和党员把其看作是“对于被普遍承认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背叛”。列宁主张受到争议的原因是(  )
A.当时俄国迫切需要推翻专制政府
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未能够满足人民的要求
C.俄国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D.部分党员对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尚未厘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列宁的主张被一些党组织和党员视作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说明部分党员对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尚未厘清,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认识,故选D项;二月革命已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排除A项;临时政府未满足人民的要求是列宁主张提出的原因,不是其主张受到争议的原因,排除B项;列宁主张受到争议,说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条件没有准备好,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13.(2024广东惠州一模)1918年春,列宁主张苏俄企业运用资本主义企业的口号——“遵守最严格的劳动纪律”来加强企业管理,并主张共产党人向托拉斯的组织者学习管理经验。这表明苏俄(  )
A.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B.亟待恢复社会经济
C.贯彻新经济政策的原则
D.寻求巩固工农联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列宁已经将关注的重点由“革命”转向了“经济”,且并不反对资本主义的因素,反映了苏俄恢复社会经济的急迫,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排除A项;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工农联盟的巩固无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14.(2024辽宁大连一模)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大力发展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同一些西方公司签订“技术援助合同”,利用西方国家的技术和设备迅速建立起一批重点企业。这表明苏联(  )
A.以发展对外经贸关系为目标
B.借助西方危机发展本国经济
C.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开始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大危机,出现生产的相对过剩,苏联借助西方危机,大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发展本国经济,故选B项;苏联的目标是发展本国经济,排除A项;苏联利用的是西方国家的技术和设备,而不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排除C项;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不会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
15.(2024河北邯郸三模)1946—1950年,苏联国民经济军事化吞没了近1/4的国民收入,国防工业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轻工业基本建设投资额却只完成计划规定的80%多,未达到战前水平。1950年农业产值只相当于1940年的99%。这反映出苏联(  )
A.加紧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B.军事实力能够抗衡美国
C.仍未摆脱原有体制的束缚
D.社会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材料反映出苏联经济建设侧重于军事工业为主的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相对落后,经济结构畸形,仍然是典型的苏联模式的特点,C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美苏冷战对峙,争夺世界霸权,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与美国军事力量的对比,无法答出B项结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B
16.(2024江苏南通二模)1986—1990年,民主德国用只相当于世界市场一半的价格,从苏联进口了大量石油等原料。苏联、东欧一些国家的大量订货也促进民主德国机器制造业、光学仪器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这说明民主德国(  )
A.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B.受益于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
C.社会主义改革成效显著
D.产品在欧洲具有强大竞争力
解析 材料中的经济交往反映了经互会国家经济往来的特点,相互以优惠的价格进行经济交往,是东欧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B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二、非选择题
17.(2024广东肇庆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工业革命不同时期英国关于劳动关系的部分立法规定
时间 英国关于劳动关系的部分立法规定
1771— 1800年 1773年颁布的《斯皮塔菲尔德法》规定,但凡织工联合起来要求增加工资,煽动他人停止工作以求增加工资,或10人以上聚集在一起要求雇主增加工资等,都属违法行为。
1796年的《结社法》规定,造纸匠为了增加工资或者减少工时而进行的联合行动违法,通过这些行动与雇主缔约的合同无效,参与联合行动的劳工被罚做苦役两个月,阻止他人工作、诱使他人放弃工作或者阻止雇主雇佣他人的劳工均会被罚做两个月苦役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时间 英国关于劳动关系的部分立法规定
1824— 1850年 1824—1825年,英国政府废除《结社法》。
1844年的《工厂法》规定:雇主必须在机器上布置有效的保护措施,禁止使用女工和童工清洁机器;9—13岁的童工每天只能工作半天或者隔天工作(工作一天、休息一天),其余一半的时间用于接受义务教育。
1847年的《新工厂法》规定:纺织厂的女工和童工每天工作不超过10小时。
——摘编自刘思源《技术革命推动的劳动关系
演化研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材料二 在英国的棉纺织业中,19世纪40年代,操作机器织机的工人数量就超过了操作手工织机的工人数量。而到19世纪50年代,大部分手工织机已经消失了,棉纺织业的机械化基本完成。在1830—1850年,英国的棉纱产量从5.8亿磅增加到11亿磅,煤产量从1 600万吨增加到4 900万吨……1825年后,工会的会员人数日益增加、组织形式日益健全,全国性和跨行业的工会组织开始出现,日益壮大的工会长期坚持就工资、工时、学徒制、工作环境等问题同雇主展开集体谈判。
——摘编自刘思源《技术革命推动的
劳动关系演化研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材料三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两个时期英国关于劳动关系立法的特点,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解释变化的原因。(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实之间的逻辑关系。(6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参考答案 (1)特点:1771—1800年,立法偏向雇主的利益,防止劳动者联合争取权益,采取强硬措施镇压工人运动。1824—1850年,允许工人结社,立法在工资、工时等问题上关注工人的权益,儿童和女性受到一定保护。
原因:英国依靠工业革命,工业实力迅速增强;工会组织大量出现并与雇主进行斗争;工业无产阶级的力量逐步壮大,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争取自身权益;劳资关系紧张,工人运动蓬勃发展;英国政府通过立法缓和阶级对立,稳定社会秩序;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英国代议制民主的完善。
(2)逻辑关系: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必然引起无产阶级的反抗,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材料三中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宣告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工人运动的兴起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8.(2024广东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用“挑战与应战”揭示文明的起源、发展与衰落。有学者认为,这种“挑战与应战”的理论也可用于观察近现代民族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并提出在近现代民族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大致出现了四种挑战与应战的局面(此处选取了前三种),具体如下表所示:
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5世纪—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60—80年代 20世纪80—90年代
挑战者 西方 西方 经济全球化
应战者 西方 东方 西方、东方
挑战 战争 经济 军事、经济 经济、民主 经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应战方式 战争 经济 革命 全面的民族国家构建 区域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等
——摘编自董世举《东、西方民族主义发生的差异——兼论民族主义发展中的“挑战与应战”模式》
根据材料,选取其中一种挑战与应战的局面,围绕近现代民族主义发展的主题,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合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参考答案 示例一
论题:经济全球化给民族主义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20世纪80—90年代以后,随着两极格局的打破和冷战的结束,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增强,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为保护本国经济的发展,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壁垒明显增加,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主义在经济领域中的延伸。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里,各国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只有加强合作,消除经济领域中狭隘的民族保护主义,敢于迎接挑战,才能抓住机遇,实现东西方国家的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民族主义应被赋予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时代内涵,以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示例二
论题:面对西方国家的经济等挑战,新兴民族国家走出符合本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
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和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了新高潮,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崩溃。新建立的民族国家为了维护国家主权、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旧秩序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为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许多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不结盟运动兴起。
西方国家主导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虽然不利于东方国家的发展。但东方国家抓住科学技术新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等机遇,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掀起了现代化建设的浪潮。如中国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结论:面对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新兴民族国家敢于迎接挑战,加强合作,走出了符合本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