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版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热点专项练训练(共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版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热点专项练训练(共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05 22:14:13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热点专项练 训练1 红色党史,百年逐梦
1
2
3
4
5
6
7
B
1.(2024广东深圳一模)1921年6月,《共产党》杂志指出:“所谓国会省议会县议会,无一不演出种种怪状丑态,简直到了末路了……试问南北各派政党……(哪一派)担当这改造政党、改造政治、改造中国底大责任呢 ”这一评论旨在强调(  )
A.武装斗争是唯一的变革途径
B.中国革命现实的迫切需要
C.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D.南北混战造成了国家分裂
1
2
3
4
5
6
7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1921年《共产党》杂志强调当时中国政治的乱象,旨在说明进行民主革命、彻底改造中国的迫切需要,故选B项;材料的意思是“改造”中国,并无采取武装斗争的意思,排除A项;1921年6月,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排除C项;材料强调南北各派政党不能肩负重任,并无南北混战的信息,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D
2.(2024湖北武汉一模)全国抗战初期,众多青年学生不去投奔战时陪都重庆,而从天南海北争相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出现了“万重山,难又险,仰望圣地上青天;延安路上人如潮,青年男女浪涛涛”的景象。全国抗战初期“延安热”形成的原因在于(  )
A.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B.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不断扩大
C.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成为广泛共识
D.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的感召
1
2
3
4
5
6
7
解析 全国抗战时期,延安是敌后抗战的指导中枢,中国共产党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得到了青年学生的拥护,故选D项;“东方主战场”是中国赢得国际地位而不是“延安热”的原因,排除A项;抗日民主根据地不断扩大是青年学生积极奔赴的结果,B项因果倒置,排除;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提出于20世纪40年代,且“共识”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B
3.(2024山东日照一模)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时,“中国派遣军”在华部署情况统计如下。该统计可以佐证(  )
地区 投降地点 军队人数
华北 山西太原、山东济南、河南洛阳、北平 328 040
华东 江苏南京、安徽蚌埠、上海 346 200
华中 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江西南昌 276 100
华南 广东广州和汕头 88 350
A.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B.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C.持久抗战是夺取胜利的必由之路
D.敌我力量对比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1
2
3
4
5
6
7
解析 日本的“中国派遣军”主要分布于华北、华东、华中地区,这些地区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与日军对抗的地点,说明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故选B项;材料未将中国战场与其他战场进行对比,排除A项;持久作战是夺取胜利的必由之路,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中并无中国军队数量信息,无法得出敌我力量对比的情况,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C
4.(2024山东潍坊一模)下图为创作于1944年的木刻版画《拥护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军队》(局部)。该图反映了当时(  )
A.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B.民众生活富足稳定
C.军民团结坚定抗战信心
D.妇女阶层社会地位提高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在全民族抗战时期,妇女在家做后勤工作以支援前线,反映了军民团结抗战的坚定信心,故选C项;材料仅体现一个农村妇女,未涉及其他阶层,排除A项;经历了多年的抗战,当时大部分民众生活并不富足稳定,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妇女在纺线,未与其他时候相比较,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A
5.(2024江苏南通一模)下图油画《转战陕北》创作于国庆十周年。画面中毛泽东侧立于黄土高坡的山巅之上,气定神闲地眺望远方。该作品(  )
A.赞颂革命领袖的战略决策智慧
B.以写实风格描绘人民解放战争
C.表达党领导人民持久抗战的信念
D.再现毛泽东指挥三大战役的场景
1
2
3
4
5
6
7
解析 据油画信息可知,画面中的毛泽东身处山巅之上,神态严肃,正在思考中国革命事业,油画旨在赞颂毛泽东的战略决策智慧,故选A项;转战陕北发生于1947年到1948年3月,且该幅油画并非写实,排除B、C、D三项。
1
2
3
4
5
6
7
A
6.(2024安徽合肥一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数万名解放军官兵连同随军家属等齐集黑龙江,在一片过去地图上都没有名字的荒原上建立了国营农场。经过军民数十年的努力,昔日的荒原变成了“北大仓”。“北大仓”的形成(  )
A.反映了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B.属于三线建设的重要成果
C.解决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D.推动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
1
2
3
4
5
6
7
解析 数万名解放军官兵连同随军家属等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将昔日的荒原变成了“北大仓”,这反映了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故选A项;三线建设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建设重点在西南、西北地区,排除B项;“解决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已经完成,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7.(2024山东日照一模)时代楷模诠释着时代精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会议 名称 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 1989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评选 标准 (1)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指标的先进生产者; (2)达到优等质量指标的先进生产者; 必须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总方针;
(1)在企业发展生产,深化改革,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
1
2
3
4
5
6
7
评选 标准 (3)在学习与推广先进经验或在掌握先进技术试制新产品方面有成就的先进生产者; (4)在节约方面有优良成绩的先进生产者; (5)优秀的合理化建议者和合理化建议工作的组织者; (6)能够经常帮助达不到定额的工人提高到先进生产水平的先进生产者; (7)先进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员; (8)在工作中有优秀成绩的先进工作者; (9)先进小组、车间、企业的代表 (2)在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
(3)在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的;
(4)在发明创造、技术改造、合理化建议、技术协作、技术扶贫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
……
(8)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
(9)在其他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
1
2
3
4
5
6
7
所在 行业 集中在工业战线(重工业、机械制造、建筑、铁路、纺织等行业所占比例较高) 来自工业、农业、交通、财贸、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个系统或行业
结合材料,以“时代·楷模”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
2
3
4
5
6
7
参考答案 示例
1956年和1989年两个时期的时代楷模,评选标准和所在行业有所不同,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时代特色,但都诠释了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1956年先进生产者的评选标准指向在工业生产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生产者、技术人员,所在行业也集中在工业战线,反映了建国之初急于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时代需要。1989年,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的评选标准为支持和投身改革开放事业,在工业、农业、科研等各行各业作出突出贡献,所在行业也很广泛,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开展。
树立时代楷模,有利于弘扬学习楷模爱国奉献的正能量,鼓舞全国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16张PPT)
训练2 粮食安全,发展内循环
1
2
3
4
5
6
7
A
1.(2024福建龙岩一模)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其中占比例最大的是酒器,为前所罕见。据此可以推知,当时该地(  )
A.粮食产量有所增长
B.陶器制作水平领先
C.奢靡风气较为兴盛
D.国家形态日渐成熟
1
2
3
4
5
6
7
解析 据材料占比例最大的是酒器可知,当时粮食产量有所增长,有了更多的剩余粮食用来酿酒,故选A项;材料没有关于陶器制作水平的相关描述,且没有与其他地区进行对比,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酿酒业的发展,但不能据此认为奢靡风气较为兴盛,排除C项;中华文明历夏商周臻于成熟,国家形态日渐成熟,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A
2.(2024甘肃兰州一模)大蒜原产于欧洲南部和中亚,汉代王逸《正部》中记载:“张骞使还,始得大蒜、苜蓿”,1990年于敦煌悬泉置遗址采集到大蒜标本三枚,现藏于甘肃简牍博物馆。这说明丝绸之路(  )
A.推动区域间物种的传播
B.初步构建起全球化市场
C.有利于中西科技的互鉴
D.促进了西域经济的繁荣
1
2
3
4
5
6
7
解析 原产于欧洲南部和中亚的大蒜经张骞出使西域带到敦煌地区,说明丝绸之路推动区域间大蒜这一物种的传播,故选A项;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西科技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丝绸之路促进了区域间物产种类的传播,未体现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A
3.(2024山东潍坊一模)中国古代酿酒以谷物发酵的黄酒为主,黍、粟、秫等谷物在酿酒原料中占主要地位,直到宋代以后,稻米和小麦成为酿酒最重要的原料品种。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当时(  )
A.稻麦复种制的推广 B.酿酒技术的提升
C.农作物品种的增加 D.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作为粮食来源的稻米和小麦产量增加,有了大量的剩余,这得益于宋代稻麦复种制的推广,故选A项;酿酒技术的提升对原料的主要来源不会产生影响,排除B项;宋代农作物仍以小麦和水稻等为主,没有增加,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对于酿酒主要原料的选择并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D
4.(2024安徽蚌埠三模)下图为明清时期农业技术传播渠道,该图反映出当时(  )
A.选官制度引导技术的革新
B.官府垄断了农业技术传播
C.农业技术传播的速度加快
D.农业技术传承途径多元化
1
2
3
4
5
6
7
解析 明清时期农业技术通过“政令”“著书”“官修农书”“设馆讲学”“口述经验”“日用类书杂字”等途径传到农户,反映出当时农业技术传承途径多元化,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选官制度,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官府并没有垄断农业技术传播,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农业技术传播渠道多元化,并没有关于农业技术传播速度的信息,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D
5.(2024山东菏泽二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指示:坚决拥护群众“在反奸清算、减租减息斗争中,直接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作出这一指示的时间是(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解析 “反奸清算”是指抗日战争胜利后,对汉奸投敌分子的清算,因此,这一指示应该发生于抗日战争胜利后的解放战争时期,故选D项。
1
2
3
4
5
6
7
D
6.(2024河北唐山一模)1978年,小岗村率先将村内土地包干到户,由此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合法性,并宣布长期不变。这体现了(  )
A.改革开放激发经济活力
B.生存压力推动农民变革
C.制度变化促进社会进步
D.底层创新影响上层建制
1
2
3
4
5
6
7
解析 材料说明农民自发的经营改革在先,国家政策制定在后,说明底层创新影响上层建制,故选D项;小岗村自发包干到户时尚未开始改革开放,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生存压力推动农民变革,排除B项;材料只有制度的变化,没有制度变化对社会进步的影响,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时间 文件 内容
193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没收地主、富农、反革命者及农村公共土地;土地分配的原则是“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以“最有利于贫农、中农利益的方法”按人口或按劳力平均分配;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允许农民出租、买卖
1942年 1月 《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地主应普遍的减租减息,不得抗不实行,农民有交租交息的义务,不得抗不缴纳
1
2
3
4
5
6
7
时间 文件 内容
1947年 《中国土地法大纲》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1
2
3
4
5
6
7
时间 文件 内容
1982年 1月 《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2005年 12月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 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全部免征牧业税,农业税废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农业农民”任选至少三个时期,自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1
2
3
4
5
6
7
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农业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问题。
阐释: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问题。国共十年对立时期,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在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后确立了“打土豪,分田地”,所以1931年制定的土地路线是“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获得土地的农民积极参加到革命队伍,为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力量壮大,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为主,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制定了“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为抗日战争奠定了物质和群众基础,推进
1
2
3
4
5
6
7
了抗日战争的胜利。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为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创造了条件。
综上所述,根据每个时期的不同矛盾任务,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不断调整农业政策解决农业问题,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奠定了基础,所以农业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问题。(共17张PPT)
训练3 关注生态,美丽中国
1
2
3
4
5
6
7
A
1.(2024江苏南京一模)埃及人对滋养他们的尼罗河与太阳有极大的敬畏感,他们认为只有顺应自然才能生存,人的身体健康与生命长短是衡量人与自然关系的标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埃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B.生态环境影响政治理念
C.宗教观念贯穿埃及人生活
D.埃及人把健康放在首位
1
2
3
4
5
6
7
解析 据材料“顺应自然才能生存”可知,古埃及受制于自然环境,产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故选A项;材料并未体现生态环境与埃及人政治理念的关联,排除B项;材料是崇拜自然,而不是宗教观念,排除C项;健康是衡量人与自然关系的标准,说明埃及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把健康放在首位,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2.(2024山东淄博一模)以下是中国古代天然植被被破坏过程示意图,能准确反映唐宋时期的是(  )
A
B
1
2
3
4
5
6
7
C
D
1
2
3
4
5
6
7
答案 B
解析 古代天然植被被破坏的过程就是人类农耕生产扩展的过程,唐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农业得到发展,植被破坏严重,故选B项;商周时期农耕集中在黄河中下游,排除A项;两汉农耕范围扩大,仍集中在北方,且西域地区有一定发展,排除C项;清朝东北和西南边疆得到进一步开发,农耕得到发展,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C
3.(2024广东汕头二模)清朝人口猛增,农业经营规模进一步变窄,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这一现象导致(  )
A.工商业超越了农业 B.农业发展停滞
C.农业难以实现转型 D.人地矛盾突出
解析 据材料可知,清朝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在农业生产中更加依赖人力,使得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发展缓慢,许多劳力束缚在土地上,这使农业难以实现转型,故选C项;材料只涉及农业的情况,没有涉及工商业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农业整体有所发展,并没有停滞,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人口增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没有涉及人地矛盾,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A
4.(2024陕西西安一模)“他(哥伦布)与他带来的动植物,在过去400年内消灭的生命种类,可能比100万年进化灭绝的物种都多……也再没有人能记得,哥伦布之前安的列斯群岛上的植物是何等模样。北美喇叭手天鹅、北美水牛,以及其他上百类物种,都已经缩减到如许稀少。”材料意在说明(  )
A.物种交流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B.新航路开辟阻碍全球范围的物种交流
C.西方殖民者在美洲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D.美洲物种的外传导致当地物种的减少
1
2
3
4
5
6
7
解析 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欧洲人带来的病原体造成了美洲和大洋洲等原住民大量死亡,故选A项;题干反映的就是全球物种的交流,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哥伦布等殖民者屠杀印第安人的信息,排除C项;题干提及的是外来物种传入美洲,并未涉及美洲物种的外传,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A
5.(2024北京丰台联考)1939年,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以20世纪30年代初的美国为背景,发表小说《愤怒的葡萄》。小说写道:人们企图用渔网捞河里的土豆,但守卫不让他们这么做。他们到嘎嘎响的汽车上捡被扔弃的橙子,但是橙子上已经被喷上了煤油。据此可知,作者(  )
A.注重对细节的描写批判社会现实
B.通过丰富想象对下层民众寄予同情
C.受环保思潮影响反对工业化浪潮
D.擅长以荒诞手法抒发个人主观感受
1
2
3
4
5
6
7
解析 该小说与美国的经济危机有关,经济危机期间产品相对过剩,一方面大量的农产品被销毁,另一方面下层民众却没有食品供应,由此可知作者注重对细节的描写批判社会现实,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经济危机的现实状况,不存在丰富的想象,排除B项;材料与环保问题无关,排除C项;材料是现实主义的体现,不是荒诞手法,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B
6.(2024河南开封一模)在邓小平推动下,197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首次将保护生态环境列入其中,1979年颁布了第一部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83年环境保护正式被确立为基本国策,随后一大批法律法规陆续颁行。这说明我国(  )
A.开始有效发挥政治手段作用
B.走法治化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C.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D.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思想
1
2
3
4
5
6
7
解析 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陆续颁行,说明我国沿着法治化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不断前进,故选B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效地发挥了政治手段作用,得不出“开始”的结论,排除A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法,出现在2012年的中共十八大上,排除C项;科学发展观思想提出于2003年,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7.(2024安徽安庆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环保工作由专职的“虞衡”部门负责。配合虞衡职司的还有一定的惩罚法令。《唐律》详细、具体地规定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措施及对违反者的处罚标准。当时,山林川泽、苑囿、打猎、城市绿化、污水排放、郊祠神坛、五岳名山等都纳入政府管理的职责范围,政府还把京兆、河南两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
——摘编自李玉皎、刘丰《从中国古代
环保制度看现实环保法律的完善》
1
2
3
4
5
6
7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演变
时间 状况
1978— 1992年 经济增长加速,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在局部地区频发并日益严重,一些地方和部门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发展
1992— 2012年 迎来经济高速增长期,环保得到重视和加强,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高发多发
2012年 以来 环境保护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环保工作有效推进,并有效融入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摘编自吴舜泽等《中国环境保护与
经济发展关系的40年演变》
1
2
3
4
5
6
7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保护环境采取的主要措施,指出其价值。(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演变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影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主要因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其对我们当下建设美丽中国的启示。(4分)
1
2
3
4
5
6
7
参考答案 (1)措施:设置专门机构(建立虞衡制度);颁布法令;惩处违法者;设立特殊保护区。
价值:唐代形成的一系列有效的环保制度有利于规范当时人们的环境行为,对我们当今构建文明的生态观和环境伦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特征:从重经济轻环保向环保与经济并重转变;从经济发展缺乏环保约束向经济发展承担环保责任转变。
因素: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利益;发展理念;政府政策;社会认知程度等。
(3)启示:充分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尊重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共19张PPT)
训练4 道路自信,中国式现代化
1
2
3
4
5
6
7
D
1.(2024安徽合肥一模)1931年8月,鄂豫皖苏维埃政府主席高敬亭发布布告,其中部分内容为“各地工农群众,赶快参加革命。实行抗租抗税,发动秋收斗争。消灭军阀混战,打倒地主豪绅。建立工农政府,快把地主田分”。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致力于废除土地私有制
B.推动国民革命深入发展
C.应对民族战争的新形势
D.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
2
3
4
5
6
7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政策颁布于土地革命时期,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开展进行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故选D项;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把土地分给农民,属于土地私有制,排除A项;国民革命在1927年已经失败,排除B项;当时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民族战争”与此不符,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C
2.(2024安徽宿州一模)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召开,选举议员219名,除共产党员外,地方绅士和其他人士占2/5;常驻议员9人,其中党外人士6人。党外进步人士担任乡长以上各级行政领导的有3 592人,例如区副议长安文钦、副主席李鼎铭,建设厅长霍子乐、教育厅长柳湜,都是著名党外人士。这些措施(  )
A.促进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决定性阶段
B.扩大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
C.扩大并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挫败了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1
2
3
4
5
6
7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议员有共产党员、党外人士、地方绅士,体现了“三三制”政权建设原则,扩大并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C项;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且该题涉及的是抗日战争,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排除B项;材料与军事行动无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D
3.(2024安徽名校联考)1949年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时,有民主人士提出,为什么在纲领中没有把更长远的目标定进去。周恩来说:“这个前途是肯定的,是毫无疑问的……现在暂时不写出来,不是否定它,而是更加郑重地看待它。而且这个纲领中,经济的部分里面,已经规定要在实际上保证向这一前途走去。”“长远的目标”指的是(  )
A.全面恢复国民经济   
B.巩固新生政权
C.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D.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1
2
3
4
5
6
7
解析 《共同纲领》明确提出“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即要保证公有制的发展,这为此后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提供理论基础,故选D项;全面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是短期目标,排除A、B两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这是既成事实,而非目标,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D
4.(2024山东潍坊一模)下图为1950—195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实行的部分措施。下列措施旨在(  )
◆制定《上海市办理婴幼保育机构暂行最低标准》。
◆创办工厂托儿所166所,收托儿童4 654人。
◆举办保育人员训练班和在职营养员轮训班。
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鼓励女性投身工业化建设
C.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D.增强人民对新政权的认同
1
2
3
4
5
6
7
解析 上海市政府采取的措施,照顾了不同群体的利益,解决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增强了人民对新政权的认同,有助于巩固新生政权,故选D项;这些措施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但是国民经济的恢复也是巩固政权的手段之一,排除A项;我国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53年,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尚未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C
5.(2024安徽六安二模)安徽省委要求六安地委1961年全区应压缩城镇人口8.55万,1963年全区应减少职工2.1万人。安徽省委作出这一要求旨在(  )
A.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
B.解决工农业轻重比例失调问题
C.缓解粮食供应紧张状况
D.全面纠正“左”的错误
解析 1959—1961年我国经济面临严重困难,1961年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与材料中提及的措施相吻合,以缓解粮食供应紧张状况,故选C项;“恢复”不符合史实,应为“调整”,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出于缓解经济困难,不是解决工农业轻重比例失调问题,排除B项;“全面纠正”不符合史实,此时“左”倾错误没有得到根本纠正,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A
6.(2024福建泉州三模)1979年3月20日,《工人日报》整版刊登日本某电气公司的广告。各地读者纷纷质问报社为什么刊登外国广告 是社会主义报纸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报纸 这表明当时我国(  )
A.社会转型的复杂性
B.商品经济的活跃性
C.改革方式的灵活性
D.经济体制的创新性
1
2
3
4
5
6
7
解析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读者对《工人日报》刊登外国广告的质问、姓“社”姓“资”的争论等反映出当时保守思想依然存在,这表明社会转型具有复杂性与艰难性,故选A项;商品经济活跃性的说法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改革方式,排除C项;当时的经济体制依然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创新性”无从体现,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7.(2024甘肃兰州一模)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涌现出无数典型和英雄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请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活动。(18分)
(1)在收集到的下列两件历史资料(图1和图2)中,哪一件更能印证活动主题,请说明理由。(4分)
图1 王进喜跳入泥浆池控制井喷(1960年) 图2 《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中国人民邮政发行(1972年)
1
2
3
4
5
6
7
(2)为深入探究,收集到以下三份资料,请对其史料价值进行评估与说明。(8分)
序号 类别 内容 ① 日记 王进喜在日记中写道:“我是个普通工人,没啥本事,就是为国家打了几口井,一切成绩和荣誉都是党和人民的,我自己的小本本上只能记差距。”
② 书籍 《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湖北人民出版社,1972年
1
2
3
4
5
6
7
序号 类别 内容 ③ 电影 《创业》(以劳动模范王进喜为原型),长春电影制片厂,1974年
1
2
3
4
5
6
7
(3)根据下面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时代精神的形成背景。(6分)
王进喜大事记 1923年10月8日 王进喜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一个贫苦家庭
童年时期 6岁拉着双目失明的父亲出去讨饭;10岁就进山给地主放牛
1949—1950年 玉门解放后,他通过考试在玉门老君庙钻探大队当上了钻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钻井工人
1956年4月 王进喜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10月 王进喜赴京参加全国群英会,看到因没油烧而背着“煤气包”的公共汽车,感慨道:“没有石油国家有压力,我们要自觉地替国家承担这个压力,这是我们石油工人的责任!”
1
2
3
4
5
6
7
王进喜大事记 1960年3月 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他主动请缨,带领1205钻井队从玉门到达大庆,之后与工友们日夜奋战,甚至跳入泥浆池控制井喷,被誉为“铁人”
1969年4月19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长篇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从此,“铁人王进喜”随着“大庆油田”的名字传遍中国和世界
1970年11月15日 因胃癌在北京逝世,享年47岁
1
2
3
4
5
6
7
参考答案 (1)图1更能印证活动主题。
理由:图1是能反映真实现场的第一手史料,并且其内容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更能印证活动主题。
(2)①是一手史料,能够用来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心理状态,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②是二手史料,为后人的研究著作,是考订史实、补正历史的重要依据,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③是影视作品,以王进喜为原型,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但因为带有创作想象和情境再现的因素,史料价值相对较低。以上史料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活动主题,结合运用,互鉴互证,可以更好地反映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1
2
3
4
5
6
7
(3)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三大改造完成,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需要;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石油等资源严重匮乏,急需自力更生;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传统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共13张PPT)
训练5 航天筑梦,科教兴国
1
2
3
4
5
6
A
1.(2024山西太原高三期末)沈括的《梦溪笔谈》,内容涉及数学、天文学、历史、艺术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诸多领域。此外,沈括也很重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贡献,如在正史中未有记载的活字印刷术在其书中有详实明确的记载。此书体现了(  )
A.学术价值与历史价值的统一
B.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合流
C.文人意趣与世俗文化的杂糅
D.儒家思想与科技发展的交汇
1
2
3
4
5
6
解析 据材料可知,《梦溪笔谈》既涉及了科技领域又涉及了历史艺术领域,说明其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历史价值,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合流,且社会学建立于19世纪上半叶,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梦溪笔谈》的主要内容,没有涉及世俗文化,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了《梦溪笔谈》的大概内容,无法说明儒学与科技的关系,排除D项。
1
2
3
4
5
6
D
2.(2024山东威海一模)《天工开物》收载了倭缎织造法,朝鲜及西洋棉布染整法,红夷炮、佛朗机冶铸法,日本与朝鲜海船的制造法等自国外传来的技术。这说明当时(  )
A.中外科技融合推动近代科学产生
B.工艺技术成果反映工业革命成就
C.传统科技发达推动世界文明交流
D.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
1
2
3
4
5
6
解析 《天工开物》成书于明朝,明朝时期新航路已经开辟,海外技术传入中国,丰富国人的科学认知,因而《天工开物》中收载了西洋等地的手工业技术,故选D项;《天工开物》属于传统科技,与西方的近代科学相比已经落后,排除A、C两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下半叶,与明朝时间不符,排除B项。
1
2
3
4
5
6
D
3.(2024安徽皖南八校三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电子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现代通信设备等产量增长迅速。这反映了(  )
A.新兴产业成为经济主导
B.传统产业出现较大退步
C.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
D.“科教兴国”战略贯彻实施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使得高科技产业获得日新月异的发展,故选D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主导产业是第二产业(工业),排除A项;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传统产业出现较大退步,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
1
2
3
4
5
6
D
4.(2024湖南岳阳一模)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工作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要贯彻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方针。1983年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表明,邓小平的教育思想(  )
A.反映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巨大成果
B.加快了教育领域拨乱反正步伐
C.实现了人才培养方针的根本转变
D.体现了时代性与求实性的结合
1
2
3
4
5
6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邓小平一方面强调教育需要满足“劳动生产”的求实要求,另一方面强调教育需要满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要求,故选D项;科教兴国战略开始于1995年,排除A项;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主要表现为纠正“左”的错误,排除B项;“根本转变”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
1
2
3
4
5
6
D
5.(2024山东济宁一模)17世纪以来的欧洲迎来了“科学革命的时代”,但被视为“近代化学之父”的约翰·道尔顿是一位虔诚的新教徒,被视为近代物理学创始人的牛顿也热心于炼金术。这表明(  )
A.近代学者缺乏理性追求
B.封建迷信束缚科学发展进步
C.教会依然拥有强大影响
D.任何时代都有特定精神内涵
1
2
3
4
5
6
解析 作为科学革命的代表,约翰·道尔顿信仰新教,牛顿热心于炼金术,这说明近代科技还没有完全冲破宗教和迷信思想的束缚,反映了时代的特定精神内涵,故选D项;约翰·道尔顿和牛顿追求科学,存在理性的追求,排除A项;17世纪以来科学取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排除B项;牛顿热心于炼金术主要体现了迷信思想的束缚,与教会无关,排除C项。
1
2
3
4
5
6
6.(2024广西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农学理论始终把天、地、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实现农业丰收必须把顺天时、量地利、用人力三要素有机结合,并进行统筹规划。在医学上,传统的中医理论强调把人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整体中去剖析病症,严格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的、有明确针对性的疗法,始终把患者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整体观察、辨证论治。也正因如此,传统中医理论令推崇技术实验、病理分析的西方医学家颇感费解。
——摘编自夏国军《论中国古代科学的特质》
1
2
3
4
5
6
材料二 17世纪以来,科学的权威已为近世多数哲学家所承认。此一权威,殊不同于教会的权威。科学权威,理智的力量也。人于科学权威,可以拒绝,可以接受。拒绝,无须受惩罚。接受,无须出于保身家、保名誉之考虑。……再者,科学的权威,明一理有一理之权威,明二理有二理之权威。科学的权威,止于已明之理;不若天主教义,乃包罗万象之体系,道德准则,人生理想,甚至世界之过去与未来,无一不在此体系之内。科学如有所见,仅以此时此物已有科学实证者为限。……科学的权威,尚有一点不同于教会的权威……即科学作出的判断,曰此是暂时的结论,此有盖然性,科学的结论可加以修正,此是科学家共有的见解。
——摘编自罗素《西方哲学史》
1
2
3
4
5
6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学的思维特征,并分析这一特征对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多数哲学家承认科学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思维特征: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推崇经验积累和技术实验的研究方法;重视实用的价值取向。
积极影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系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动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
(2)原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冲击教会权威;科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科学具有理智的力量,可以实证和修正。(共12张PPT)
训练6 多极趋势,大国博弈
1
2
3
4
5
D
1.(2024山东临沂一模)在赴印尼出席万隆会议之前,中国代表团制定了“在妥协中坚持原则,在和解中达到目的”的战略总方针,中国要尽可能地强调作为亚非国家的身份,从而避免陷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争论的陷阱。这一战略(  )
A.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思想
B.实现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
C.遏制了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
D.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1
2
3
4
5
解析 据材料“在妥协中坚持原则,在和解中达到目的”可知,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故选D项;“一边倒”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万隆会议为开展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创造了条件,“实现了”夸大其作用,排除B项;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召开的会议,排除C项。
1
2
3
4
5
D
2.(2024安徽蚌埠三模)1922年华盛顿会议刚结束,日本军部便在帝国国防计划中将美国列为假想敌,制定了详细的作战方案。而美国也在1924年制定针对性方案,实战性更强。在这种氛围下,国联几次裁军努力都无果而终。这说明(  )
A.美日争夺的焦点已经转移
B.美国放弃“门罗主义”
C.“全体一致”的原则失效
D.亚太地区不稳定性增强
1
2
3
4
5
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华盛顿会议后,美国和日本互相以对方为假想敌,加紧扩军备战,亚太地区不稳定性增强,故选D项;材料中美日争夺的焦点是亚太地区,没有发生转移,排除A项;“门罗主义”是美国在美洲的外交政策,材料未涉及该政策,排除B项;“全体一致”的原则是国联的决策机制,材料并未涉及, 排除C项。
1
2
3
4
5
C
3.(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1957年《罗马条约》谈判期间,美国明确支持原子能共同体,大幅下调浓缩铀价格,向国外核电站提供铀原料。对于经济共同体,美国的企业界虽感到有些不安,但政府领导人认为一个更加统一的欧洲可以把联邦德国归并进来,巩固面对苏联的西方。这表明(  )
A.西欧联合起来对抗苏联
B.政治缓和带动经济的发展
C.大国博弈影响世界格局
D.西欧成为美苏争夺的核心
1
2
3
4
5
解析 据材料可知,美国支持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以增强对抗苏联的筹码,这体现了冷战促进了欧洲的联合,大国博弈影响世界格局,故选C项;西欧联合的目的是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对抗苏联是美国的意图,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西欧政治缓和的情况,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判断苏联的态度,无法体现“美苏争夺”,排除D项。
1
2
3
4
5
B
4.(2024安徽名校联考)1959年,美国新闻署在全球范围内举办林肯纪念活动,活动的宣传材料包括由30余位杰出的传记作家撰写的文章、图片和宣传手册,三套关于林肯生平与影响的相集、一幅描述林肯生活哲学的彩色卡通手册,林肯的图书亦被译成多国语言。美国举办上述活动旨在(  )
A.宣传林肯伟大事迹
B.赢得对抗共产主义的胜利
C.推行文化霸权主义
D.助推全球新闻事业的发展
1
2
3
4
5
解析 林肯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成为自由、正义的象征,美国于1959年在全球范围内举办林肯纪念活动,旨在宣传美国的形象,赢得对抗共产主义的胜利,故选B项;宣传林肯仅是问题的表象,而不是目的,排除A项;纪念活动是美国宣传其形象的手段,而不是为了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助推全球新闻事业的发展,排除C、D两项。
1
2
3
4
5
5.(2024湖南娄底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888年,29岁的威廉二世继位成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两年后俾斯麦被威廉二世解职,由俾斯麦构架的“大陆政策”被逐步抛弃,德国外交走向“世界政策”。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瓜分世界、抢占殖民地的热潮对德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德国在各方面取得的瞩目成就,使德国人有理由相信,他们确实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是“世界精神”的集大成者,负有开化全世界的使命。然而,在许多德国人看来,国家虽然日益强大,但国际地位极不相称。历史学家特莱奇克宣称:没有殖民地的德国注定只能当二等强国。通用电气公司领导人认为,我们时代的最大不公平在于,这个地球上最有经济才能的民族,具有最坚强的思想和最强大的组织能力的民族,却不能对世界起支配作用,承担责任。
1
2
3
4
5
材料二 1890年3月,新上任的卡普里维政府拒绝了俄国驻德大使提出的将《再保险条约》延长6年的建议,答复是:德国愿意一如既往地与俄国保持最好的关系,但由于人事变动,目前必须保持冷静,所以不能缔结广泛的协定,不能延长该条约。1893年秋,德国希望将德、英、美三国共管的萨摩亚群岛全部划归自己,遭到英国拒绝,于是德国与英国的对手法国接近,向英国施加压力。1894年5月,英国与刚果国签订条约,试图租借一条贯通东非的地带。德法两国为此联合向英国抗议,迫使英国废除了已经签订的条约。在南非,德国支持布尔人的德兰士瓦共和国与英国对抗,甚至派出了战舰示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邢来顺《德国威廉
二世时期的世界政策及实施后果》
1
2
3
4
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威廉二世时期德国外交政策转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视角分析德国“世界政策”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原因:德国最高领导层的调整;德国在工业、科技、军事方面的发展,极大增强了德国的实力;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推波助澜;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刺激了德国的侵略野心。
(2)造成了国际局势的紧张;改变了欧洲的外交局势,使俄法结盟,英国向俄法靠拢;加快了对亚非殖民地的争抢与掠夺;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