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2016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
理综综合能力测试 生物部分 2016.4
一、选择题
1.在细胞分化过程中,一般不会发生
A.特有蛋白质合成 B.核基因转录mRNA
C.摄取并分解糖类 D.细胞核全能性丧失
2.夏季,健康人从炎热环境进入低温空调房间后,会引起
A.大脑皮层冷觉感受器兴奋 B.皮肤毛细血管血流量增加
C.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D.垂体分泌甲状腺激素减少
3.用PCR 方法检测转基因植株是否成功导入目的基因时,得到以下电泳图谱。其中1 号为
DNA 标准样液( Marker ),10 号为蒸馏水,PCR 时加入的模板DNA 如图所示。据此作
出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A.PCR 产物的分子大小在250-500bp 之间
B.3 号样品为不含目的的基因的载体DNA
C.9 号样品对应植株不是所需的转基因植株
D.10 号确定反应体系等对结果没有干扰
4.密林熊蜂直接在角蒿花的花筒上打洞,盗取其中的花蜜(盗蜜),花筒上虽留下小孔,
被盗蜜的花仍会开花,但影响结实率.密林熊蜂偏爱从较大、较高的花盗蜜,其身体不
会接触到花的柱头.据此作出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密林熊蜂与正常传粉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B.密林熊蜂不给角蒿传粉不影响角蒿的进化
C.该盗蜜行为可能会影响角蒿的种群密度
D.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密林熊蜂的盗蜜频率
5.在应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白菜-甘蓝的操作步骤中,不正确的是
A.用盐酸和酒精的混合液解离以获得原生质体
B.用聚乙二醇诱导白菜和甘蓝的原生质体融合
C.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把杂种细胞培养成植株
D.经筛选获得符合要求的白菜-甘蓝杂种植株
29.(16 分)
科研人员利用B、L 两个品系的大鼠进行肝移植实验,统计手术后的大鼠生存率,得
到图1 所示实验结果(移植关系用“供体→受体”表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⑴ 在不同品系的大鼠间移植肝脏时,供体肝作为 会诱导受体大鼠产生
细胞,大量裂解供体肝细胞,产生免疫排斥反应,导致受体大鼠死亡。
而有些大鼠上述反应不明显,出现“免疫耐受”。
⑵ 移植后,三天内死亡的大鼠不计入生存率统计范围,以排除 操作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⑶ 丙组结果说明 。由实验结果分析, 组大鼠肝脏移植后出现了“免疫耐受”。
⑷ 为进一步研究“免疫耐受”机理,科研人员测定了上述三组大鼠血清中淋巴因子
IL-2的含量,结果如图 2 所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①据图分析,甲组大鼠在第3-7天IL-2的表达量显著增高与该组大鼠出现
反应相一致,推测IL-2能够 甲组大鼠 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②乙组大鼠在第3-5天IL-2表达量很高,并且发现大量 T 淋巴细胞的凋亡。由
此推测,乙组大鼠手术后3- 5天高表达量的IL-2的作用是 ,从而建立“免疫耐受”。
③一种验证上述推测的方法为:用 的L 品系大鼠重复乙组实验,并与甲、
乙两组大鼠的生存率进行比较。
⑸ 免疫抑制剂常作为器官移植的手术后用药,但这些药物会使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易
导致感染性疾病发生。依据“免疫耐受”的研究,你认为既能克服免疫排斥,又能
避免免疫抑制剂副作用的新的医学途径(或设想)可以是 。
30.(18 分)
研究人员发现, M 和P 两个品系果蝇杂交过程出现一种不育现象,子代性腺发生退化,
无法产生正常配子,此现象与P 品系特有的P 因子(一段可转移的DNA )有关。用两个
品系的果蝇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⑴ 由实验结果可知,这种子代不育现象仅在 时出现,据此判断不育现象的
发生除了P 因子外,还有 品系的细胞质成分有关。由此分析,1 组和2
组子代能正常产生配子的原因是 。
⑵ 研究发现,P 因子可以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转移到相同或不同染色体的其他位置上,
会导致被插入基因发生 ,进而导致不育现象。体细胞阶段, P 因子能表
达出抑制P 因子转移的阻遏蛋白,在细胞质中大量积累。受精后, P 品系卵细胞中
积累大量阻遏蛋白 ,因此第3 组子代能正常产生配子; P 品系精子只提
供 ,因此第4 组子代不能正常产生配子。
⑶ 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生殖细胞阶段, P 因子能表达出P 因子转移所需的转移酶。这
种转移酶总长度大于阻遏蛋白,并且前面2 / 3 左右的 序列与阻遏蛋白完
全相同。科研人员推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P 因子 。
⑷ 雄果蝇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不会发生交叉互换,但是将P 因子导入到雄果蝇染色
体上,可以引起P 因子处发生交叉互换。若下图所示基因型的雄果蝇进行测交,测
交后代中aabb 基因型的个体所占比例为n ,则该雄果蝇产生的重组配子所占比例
为 。
( http: / / www.21cnjy.com )
31.(16 分)
当过量的UV(紫外线)照射人体时,会诱导细胞凋亡。为探究相关蛋白在UV 诱导的
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研究者做了系列实验,部分结果见下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⑴ 为了敲除J 酶基因,研究者构建 ,导入正常细胞,与J 酶基因部分序列互
换,导致该基因不能 出正常的J 酶,筛选得到J 酶基因敲除细胞。
⑵ 表中数据表明,UV 照射条件下,J 酶基因敲除细胞组凋亡细胞比例 ,据
此推测J 酶可以 UV诱导的细胞凋亡。
⑶ 实验研究发现,J 酶催化B 蛋白的磷酸化反应,磷酸化的B 蛋白又可以与J 酶结合
抑制其活性,这种调节方式是 调节。可推测,B 蛋白通过影响
J 酶活性 (填“促进”或“抑制”)UV 诱导的细胞凋亡过程。若要验证上述
推测,实验组的设计及结果应该为 (填选项前的字母)。
a.正常细胞 b.J 酶基因敲除细胞 c.B 蛋白基因敲除细胞
d.用UV(20J,20h)照射 e.不用UV(20J,20h)照射
f.J 酶活性较高 g.J 酶活性较低
h.细胞凋亡率较高 i.细胞凋亡率较低
⑷ 上述实验表明,机体通过调控细胞凋亡使细胞对UV 刺激的反应维持在平衡水平,
从而 UV对自身的伤害。
生物试题参考答案
2016.4
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D 2.C 3.B 4.B 5.A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0分)
29.(16分)
(1)抗原 效应T
(2)移植手术
(3)同品系大鼠间肝移植不发生免疫排斥 乙
(4)①免疫排斥
②诱导T淋巴细胞凋亡
③IL-2合成缺陷
(5)建立针对移植器官的免疫耐受(合理即可得分)
30.(共18分)
(1)P作父本、M作母本 M 1组没有M品系的细胞质成分,2组没有P因子(或 “1组、2组不同时存在P因子和M品系细胞质成分”)
(2)基因突变 抑制P因子的转移 P因子(或“细胞核”)
(3)氨基酸 (在体细胞或生殖细胞阶段)可以转录形成不同的mRNA,翻译形成阻遏蛋白或转移酶
(4)1-2n
31.(共16分)
(1)重组DNA 表达
(2)显著低于正常细胞组 促进
(3)负反馈 抑制 c、d、f、h
(4)减轻
2016 海淀一模理综解析
生物
1.D
【解析】
分化了的细胞仍然要正常进行生命活动,需要转录、翻译过程来合成蛋白质(如呼吸作
用相关酶),需要摄取并分解糖类来供能,所以ABC 选项不符合题意。
分化过程中,细胞的DNA 并不发生变化,仍有发育成一个完整个体所需的全套遗传信
息,具有全能性,D 选项符合题意。成熟的红细胞只是一个特例,本题已经强调了一般性。
2.C
【解析】
外界寒冷刺激时,冷觉感受器在皮肤,不在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冷觉产生的部位,A
错误。
寒冷时,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B 错误。
下丘脑作为体温调节中枢,寒冷时会发生兴奋,C 正确。
垂体不分泌甲状腺激素,而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D 错误。
3.B
【解析】
PCR 过程中,可以通过设计特定的引物来扩增特定的DNA 片段。4~9 号是转基因植株,
理论上应包含目的基因,结合2 号野生型和10 号蒸馏水组的结果,推测包含目的基因的片
段大小应为250~500bp,A 选项正确。
3 号PCR 结果包含250~500bp 片段,应包含目的基因,B 选项错误。
9 号PCR 结果不包含250~500bp 片段,所以不是所需转基因植株,C 选项正确。
10 号放入蒸馏水,可排除反应体系等对结果的干扰,D 选项正确。
4.B
【解析】
密林熊蜂和正常传粉者均采蜜,存在竞争关系,A 正确。
密林熊蜂影响结实率,进而影响被盗蜜的某基因型植株子代数量,改变种群中某基因型
个体的占比,进而影响基因频率,所以会影响进化,B 错误。
盗蜜行为影响结实率,影响子代数量,可能会影响种群密度,C 正确。
样方法可调查活动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而盗蜜频率是单位时间盗蜜行
为的次数。如某时间段测出的种群密度大,代表该时间段出现的密林熊峰数量多,代表盗蜜
频率高,D 正确。
5.A
【解析】
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一般用酶解法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A 错误。
B、C、D 符合实验的原理和操作,均正确。
29.
【答案】
(1)抗原 效应T
(2)肝移植手术
(3)同品系不同大鼠个体间肝移植不发生免疫排斥 乙
(4)①免疫排斥 促进
②诱导T 细胞凋亡,减弱细胞免疫
③IL-2 合成缺陷
(5)建立针对移植器官的免疫耐受
【解析】
(1)器官移植后,细胞免疫会将移植器官中的细胞作为靶细胞进行攻击。所以供体肝作为
抗原会诱导大鼠产生大量效应T 细胞,发生免疫排斥。
(2)术后短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有可能是因为肝移植手术操作本身所导致的,所以在计算生
存率时,这些个体不应计数。
(3)作为对照,丙组术后80 天内大鼠存活率为100%,那就说明同品系不同大鼠个体间肝
移植不发生免疫排斥,或排斥反应非常弱。而乙组是不同品系之间的肝移植,正常一
定会发生免疫排斥,而乙组的存活率却接近丙组,根据(1)中“而有些大鼠……出现
免疫耐受”,所以推测乙组出现了免疫耐受。
(4)①图1 中甲组大鼠存活率下降,说明免疫排斥在增强,图2 中甲组大鼠IL-2 量增高,
可见IL-2 量增高与免疫排斥反应的变化是一致的。对移植器官的免疫排斥是由细胞
免疫来执行的,所以推测IL-2 可能是促进了T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进而增强免疫排斥
的。
②图2 中乙组大鼠初期的IL-2 量非常高,但变化趋势是在减小,并且题中信息“3~5
天IL-2 表达量很高……大量T 淋巴细胞的凋亡”;而图1 中显示乙组存在免疫耐受,
所以有理由推测高表达量的IL-2 诱导了T 细胞凋亡,使细胞免疫减弱。
③验证“__________高表达量的IL-2 诱导了T 细胞凋亡,使细胞免疫减弱”。
根据假说—演绎法,如果上述推测正确,可以得到,L 品系大鼠体内的IL-2 量非常
少时,T 细胞不易凋亡,细胞免疫会较强,大鼠的存活率应该会非常低(类似甲组
存活率,不同于乙组存活率)。完成此推测需要体内IL-2 量非常少的L 品系大鼠,
所以选用IL-2 合成缺陷的L 品系大鼠。
(5)从“免疫耐受”的角度,在解决移植器官的免疫排斥问题时,应该尽可能让受体自身
对移植器官产生免疫耐受。这样受体对其他病原体仍具有正常免疫,不会因使用了免
疫抑制剂而产生其他病原体的感染。
30.
【答案】
(1)M 作母本,P 作父本 M 1 组没有M 品系的细胞质成分,2 组没有P 因子(或
“1 组、2 组不同时存在P 因子和M 品系细胞质成分”)
(2)基因突变 抑制P 因子的转移 P 因子(或“细胞核”)
(3)氨基酸 (在体细胞或生殖细胞阶段)可以转录形成不同的mRNA,翻译形成阻
遏蛋白或转移酶
(4)1-2n
【解析】
(1)观察题中4 组杂交结果可知,这种子代不育现象仅在“M 作母本,P 作父本”这一组
出现,推测“P 父本细胞核中的P 因子”和“M 母本细胞质中的成分”两个条件同时
存在,才会出现子代不育现象。第1 组父本母本都是P,没有“M 母本细胞质中的成
分”,第2 组父本母本都是M,没有“P 父本细胞核中的P 因子”,因此,这两组都不
出现子代不育现象。
(2)某基因被P 因子的DNA 片段插入使其序列改变,属于基因突变,这是导致不育现象
的原因。依据题目信息P 品系卵细胞质中有阻遏蛋白,能抑制P 因子的转移,所以,
P 作母本时,其卵细胞中不会出现因P 因子的DNA 片段转移导致的基因突变,所以不
会出现子代不育,因此第3 组(M♂×P♀)子代正常。若P 作父本,则其产生的精子
几乎不含细胞质只含细胞核,所以只提供了P 因子,却没有抑制P 因子转移的阻遏蛋
白,因此,第4 组子代不育。
(3)P 因子转移酶和抑制P 因子转移的阻遏蛋白都是P 因子表达出的蛋白质,它们前2/3
左右的氨基酸序列相同,题中已告知两种蛋白分别在体细胞阶段、生殖细胞阶段表达,
据此推测,P 因子在分别体细胞阶段、生殖细胞阶段可以转录形成不同的mRNA,翻
译形成阻遏蛋白、转移酶。
(4)图中所示基因型的雄果蝇,若其减数分裂不发生交叉互换,则只能产生AB、ab 两种
配子。导入P 因子后会引起其在产生配子时发生交叉互换,产生一定量的重组配子Ab、
aB,即总共可产生4 种配子:AB 和ab 比例相同,Ab 和aB 比例相同。对其测交(见
下表)产生aabb 后代的比例为n,即该雄蝇产生的ab 配子比例为n,易推理出重组配
子(Ab 和aB)比例为1-2n。
( http: / / www.21cnjy.com )
31.
【答案】
(1)重组DNA 表达
(2)显著低于正常细胞组 促进
(3)负反馈 抑制 c、d、f、h
(4)减轻
【解析】
(1)此处题眼是“导入正常细胞”,所以应填重组DNA。注意:由于进入细胞后是使其与
J 酶基因部分序列互换,而不是表达基因,所以不填“基因表达载体”;由于在进入细
胞时用的不一定是质粒,所以不填“重组质粒”。由基因得到J 酶,经过的过程是基
因的表达。
(2)从表中看出,J 酶基因敲除细胞组的凋亡细胞比例(1.3%)明显低于正常细胞组(49.5%),
所以推测正常细胞中的J 酶可以促进UV 诱导的细胞凋亡。
(3)“J 酶催化B 蛋白的磷酸化反应……又可以与J 酶结合抑制其活性”,推出该调节方式
是负反馈调节。由此得出B 蛋白抑制J 酶活性,且由(2)得出J 酶可以促进UV 诱
导的细胞凋亡,结合两者推出B 蛋白通过影响J 酶活性抑制细胞凋亡过程。那么反
过来,如果B 蛋白减少,那么J 酶活性会较高,用UV 处理细胞会使细胞凋亡增加。
所以在验证时就该选c、d、f、h。
(4)机体的反应是从减少UV 对身体的损害的角度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