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计量时间》
《5.摆的快慢》说课展示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背景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环节分析
教师科学素养展示(创新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背景
本课选自2019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主题为《计量时间》,本课《摆的快慢》是第5课。
在本单元的前几课中,同学们已经体会到了计量时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知道了古人最先根据太阳有规律的东升西落形成了最早的计时单位——天,还学习到为了更精准地计量时间,人类曾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计时,用燃烧的香或蜡烛计时,用水计量时间,以及设计制作我们的水钟等。
上一课,学生已经认识了摆钟,并通过测量摆的摆动次数,知道了摆的等时性。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发现,不同小组的摆在1分钟内摆动的次数是不一样的,进而转入本课,探究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的关系或规律。在后面的课程中还有让学生制作钟摆等内容。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背景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及目标来自于2022年《科学课程标准》中的以下相关学习内容。
核心概念12“技术工程与社会”五—六年级:初步认识技术与工程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应用仪器设备进行观察并进行记录;举例说明科学发展可以促进新技术发明。
(主要体现在7课“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和2课、4课、5课的实验操作教学中;而计时工具的发展演变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则贯穿于整个单元之中。)
核心概念13“工程设计与物化”五—六年级:利用工具制作简单的实物模型,根据实际反馈结果进行改进并展示。
(主要体现在3课“我们的水钟”和6课“制作钟摆”以及评价我们的作品等内容中。)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科学概念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改变摆锤质量不能改变摆的快慢;而摆绳的长度会影响摆的快慢:摆绳越短摆动速度越快,摆绳越长则摆动速度越慢。
2.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已有的实验现象推测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能有效开展改变摆锤质量、摆绳长度对摆的快慢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3)能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能根据分析进行预测。
3.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意识到获得精确的测量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2)意识到在实验中细心观察并发现新的问题是很重要的。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人类的好奇心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三、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历推测分析、设计实验、操作验证、总结梳理、反思质疑等科学学习的环节步骤及必要过程,探究得到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及其规律,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好奇心与持续的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素养。
四、教学准备
摆绳(或棉绳)、几个大小相同的螺母(或钩码)、铁架台、秒表(或手表)、两个实验的记录表(可以使用配套的《科学活动手册》中的记录表)。
五、教学环节分析 新版的教科版科学教材的编排特点,每一课的教学内容都是按照“聚焦——探索——研讨”这三个部分进行呈现的。
五、教学环节分析
结合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按照我县推广使用的“问——探——问”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我把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成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一)创境生疑,聚焦问题(问)——聚焦
聚焦研究问题,激发探究兴趣。
(二)实验探究,验证规律(探)——探索
自主设计实验,指导实验操作。
(三)交流研讨,反思质疑(问)——研讨
1.交流研讨
2.应用发现
五、教学环节分析
(二)实验探究,验证规律(探)——探索
1.让学生结合教材上的提示,使用之前科学课上用过的对比实验法,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要认真分析实验中检验的因素是什么,如何改变这个条件,同时还应该控制哪些条件不变。并及时提醒学生,为了使测量结果更为精确,每一个条件的实验要重复做3次,再求平均数。
2.实验方法指导
(1)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只需要在摆绳下端的挂钩上分别挂上一个、两个、三个或多个重物。注意摆绳的长短要保持不变。
(2)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需要先将摆绳尽量放长,然后再按自己的方法分两次将摆绳变短,注意摆锤质量不变。
3.然后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
五、教学环节分析
(三)交流研讨,反思质疑(问)——研讨
1.交流研讨
教学时,先组织学生围绕教材上的两个问题反思探究实验的过程,第一个问题不仅要总结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重点要围绕“我们是怎么知道的?”进行充分的交流,引导学生及时总结设计并操作实验的方法与经验,培养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验证预测与猜想的科学素养;
第二个问题是总结梳理第二个实验中摆绳长短与摆的快慢的关系及规律。即摆绳越短摆动速度越快,摆绳越长则摆动速度越慢。
五、教学环节分析
(三)交流研讨,反思质疑(问)——研讨
2.应用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并思考在改变摆绳长度的过程中,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的增加是不是匀速的。
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新的问题,预测一下当摆绳大约为多长时能一分钟正好摆动60次?当我们的摆每分钟摆动次数不是60次时,你觉得可以怎样改变或调整摆的摆动速度?
摆绳长度 摆动次数
原来长度 原来次数
二分之一长 二倍次数?
四分之一长 四倍次数?
摆绳长度 摆动次数
30cm 原来次数
20cm 增加( )次
10cm 又增加( )次
教师科学素养展示
(创新设计)
教师科学素养展示
(创新设计):
1.实验教学方面
通过反复操作,不断改进实验装置,最终在摆绳下端增加了一个挂钩(可以由曲别针改造),使改变摆锤质量的操作(增加、减少钩码或螺母的数量)变得更加方便;在摆绳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的地方使用一个试管夹,使学生可以更为方便地改变并固定摆绳的长短。
教师科学素养展示(创新设计):
2.课堂教学方面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加大了相关的人文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计量时间对生产生活活动的重要作用,了解人们对计量时间的研究探索历程。
教师科学素养展示(创新设计):
2.课堂教学方面
另外,课程最后在引导学生在总结应用、分析已有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引发新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后续研究问题的兴趣。也就是我县“问——探——问”教学模式中的第二个“问”,这样设计能更好地引入下一课的学习内容,使每一课的学习都从问题开始,又以问题结束,从而使科学学科的教学更具连贯性。
充分考虑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体现大单元教学理念。
教师科学素养展示(创新设计):
3.作业设计方面
在本课教学或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计划给学生布置一项跨学科的综合性的作业,搜集跟时间有关的古诗词或传统文化知识。
比如,感叹时间流逝的名句名篇,像“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等。又比如,体现古代计时工具(圭表、漏刻等)的古诗词、戏文唱词等,再比如,古代与计量时间有关的官职设置及职业(更夫)等等。
教师科学素养展示(创新设计):
4.学生活动方面
在实验教学中,充分训练学生使用对比实验法来设计操作实验,并探索验证自己的猜想与预测。在课堂上,当我们通过交流已经明确了影响摆的快慢的两个因素分别是摆锤质量和摆绳长短后,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对比实验,完成操作验证的过程。并通过指导学生认真思考实验中要检验哪个因素,怎样改变这个条件,同时控制哪些条件不变,以及怎样使测量结果更加精准等问题,从而更好的掌握并应用在科学学习及研究中普遍采用的对比实验法。
教师科学素养展示(创新设计):
5.体现跨学科教学方面
本课的教学设计一方面大力引入了与计量时间相关的人文教育、中华传统文化等内容,使科学课也变得有血有肉,有温度,有厚度;另一方面在实验设计及操作时对数据的的收集、整理等统计过程的要求,体现了数学学科的工具性、严谨性、基础性、普适性。
尽情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