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课件 板块提升(三) 中国现代史专题总结(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课件 板块提升(三) 中国现代史专题总结(共51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05 23:01: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板块提升(三) 中国现代史专题总结
专题一 现代中国政治发展历程
线索1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时期 发展历程
民主法制的确立(1949~1956年) (1)新中国的成立——前提条件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2)三大政治制度的形成——奠基确立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发展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民主法制的破坏(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践踏破坏
(1)原因:毛泽东想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乘机兴风作浪
(2)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社会秩序混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民主法制的健全(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健全完善
(1)平反冤假错案
(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3)建立法律体系。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被正式写入宪法
(4)基层民主选举:村委会、居委会干部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在农村,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的村民自治不断扩展
[对点演练]
1.(2018·河北唐山模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按界别组成,各界别可以就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和协商,既可发表个人意见,也可提出所在界别团体的主张,甚至是跨界别的共同建议。这可以表明人民政协 (  )
A.主要履行监督职能    B.具有开放和包容性
C.拥有人大部分权力 D.受人民监督和管理
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监督职能,但不符合题干材料信息,材料主要说明人民政协具有开放和包容性,故A项错误,B项正确;1949~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的职能,随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人民政协就变成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政协的监督和管理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B
2.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成就表
这表明,三个时期法制建设的共同点是 (  )
A.完善法律程序 B.突出社会立法
C.维护国家统一 D.注重经济立法
时间段 制定或修订的主要法律
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 1982年宪法、选举法、刑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20世纪90年代初到党的十五大召开 公司法、银行法、劳动法、合伙企业法、价格法……
1997年至今 证券法、反垄断法、行政复议法、侵权责任法、立法法、反分裂国家法、物权法、社会保险法……
解析:材料表格列举了新时期所通过的主要法律,没有涉及法律程序,故A项错误;从表格内容来看,所制定法律内容多,涉及各个方面,无法体现突出社会立法,故B项错误;国家统一只是诸多法律之一,不是每个时期首先考虑的因素,故C项错误;从表格法律名称来看,与经济相关的法律居多,故D项正确。
答案:D
线索2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时期 发展历程
1949至1956年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外交奠基
(1)外交方针: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1949至1956年 (2)外交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为新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3)步入国际舞台:日内瓦会议(1954年)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亚非友谊:万隆会议(1955年)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和友谊
20世纪70年代 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外交突破
(1)扬眉吐气: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战线的重大胜利
(2)跨洋握手: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冰释雪融: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对于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1978年至今 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外交辉煌
(1)政策原则:新时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具体表现就是不结盟
(2)外交成就: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对点演练]
1.(2018·山东日照调研)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大规模扩编和新建部队,解放军全军总人数由1955年的333万升至1969年的631万。兵员的急剧增加基于(  )
A.加强东南沿海地区战备的需要
B.应对北方安全形势恶化的需要
C.防范越南战争带来的安全威胁
D.建立现代化海空军的改革需要
解析: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东南沿海地区并没有严重的军事冲突,故A项错误;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严重恶化,尤其是珍宝岛冲突之后,苏联在中国东北屯兵百万,严重威胁了我国北方边境的安全,迫使新中国不得不大规模扩编和新建部队以应对北方可能的军事冲突,故B项正确;越南战争的炮火并没有波及中国边境且中国也没有出兵援越,故C项错误;军队数量的急增并不意味着是在适应现代化海空军的改革需要,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8·山东滨州模拟)下图是1949年以来中国新增建交国数示意图。
其中20世纪90年代建交国数量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苏重新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B.重视周边外交,上海合作组织建立
C.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许多国家宣布独立
解析: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苏之间并没有断绝外交关系,不存在中苏重新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的说法,故A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是在2001年建立的,故B项错误;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结论正确,但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许多国家宣布独立,故D项正确。
答案:D
线索1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专题二 现代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时期 发展历程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949至1956年底) (1)国民经济恢复——奠基
1949~1952年,新中国仅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建设
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
①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至1976年) (1)中共八大——成功探索
①内容: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评价: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
(2)“左”倾错误泛滥——严重失误
①表现:1958年开始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至1976年) ②原因: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结果: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3)“八字”方针——调整恢复
1960年冬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底,经济形势好转
(4)“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
①实质:“左”倾错误发展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
②影响:国民经济基本瘫痪,面临崩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对点演练]
1.(2018·福建泉州高考适应练)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它反映了 (  )
A.小农经济封闭性的要求
B.工业化水平高的要求
C.农业必须走合作化道路
D.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解析:题目中建国初期,“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说明当时的小农经济的分散经营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提倡‘组织起来’”即农业必须走合作化道路,农业合作化正是为了克服小农经济的分散经营的弊端,故C项正确。
答案:C
2.(2018·河南开封质检)1958年12月7日,毛泽东写道:“张鲁(三国人物)在道路上设饭铺吃饭不要钱,是开了人民公社食堂的先河。”毛泽东的言论表明 (  )
A.天下为公的思想有历史渊源
B.大跃进由此开始蔓延开来
C.建设社会主义遭遇到挫折
D.生产力发展阻碍生产关系
解析:材料“张鲁(三国人物)在道路上设饭铺吃饭不要钱,是开了人民公社食堂的先河”说明天下为公的思想有历史渊源,故A项正确;材料“开了人民公社食堂的先河”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有关,而不是大跃进运动,故B项错误;材料“张鲁(三国人物)在道路上设饭铺吃饭不要钱,是开了人民公社食堂的先河”主张建立人民公社,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结果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张鲁(三国人物)在道路上设饭铺吃饭不要钱,是开了人民公社食堂的先河”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
线索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时期 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的起步(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②内容: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
③意义: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
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获得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改革开放的起步(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 ②国有企业改革:
内容: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
意义: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国有资产大幅增长,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①过程:
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以后,闽东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②特点: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改革开放的深化(20世纪90年代至今)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①过程: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
②作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2)对外开放的深入
①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②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对点演练]
1.(2018·江西景德镇模拟)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以其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来描绘时代背景,抒发情感。“十年寒风浸岁月百春凋谢,一朝政策暖人心千帆竞发”。下列关于对联中“政策暖人心”解读正确的是 (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
B.平反冤假错案激发了所有被打倒的人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很快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道路
D.对外开放政策很快融入了世界市场,赢得了世人认可
解析:“一朝政策暖人心千帆竞发” 体现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农民积极性提高的场景,故A项正确;“平反冤假错案”不可能激发所有人的积极性,故B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为政企分开,增强企业活力,没有直接走上市场经济道路,故C项错误;中国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即使对外开放,也不会很快融入世界市场,故D项错误。
答案:A
2.1950年,中国盐业总公司成立,1964年,由国务院授权集中统一管理全国盐行业。1995年,国家对工业盐改计划调拨为合同订货。2009年4月,盐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从2017年1月1日起,食盐价格全面放开。这一历程本质上反映了 (  )
A.经济体制的变革
B.所有制的变革
C.分配制度的变革
D.盐业自主权扩大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国务院授权集中统一管理”“改计划调拨为合同订货”“食盐价格全面放开”体现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并未触动所有制,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分配制度的变革,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盐业自主权扩大是经济体制改革表现,并非本质,故D项错误。
答案:A
线索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
专题三 现代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时期 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国民革命时期 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1)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2)主张: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
(3)影响: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1)著作:《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主张:工农武装割据
(3)影响:指导开辟出一条新的革命道路
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1)著作:《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
(2)主张:提出民主革命分两步走战略和新民主主义的科学概念
(3)影响:描绘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景
解放战争时期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
(2)主张:指出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总任务
(3)影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1)著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2)主张: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类矛盾学说
(3)影响: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2.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时期 发展历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
(1)酝酿:粉碎“四人帮”后,中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抉择。在邓小平支持下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提出:1978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号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3)发展: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完善: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南方谈话”;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20世纪末至
21世纪初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
(1)酝酿: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经验,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提出: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3)发展: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使其形成系统、成熟的理论,并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对点演练]
1.(2018·江苏镇江质检)“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这直接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 (  )
A.坚持群众路线      B.重视经济建设
C.强调实事求是 D.开展武装斗争
解析:材料中“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讨论”表明走群众路线,故A项正确;重视经济与材料中“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实事求是,与“这直接体现了”不符,故C项错误;武装斗争与材料中“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讨论”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8·江苏南通、扬州、泰州调研)学者郑水年说:“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使改革领导者尤其是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重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的崩溃归之于西方的努力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鉴于此,邓小平 (  )
A.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决定把改革的重心转向国有企业
C.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含义
D.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而1991年苏联解体,与材料中“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不符,故A项错误;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材料中“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的八九十年代之交不符,故B项错误;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材料中“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的八九十年代之交相符,故C项正确;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材料中“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垮台”的八九十年代之交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线索2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1.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时期 科技成就
20世纪80年代以前(侧重发展军事科技) (1)“两弹一星”: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2)杂交水稻:袁隆平于1973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籼型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3)生物技术: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
20世纪80年代后(侧重为经济建设服务) (1)计算机: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高性能计算机“银河-Ⅰ号”;1997年,“银河-Ⅲ号”巨型计算机使中国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2)载人航天: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并安全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
时期 发展历程
1956年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表现: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作为基础和长期性的方针
(2)影响: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文艺作品的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大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1957年至“文化大革命” 文艺发展受阻
(1)表现:将一些学术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不同的学术观点被认为代表不同的阶级;许多知识分子被划归为“右派”“反动学术权威”
(2)影响:知识分子受到人身和精神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1976年后 重新强调“双百”方针
(1)表现:“文化大革命”后,清除文艺工作中的“左”倾错误;邓小平指出“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中央提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2)影响:出现了反映“文化大革命”的文学作品以及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生活的影视作品
21世纪后 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1)表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2)影响: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对点演练]
1.中国科学院档案处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7 493人,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10.6%的学习理科,6.9%的学习农林,3.4%的学习医学,3.2%的学习文科,1.7%的学习文化艺术,1.6%的学习财经。这是我国当时 (  )
A.“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B.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全面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解析: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时间不对,故A项错误;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留苏学生选择专业的情况,不涉及国内的文化教育改革,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得由于“一五”计划的开展,为了满足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留苏学生选择工科专业的占绝大多数,故D项正确。
答案:D
2.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在请示中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火计划”由此诞生。“星火计划”的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 (  )
A.适应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B.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
C.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D.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解析:“‘星火计划’的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表明该计划是提高农村经济建设的科技含量,改变农村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走集约型发展道路,故B项正确。
答案:B
核心素养3 历史解释——学科核心能力
素养概念 考查要求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1)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历史评判能力
①考查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现象、概念、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阶段特征、历史结论认识的理解掌握。
②考查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要求对同一历史事物的不同解释,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
(2)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历史思维创新能力
①考查客观论述历史问题,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
②考查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要求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③考查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体现历史思维创新能力
1.以历史解释创新考查有关宋太祖的史学常识
(2017·高考全国卷Ⅲ)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命题立意] 本题转引了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活动的两种历史叙述,强调只有对历史叙述进行精慎的辨析,才能更接近历史真实的重要性。对于引导中学教学注重史学方法传授、概念辨别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较好地落实了新课标修订后的要求,体现了对核心素养考查的趋向。
[解题指导] 历史事实除了通过历史叙述,还可以通过实物呈现,故A项错误;对于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两则文献有不同记载,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故B项正确;北宋时期的文献虽然对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有不同记载,但这并不代表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故C项错误;历史叙述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因此综合多种历史叙述不一定能够确认历史事实,故D项错误。
[参考答案] B
2.以历史解释创新考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考经典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年份 
法定假日天数
节假日       1950 1995 2000 2008
元旦 1 1 1 1
春节 3 3 3 3
劳动节 1 1 3 1
国庆节 2 2 3 3
星期日 1 1 1 1
星期六 — 1 1 1
清明节 — — — 1
端午节 — — — 1
中秋节 — — — 1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命题立意] 近年随着国学热的升温,弘扬传统文化成为现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对传统节日进行假期安排,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
[解题指导] 本题是一道开放题,考查学生对节假日变化趋势的理解和解释,给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观点不偏,针对材料的分析准确合理即可。故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物或现象的描述是否准确,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是否严密。
[参考答案] 评分说明: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原因:实行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一、发现问题——分析比较,掌握史实
(1)关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①历史比较研究是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史实进行鉴别、分析的一种思维方法。比较法包括以空间为准的横向比较和以时间为序的纵向比较。
②横向比较,是对同时并存的同类事物的不同对象在同一标准的条件下进行比较的一种手段,主要是从空间角度,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通过以上的横向比较,从相同之处出发,寻求其中的差异,进而揭示其内在的规律,从而促进自身知识同化和能力的形成,以便从整体上来把握历史的发展。
③纵向比较主要是从时间角度,对同一民族、同一区域、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形态,从而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比较是理解此事物不同于彼事物的“钥匙”,它既是一种高考测试所需的能力要求,更是一种进行历史研究的思维方法。
④在历史研究中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从众多的历史现象中找出共同点和差异点,也可以从拥有共同本质的现象中找到各自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通过横向的比较,可以使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问题,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增加对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的综合分析能力。从横向比较中发现历史发展中的区域性异同,克服历史研究中的片面性。从历史的纵向联系中发现、揭示社会历史的演变规律。从纵向与横向的综合比较中,从更高的全方位角度整体把握历史的进程。
(2)掌握历史事实和史料运用
①历史事实的划分标准
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充分体现了以唯物史观看待历史。
②史料运用应坚持的原则
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原始史料。一般而言,实物比文字可信,史学资料比文学资料可信,影像资料比纯文本资料可信,但凡保留过去信息的东西,都有史料价值,关键在于能否清晰正确的解读和使用。
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
历史解释具有主观性,动态性和时代性,只有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掌握历史事实和史料运用,才能对历史解释作出正确、客观辨证的认识。
二、还原情境——推理判断,说明现象
(1)情境化高考命题新趋向
情境化高考命题的主要模式,自新课程高考实施以来,历史科“新材料,新情境”的命题思路已被写进考试大纲,成为新课程高考的标志性特点。采用“新情境,还原情境”的命题模式已经成为当前历史学科命题的主要模式。
(2)还原情境主干知识常考常新
从表面上看,“新材料,新情境”命题思路为的是解决教材一纲多本所带来的命题困境,实际高考命题侧重于运用史料还原历史情境,创设新情境,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即考查考生对历史主干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纵观近几年全国高考突出了这一命题新趋向。
三、反思结论——转换思维,评论观点
(1)理解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
①历史叙述是对历史真实事件的叙述记录,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出历史结论,由对知识的知晓转化为对知识的理解,由对知识的接受转化为对历史的探究。
②灵活运用历史解释
首先要能够引导学生理解教科书及课堂教学所述史事的含义,概括其要点,并同以往所学知识建立联系;再进一步把握其内在历史逻辑,通过严谨、科学的逻辑思维,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梳理逻辑关系来提升相应的学科能力。
(2)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①“历史现象”是指历史表象,是客观存在的历史。
②“历史观点”是指某人或者某类人对历史的一些评价,也属于人的主观认识。
③历史学的认识功能是指历史知识在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历史知识是人们认识现在和预见未来的前提条件。我们只有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才能把握许多事物、事件、情况、问题的来龙去脉,才能更好地认识现在与未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