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06 09:5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程标准】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重点:物种交流的主要表现;
难点:农作物交流对人类命运的影响;
【学案导学】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背景 项目 欧洲 亚洲
新航路开辟 玉米 ①16世纪中叶,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 ②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 ①明朝时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②清朝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到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
马铃薯 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甘薯 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番茄 ①18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栽培 ②18世纪末,经过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传回美洲 ①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②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辣椒 ①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 ②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明朝时,传入中国
【思维拓展】
物种外传
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16世纪四十年代德国福克斯(Leonhard Fuchs)的植物志中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幅印刷出版的玉米植株全图。耐寒的玉米的推广渐渐消解了欧洲传统的冬季休耕制度。玉米粒和玉米秸秆大大取代了牧草成为饲料。但过度依赖玉米引发了佩拉格拉病,到20世纪初才消失。玉米在欧洲慢慢发展为仅次于麦类(麦子)的第二大粮食作物,支撑起近代以来欧洲人口的快速增长,有助于欧洲领先世界约三个世纪。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概况 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
作物种类 小麦: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产业也随之兴盛。
水稻:由西班牙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仅次于小麦。
畜牧业 禽畜:欧洲移民把鸡,牛,驴等禽畜传入了美洲,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积极:
1.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2.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3.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消极:1.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物种的交流实际是伴随新航路的殖民掠夺中进行的。
【巩固练习】
1.克罗斯比的《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指出:“地理大发现时代新旧大陆的相遇,肯定是迄今为止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两个巨系统之间的交汇,而其中最积极的后果之一就是玉米、南瓜、番茄、马铃薯、番薯、花生等美洲作物输入旧世界。”关于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的外传,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16世纪中叶起,玉米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
B.明朝万历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农场种植
C.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D.辣椒于16世纪传到英国和中欧各国,16世纪后期传入中国
2.据记载,乾隆六年(1741年)第一次全国人口统计的数字为1.4341亿,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时增长到2.9696亿,远超此前历史上任何朝代。为清朝人口激增奠定物质基础的外来因素是
A.垦荒卓有成效,粮食作物实现丰收 B.丝绸之路畅通,吸引大量人口定居
C.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 D.国家废除丁税,隐藏人口失去意义
3.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人种重新分布,物种频繁交流等。下面原本属于美洲特产的是
A.茶叶、丝绸 B.烟草、瓷器 C.玉米、烟草 D.香料、甘薯
4.16、17世纪,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传到欧亚,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和香料等奢侈品也出现在全球各地。这种变化揭示了
A.新航路开辟引起生活方式的变化 B.价格革命对经济发展有积极影响
C.近代文明在欧亚各地得到传播 D.世界经济一体化在全球的形成
5.新旧两个世界的相遇,不妨看作是两个巨大而相对封闭系统的交汇——就像一条运河凿通两个湖泊之后,必然使生活在其中的不同鱼群相互游动。开放和交换可以带来积极的后果,但如果两者差别悬殊,那么大交换首先带来的或许是灭顶之灾。以下不符合这段话主旨的是
A.美国白蛾入侵中国后,到处繁殖蔓延,破坏生态环境
B.中国的大闸蟹随着船只“偷渡”到英国后,称霸河道
C.病菌或入侵生物在新环境中出现爆发式增长
D.物种交流推动全球粮食产量提高,使世界人口激增
6.16世纪伊始,随着新航路开辟,一方面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生根发芽。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下列物种属于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是
A.小麦、柠檬、牛、马 B.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
C.玉米、水稻、牛、马 D.马铃薯、番茄、花生、葡萄
7.旧大陆禽畜的传入和繁衍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畜牧业、农业的发展。但也有人认为旧大陆禽畜的传入破坏了美洲的植被,损害了生态环境。这些看法反映了
A.物种交流的影响的复杂性 B.不同阶级的看法不同
C.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艰难性 D.人们看待问题的片面性
8.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也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美洲特有的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橡胶等传入旧大陆,后来又传入大洋洲;旧大陆的水稻、小麦、油菜籽、甘蔗、麻类等作物,鸡、猪、马、牛、羊、驴等禽畜也传入美洲,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传入美洲的欧亚粮食作物有小麦、大麦、水稻
B.传入美洲的蔬菜有黄瓜、甜瓜、豌豆,经济作物有甘蔗等
C.欧洲移民把鸡、牛、驴、猪、羊等禽畜传入美洲,禽畜主要用作食用
D.欧洲禽畜在美洲繁衍生息,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
9.几百年前某位著名海上探险家认为“海上探险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该材料表明海上探险是为了
A.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B.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C.巩固封建王权专制 D.传播基督教
10.新航路开辟后,意大利半岛诸城市迅速衰落,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等城市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迅速崛起。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A.确立了英国世界工厂地位 B.使欧洲的物价大幅下降
C.使西欧国家完成社会转型 D.推动了欧洲的商业革命
11.十六世纪中期,葡萄牙学者巴洛斯在中国所著的《亚洲史》中,画出了一般航海家所不了解的海岸和中国内部地图,这些都取自于中国地理书籍。由此可知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B.葡萄牙人已能绘制出完整的世界地图
C.葡萄牙是人侵中国最早的西方国家
D.葡萄牙人开辟了欧洲通往东方的航线
12.水稻在16世纪晚期被引入巴拿马,17世纪晚期被引入南卡罗来纳,从而使得这两个地区分别成为西班牙和英国这两个帝国的谷仓。在加勒比海大部分地区,水稻成为传统饮食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英国人引进的印度劳工的居住地,或西非奴隶集中居住的地方。据此可知
A.西、英在美洲竞争激烈 B.拉美人民的主食结构发生改变
C.殖民活动影响作物分布 D.拉美成为西、英的原材料提供地
13.新航路开辟后,从亚洲输入欧洲的香料比开通前“扩大了三十倍”,还有世界各地的新商品,如烟草、茶叶、咖啡、可可等在欧洲市场上流通,改变了西欧各国的经济地位。这主要是因为物种交流
A.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 B.削弱了土耳其的实力
C.推动了工业革命爆发 D.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
14.下表是我国部分地区最早种植甘薯时间表,这说明当时我国
A.甘薯种植已经比较广泛 B.甘薯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C.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 D.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二、材料分析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帆船把福建月港(漳州)来的明朝商品运往美洲墨西哥、巴拿马等地,实际上就是用美洲的金银与其它商品换取当时风靡全球的丝绸与陶瓷等中国商品。
——摘编自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材料二 16世纪下半叶,高产作物豆薯经西班牙人传入菲律宾,随后从菲律宾传入东南亚其他地区,约17世纪末传入中国东南沿海,之后传遍中国宜种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些知名的栽培品种。
——摘编自张箭《豆薯——地瓜栽培传播史研究报告》
材料三 1552年呼吸器官流行病夺走了巴西伯南布哥一带许多人的生命。1558—.4560年,天花横扫拉普拉塔,夺去数以千计印第安人的生命,但却未波及一个西班牙人。1562—1563年天花抵达巴西,数万印第安人死去,葡萄牙人却毫发未伤。
——摘编自艾弗瑞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出现的历史背景,请以中国的立场重新命名此贸易航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高产作物引进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全球化的认识。
三、论述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世界市场与社会生活”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释须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B
【解析】明朝万历年间,番茄由欧洲传教士引入中国,长期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农场种植,故B错误,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可知ACD均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2.C
【解析】C项属于外来因素,而且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因此引起了清朝人口激增,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属于内在因素,故均可排除。
3.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茶叶、丝绸、瓷器、香料属于亚洲的特产,玉米、烟草和甘薯属于美洲的特产,故C项正确,排除ABD。
4.A
【解析】不同大洲之间的物种、物品相互交流,这些物品、物种直接关系生活方式的变化,而这种生活方式的变化之所以出现,源于新航路开辟使得世界成为一个整体,A正确;价格革命发生在欧洲,指的是物价上涨,与题干中所述现象和地区不符,排除B;题干中所列的物品如玉米、马铃薯等不属于近代文明,排除C;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出了国界,使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有机整体,题干现象显然未达到这一程度,排除D。
5.D
【解析】根据“如果两者差别悬殊,那么大交换首先带来的或许是灭顶之灾”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物种交流的消极影响,D是物种交流的积极影响,不符合材料主旨,符合题意;ABC均是物种交流的积极影响,不符合题意。故选D。
6.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把小麦、柠檬、牛、马等从欧亚大陆带入美洲,A项正确;玉米、马铃薯、番茄原产美洲,故B、C、D三项错误。故选A。
7.A
【解析】材料中的看法反映了旧大陆禽畜传入美洲后的多元影响,体现了物种交流的影响的复杂性,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8.C
【解析】欧洲移民把鸡、牛、驴、猪、羊等禽畜传入美洲。牛、驴主要用作役畜,猪、羊、鸡则主要用于食用。故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BD项说法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9.D
【解析】根据“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可知,海上探险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基督教,故选D;A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与“巩固封建王权专制”无关,排除C。
10.D
【解析】根据材料“意大利半岛诸城市迅速衰落,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等城市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可知,材料内容反映了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移,这是新航路开辟引起的商业革命的表现,D项正确;使英国确立世界工厂地位是通过工业革命,而不是新航路开辟,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大量输入黄金白银,导致金银贬值,物价上涨,而不是物价下降,并且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物价下降相关的信息,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后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的商业革命,没有体现欧洲国家完成转型,并且表述过于绝对,C项错误。
11.A
【解析】结合所学,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时期,葡萄牙学者把中国地舆书中录下的中国插入自己绘制的地图中并带回欧洲,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A正确;16世纪中期是新航路开辟早期,无法体现绘制出完整的世界地图,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最早”,而且与侵略无关,排除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2.C
【解析】要结合近代欧洲的殖民活动来理解材料中现象。西班牙、英国在美洲建立了大量殖民地,他们在巴拿马、南卡罗来纳、加勒比海大部分地区种植水稻,正是殖民活动影响的体现,C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B项不能由材料得出;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13.A
【解析】“从亚洲输入欧洲的香料比开通前‘扩大了三十倍’,还有世界各地的新商品,如烟草、茶叶、咖啡、可可等在欧洲市场上流通”是因为物种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A项正确;材料与土耳其无关,排除B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后期,时间上与材料“新航路开辟后”不符,排除C项;物种交流与欧洲社会转型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
14.A
【解析】从最早种植甘薯的地区看出,甘薯种植已经比较广泛,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
15.(1)背景:新航路开辟,西方殖民扩张;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手工业技术高超;西方对中国的丝绸与瓷器等商品的需求。
命名: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明清海.上丝绸之路)。
(2)影响: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刺激人口增长,过度垦荒,带来环境问题。
(3)认识:全球化是历史发展总趋势;便捷地区间联系,推动人类文明进程;加剧疫情流行和环境恶化;应趋利避害。
【解析】(1)背景:根据“大帆船把福建月港(漳州)来的明朝商品运往美洲墨西哥、巴拿马等地”,结合所学得出新航路开辟,西方殖民扩张;根据“用美洲的金银与其它商品换取当时风靡全球的丝绸与陶瓷等中国商品”得出明清手工业技术高超、西方对中国的丝绸与瓷器等商品的需求等。命名:可命名为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明清海上丝绸之路等。
(2)影响:根据“高产作物豆薯”“传遍中国宜种地区”得出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根据所学,还可从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刺激人口增长、带来环境问题等角度分析解答。
(3)认识:结合材料和所学,可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总趋势、便捷地区间联系、加剧疫情流行和环境恶化、应趋利避害等角度分析回答。
16.示例:
论题: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社会生活变迁;社会生活变迁推动世界市场向纵深发展。
阐释: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初具规模,推动玉米、小麦等作物在世界范围内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交往习惯等发生很大改变,中美等国的大型网络购物活动,促进了全球化市场的发展。
综上所述,世界市场与社会生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题干所提供的内容,进行历史信息的分析归纳,首先紧扣“世界市场与社会生活”,确定自己的论题,可以从世界市场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分析归纳,其次结合新航路开辟、科技革命的影响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