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程标准】
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
【学案导学】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分类 耕作工具:1、耕作工具材质:骨、竹、木、石、蚌、铜、铁 2、演变:刀耕火种---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灌溉工具:1)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2)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3)中国东汉末期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革新,其后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 (4)唐代出现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特点 不同文明地区的农业生产工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地位 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革命性意义
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制的基础上增加磨制;需要专人制作。
青铜时代:约距今五千年(新石器时代晚期)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在当时是珍贵资源,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铁器时代:公元前15—公元前14世纪,小亚细亚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翻车:又名龙骨水车,旧时中国民间灌溉农田用的龙骨水车。为世界上出现最早、流传最久远的农用水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曹魏时,经过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后汉书》记有毕岚作翻车,三国马钧加以完善。翻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运方便,还可及时转移取水点,即可灌溉,亦可排涝。中国古代链传动的最早应用就是在翻车上,是农业灌溉机械的一项重大改进。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花本式提花机出现于东汉,又称花楼。是我国古代织造技术最高成就的代表。它用线制花本贮存提花程序,再用衢线牵引经丝开口。花本是提花机上贮存纹样信息的一套程序,它由代表经线的脚子线和代表纬线的耳子线根据纹样要求编织而成。上机时,脚子线与提升经线的纤线相连,此时,拉动耳子线一侧的脚子线就可以起到提升相关经线的作用。织造时上下两人配合,一人为挽花工,坐在三尺高的花楼上挽花提综,一人踏杆引纬织造。东汉王逸《机妇赋》中,用“纤纤静女,经之络之,动摇多容,俯仰生姿”来形容织工和提花工合作操纵提花机的场面。
宋代五大名窑之说,始见于明代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
水排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的发明,是机械工程史上的一大发明,约早于欧洲一千多年。建武七年(公元三十一年),杜诗创造了利用水力鼓风铸铁的机械水排,引 这种钢材的制作方法。最初的鼓风设备叫人排,用人力鼓动。继而用畜力鼓动,因多用马,所以也叫马排。直到杜诗时改用水力鼓动,称水排。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1、农业家庭式劳作:
(1)中国: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
(2)古希腊、罗马: 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2、农业庄园式劳作:
(1)古罗马:出现了大型奴隶制庄园
(2)中古西欧:大量的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3)中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坞堡也带有庄园经济色彩
3、手工业:形式:官营和民营作坊式
特点:手工业者职业世代相袭,政府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练习巩固】
一、单选题
1.两汉时期出现了许多提高生产效率的科技发明,其中与冶炼有关的发明是
A.水排 B.二牛抬杠 C.耧车 D.提花机
2.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由此可以推知
A.西南地区农业已实现精耕细作 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
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 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3.在西周遗址的考古中曾出土了江苏仪征破山口古墓中的青铜镰、湖北红安县金盆遗址中的矩形双孔青铜铚、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中的青铜锸。据此推断西周
A.礼乐制度高度发展 B.青铜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C.冶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D.铁犁牛耕技术广泛使用
4.东汉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上》记载:“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据此可知,耦犁
A.开始于东汉时期 B.提高了农业的产量
C.便于山地的开垦 D.可以控制耕土深浅
5.夏商时期,青铜兵器脆硬易折,不便锻打炼造;春秋战国时期,铁器以其特有的锋芒,坚韧的躯体而很快取代青铜兵器。这一变化表明
A.古代冶金技术进步 B.官营武器工业出现
C.铁器得到广泛应用 D.青铜器具不如铁器
6.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记载,汝窑“底有芝麻细小挣针”,意为汝窑瓷器器物底部可见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迹。有人据此推断明代制瓷业开始使用支钉。这一推断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7.“何足挂齿”的“齿”原指织机上的定经齿,能挂在齿上的丝,就能被织成锦,后“挂齿”引申为“重要的事物”;“丝丝入扣”之“扣”通“筘”,原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后引申为细致之意。这些成语的由来折射出古代中国
A.手工业生产精益求精 B.文人精通纺织技术
C.纺织业生产效率高 D.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
8.宋朝陈旉的《农书》涉及对土地进行深耕之方法,按照节气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以及施肥与薅草、病虫害防治,农作物的复种组合与土地的充分利用等内容。这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刀耕火种 B.粗放经营 C.精耕细作 D.个体生产
9.下面历史文物通过不同载体反映了历史信息,这些信息的共同主题是
A.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 B.古代绘画艺术的高超
C.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 D.古代以物换物的贸易方式
10.《史记盐铁论》中说:“古者,人们用马代劳,行则拉车,止则就犁。”近代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农业生产方式已发生了变化 B.以马耕田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铁器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 D.农业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繁荣
11.西汉赵过作耧,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构成,有一腿至七腿耧多种。观察下图,“耧” 的主要功能是
A.耕地 B.除草 C.播种 D.施肥
12.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潮流出现的根源是
A.分封制宗法制瓦解 B.富国强兵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思想碰撞 D.铁器使用牛耕推广
13.15世纪中期,德国人古滕贝格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约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
A.欧洲深受中国科技影响 B.科学与技术实现紧密结合
C.政治运动推动经济发展 D.社会需求助力科技活跃
14.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部分文献记载。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C.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D.男耕女织生产开始确立
15.“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都江堰的修建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二、材料分析题
16.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广大荒野、森林地区的开垦成为可能。随着荒地的不断开辟,公田之外的私田不断扩大,数量超过了公田。“私田”……没有一定的规格,可以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这使得农民增加了在“私田”上的兴趣,而不肯尽力于公田,导致公田日益衰败。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频繁的民族迁徙,没有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
——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土地制度的变化及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迁都”的作用。
(3)用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三中统治阶级是如何加强与周边各族交融的?
三、论述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出现于1990-1991年发掘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断代为西周末至春秋初。我国一些学者甚至历史书籍就曾据此认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
2003年出版的《中国军事工程技术史》对出土的秦代铁兵器做了统计,结果如下表:
在汉墓发掘中,山东临淄齐王刘襄墓出土铁兵器141件,但青铜器高达6751件,其中兵器1904件。一直要等到西汉中翔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
——摘编自《碾压世界的秦代“上古神兵”真的存在吗 》
材料二西汉早期兴起了“百炼钢”技术和铸铁脱碳钢。到了中期又相继出现了炒钢技术,这是继生铁冶铸之后,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史上又一重大事件。西晋刘琨写下“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后,百炼成钢、千锤百炼成语由此而来。
根据上述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铁器时代的上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料真实、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A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干提供了关键图片信息“水排”、文字信息“与冶炼有关的发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的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节约人力,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冶炼质量,故选A项;BCD不符合题意。
2.C
【解析】
【详解】
东汉时期,在西南地区也广泛分布了铁农具,而且类型多样,说明铁农具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C正确;通过题干无法判断西南地区农业发展程度,排除A;题干未列举西南地区其它农业生产工具,无法得出铁器成为西南地区主要生产工具的结论,排除B;题干主旨是铁器分布,无法判断这类铁器是外地流入还是本区域铸造,因此无法得出冶铁水平的变化,排除D。
3.B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中所提及的“青铜镰”、“双孔青铜铚”、“青铜锸”都是青铜制农具,据此可知在西周时期,青铜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故选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西周礼乐制度的发展水平,排除A项;材料中虽然提及了几种青铜农具,但无法得出西周冶金水平不断提高的结论,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排除D项。
4.B
【解析】
【分析】
【详解】
通过材料“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可以看出,耦犁使用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B正确;耦犁出现于西汉时期,排除A;耦犁也称作二牛抬杠,适用于平原地区,排除C;可以控制耕土深浅的是曲辕犁,排除D。
5.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器的材质在不断变化,武器的锋利和坚硬程度在不断提升,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冶金技术的进步,故A选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冶铁的经营模式,故B选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铁器很快取代了青铜兵器,并不能说明铁器得到广泛应用,故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青铜器具不如铁器这一说法,故D选项错误。
6.C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支钉是一种瓷器烧制工具,以烧制好的黏土块置于器物底部,出现于唐宋时期。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记载汝窑瓷器的底部有支钉的痕迹,这说明当时汝窑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使用了支钉,但是不能据此判断支钉的开始使用是在明朝时期,因此依据正确,结论错误,故C项正确,ABD项排除。故选C。
7.A
【解析】
【分析】
【详解】
“定经齿”、“筘齿”都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反映了古代中国纺织技术的水平,也折射出手工业生产的精益求精,故选A项;文人不一定精通纺织技术,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意在强调纺织技术水平高,而非生产效率高,故C项错误;古代中国,私营纺织业、家庭纺织业大量存在,且D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
8.C
【解析】
【详解】
《农书》中对土地耕作,田间管理等方面有较为详细的内容,这是古代农业中精耕细作的特征,C正确;刀耕火种是早期农业的耕作方法,当时并没有深耕技术,排除A;“施肥与与薅草、病虫害防治,农作物的复种组合与土地的充分利用”与粗放经营不符,排除B;题干中并未提及个体生产,排除D。
9.C
【解析】
【分析】
【详解】
“东汉宅院画像砖”中表现的是屋主对饮、奴仆洒扫的生活景象;《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宋代繁荣的商业贸易场景;“古埃及墓穴壁画”展现的是古埃及人的社会经济生活场景,由此可见,这些信息的共同主题是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
10.A
【解析】
【分析】
【详解】
史书记载古代出现了犁,考古发掘中发现了铁犁等实物,由此可以证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A正确;史料记载有一定主观性,在考古发掘中并未出现马拉犁的相关实物,因此无法证明当时以马耕田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排除B;考古发掘中出现了铁器农具,但是不能证明当时铁器在农业中普遍使用,排除C;题干中未体现出手工业的繁荣,排除D。
11.C
【解析】
【分析】
【详解】
耧车的主要功能是播种,C正确;耧车并不具备耕地、除草和施肥的功能,排除A、B、D。
12.D
【解析】
【详解】
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唯物史观可知,战国时期的变法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从根本上是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导致的,即铁器牛耕的推广,D正确;分封制宗法制的瓦解是变法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A;B是变法的目的而非原因,排除;百家争鸣思想是意识形态的现象,其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C。
13.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到1500年德国约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说明当时社会需求推动了印刷术的普及,故D正确;材料反映手工浇铸机的发明和影响,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手工浇铸机不属于科学,排除B;材料与政治运动无关,排除C。
14.C
【解析】
【详解】
根据文献“身率妻子”、“耕于陇上”、“妻子耘于前”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夫妻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故选择C;文献没有涉及“铁犁牛耕”,排除A;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这在文献中没有体现,排除B;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且文献没有体现“女织”,排除D。
15.C
【解析】
【详解】
根据唯物史观可知,生产力的进步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并推广体现了生产力的进步,进而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C正确;变法改革、修建水利工程以及百家争鸣都不能作为春秋战国社会转型的根源,排除A、B、D。
16.(1)变化:由井田制(土地公有)到土地私有。
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农民热衷于耕种私田。
(2)作用:有利于改变鲜卑族落后风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推动了民族交融,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3)史实:用军事击败东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管理;通过与吐蕃赞普和亲,促进了汉藏友好交往;册封回纥、粟末靺鞨等少数民族首领,加大了对西北和东北地区管辖。
【解析】
【详解】
(1)变化:根据“农民增加了在‘私田’上的兴趣,而不肯尽力于公田,导致公田日益衰败”得出由井田制(土地公有)到土地私有。原因根据“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农民增加了在‘私田’上的兴趣”得出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农民热衷于耕种私田。
(2)作用根据“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并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改变鲜卑族落后风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推动了民族交融,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3)史实:根据“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并结合所学内容得出用军事击败东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管理;通过与吐蕃赞普和亲,促进了汉藏友好交往;册封回纥、粟末靺鞨等少数民族首领,加大了对西北和东北地区管辖。
17.示例一观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论证: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西周末至春秋初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出现了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在冶铁技术、铁器的使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示例二观点:西汉中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论证:河南三门峡虢季墓中出现得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只表明了中国开始使用铁器以及冶铁术发明的年代;秦代铁兵器在秦军兵器中所占比例小,汉初山东临淄齐王刘襄墓中的铁兵器占墓葬总兵器的比例不足10%,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西汉中期相继出现炒钢技术,这是继生铁冶铸之后,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史上又一重大事件。
总结:铁器开始使用的年代、冶铁术发明的年代和进入铁器时代的年代,这三者是有区别的;西汉中期,中国铁农具、铁兵器日益增多,冶铁技术也明显进步,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解析】
【详解】
从材料“我国一些学者甚至历史书籍就曾据此认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和“一直要等到西汉中期的河北满城中山靖工刘胜墓中,铁兵器所占比例才首次超过了青铜兵器”,可总结出中国铁器时代的上限的观点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或“西汉中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运用相关史实进行阐释即可。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为例。论证:根据题干所提供的西周相关知识可知,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西周末至春秋初的河南三门峡虢季墓,出现了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炼的铁制武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总结:对论证过程进行简单总结升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在冶铁技术、铁器的使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