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程标准】
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学案导学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1.商业贸易的起源
(1)时间:原始社会后期。
(2)条件: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
2.古代中国的国内贸易
时期 概况
商朝 ①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 ②商业贸易遍及商朝统治区域和周边地区 ③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春秋战国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
秦汉 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
隋唐到两宋 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元、明、清 ①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 ②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 ③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兴盛
3.古代世界的商业活动
国家或(地区) 概况
古埃及 商业历史悠久,对外贸易控制在国家手中
古希腊 形成了若干个商业贸易中心,海外贸易十分活跃
古罗马 商贸繁荣,海外贸易航线四通八达
拜占庭帝国 一度垄断了中国丝绸等东方奢侈品在欧洲市场的贸易
阿拉伯 阿拉伯商人在亚、欧、非三洲之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
4.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商贸通道 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兴盛时期 唐宋以后
路线 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阳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地区
商品 中国出口商品 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
运往中国的商品 欧洲、中亚等地的奇珍异宝
形式 朝贡贸易
管理机构 唐宋时期 设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清朝时期 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1757年在广州设“广州十三行”兴商代理
影响 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二、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1.货币
(1)产生与发展
①中国早在商朝就用贝等天然物作为货币。
②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开始用铜块和银块作为货币。
③公元前8—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金属铸币。
(2)作用
①货币的诞生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
②货币成为财富的象征。
③货币促使商业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补余缺向逐利增财转化。
2.古代世界信贷和契约的发展
①两河流域:公元前22-前21世纪,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不同形式的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甚至还包括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
公元前2600年左右,人们已经使用契约,订立契约是普遍现象。
②古埃及:公元前16-前11世纪,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借贷行为受到法律保护。
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约广泛使用
③古希腊:公元前4世纪,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保管和汇兑的货币经营行业开始兴起,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3.古代中国信贷的发展
①中国古代《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
②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
③唐朝: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
④宋朝:交子、会子等纸币开始使用,逐渐取代不少汇兑业务。
⑤明朝中期以后: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起来。
⑥清朝:除传统借贷关系外,资本性借贷有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4.古代中国商业契约的发展
①商周时期:出现了契约。
②汉朝以后:凡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
③唐宋以后:契约应用更加广泛。
巩固练习
一、单选题
1.西汉昭帝召开了著名的“盐铁会议",会议之后政府废止了对酒业的垄断,改以适当的税收形式,而不是经营一般性商业的形式,部分取消了盐铁专卖制度。这些举措
A.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B.有助于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C.助长了社会上奢侈享乐之风 D.削弱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2.下图是唐代某时期长安城的商业分布图,这反映了当时长安城的商业活动
A.打破“日中为市”的陈规 B.属于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C.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管 D.呈现突破空间限制的趋势
3.宋代诗人董嗣杲在《蔷薇水》(蔷薇水,一种香水)中写道:“海外有瓶还贮水,亭前无洞可藏花。”宋代诗人杨万里也有诗曰:“海外蔷薇水,中州未得方。”这两首宋诗
A.反映了市坊制度的废除 B.体现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C.反映了城市夜市的繁荣 D.表现了市民阶层的壮大
4.如图所示为清嘉庆年间的婴戏大瓷瓶,瓷器画面展示了诸多儿童嬉戏玩耍的场景。该瓷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制瓷工艺与文人意趣结合 B.中华文化与西方观念交融
C.商品经济与世俗文化发展 D.社会生活与思想观念转变
5.1995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的中所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一块汉代织锦护臂(下图),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8个汉字,该文物
A.再现了汉代隶书风采和天文观念 B.反映了古代新疆高超的丝织水平
C.是中央政权管理西域地区的例证 D.反映丝绸之路有利区域文明交流
6.布币是由古代的农具演变出来的,这种农具曾有出土,和初期的空首布(币)一模一样。刀币也和殷墟出土的刀一样。环钱也是一样,殷墟出土的纺轮,就是这种形状。据此可知,货币的演变
A.起源于艺术想象 B.与生产生活相关
C.推动了经济发展 D.得益于铸铁进步
7.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说到:自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以下关于“宋代的物质文化”的图示对应正确的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8.欧阳修针对“国有不竭之货”却“流通日滞”的现象,上书朝廷提出“诱群商而散之”的建议;苏轼也针对“谷贱伤农、谷贵伤末”的现象,提出“不税五谷”。这反映出他们都主张( )
A.强化对经济的控制 B.减轻农业发展负担
C.发挥国家经济职能 D.力行重农抑商政策
9.《明史》记载,洪武、建文、永乐时期的关市之征,与宋元的繁琐不同,这一时期“务简约”。这反映出该时期
A.民众赋税负担相对较轻 B.统治者的忧患意识较强
C.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转型 D.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
10.历史学家漆侠在《宋代经济史》中总结了宋朝经济的两种运动形式:农产品由四周向中心集中,手工艺品由中心向四周辐射。下列对这一现象的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A.城市化程度空前提高 B.朝廷鼓励手工业的发展
C.海外贸易推动市场繁荣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1.《析津志》所载,元大都城内外商业行市即达30余种。其中,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穷汉市、鹅鸭市、珠子市等,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当时是南北大运河的终点)北面的钟、鼓楼一带,这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的缘故。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
A.水陆交通不畅阻碍了商业发展 B.元朝时期南北物资交流频繁
C.市的细化便于征税和百姓购物 D.元政府积极鼓励工商业发展
12.《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下列属于“商业革命”的是( )
A.以地域为基础的商帮及会馆兴起城市商业 B.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
C.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D.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管理
13.下面是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的图片。这些货币的出现,不能推断和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农业的发展 B.冶铸业的发展
C.商业的发展 D.各国市场走向统一
14.明朝实行“开中制”(开中,即召商输粮而与之盐),山西有幸成为“试点之区”,加上巨大的市场需求,晋商发展势头迅猛。材料反映出晋商
A.经营的商品范围较为狭窄 B.借助国家政策调整的契机而勃兴
C.崛起得益于巨大的市场需求 D.在长途贩运贸易中起到引领作用
15.《中国的历史:绚烂的世界帝国一隋唐时代》描述:顺着纵横于扬州城的运河(官河)沿岸形成了许多“市”,这里不仅是大米和食盐交易之地,而且还从事金银器、丝织品、木材、茶叶等各种商品的交易……城内的“侵街”现象急速扩大,一到夜晚整个街道灯火通明。据此可知
A.农产品开始商品化 B.商帮兴起,专门贸易发达
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D.运河开凿,经济重心南移
16.明代嘉靖年间的《河间府志》记载,乡镇一级的集市每月有二、三个集日,州县每月大概有五、六个集日,府城则每日一集。这反映出当时
A.市场的三级管理体制形成 B.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开始出现
C.农工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D.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已被打破
二、论述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长江流域航运大事记图(部分)
——据罗传栋《长江航运史》附录《古代长江航运大事记》整理绘制
请提取如图中两条或两条以上与“长江航运”相关联的信息,白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信息关联,史论结合。)
三、材料分析题
18.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西汉、唐朝、明朝)的城市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城市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要求:史实明确,逻辑清晰)
19.国家通过实施各类政策来实现对社会的管理。
材料 城市商业繁荣是罗马帝国兴盛的基石,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商人得到了帝国政府的承认、保护和部分特权,如降低关税和简化税种,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他派远征军深入阿拉伯半岛南部,为商人占取重要港口,外贸商队均有官方的武装部队保护商人自由往来各地,而且在政府主导下为城市修建了城墙。
汉武帝时期开通了丝绸之路,长安城专设机构供外来商人使用和居住。为了解决财政问题,他推行新的经济政策.对国内商人课以重税,使“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商人被定为贱民.不得进入仕途。此后.商业发展的空间已极小。
阅读材料,概括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和汉武帝时期商业发展的异同点。
20.在海上丝绸之路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相对其他沿海港口,广州是唯一长期不衰的港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西方的海路交流可以上溯到秦末汉初。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可到达东非和欧洲,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元代时,广州的中国第一大港的位置被泉州替代,但仍然是中国第二大港;明初、清初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广东社会的重商思想不断得到加强,粤商形成。
材料二: 长期的商贸往来,广东人培养出独立自信的意识,即使在充满屈辱的百年近代史里,广东人仍大胆提出“以夷制夷”、“中体西用”、“商战救国”等口号并付之于具体的行动,充分显示出粤人敢于融入海洋文明的魄力。广东商人往往对外向型手工业作坊或工厂手工产品特别青睐,甚至投资于外向型手工业,从而促进外向型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随着广东海商出海贸易的发展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明中叶开始外国银元大量流入中国。外国商人的银元经由广东向全省乃至全国流散。广东的市镇也像雨后春笋般兴起和发展起来。贸易的通道,同时也是文化交流的通道。广东商人的大量出海贸易,不仅把中国的优秀文化带到国外,而且也把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带回中国来。
—— 摘编自杨久炎 ,林涛《广东在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广州的发展特点并简析其在唐宋以来一直居于重要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以来对外商贸发展对广东产生的影响。
试卷第1页,总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官府不经营一般性的商业活动,客观上推动了民间手工业、商业的发展,B正确;西汉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蝦商”政策、盐铁官营,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反击何奴的战争,排除A;政府废止了对酒业的垄断,并不意味着助长社会之风,而是为了发展社会经济,排除C项;虽然政府部分取消了盐铁专卖,但采用适当的税率收税的形式,并没有削弱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排除D项。
2.D
【详解】
根据唐朝长安城的商业分布图可以看出,唐代的虽然存在坊市之分,但是在七世纪之后,部分餐饮店、娱乐场所以及手工店等明显出现在了居住区,说明唐代后期的商业活动呈现突破空间限制的趋势,D正确;通过题干信息无法判断唐代商业活动打破时间限制,排除A;唐代的商业活动有固定的区域,这是政府规划的结果而非自然形成,而且题干涉及的是长安城商业分布,而非民间集市,排除B;通过题干可知,大部分商业区域在东西市中,说明当时的商业活动依然受到政府的直接监管,C排除。
3.B
【详解】
题中材料的两首诗,反映了海外“蔷薇水”在市场上出现,反映了宋代对外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市坊制度”的内容,也没有夜市繁荣的信息,不能体现市民阶层的状况,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4.C
【详解】
瓷瓶画面充满童趣和世俗气息反映出商品经济和世俗文化的发展,C正确;文人画旨在体现文人意趣,与瓷瓶画面的世俗风格不符,排除A项;画面中无法直接反映西方观念,排除B项;瓷瓶画面体现了人们对欢乐祥和生活的追求,此类生价值追求在清代之前就已存在,排除D项。
5.D
【详解】
新疆地区出土了汉代织锦护臂(下图),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8个汉字,这说明当时新疆地区和中原王朝之间存在经济文化交流,D正确;“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个字不是隶书,而是篆书,排除A;织锦来自中原而非新疆,排除B;通过织锦上的文字无法得出当时中央对西域进行管理,排除C。
6.B
【详解】
材料中可以看出,铲子、刀、纺轮都是日常生产和生活用品,都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故B正确;布币是由古代的农具演变出来的,起源于艺术想象与材料不符合,故排除A;题干意在说明布币的形成来源,经济发展,商品交换到一定程度产生货币,货币对经济发展有推动和阻碍的双重作用,推动了经济发展材料没有涉及,故排除C。布币、刀币、环钱基本都是铜或者青铜铸币,铸铁技术产生于春秋时期,故排除D。
7.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有瓦子和勾栏,市井繁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棉花种植推广到了闽粤地区,根据以上分析可知,D正确;A概括不全,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中后期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经济现象,排除B、C。
8.C
【详解】
欧阳修建议通过国家鼓励来吸引商人解决货物流通问题,苏轼主张不税五谷以保护农民,两者都是从政策角度出发,实际上是强调政府发挥经济职能,C正确;“诱群商而散之”是宽商政策,不属于强化对经济的控制,排除A;B片面解读材料,排除;D与欧阳修的观点不符,排除。
9.D
【详解】
关市之征涉及的是商税,明初关市之征,与宋元的繁琐不同,这一时期“务简约”,说明这一时期抑商政策相对宽松,D正确;关市之征与民众赋税负担不是同一领域,排除A;忧患意识与题无关,排除B;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转型是在明中叶以后,排除C。
10.A
【详解】
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发展,因此出现了“农产品由四周向中心集中,手工艺品由中心向四周辐射”现象,A正确;中国自秦以后历代都推行重农抑商,只是某些朝代如宋代对工商业压制较轻,但也谈不上鼓励,B项错误;材料所述为国内市场,无关海外贸易,且古代中国的市场更多靠的是内部驱动,C项错误;自然经济解体要到近代,D项错误。
11.B
【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知,元大都城内外分布着众多商业行市,其中“米市” “缎子市”等集中在今天北京的钟、鼓楼一带,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据此可知元朝时期南北物资交流频繁,B正确;A与题干信息相反,排除;大都的商业布局不能得出便于征税,排除C;商业布局多是自然形成,而非政府有组织的规划,因此无法得出元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排除D。
12.C
【详解】
宋代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C正确;A是明清时期出现的,排除;宋代重农抑商政策相对宽松而非废止,排除B;宋代的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商业活动而非不管理,排除D。
13.D
【详解】
不同形制的货币说明当时各国市场各自独立,尚未走向统一,D符合题意;货币形制与生产工具相似,能够说明当时农业的发展,A不符合题意,排除;金属货币的出现说明当时冶铸业有所发展,B不符合题意,排除;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C不符合题意,排除。
14.B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在“开中制”下,应召商人把政府需要的粮食实物代为输送到边防卫所,然后换取贩盐专利执照,并在指定地区销售。这反映出晋商利用国家实行“开中制”并把山西作为“试点之区”的时机而勃兴,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开中制”政策对晋商的影响,并没有涉及晋商的经营范围及其在长途贩运贸易中的作用,排除A、D两项;C项片面解读材料,排除。
15.C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隋唐时期,长江流域出现了许多的“市”,而且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商品种类繁多,由此可知,隋唐时期的城市经济功能增强,C正确;A错在“开始”,排除;商帮兴起于明清时期,排除B;经济重心南移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
16.C
【详解】
乡镇、州县以及府城的集市数量层次不齐,但是普遍存在,说明当时农工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C正确;题干主旨并非关于市场管理,排除A;集市不等于专业化市镇,排除B;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排除D。
17.【示例1】论题:长江航运业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
阐述1:战国时期,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兴修,促进了长江上游地区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发展。朝修建的灵渠,沟通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加强了岭南地区与内地各族人民的往来交.流。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可见,中国古代航运业的持续发展,推动了长江流域及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各地区人民的友好往来,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任答两个朝代史实,均可)
阐述2:中国古代长江航运业不断发展进步。战国以来,历代政府不断修建流域内和流域之间的大型航运工程,制定促进航运业发展的各项政策。长江航运规模逐渐扩大,除官营航运业之外,民间航运业也不断发展。这大大加强了长江流域内以及与岭南、北方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之间的政治联系、经济交往、文化交流,有力铸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成员的民族认同感,增强了民族向心力、凝聚力,推动了中国多元一体格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巩固。
(注:示例1为同一论题,阐述方式不同,同等给分)
【示例2】论题:长江航运业的经营主体从政府转向民间。
阐述:汉唐时期,受中国社会和商品经济发展水平限制,长江航运业主要由政府经营。随着经济重心南移,长江流域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宋代颁行商运商销之法,政府逐步放松了对民间航运的控制。到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城市水路畅通,商业性航运进一步扩大,民间航运逐步取代了官营航运。由此可见,随着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进步,长江航运的经营主体逐步发生了改变。
【示例3】论题:长江航运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阐述:秦汉以来历代政府均重视长江航运。隋朝时期,由于江南地区经济地位日益提升,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促进了长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宋代政府鼓励和规范民间商运,促进了长江航运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南方开发。明清时期,民间航运组织的出现,使长江航运.业进一步壮大,推动了长途贸易的发展,大量城市兴盛,工商业市镇兴起。由此可见,长江航运事业的发展,加强了不同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促进了长江流域的进一步发展。(任答两个朝代史实,均可)
(其他论题举例:长江航运事业推动了流域城市发展;长江航运事业促进了国内各地区文化交流;经济重心南移与长江航运的发展;长江航运事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国古代长江航运事业发展的政府因素;长江航运事业发展主体的变化等等)
【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本题要求提取与“长江航运”相关联的信息展开论述。由图中可以看出,长江航运将不同的地区联系整合成为一个整体,这对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结合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的修建、中国古代航运工程的修建和规模的扩大等信息展开论述,言之有理即可。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开论述亦可。
18.图1应为唐朝
判断依据:南方与北方城市数量分布差距小,并且沿运河分布教多城市,这与唐朝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地区经济得到开发以及隋朝开凿的大运河作用显现有关, 据此判定图1是唐朝,
图2应为西汉,
判断依据:主要商业城市集中分布在北方黄河流域、南方几乎没有重要商业城市,这说明此时我国经济重心完全在北方,南方地区经济几乎未得到有效开发有关,另外,图中古地名比多,如“吴”“”等,图中没有大运河,朝开通大运河,可以推断时间比南朝要早,据此判定图2.是西汉,
图3应为明朝,
判断依据:商业城市大部分分布在南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一带,北方商业城市数量较南方偏少,这与明朝时期南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重心以及此时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较快有关,另外,图中有“京师”是明朝的首都,京杭大运河自元代“截弯取直”,可以推断时间比元代要晚。,据此判定图3为明朝,
【详解】
图1应为唐朝。
判断依据:根据图1中的都城在长安以及南方与北方城市数量分布差距小,并且沿运河分布较多城市,这与唐朝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地区经济得到开发以及隋朝开凿的大运河作用显现有关, 据此判定图1是唐朝。
图2应为西汉。
判断依据:根据图2中主要商业城市集中分布在北方黄河流域、南方几乎没有重要商业城市,这说明此时我国经济重心完全在北方,南方地区经济几乎未得到有效开发有关,另外,图中古地名比多,如“吴”“燕”等,图中没有大运河,隋朝开通大运河,可以推断时间比南朝要早,据此判定图2.是西汉。
图3应为明朝。
判断依据:根据图3商业城市大部分分布在南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一带,北方商业城市数量较南方偏少,这与明朝时期南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重心以及此时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较快有关,另外,图中有“京师”是明朝的首都,京杭大运河自元代“截弯取直”,可以推断时间比元代要晚。,据此判定图3为明朝。
19.相同:对外贸易都得到政府支持(或积极开拓商路)。
不同:前者采取支持国内贸易的政策,后者采取抑制国内贸易的政策(或抑商政策);前者促进商业繁荣,后者抑制商业发展;前者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后者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
【详解】
相同:根据材料“他派远征军深入阿拉伯半岛南部,为商人占取重要港口,外贸商队均有官方的武装部队保护商人自由往来各地”“汉武帝时期开通了丝绸之路,长安城专设机构供外来商人使用和居住。”可知,二者都支持对外贸易。
不同:根据材料“城市商业繁荣是罗马帝国兴盛的基石,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商人得到了帝国政府的承认、保护和部分特权,如降低关税和简化税种,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他推行新的经济政策.对国内商人课以重税,使‘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商人被定为贱民”,从二者对国内贸易的政策、对商业发展、对商人社会地位的态度等方面概况其不同点。
20.(1)特点:唐宋已成为第一大港并长时期保持优势;辐射范围广;其发展受国家政策因素影响大;
原因:地理:地处东南沿海,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经济重心的南移;广东人多地少;商品经济的发展(择其一即可);政策:唐宋对外开放,明清海禁赋予广州对外贸易的特殊地位;文化:地域商业氛围浓厚,广东商人的不懈努力。
(2)影响:促进广东人独特商业意识和海洋意识的形成;促进了广东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货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广东市镇的发展;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提升了广东及广东商人的影响力。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元代时,广州的中国第一大港的位置被泉州替代,但仍然是中国第二大港;明初、清初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可知,唐宋已成为第一大港并长时期保持优势;根据材料“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可到达东非和欧洲,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知,辐射范围广;根据唐宋元明清时期广州的港口的地位可知,其发展受国家政策因素影响大;原因:地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广州地处东南沿海,地理位置优越;经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的南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广东人多地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政策:根据材料“明初、清初海禁,广州长时间处于‘一口通商’局面”可知吗,唐宋对外开放,明清海禁赋予广州对外贸易的特殊地位;文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域商业氛围浓厚,广东商人的不懈努力。
(2)影响:根据材料“长期的商贸往来,广东人培养出独立自信的意识”“充分显示出粤人敢于融入海洋文明的魄力”可知,促进广东人独特商业意识和海洋意识的形成;根据材料“广东商人往往对外向型手工业作坊或工厂手工产品特别青睐,甚至投资于外向型手工业,从而促进外向型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可知,促进了广东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明中叶开始外国银元大量流入中国。外国商人的银元经由广东向全省乃至全国流散”可知,促进了中国货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广东的市镇也像雨后春笋般兴起和发展起来”可知,促进了广东市镇的发展;根据材料“贸易的通道,同时也是文化交流的通道。广东商人的大量出海贸易,不仅把中国的优秀文化带到国外,而且也把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带回中国来”可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发达的海外贸易提升了广东及广东商人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