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1.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泊船瓜洲》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叶绍翁《游园不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孟浩然《春晓》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孟郊《游子吟 》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 王维《相思》
同学们,你读过那些描写春天的诗文?
感觉到万物生机勃勃,生机盎然,字里行间散发出生命的活力及无穷的力量,一切新生的生命都不断生长,给人以积极乐观,奋发向上,斗志激昂的感觉。
这些诗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作者简介
作品类别 作品名称 出版时间 作品类别 作品名称 出版时间
诗集 《雪朝》 1922年 散文 《伦敦杂记》 1944年
长诗 《毁灭》 1923年 论文集 《国文教学》 1945年
诗文(诗和散文) 《踪迹》 1924年 论文集 《经典常谈》 1946年
散文 《背影》 1928年 诗论 《诗言志辨》 1947年
散文 《春》 1930年 诗论 《新诗杂论》 1947年
散文 《欧游杂记》 1934年 杂文集 《标准与尺度》 1948年
散文 《你我》 1936年 论文集 《语文拾零》 1948年
散文 《匆匆》 1943年 论文集 《论雅俗共赏》 1948年
个人作品
1929年10月,朱自清送夫人武钟谦回扬州养病,同年11月26日,武钟谦去世,时年仅32岁,遗下三子三女。这个期间,正值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作牧歌式的抒唱。
《春》为朱自清的写景佳作。全篇文章紧扣春这个主题展开描写,从盼望春天,到描写春天,再到赞颂春天,作者有条不绦地将一幅幅春天的美丽动人且生机勃勃的图画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作者表露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即他喜爱春天。
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8月在北平逝世。对此,毛泽东给予高度评价:“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用心去感受春天的气息,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在万物之中,通过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将本来普通的事物变得生动有趣,让读者陶醉在美丽的春光中,为字里行间所洋溢的诗情所感动。联系当时的创作背景,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澄净自由境界的向往,体现了其高尚的审美情操和对生命无限的热爱。
介绍
《春》的写作背景:该文创作时间大约在1933年间。此时作者朱自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女士缔结美满姻缘,而后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人生可谓好事连连,春风得意。写此文时,作者已没有创作初期的哀愁情调,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然写下此文。
写作背景
欣欣然 偷偷 嫩嫩 绿绿 一大片一大片
轻悄悄 软绵绵 嗡嗡 星星 微微 密密
点点 慢慢 稀稀疏疏 渐渐 家家户户
老老小小 个个 舒活舒活 抖擞抖擞 娃娃
善用叠词
春暖花开 春风满面 春回大地
春风化雨 春光明媚 春意盎然
万紫千红 争奇斗艳 生机勃勃
娇嫩鲜艳 绚丽多姿 风和日丽
鸟语花香 草长莺飞 春山如笑
枯木逢春 和风细雨 桃红柳绿
春游——东风知我欲山,吹断檐间积雨声。
春思——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春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梦——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春恨——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
春归——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关于春天各种景物的诗
春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春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春花——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春夜——更深月夜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春水——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景——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春天的太阳甚至给那最卑微的小花也注入了新的生命。——司各特
春天的意志和暖流正在逐渐地驱走寒冬。——纪德
春天的特色只有在冬天才能认清,在火炉背后,才能吟出最好的五月诗篇。—— 德国海涅《游记》
春天的太阳甚至能给最普通的花带来新生。—— 苏格兰司徒特《艾凡赫》
春天的名言
一天之际在于晨,一年之际在于春
听读课文,课文分为几部分?
⑴盼春:第1段——盼春。
⑵绘春:第2-7段——绘春。描绘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花草树木争春的景象。
⑶赞春:第8-10段——赞春。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力”“美”。
本文可以分成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
整体感知
这三个部分,按怎样的思路写的
这三部分的顺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来临,热切的盼望她的到来;待到她降临人间之后,则尽情的欣赏这美好的大地回春的景象;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颂扬春天,深化题旨。
绘春这一部分描绘了几幅画面
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画面。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运用反复的手法,连用两个盼望,突出强调了作者期待春天来临的喜悦心情。同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脚步赋予了春天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即将到来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急切,喜悦的心情。
1.春的总轮廓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绘春
三个“起来了”照应“刚睡醒”,运用拟人句和排比句,语言简洁,却生动地写出了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的春的轮廓。
这个自然段是宏观勾勒春天。先写“一切”画出春的轮廓;用“朗润”写春山光泽;用“涨”写春水涣涣;用“红”写春日暖人。这三个“起来了”照应“刚睡醒”“张开了眼”。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2.春草图
偷偷、钻
情态。旺盛的生命力
嫩嫩的、软绵绵
质地
绿绿的
颜色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长势。茂盛
动词、叠词
生动描绘春草的
可爱、茂盛和生机勃勃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春草的?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3.春花图
找出写春花下列情况的句子。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颜色
味道
虚的
实的
花里带着甜味儿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
(除了上句以外的所有句子)
作者抓住了春花的什么特点?
静:
动:
花的艳
花的香
种类多
蜂飞蝶舞
描写景物,从感官的角度来说,一般有五种: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触觉。
其作用: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景物,丰富细腻,有立体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从感官的角度描写景物
4.春风图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心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作者在描写无形无味的春风时,调动了人体的多种感官,分别表现了春风的什么特点?
触觉:
嗅觉:
听觉:
像母亲的手抚摸
各种气息
鸟鸣、笛声
鸟安巢
视觉:
(温暖)
(欢悦)
(芳香)
(悦耳)
5.春雨图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牦,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所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形状景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线织,薄雾
树叶,小草,灯,人,房屋
从哪些方面来描绘春雨的特点?
抓住特点描写出春雨的“润”
6.迎春图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际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文章是如何描写迎春图的?
由景及人,春到人欢,与开头呼应。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进程。所以顺序不能颠倒。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则层次不明显,表达效果没有这样强烈。
运用比喻,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
根据文意,结合《春》一课,谈谈你对朱自清散文追求的“真”的理解,试从《春》中找出一个证据。
自清散文,追求一个“真”字,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艺术效果。“真”是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核心。讲真话,写真情,描绘实景,是他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本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赋予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的主要特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从不同角度,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心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课堂小结
春
第一部分:春
第二部分:春
第三部分:春
(2)春的总轮廓
(3)春草图
总分总结构:首尾呼应,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1)
(2—7)
(8—10)
(4)春花图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5)春风图
(6)春雨图
(7)迎春图
什么是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使用本质不同却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方法。
比喻又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明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形式为甲像乙。两者之间常用像,好像,好似,如,如同,仿佛等词连用。
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形式为甲是乙。两者之间常用是,就是,成为,等,等于等词连用。
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形式为甲代乙。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