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理解本文寓意。
2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 他们经过两年的初中语文学习后,有部分同学形成了较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主动去阅读思考课文,语文能力有所增强,基本能够感知文章的内容,掌握了一定量的语文知识,对文章的写法特色有能有所发现。但是对文章深层的意义难以领会,对课文的表达难有自己的看法。这些是要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的。另外,这个班后进生面积很大,他们没有学习的兴趣,根本不爱读书,也读不懂书,教学中要注意教师语言的鼓动性。
3重点难点
二、教学重点
结合语境翻译文言文,提高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自主探究课文,对寓言故事寓意有独立的见解。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秋水
由黄河涨洪水的图片讲洪水的凶猛,引出课文题目。请学生介绍庄子,老师再梳理小结。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课文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
介绍本文的文体,寓言。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活动2【讲授】秋水
)学生齐读课文
检查学生对课文字词的预习情况
1,正音
泾(jīng) 涘( sì ) 渚( zhǔ ) 殆( dài )
2, 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3,古今异义词语
至于北海 至于:古义:到达。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北海:古义:北方的大海。
今义:我国海域的一部分。
百川灌河 河:古义:指黄河。
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面目:古义:脸
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
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4,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作状,按时)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作名,美景)
顺流而东行 (名作状,向东)
东面而视(名作动,面朝)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形作意动,以……为少,以……为轻)
5,分析一词多义现象
两涘渚崖之间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泾流之大 (代词,这样)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我之谓也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之 野语有之曰 (代词,这样)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见笑于大方之家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介词,相当于“在”)
于 至于北海 (介词,引出行为的对象)
见笑于大方之家 (介词,表被动)
6,特殊文言句式:
1、闻道百 (定语后置)
2、以为莫己若者 (宾语前置)
3、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5、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者……也,判断句)
7,固定结构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以……为”,认为……是……,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也 (“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于”,表被动的句式)
活动3【活动】学生翻译课文
学生结合书下注解翻译课文,出现的错误或不足老师及时纠正并补充。
课文翻译: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河流的水汇入黄河。(黄河)直流的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白茫茫一片),(隔着水)分辨不出(对岸的)牛和马。在这个时候,河伯乐滋滋地高兴起来,他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他)顺着水流向东行走,来到了北海边,脸朝东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在这个时候,河伯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呀。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认为孔子的学识少,伯夷的道义不值得看重的人,开始我不相信。现在我亲眼看到了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因为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必定会长久地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四)学生思考、探究课文
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2、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3、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河伯先引用俗语“闻到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了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学生小结河伯形象:
最初骄傲自大和后来的知错能改
(五)齐读课文,学生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
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2,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只有经过与别人比较,才知道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自满,骄傲自大,就难免贻笑大方。
3,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1.本文善于设喻说理。全文通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将深奥的哲学道理蕴含在具体可感的故事中,使人易于理解并乐于接受。
2,本文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并于对比中揭示哲理。
将黄河的“不辩牛马”与北海的“不见水端”对比,突出了北海的壮阔。
讲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对比,突出了河伯态度的转变。在对比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六)学生讨论这篇文章的寓意还有什么?
人贵有自知之明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谦受益,满招损 自大由于无知
知耻近于勇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有鉴别 事物都具有相对性
(七)大家知道有哪些成语来自于本文?怎么解释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感叹,意思是看到人家伟大,才感到自己渺小。现多比喻力量不足或缺少条件,面对某事而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见笑大方) :让内行的人见笑。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活动4【练习】秋水
(1)本文节选自,作者是时期的,名, 家,家代表人物,与并称“老庄”《庄子》又叫,是由全书现存篇
(2)《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 形式,讨论了————————————的问题
翻译下列句子
(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检查与课文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答案:(1)《庄子·秋水》 战国 庄子 周 哲学家 道 老子 《南华经》 庄周和他的门人所著 三十三 (2) 河伯和海若对话的,“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
活动5【测试】秋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百川灌河。灌:(2)东面而视。面:
(3)河伯始旋其面目。旋:(4)而轻伯夷之义者。轻:
2.翻译下面句子。
(1)(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译: 。
(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译: 。
3.这篇寓言的寓意是:
。
答案:
(1)灌:注入;汇入 (2)面:面向;朝向;面朝
(3)旋:旋转;掉转;转过脸
(4)轻:认为……轻;认为……不值得看重;轻视
(1)(河伯)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或者:认为天下盛美的东西全部都在自己身上;认为天下壮美的奇观完全在自己这里)
(2)“知道很多,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啊。
(或:“听到一点点道理就觉得谁也不如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啊。
活动6【作业】秋水
1,背诵课文
2,学习用一二句具有寓意的话来概括本文所表达的哲理
作业答案提示: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
空空的谷穗总是高高地仰着头,饱满的果实从来都谦虚地低着头。学会低头,人生才会更加充实而丰富。
一个人如果自满,觉得自己什么都会,就必然导致什么都“装不下”。什么都学不进去,就像茶水溢出来一样,再也不可能有任何进步可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