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及《庄子》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 理解课文寓意
4. 学习对比的方法。
2学情分析: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些文言基础,可以在课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教师适当讲解、点拨即可。
3重点难点: 课文寓意的理解,对比方法的运用。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及《庄子》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学时重点: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学时难点: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秋水》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你能说出其中几家学派吗?在诸子中有一位被郭沫若高度赞扬“秦汉以来的毎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下发展。”你们知道,他是谁呢?
二、走近作者作品
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文学家 。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因此,人们也常把道家思想称之为“老庄哲学”。
庄子主张一切都要顺应自然、 无为而治。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散文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因此,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富有诗意,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三、朗读课文
1. 自主朗读
2. 听读,正音。
请一位学生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然后指出所读错音,师生共纠正。
3. 全班齐读
四、疏通文意
1. 小组合作,自译课文
一人读原文,一人翻译,其他小组成员订正补充。并把疑难点记下了,待后提出,全班共同解决。
2. 学生质疑,讨论解决
各组提出疑难点,师生讨论解决。
3. 依次译文,共同评点
学生依次分句翻译全文,生共同评点。
4. 全班齐读译文
五、归纳积累
1. 通假字:
泾流之大
不辩牛马
2. 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
旋其面目 百川灌河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 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
东面而视 少仲尼之闻 而轻伯夷之义者
4. 一词多义
望洋向若而叹曰
若
莫己若以为者
吾尝闻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闻 始
少仲尼之闻 始吾弗信
5. 虚词积累
两涘渚崖之间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之 我之谓也
野语有之曰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于 至于北海
见笑于大方之家
6. 特殊句式
判断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倒装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我之谓也。
被动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7.出自本课的成语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4.2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寓意 2. 学习对比的方法
学时重点:课文寓意的理解
学时难点:对比方法的运用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秋水》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1. 全班齐背
2. 小组接龙背(各小组自行接龙,然后小组长汇报接龙情况。)
二、研读新课 探讨寓意
1. 课文要塑造的形象是谁?写了他的什么事?
明确:河伯 河伯最初因为自己的壮阔而骄傲自大、洋洋自得。后来见 到海,自愧不如,幡然悔悟。
2. 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3. 河伯一开始为什么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盛美的东西都在自己这里,因此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4. 河伯后来为什么“望洋向若而叹”?(小组讨论)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自愧不如,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5. 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小组合作探究)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到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再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目光的短浅;
最后,河伯庆幸自己遇到了海神若,否则就会因自己的浅陋被大方之家取笑了。
6. 我们怎样看待河伯这个形象
明确:河伯最初因为自己的壮阔而骄傲自大、洋洋自得。后来见到海,认识到自己的浅陋狂妄却能够幡然悔悟,知错就改,他这种勇于自我批评、过而能改的品质是值得肯定的。
7. 庄子想借这个故事来阐明什么道理?(小组合作探究)
明确:宇宙无穷,个人的见识有限,大小是相对的,我们不能坐井观天,否则就会贻笑大方。
三、分析写作特色
对比手法的运用
将黄河的壮阔与北海的广阔作比较,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
还将河伯前后的认识作了对比(“欣然自喜”——“望洋自若而叹”)。这种手法的运用,使人觉得文章通俗、明白、形象易懂。
四、小 结
五、拓展延伸
1. 试选取一个角度,谈谈你学习这篇课文之后所得到的哲理启示。。(同学们要放活思维,不要局限于文章整体,实际上,很多文章的一些段落,乃至于一句话,细细品味,都有值得我们汲取的智慧。)
2. 在我们的文学著作中,你还知道哪些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呢?
六、随堂检测
(一)根据提示,默写课文:
1. 从正面描写黄河水势浩大的句子是: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2. 运用侧面描写突显黄河水势的句子是: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3. 表现河伯骄傲自大的句子是:
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4. 引用野语,说明自己狂妄自大并自我反省的句子是: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5. 成语“贻笑大方”的出处是: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二)选择题
1.下列红色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水时至 时:按时
B.旋其面目 旋:掉转
C.百川灌河 河:黄河
D.大方之家 大方:不吝啬
2.与“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 孔子云:何陋之有?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D.见渔人,乃大惊。
3. 选出对本文点评不够正确的一项( )
A. 河伯因为自己的壮阔就得意洋洋、狂妄自大,主要原因是他的见闻太狭窄。
B.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切忌自高自大,否则难免贻笑大方。
C. 河伯前后对自身的认识发生了鲜明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可喜的,值得肯定。
D. 河伯是被作者批评和嘲讽的对象,他必将被得大道的人长久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