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秋水 教学设计 (5)

文档属性

名称 20.秋水 教学设计 (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5 15:3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3、掌握对比的写法,并使学生明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2学情分析
作为初三学生,经过中学两年半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课文、疏通文意的能力,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训练,不过,其对文意的理解、领悟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于《秋水》这样的课文,我认为字词、文意类任务,教师可放手交给学生自学完成。自学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是完成本教学任务的最好方法。
3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对比的写法,并使学生明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新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井底之蛙”的图片
1.学生简述“井底之蛙”的故事
2.展示成语含义及出处。
二。揭题,简介庄子
1.揭题,引发思考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庄子的《秋水》,看看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简介庄子及《庄子》
多媒体展示,教师口头做重点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与“老子”同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著有《庄子》一书,现存33篇。其文汪洋恣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朗读课文
1.正音
师生就文中需注意的字词的读音进行交流。
径()流两涘()渚()崖之间且夫()
少()仲尼之闻
2.(多媒体)展示课文(带重点字词的读音),并播放朗读录音。
3.把握以下句子的朗读停顿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4.学生齐读
四、预习检测——字词练习
多媒体展示习题:
1.解释句中红色字体的词.(学生“开火车”形式回答)
2.一词多义。(指名回答)
3.古今异义词(指名回答)
五.探究内容,理解寓意。
.1整体感知(多媒体展示:)
自由阅读课文4分钟,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1)河伯的态度和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3)怎样看待河伯这个形象?
(4)读罢这则寓言,你有何感受?请写下来。
2.展示黄河“秋水时至”图
(1)学生找出课文相关语句。
(2)学生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此情景。(先写后说)
3.展示北海图
(1)学生找出课文相关语句。
(2)学生用自己语言描绘。
4.见到如此不同的情景,河伯的认识和态度有无变化呢?有怎样的变化?(点到对比手法的运用)
5.积累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向若而叹(多媒体展示)
6.分析河伯变化的原因
客观原因——1.他看到了壮阔无边的北海
主观原因——
2.他善于比较,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3.他具有勇于自省、自我批评的精神。
7.河伯的这种精神非常可贵,值得我们学习。
8.理解归纳寓意
读了这则寓言故事,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我们不能囿于自己的见闻而盲目骄傲自大。】
六.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谈感受启示
1.河伯之叹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不至北海,不知海之阔也。(多出去走走,增长见识,不做井底之蛙。)
2.我之叹
教师示例:不至图书馆,不知己之浅陋也。(要多读书,尽量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要谦虚。)
3.小结本文启示,多媒体展示:
【启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自大由于无知。
谦受益,满招损。
知耻近乎勇。
人贵有自知之明。
不能局限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否则就如井底之蛙!
一个人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开阔视野。
······】
【说明】在此过程中,生成板书:
秋水
——庄子
河伯
百川灌河,不辩牛马。(黄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对(欣然自喜)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北海)——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比(自叹不如)
个人见识有限,大小相对,不要囿于闻见而骄傲自大
七.背诵课文
1.个别学生背诵
2.集体背诵
八.布置作业,结束。
教学活动
活动1【练习】导学案
《秋水》导学案
课型:新授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学会正确认识事物的复杂性。
2.理解本文的寓意,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3.识记本课出现的重点词语的音、形、义及用法。
一、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2、自由朗读课文三次,整体感知课文
①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②再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③三读课文,结合注释,试译全文,不理解的做上记号,组内解决。
3、文言常识整理
字音
径()涘()渚()殆()
(2)解释句中画线的词
(1)秋水时至()
(2)百川灌河()
(3)泾流之大()
(4)两涘渚崖之间()
(5)不辩牛马()
东面而视(
望洋向若而叹曰()
(8)河伯始旋其面目()
(3)一词多义
若:1.望洋向若而叹曰()
2.以为莫己若者()
闻:1.闻道百()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见:1.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始:1。河伯始旋其面目()
2.始吾弗信()
之:1.我之谓也()2.少仲尼之闻()
(4)指出文中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河于是
至于尝
大方
5.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
二、学习探究,解决问题。
1.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
3.你是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四、精彩展示
选取导学案中的内容展示
五、背诵课文
六、检测
做《学法大视野》上的练习
活动2【活动】教学反思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蕴含哲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落实在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上。本教案特色在于将语文课的“听说读写”活动落到了实处,学生活动充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扮演主导者的角色。教学效果不错。本节课一大亮点是“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这一环节,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结合了起来,促使学生去思考如何学以致用。不少的同学谈得很不错,切合了自己的实际,有些观点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可能都没有考虑到。从这节课上我觉得确实要相信学生,要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老师的思维之内。此外,图片欣赏后的“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见之景”环节,让学生的“写和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学生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和联想。
本课的不足是学生胆小、过于紧张,不敢积极举手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气氛略显沉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