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8张PPT。 秋 水《庄子》庄子塑像 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
2、把握庄子散文的文体特点、语言风格
和艺术特征。
3、了解道家学派在人生理想方面的复杂
倾向。
教学重点 1、了解和掌握庄子思想的精髓,并汲取
精华,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2、理解重点词句段。
3、本文的寓言特色,景物描写的作用,
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
逐层推进的论证方法。教学内容 一、导入
二、庄子及其思想概述
三、《秋水》解读
四、拓展学习
一、导 入
二、庄子及其思想概述 1)先秦散文的分类一是诸子散文:各学派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或进行争论的论说文。(以议论说理为主)
二是历史散文:由各朝、各国史官积累了大量档案资料,经过加工整理编纂成书,记载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事件及统治者和谋臣策士的言论。(以叙事记言为主 )
2)诸子散文的形成和阶段划分第一阶段是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
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 。
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 3)《庄子》的历史影响《庄子》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的瑰宝,无论是在思想史上还是在文学史上,都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它对后世的影响,无论是积极方面还是消极方面也都十分深远广泛。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关于道的理论;二、关于逍遥齐物的论述;三、对生死问题的看法;四、关于社会政治文化的学说 1)生平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城(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 1)生平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前268年),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城人。据《史记》记载,庄子年轻时曾任蒙地的漆园小吏。楚威王闻其有贤才,以厚礼聘其为相。庄子不就,并表示“终身不仕”,“以快吾志”,后一直过着织履糊口的隐居生活。
庄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继承者,后世将其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的主要思想主张:1、自然而自在的人:
庄子将天赋的、自然的、自由的个体生命存在当作“人”的根本依据,所以他时时以“天”的自在状态来论证“人”的存在状态,而反对人为的道德和伦理原则对这种状态的损伤。在庄子看来,自然的“天性”消失之后,才会出现含有道德良知的“人性”,而所谓的“人性”的产生恰恰就断送了“天性”。在《秋水》篇中庄子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庄子的主要思想主张:2、超越价值标准:齐万物一死生,物我两忘,与道合一;
3、通向自由境界之路的“无用之用”。庄子追求“无待”,实际上追求一种在精神上超越了一切是非荣辱、功名利禄、完全与天地之气融为一体的自在状态,如“庄生梦蝶”,全然物我两忘,身与物化了。庄子思想的出发点与关心点: 1、出于对所处的社会现实的彻底绝望,庄子对当时的统治者不再抱任何的幻想,庄子哲学因而也与老子学说在出发点上出现了明显的区别。老子倡导“无为而无不为”的“道”,总有点为治国治民出谋划策的道术的意味。
2、庄子的全部关心点却是在于人类个体命运的生存状态,他要探讨的,所要强调的都只在于作为个体的人,在当时物欲、名欲横流的世道里,如何摆脱异化,回归自然,以达到全真保性、不为外物所累的绝对自由的境界。
3、 这种超越现实功利、追求自由获得的态度本身,就进入了审美的层次,所以庄子全部的心思,是教人怎样“审美”地活着——适意、逍遥、自由。2)哲学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其中心就是“道”。
“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又多种含义,可以指宇宙的本源,宇宙万物的总体性和同一性,事物发展变化所依循的规律,哲学领域的一种境界等。
《庄子》一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生保身,逍遥无为
2、与道合一
3、无为而治3)后世评价 (一)庄子是一个身处乱世,博学多才,家境贫寒而又有志节的知识分子。
(二)庄子服膺老子学说,继承与发展了老子关于“天道无为而自然”的哲学思想。
(三)庄子的内心充满着矛盾,他的哲学思想是作为一个因愤慨之极由积极用世而走向消极应世之心理转变的古代知识分子的特性所使然的。
三、《秋水》授课(一)基础掌握
范读全文
课文翻译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1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 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变)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说的我呀。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
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庄子散文的总体艺术特色:深邃的哲理以审美化的文学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
(1)寓言的体式:庄子擅长以寓言故事来阐发道理,且大多是根据表达的需要而虚构的,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造。
本文整篇就是一个虚构的寓言故事,文中将黄河拟人化为河伯,将大海拟人化为北海若,通过其对话来架构全篇,构思可谓相当巧妙。庄子将河伯假设为自己思想的对立面,让北海若代表自己的思想,通过两种视野、精神境界的交锋与对比,鲜明地表现认识无止境的哲理。寓言说理的方式,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含蓄隽永。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2)形象的描绘:寓言故事的说理方式离不开形象的描绘。以生动的形象的方式表达,这显然是文学艺术的审美表达途径。
河景与海景的描绘与比照;
河伯与北海若拟人化的形象;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4)对比:从局部到整体都应用对比的论证方法。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这一中心旨意,本身就是一个对比见义的哲理,两者构成一种关系,并互为依存,没有对比,自然也就无法具体说明。
因此全文的意理内容、思想方法与表现方法,都是建立在对比的基础之上的。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5)由小到大、由大到小的逐层论证方法。从“河”——“海”, 体现出内在逻辑的严谨性。需要掌握翻译的句子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请从课文中找出
1、词类活用
2、通假字
3、虚词
4、古今异义
5、成语
6、特殊句式
7、固定格式
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答案:1、词类活用
①秋水时至:名状,随时令,按时。
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做名,美景
③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④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
⑤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词,以….)
2、 通假字
不辩牛马——辩同辨3、虚词的用法
①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语气助词,放在句中表停顿。
②于是焉河伯旋其面目:介词,当“在”讲。
③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介词,引出行为的对 象。
④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连词,用在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
4、古今异义
①河: 古义——特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②于是:古义——在这时,这时候;今义——表
承接。
③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
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④北海:河:古义——北方的大海;今义——我
国的一部分海域,即东海的北部。
⑤东面:古义——面朝东;今义—— 东边。
⑥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⑦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专通某种学
问的人;今义——1) 不吝啬 2)自然,
不拘束,不俗气。
5、成语
①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②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6、 特殊句式
①定语后置——闻道百;
②宾语前置——莫己若,我之谓;
③被动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7、 固定格式
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于”,被……所)
(二)解读课文 1、 文章的主旨及客观意义(见提示)
2、 重点段落分析 (提问)
1)课文第一节
①这里描写了哪两种景物?
②这两种景物起到了什么作用?
③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④河伯为什么望洋向若而叹?
⑤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答案①描写了河水上涨、两岸不能辨别牛马和海水浩瀚、不见水端两种自然景物。
②为河伯心情和认识上的变化及海若的议论提供了形象的背景,衬托了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的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主旨。
③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④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与鄙陋,所以望洋而叹。
⑤河伯先引用俗语“闻到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了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归纳 1、本文的寓言特色(见提示)
2、景物描写的作用(同重点段落第一段分析)
3、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见提示+比喻句)
4、逐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见提示第3节)
分组讨论:
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提示: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贵有自知之明;2)谦受益,满招损; 3)自大由于无知;4)知耻近乎勇; 5)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6)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课文小结 《秋水》这篇课文虽然仅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同学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握机遇,超越自我,用我们的智慧、知识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四、拓展学习1、《庄子》中的成语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成者英雄败者贼
东施效颦 盗亦有道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无中生有 枯鱼之肆 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
运斤成风 标新立异 呆若木鸡 题意解说
无用之用 明镜止水 寿长辱多 螳臂挡车
蜗角之争 每况愈下 以貌取人2、《庄子》中的名句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七、布置作业
写一则读后感(600字左右,可参照前面有关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的讨论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