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秋水 课件+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20.秋水 课件+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5 15:44:20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秋水——《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走近庄子 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 名周 (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 楚威王听说庄子有才干,派了使臣,带了重礼,想聘他为相。庄子在濮水河边垂钓,他对楚国的使臣说:“千金是很重的财物,卿相是尊贵的地位。你难道没有看到祭祀用的牛吗人们养它几年,然后给它披上绣花的衣服,送进太庙,杀了祭祀。到这时,它即使想做一头自由自在的小猪也不行,你快走吧,不要玷污我。
他还问了两个使臣:“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水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里活着。”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有一次,庄子到楚国去,路上见到一个髑髅,他枕着髑髅睡觉,髑髅给他托梦说:“死了,就没有君主在上面, 没有臣子在下面,也没有四季变化的事,能从容自在地与天地共久,即使南面而王的快乐,也不能超过这了。”庄子不仅向往自由,还十分不满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髑髅之言说明了此点。 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这个故事我觉得表明了庄子的生死观,他认为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如同春夏秋冬。 庄周梦蝶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然,十分轻松惬意。这时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一会儿醒来,对自己还是庄周十分惊奇疑惑。认真想一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
这个故事一般称作“庄周梦蝶”。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的。庄子却以为不然。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庄周看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现象,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
简单的一个故事,即表现了一种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又把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庄周与蝴蝶的关系揭示出来。形而下的一切,尽管千变万化,都只是道的物化而已。庄周也罢,蝴蝶也罢,本质上都只是虚无的道,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这叫“齐物”。庄子思想庄子思想庄子思想1、主张“天道无为”的思想2、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3、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七篇,外十五篇,杂十一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子的门徒所著。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叶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语言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书中的寓言很多。 寓言: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秋 水 《庄子》 重要词语:
⑴百川灌(于)河
⑵泾流之大
⑶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⑷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⑸东面而视注入黄河助词,的语气词,表
停顿,不译认为…是…名词作状语,朝东、向东 ⑹不见水端
⑺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⑻野语有之曰
⑼以为莫己若者
⑽我之谓也
⑾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尽头才 掉转
面部代词,这样没有谁/比得上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况且、再说
曾经听过
见闻、学识 ⑿轻伯夷之义者
⒀始吾弗信
⒁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⒃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义气、道义开始穷尽,尽头危险长久
耻笑 1、至于北海 (到了/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2、百川灌河 (特指黄河/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二、古今异义(古/今)3、于是焉河泊始旋其面目(脸/脸的形状,相貌)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一、通假字
1、不辩牛马(辩=辨,辨别)
2、泾流之大(泾=径,直流的水波)5、秋水时至(时令、季节/时间、时候)1、秋水时至2、顺流而东行

3、东面而视4、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名词作状语,按时。名词作状语,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名词用作动词,面对。形的意动用法,以……为少,小看
形的意动用法,以……为轻,轻视三、词类活用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形容词作名词,美景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以为莫己若
3、我之谓也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四、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
(被动句)(固定句 不是…那就…)
(固定句 认为…是…)
(判断句、倒装句)五、一词多义一、若:1、望洋向若而叹曰
2、以为莫若己者
二、闻:1、闻道百
2、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三、之:1、野语有之
2、我之谓也
3、仲尼之闻
四、于: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五、始:1、于是焉河伯始旋见面目
2、始吾弗信1、名词,海神名
2、动词,比得上1、动词,听到
2、名词,学识1、代词,这样
2、助词,宾语前置标志,无意
3、助词,的1、介词,在
2、介词,被1、副词,才
2、名词,开始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3、河伯为何自认会“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洋洋自得,欣然自喜?不辩牛马,天下之美尽在己睹子之难穷,深感目光短浅不见水端,深感自己的渺小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齐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
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结构分析“不辩
牛马”对
比黄河
开阔“欣然
自喜”扬
抑骄傲
自满“美尽
在己”踌躇
满志“不见
水端”北海
壮阔“望洋
兴叹”自叹
不如“贻笑
大方”狂妄
盲目——自大——自叹 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思考 你认为这篇文章还可以挖掘哪些寓意? 提示:
1、人贵有自知之明
2、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
3、谦受益,满遭损
4、克服主观性防止片面性
5、自大源于无知
6、知耻近乎勇
7、有比较才有鉴别1、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巧用对比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成语辨析与运用贻笑大方:望洋,仰视的样子。兴叹,生发起感叹。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开扩了眼界,感到自己的渺小而惊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条件不充分而感到无可奈何。贻笑,被人讥笑。大方,大方之家,见多识广的人。被内行人所讥笑。望洋兴叹:课堂练习1、下列红色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水时至 时,季节这里用作状语,是“按季节”的意思
B、旋其面目 旋,掉转
C、野语有之曰 野语,粗俗的话
D、不见水端 端,尽头想一想C2、与“莫己若”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D、国人莫敢言想一想A课堂练习3、下列划横线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B、至于北海
C、东面而视
D、以为莫己若者D想一想课堂练习试翻译下列句子
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想一想课堂练习请欣赏图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这个形象的可爱之处。 德育目标 让学生明白个人的知识见解是很有限的,不能骄傲自满。
2学情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各科学业的修习,九年级学生已积累一些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更萌发探索世界的愿望。经典文本的魅力常常在于借助简明的语言形式表达丰富的内涵,教学中紧扣学生内在的思想和心理需求,立足文本,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通过联想拓展,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其与文本相交融,教师重视阅读唤起学生的原初体验,通过不同材料,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庄子,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及其后学者所著《 庄子》一书,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三十二篇。《 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熔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庄子散文善于运用寓言来进行说理,《秋水》篇是《庄子》的一个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秋水”作为篇文,中心是讨论人应该怎样去认识事物。本文虚构河伯与北海若这两个人物的对话,北海若代表庄子思想,河伯则代表庄子思想的对立面,通过两人对话展开说理,阐发庄子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强调认识事物的复杂性,用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说话,避免了呆板抽象说理的枯燥乏味,使哲理与形象结合起来,有化抽象艰涩为具体可感的效能。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秋水
多媒体[学习过程] 一、导入 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庄子究竟是什么让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庄子。 二、走进庄子 (板书:秋水  庄子) 问: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把前面板书的“庄子”两字上加上书名号) 《庄子》一书: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然“道”是贯穿于他的始终的。在天地生成之前,有一个混混沌沌的东西,它生成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所谓的“道”。 所谓“大象无形”,道能够生成万物,所以它本身没有任何规定性。也就是说,无生成了有,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不仅有和无是这样的,一切都是既相对又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世间万物就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差别,就像《庄子》一书中说他梦见蝴蝶,他问究竟是我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呢?既然快乐和痛苦都是一样的,才有了庄子的妻子死了以后,庄子鼓盆而歌。既然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回事,那么何必再去斤斤计较呢?所以庄子认为政治上应该“无为而治”,生活上应该“安时而处顺”。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 为了把它的“道”说清楚,他在文章中用了很多小故事来让人们明白他要讲的故事,如上面讲的庄周化蝶、鼓盆而歌,这也是《庄子》一书的特色所在。 三、听动画范读,正音以后,齐读。 径(jìng) 涘(sì) 殆(dài) 四、基础知识预习检查 分组检查—— 1、重要实词 百川:众多。 泾流:直流的水波。泾:同“径”,直。 两涘:两岸。 旋:掉转。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 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说的道理很多。 闻少仲尼之闻:听说 子之难穷:穷尽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2、活用词语
百川灌河 古:黄河  今:河流 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 古:到 今:表示另起话题 于是焉 古:在这时 今:连词,表结果 不辩牛马。 同“辨”,分辨 通假字 泾流之大, 同“径”,直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活用词语 少仲尼之闻 形容词作动词,小看 轻伯夷之义者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顺流而东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本项考察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将词义之间的切换时间设定为10秒,那么学生抢答,看是学生抢答快还是计算机答案出现的快。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够提前40秒。 4、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见,被。 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 5、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五、课文分析 问题一: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答: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问题二: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答: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问题三:既然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答: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题四:河伯叹什么?在河伯的感叹中体会河伯这一个形象。 答: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本文中河伯这个形象还是非常可爱的。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转脸,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这种很快认识自己错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要想到,毕竟他是一条大河的神仙啊。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继而进一步论述,在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大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看到自己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上肯定存在的。 问题五:那么本文通过河伯经历的一件事,这个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答: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 问题六:“秋水”这个题目只是取课文的前两个字,那么根据你的理解,给本文换个题目。 五、拓展延伸。 1、本专题的名称是“寻觅文学津梁”,在寻找通往中国古典文学的路上,我们走得很辛苦,古典文学的熏陶要从儿童抓起。那么请你根据本篇文言文,请你为中国儿童设计一个动画片。 设计完之后,展示样板动画片,素材来源于《中华成语画廊》。 2、那么在我们古典文学中,有哪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六、小结 庄子的寓言博大精深,人人都可能从不同的视角读出不同的意味。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
[板书设计] 秋  水 《庄子》 欣然自喜     自大
望洋兴叹     自叹
贻笑大方     自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