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愚公移山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21.*愚公移山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5 15:4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教学目标
知识要求:疏通文意,读懂课文;认识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能力要求: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情感和态度:学习愚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奋斗的精神,让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面临困难和挫折永不放弃!
2重点难点
疏通文意,读懂课文;认识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它选自古代典籍《列子》,相信在座的不少同学早就熟悉这个故事,俗话说,吃菜要吃原汁原味,读文学作品也是如此,要多读原著,下面我们就来共同走进这则寓言故事的原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品尝出独特的滋味。
活动2【测试】预习检测
为了检查大家预习课文的情况,首先老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尽量做到声音洪亮,节奏准确,语气适合人物的性格特点。
再请看屏幕,你会读这些重点字词吗?请同学们每个词语读两遍。
请同学们再看屏幕上的预习检测三,你能将这些节奏读准确吗?投影显示两个重要句子。先请两个同学读,再让学生齐读,将节奏读准确。
4.为了检测大家对文章内容熟悉的情况,老师出示几副图,大家看看顺序是否正确,如果有问题,应该如何排列才合乎原文意思。
活动3【讲授】讲读课文
1.看到这几副图,同学们一定想把这个故事生动具体完整的讲给别人听,可面对的是文言文,可能有些难度。不过,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我们将在读和思的过程中熟悉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以五副图为线索,解读课文。
以一副副图为单位,逐一解决,基本上遵循一下思路:
(1)分析第一副图
首先请同学们在文中找找这副图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关联?
学生回答。
请一个同学说说红色的字是什么意思?
学生齐读本段。
(2)分析第二副图
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二副图,先请同学们在文中找找与这副图相关的语句?
个别学生回答后再请同学们齐读这些句子
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和关联的语句。
请同学先说说这一小段中红色的字和句子的意思。
再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老师提问: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家里人都马上赞同吗?妻子为什么要提出疑问?妻子的疑问让愚公退却了吗?
(3)分析第三副图
先请同学找出与这一副图相关的语句是哪些?
并请同学们齐读相关语句。
指名回答红色的字和句子的意思。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一段每句话的意思。
老师提问:移山时有几个人参加?从这几副图来看愚公移山的任务艰巨吗?任务艰巨体现在哪些地方?
(4)分析第四副图
先请一个同学说说与这副图有关的语句是从哪儿到哪儿
请男女同学对读智叟和愚公的语句
首先同学们自己对照注解疏通句子的意思,有疑难的地方做好记号再举手问老师.
教师提请学生注意段落中红色的字词句。请学生说出每句话的意思。
教师提问:智叟和愚公面对移山观点一致吗?你觉得哪个人的观点正确,为什么?
(5)分析第五副图
先请同学找出与图片有关的句子。
请学生说说红色字词的意思。
教师提问:最后山是如何移走的?神仙为什么要帮助愚公移山?愚公如果没有神仙的相助山能移走吗?为什么?
3.总括愚公精神
同学们,愚公的故事之所以流传至今,之所以还被谱上曲广为传唱,是因为愚公的精神伟大,毛泽东也曾用这个故事教育过全党,千百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人受到愚公精神的鼓舞,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坚持不懈的奋斗,最终获得成功,那你能说说愚公身上到底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并出示课件显示愚公精神
同学们,就是靠着这伟大的愚公移山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够奋勇向前!就是靠着伟大的愚公移山精神,中华民族才不屈不饶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靠着伟大的愚公移山精神,英雄的儿女用鲜血铸就信仰,建设了我们伟大的新中国!就是靠着伟大的愚公移山精神,在新时代,我们勤劳的中国人民再创辉煌!同学们,这种愚公移山精神,是我们在座的每个人和我们的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同学们,最后让我们齐声来朗读一遍课文!让新时代愚公精神永驻心中!
活动4【活动】质疑探讨
1.启发谈话,读懂读通文意,分析理解愚公精神是我们学习本文的主要任务,但在文意的把握上常有不同的意见,读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新颖的见解?或者有什么特别的疑惑?老师这里想给一点时间让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从容组织,尝试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如果没有学生提出疑问,教师可以出示幻灯显示一个疑问,让学生探讨,并回答)
3.小结.
活动5【练习】课堂练习
1.方七百里
2.指通豫南
3.阳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如太行、王屋何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8.汝心之固
9.虽我之死
10.何苦而不平
(2)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箕畚:名词用作动词,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3)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臾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
(4)重要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何苦而不平?
帝感其诚。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5)一词多义
(四)品读,分析故事情节,赏析人物语言,概括人物形象。
(1)请你思考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山移走了有什么益处?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益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移山的任务艰巨吗?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了任务的艰巨
方七百里,高万仞(说明土石工程艰巨)
年且九十,遗男始龀,荷担者三夫(说明人少劳动力弱)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说明劳动工具落后)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遥远)
3.在如此艰巨的移山任务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他们分别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4.把智叟的话与愚公之妻的话比较,看看有哪些不同?学生分男女同学读

(2)小组讨论
1.愚公认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他是怎样驳斥智叟的?驳斥智叟的话念起来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先齐读愚公的语言。
2.故事结尾,两座山还是靠了神仙的相助才搬走的,有人说,愚公到底还是无能的人,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3.愚公真的“愚”,智叟真的“智”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4.作者为什么在这两个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有什么用意?
愚公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他有长远眼光,有坚强的毅力,思想坚定,有奉献精神。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他自以为是,傲慢、武断,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
用意:作者反用其意,是带有明显讽刺意味的。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智叟的“智”
反衬愚公的“愚”,加重了对比色调,并增加了讽刺的色彩。
5.请你概括愚公身上到底具有哪些精神?
 大智大勇
不惧怕困难
有雄心壮志
有实干精神
能持之以恒
6.这是在当今的河南济源一个叫愚公村的地方树立着的愚公移山的雕像,旁边有毛泽东的名字,因为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用这个寓言故事教育全党学习愚公的精神,要求全党全中国人民大众一起奋斗,夺取革命的胜利!愚公精神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这种精神在日新月异发展的新社会,对于我们现代人是否还有用呢?
愚公身上有什么东西是我们现代人值得学习的?联系你自己谈谈看,请组织好你的观点并准备发言。
五.延伸拓展,布置作业
(1).有人说:“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愚,为什么还要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道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你对此是怎样看的?
这种观点看起来似乎是“实事求是”的,其实不然。
这篇寓言所要说明的是人力可以战胜自然的道理,说愚公不愚,就是因为愚公懂得这个道理,并决心将它付诸实践,不怕困难,挖山不止。如果绕山开道或干脆搬家,岂不是屈服于自然、甘心做自然的奴隶么?这种观点所反映的是某些人害怕困难的心理,是不足取的。我们也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2).“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3).让新时代愚公精神永驻心中
古人愚公能移山,
     气壮山河美名传。
     少年皆做新愚公,
     宏伟大业早实现
(4).布置作业
1.诵读全文。
2.现代交往中常推崇逆向思维,如果你是智叟你将怎样使别人拥护你的话?试以智叟的角度为他辩护。
3.依据所学的物理,化学知识为愚公设计几条简易的移山方案。
4.请根据课文完成下列填空
《愚公移山》讲述的故事是:“”的愚公带领他子孙和“”的孤儿,坦然面对河曲智叟的和,在的帮助下,把原来位于“”的太行王屋二山,搬到了
和,从而实现“,”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