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依据
《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寓言故事,选自战国时代的道家《列子·汤问》,它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篇幅短小,特别是经毛泽东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闭幕词中引用这个寓言故事后,“愚公移山”的成语更是脍炙人口,为国人所喜用。
《愚公移山》寓言最值得品的是愚公这一艺术形象。太行、王屋既高又大,而愚公仅以全家的力量来移山,这在一般人看来,已经是“愚蠢”的了。运土石,地点是“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路程如此遥远,而帮助他们来移山的又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往返一次需时一年,这又进一步显示了愚公之“愚”。但所有这些,仅仅是事物的表象。及至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说出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他的形象霎时变得高大起来──原来他的见解远远超出一般人之上,他是“大智若愚”的!这种随着情节的发展由表及里地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新课标指出,阅读要“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课文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本文是寓言,它是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教授此文时,更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重点要帮助学生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从而得到人生的启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战胜生活中出现的一切困难。寓言给我们提供了自由驰骋的想像空间,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对学生进行想像思维、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评价”,这些都是指导本文教学的依据。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a.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或其他生物,寓深奥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中。好的寓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人们中流传的好寓言,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明确寓言特点及作用。b.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年将九十的愚公决心移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并非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二是他对移山的坚强信心来自他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文章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的幻想方式,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去发现,去得到人生的启迪。
2.过程与方法:古文阅读教学应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尝试和练习辨析词的古今意义的差别,学习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反复朗读、记诵,逐步积累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的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自由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寓言故事浅显易懂,情节吸引人,中心人物是愚公,中心事件是移山。在文中对愚公的移山壮举早有争论,最反对的人物是智叟,智叟认为愚公移山是一件极为愚蠢的行为。文中的智叟是以自作聪明、目光短浅的艺术形象出现的,而愚公却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也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用今天的眼光看,愚公的行为到底愚不愚蠢,教学中以此为切入口,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教学方法
1.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多样化朗读,在朗读中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初中九年级学生通过两年多的文言文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和学古文的方法。古文阅读教学,重视语感的培养,这又得借朗读去实现。本文内容大家较熟悉,语感的培养更要借助读去实现,去读出节奏,读出句式,读出感情,读出思想。可以自读、听读、互读、分组读、齐读、有重点地跳读等,也可以唱读,抑扬顿挫地读,摇头晃脑地读,情感复现地读,这样反复朗读,古文的美感会凸现,古文知识也会逐步积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3.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不管是白话文还是文言文的阅读教学,都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获得自己的阅读快乐。文言文阅读教学两方面问题是重点:一是要努力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掌握文言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义,始终是文言阅读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克服这些语言上的障碍;二是要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这更要求学生去合作探究完成。
4.激发学生的挑战欲、征服欲,围绕中心展开辩论,鼓励创新。
本文故事情节吸引人,最感人的是愚公移山。用今天的眼光看,愚公的行为到底愚不愚蠢,就此引导和鼓励学生展开辩论,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有条理,不偏离话题,发表意见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围绕中心说话的能力。
5.介入生活体验,启发思考和感悟,进行艺术再创造。
在前面辩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自己的观点,深入思考和感悟,写出阅读札记,可以是小议论文,也可以是读后感,还可以介入生活体验,运用联想和想像,来进行艺术再创造写作训练。
4教学设想
1、激发兴趣,音乐导入。
彩屏显示,播放MTV背景音乐──《愚公移山》的歌曲,勾起学生对这个早已经熟悉的故事的回忆,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合作讨论,教师点拨,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感情;交流分析解释难词、难句,积累文言虚词,为学生思维的拓展打基础。
3、走进课文,整体感知。
捕捉文言语句中包含的信息和思想,为后面的辩论作准备。
4、自由辩论,激活思维。
用现代眼光看,愚公的行为愚不愚?通过辩论,识别愚蠢的“愚”和愚公移山的“愚”的区别,明确我们该选择的是哪种“愚”。
5、发挥想像,艺术再造。
这一个步骤是将学生的热情一直延伸到课外。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提高。创造性阅读,有创意的表达,也是对学生写作兴趣的一种培养和指导。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有价值的课堂是应该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引向课外,在广阔的天地里去观察、体验生活,去记下自己的感悟。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发兴趣,音乐导入
(课前一分钟时彩屏显示,播放MTV背景音乐──《愚公移山》歌曲,营造课堂学习氛围。听完歌曲之后,教师导入新课: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源于古老神话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改编的歌曲,那位愚公是怎样搬走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的呢?请同学们把目光转向课文。
(彩屏显示课题:愚公移山。一个热火朝天的挖山画面为背景)
活动2【讲授】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师:请同学们结合注解自由朗读课文,把读不准的字,读不懂的句子勾画出来,等会儿大家一起解答。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师:本文语言较简单,长句也不多,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共同听他的朗读,看有没有还需改正的地方。(指名学生朗读完课文)
师:大家再次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要求字音准确,读出语气,注意停顿。(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现在分四人学习小组,对照注解,疏通文意,不必字字落实,重整体感知,掌握故事大意即可,把课文的故事情节理一下,有难理解的字词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学生分四人小组活动)
活动3【讲授】走进课文,整体感知。
师:这篇课文的主要情节是什么?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
(学生口答:这篇古代寓言故事的情节是讲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挡住了愚公家的出路,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的支持,并立即行动,后来有一个叫智叟的老头反对他移山,还讲了很多不利于愚公移山的理由,愚公驳斥了智叟的错误观点,最后山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师: 结合我们以前学过的寓言,哪位同学说说寓言的特点?
(学生口答:它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或其他生物,把深奥的道理寓于简短的故事中,给人启发和教育作用。)
老师:各学习小组派出代表提出小组活动时发现的问题。
1我提一个问题,文中出现了三个“曾”,意思不清楚。
2、两个“曾不能……”的“曾”可以做“乃”讲,“曾不若……”的“曾”可以做“竟然”讲,他们的读音也不一样,后面一个读céng,前面两个读zēng。
3、“平险”是什么意思?
4、“河阳”“汉阴”是什么意思?
师:看来大家提的问题很有价值,哪位同学可以解决?(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出示讨论题,引导学生小组讨论: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结果怎样?用原文回答。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师:移山有哪些困难?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山又高又大;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且老的老、小的小;“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
3“移山”是很困难的事,他们的劳动是紧张而又艰苦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显示愚公移山决心之大。
4愚公认为山一定可以移走的理由有哪些?
-----山不加增;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教师引导:在艰巨的任务面前,最能显示出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人物表”里的这些人,在“移山”这个巨大的困难面前各自表现了怎样的精神面貌。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有怎样的不同?(两人小组讨论)
学生交流:从文中内容可以看出,妻子是支持移山的,对愚公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忧,而智叟对愚公的态度是轻视和嘲笑的。
师:请一女一男两位同学分别有感情地朗读出愚公妻子和智叟对待愚公移山态度的句子,大家要对朗读作评价。
师: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学生口答:“遗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
(老师补充:从表达上看,还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也与智叟形成对比。)
师:我们来分角色朗读第二、三段,一人扮愚公,一人扮愚公妻,一人扮智叟,一人读叙述文字,“杂曰”由全班齐读。要求把握好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特别是“甚矣,汝之不惠”一句,这个倒装句,要重读,读出很严厉的责备语气来。(学生分角色朗读)
师:这个故事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学生口答,教师补充: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解决了人和自然的矛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这也正好体现了寓言的特点。)
师:愚公移山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
(学生口答:克服困难的精神,要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师:本文的寓意是什么?(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师:学了此文后,有什么感受呢?如果把中考看成是一座挡在我们面前的大山,那么你准备怎样翻过这座大山呢? (学生畅所欲言)
活动4【活动】自由辩论,激活思维
师:用今天的眼光看,愚公的行为到底愚不愚?大家来展开自由辩论,要求要围绕观点说话,理由要充分,先稍作思考。
(彩屏显示:辩题──愚公愚否?)
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活动5【练习】发挥想像,艺术再造
师:《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是把奇特的钥匙,它打开了我们的智慧之门,给了我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也启迪了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大胆拿起我们手中的笔,课后去写下我们的感受或者进行艺术再造。
(再放“愚公移山”音乐,结束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