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愚公移山 课件+教案 (5)

文档属性

名称 21.*愚公移山 课件+教案 (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5 21:17:20

文档简介

1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学习愚公精神。
2重点难点
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含义。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自主预习
1、 给加点字注音
万仞( )惩山北之塞( ) 迂( ) 荷( )担者 箕( )畚( )
亡( )以应 一厝( )朔东 始龀( )无穷匮( )也 孀( )妻
2、《愚公移山》节选自----------------,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文章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列子,名寇,又名列御寇,战国前期道家的代表人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
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思考:课文一共写了几个人?愚公多大年纪了?智叟和遗男呢?请找到依据。
活动2【活动】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解决疑难:(疏通文意)
1、学生标画出预习中不理解的词、句。
2、重点词句的疏通。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四、课堂小结,把握内容:
请把几幅图画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段。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
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活动3【练习】拓展思考
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请谈一谈你的见解?
活动4【活动】课堂小结
1、内容上:愚公移山的决心和行动,说明他很聪明,正是他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天神害怕,天帝感动,移去了两座大山,面前出现了一条通衢大道。而河曲智叟自以为聪明,不干实事,实际上他才是真正的愚。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宝贵的精神财富。
4、 写法上:对比、衬托写法
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课件38张PPT。1《列子》愚 公 移 山
听起来是奇闻
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
凭着是一身肝胆
想起来不是奇闻
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孙喔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啊开路更难
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寓言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列子》
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太行王屋二山,方(方圆,指面积 )七百里,高万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山南,水北)之北。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700里,高万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愚公者,年且(将要)九十,面山而居。惩(苦于)山北之塞(阻塞),出入之迂(曲折,绕远)也。 北山脚下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苦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聚室而谋(谋划,商量)曰:“吾与汝(你们)毕力平险,指(直)通豫南,达于汉阴(山北水南),可乎?”杂然(纷纷)相许(赞同)。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其妻献(提出)疑曰:“以(凭借)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哪里)置(安放)土石?”杂曰:“投诸(兼词,之于)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儿放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凿)石垦壤,箕畚(簸箕和箩筐,这里是用簸箕和箩筐装土石的意思)运于渤海之尾。于是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 邻人京城(复姓)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换牙),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同返)焉。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到换牙的年龄(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同慧,聪明)。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毁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息(长叹)曰:“汝心之固(顽固),固不可彻(通,这里指思想改变),曾不若孀妻弱子。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虽(即使)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无”,没有 )以应。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 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停止)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通“措”,放置)朔东,一厝雍南。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山北水南),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第四段:故事的结尾,,写愚公愿望实现。用神话结尾突出了愚公精神的惊天地、泣鬼神。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为什么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
6、山最终移掉了吗?
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思考?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 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讨论并归纳: (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第二课时
根据图片提示复述课文????二山雄立图在家庭会议上? 毕力平险图??愚公智叟辩难图? 神灵移山图?
辩论台智叟愚公辩题:愚公、智叟到底谁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论台 志向远大 不畏困难
坚持不懈 目光短浅
知难而退
自以为是愚公不愚 智叟不智智叟愚公——如果没有神仙的帮忙,结果会怎样??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其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抱负,是以幻想方
式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和迷信有本质的不同。对比和衬托手法二山高峻对比对比遗男热情帮助智叟顽固不化对比山神惊惧 天帝感动衬托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人少力微 工具简陋智叟:
目光短浅
安于现状
自作聪明愚公:
胸怀大志
远见卓识
坚持不懈中心思想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愚公村生活剪影创新想象参


目:老愚公的故事
智叟新传创编故事片断参考题目:
(1)运石途中
(2)智叟被抢白之后
(3)山神告状
(4)移山之后歌曲欣赏请体会:
《愚公移山》歌曲的感人魅力 !想一想,在这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结束语古人愚公能移山,
气壮山河美名传。
少年皆做新愚公,
宏伟大业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