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与传统文化
微点1 源远流长——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
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勃兴与奠基 远古 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春秋战国 (1)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3)“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形成与繁盛 汉朝 董仲舒创立新儒学;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魏晋 玄学盛行
唐朝 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
宋代 三教合一,形成理学,以朱熹为代表
传承与转折 明清 (1)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2)康雍乾时期,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人生观 以人为本 周公:“敬天保民”的思想、礼乐制度;孔子:“仁者爱人”
政治观 民本思想 管子: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孟子:“仁政”
自然观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老子:“道”;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国家观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价值观 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周公:“明德”“敬德”;孔子:“为政以德”;墨子:“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子:“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生活观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处世观 和而不同 太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孟子:“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
(1)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2)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宽阔。
(3)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4)凝聚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性。
(5)连续性: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微点2 民本崇德——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趋时更新
时期 发展历程
春秋战国 创立和发展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孔子学说
西汉 改造和独尊 (1)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建议,至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宋明 转型与成熟 (1)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儒学体系 (2)二程、朱熹提出“天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体系 (3)陆九渊、王阳明主张“心”就是“理”,提出“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
明清之际 批判与继承 (1)李贽反对以孔子和儒家经典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 (2)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本”的主张 (3)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 (4)王夫之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
微点3 繁荣自信——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中国古代的科技
(1)特点:服务于农耕经济的实用科技,缺乏理论分析。
(2)发展
2.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
(1)推动力
①科举制度 选官制度直接推动了文学的发展,促进艺术更加追求意境。
②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壮大了市民阶层,推动文学艺术向世俗化方向发展。
③科技发展 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为文学艺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