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设计
1.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在做中学”的观点。
2.《语文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教学目标
知道相关文学常识,反复诵读课文。
自学和积累文中重点词句。
理解本文的寓意,认识讳疾忌医的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意义。
3学情分析
《扁鹊见蔡桓公》是一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寓言故事。通过叙述扁鹊为蔡桓公“四诊病”而蔡桓公却“四忌医”的情节,着重塑造了扁鹊这个古代神医的形象,在轻松的叙述中渗透了生活哲理。初三学生学习文言文,已具备了必要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分析方法,培养了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此外,学生性格活跃,表现欲强,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文言讲析方法,势必会磨灭他们学习的兴趣,无法收到教学实效。所以根据学生特点,我采取了“五环节”语文学习活动设计,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合作探究,去相互质疑,相互解惑。
4重点难点
自学和积累文中重点词句。
理解本文的寓意,认识讳疾忌医的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意义。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一)单元导入:同学们,战国是一个战乱纷飞的时代,更是一个百家争鸣的年代。诸子散文中流淌出来的宝贵思想浸润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本单元中的《秋水》告诫我们不要骄傲自大,《愚公移山》希望我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这些寓言折射出来的道理耐人寻味。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穿越时空,到硝烟弥漫的战国看一出经典喜剧《扁鹊见蔡桓公》。(板书课题)
(三)学习目标:(请大家齐读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以便能够有的放矢)
知道相关文学常识,反复诵读课文。
自学和积累文中重点词句。
理解本文的寓意,认识讳疾忌医的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意义。
活动2【活动】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一)作家作品导航(学生介绍,师补充)
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者。其散文长于推论事理,词锋犀利,剖析入微,善用寓言说明问题。与孟子、庄子和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
(二)朗读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有疑问的做标注。)
▲师言:“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眼到、口到、心到”。下面请同学们大声地把这篇课文朗读一遍,边读边勾划生字词,并在停顿不准的地方做上记号。
▲同学们,愿意听老师给大家读一遍课文吗?教师范读
2、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把易错音标注在书上。)
蔡桓公立有间腠理不应还走汤熨
火齐骨髓
▲读毕,师问学生:你们觉得老师读得好不好?为什么?(引导学生意识到朗读应有感情,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那你们想不想像老师这样美美地朗读课文呢?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不错,个个都胸有成竹。老师这里有一个建议:我们来一场分角色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3、分角色朗读课文(根据人物身份地位和事件,注意语气语调。)
(1)小组读。(2)小组展示读。(3)全班读。
▲(读得真不错!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三)合作探究
▲下面请四五人为一小组,请同学们结合自我预习情况,在小组内探讨以下问题,并将有争议的问题或感到困惑的问题提交全班合作探究。
1、再读课文,要求:(1)疏通文意。(注:翻译五字法:换、留、删、调、补)(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3)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
2、(1)说说本文是按什么线索来推动故事的情节的?这个线索又把故事分为了几个场景?你能否与同学们一起合作用表演的形式再现当时的场景呢?(2)桓侯之死谁之过 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谈谈你的看法。
3、(1)假设一下:临死前,桓侯预知自己离死亡已为期不远,于是他写了一封遗书给他的子孙,他会留下怎样的遗言呢?(文字不必过长,三四十字即可)(2)由“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你联想到生活中哪些事、哪些富有同样哲理的话语呢?
活动3【活动】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一)(找出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
1、通假字
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
汤熨之所及也“汤”通“烫”,用热水焐
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药剂
2、词性活用
汤熨之所及也(用热水焐,用药物热敷)
针石之所及也(用石针)
火齐之所及也(用火齐汤)
3、特殊句式
判断句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倒装句臣是以无请也。
省略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二)表演剧本、体会形象
1、一代神医扁鹊与蔡桓公的对话不足百字,然而人物的情态、心理却跃然纸上。你能想象当时的场景吗?联系课文内容,你能揣摩人物的心理吗?你能否与同学们一起合作用表演的形式再现当时的场景呢?请同学们选取其中的一个场景,选择默契的伙伴,一起用表演的形式再现当时的场景吧!
2、欣赏完了课本剧,使我们更透彻地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下面老师有个问题要问大家:故事的结局是桓侯死了,那么是谁断送了桓侯的性命呢 也就是说:桓侯之死谁之过 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谈谈你的看法,不求观点一致,但求自圆其说。请同学发言。(教情估计:此时教师可激趣设疑:扁鹊为什么要离开蔡国,而逃到秦国去?他算不算得上是一个好医生?这样就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人物的形象了。)
(三)、探究寓意,获得启示
1、剧中结尾写道:“桓侯遂死”。让我们来假设一下:临死前,桓侯预知自己离死亡已为期不远,于是他写了一封遗书给他的子孙,他会留下怎样的遗言呢?(文字不必过长,三四十字即可)请部分学生朗读蔡桓公的遗书。
2、由“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你联想到生活中哪些事、哪些富有同样哲理的话语呢?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从小偷针,长大偷金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我们身边有没有虚心听取别人意见、正视自己缺点的人呢?
▲小结:课文中的桓侯掩饰的是自己的病,而我们很多同学掩饰的是自己的缺点、错误,古今一理。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是很正常的,问题是我们怎样对待这些缺点、错误。我们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这样我们就会在学习中不断成熟,在老师、家长、朋友的帮助下健康成长。大家说是吗
活动4【练习】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一)改正下列错误的翻译:
1.扁鹊远远看了桓侯一眼还走了。
2.桓侯故意派人去问他。
3.医生总喜欢治疗没病的人,认为是自己的功劳。
4.病到骨髓里,那是司命可以治,医生是没有办法了。
(二)读下列《韩非子》中的故事,想一想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道理:只注重形式,忽视内容,会适得其反)
活动5【导入】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同学们,这篇课文以寥寥几笔就形神兼备的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固执自负讳疾忌医的蔡桓公形象,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才能完善自我!让这警钟长鸣!
附:板书
要虚心听取意见,勿“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勿任其发展。(蔡桓公书)
活动6【作业】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审美底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的重要功能是现代文教学所不能代替的。
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总是以教师串讲为主,以学生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为主,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枯燥。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是作为知识的探索者,而是被动的接受者,时间长了,逐渐丧失了学习古文化的兴趣,生动鲜活的文言文变成了呆板生涩的文字材料。
为了打破传统文言文的教学模式,贯彻课程标准新理念,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采用了“主体参与式”活动设计,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只作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活动中的伙伴,学生才是主动的学习参与者,是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解决者,是创造过程及创造乐趣的享受者,是发展的主体因素。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我以小组教学为主,小组成员分配上兼顾好,中,差三类学生,教育面向了全体学生,从客观上实现了教育公平,既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又保证了学生的整体提高。在教学方法上,以讨论,表演,展示,竞赛等便于学生自主参与,协同工作的活动为主要方法,符合学生年龄及认知特点,极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造意识。
为了避免活动教学沦于“热闹”的表象,在每一个环节中精心设计了要求及论题,教师随时注意点拨评价,引导学生积累知识点,将学生思维引向纵深处,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生活体验的基础上,个性化的解读文本。
当然,回顾本课设计,也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如:活动环节是否过于繁琐?能否加以整合?时间分配上是否合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多更好地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这都是值得反思和改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