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
微点1 “家国同构”——先秦国家治理体系的设计
1.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的内涵及关系
(1)权利分配: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2)权力继承:宗法制—家族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3)权力认同: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4)宗法制是内核,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
2.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微点2 集权于上——古代中国中枢管理体系的嬗变
1.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手段
2.制约皇权的主要力量
(1)朝议(廷议)制度:指国家遇到重要事务,由皇帝或皇帝责成中枢首脑召集相关官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皇帝决断的制度。在保障决策的合理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地主阶级内部最高层次的民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权力。
(2)官僚制度:秦朝时期确立,官员有法律制度作为办事依据,有制度赋予的权力,朝议制、三省六部制等;官僚制度制约皇权,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和抑制暴政,有利于巩固统治。
(3)重史传统:青史留名为自己寻找高尚的历史定位,是帝王们极为重视的。重史传统可以借鉴历史的力量以及前代帝王尤其是有作为的帝王对同类事务的处理办法,来表达观点,制约帝王或影响朝廷决策。
(4)儒学对皇权的制约:儒家的“德治”“仁政”从道德层面制约皇权;“孝顺伦理”从价值观层面制约皇权;“天人感应”和“天理”的主张则从敬畏层面制约皇权。
微点3 轻重相济——古代中国的地方治理机制
1.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迁
2.古代中央掌控地方治理的主要方式
(1)纵向收权:对地方进行分级管理,层层控制;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2)横向分权:分割地方权力,相互制约。
(3)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对地方主要长官规定任期年限并须籍贯回避。
(4)采用犬牙交错的地方行政区划原则。
3.古代地方治理的特点
4.古代地方治理的影响
(1)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稳定地方的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2)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3)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发挥自身的能动性。
微点4 选贤任能——古代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古代官员考核的举措
秦汉 上计制 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由郡国汇总,上报中央,称为“上计”。御史参与审核,防止造假。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大都流于形式
隋唐 吏部考核 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汇报工作。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分为九等
宋朝 “磨勘” 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察地方官
明朝 考满和考察 官员任职满3年称“初考”,满6年称“再考”,满9年称“通考”。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
清朝 京察和大计 三年一次,分别考察京官与外省文官
2.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1)监察出于皇权、维护皇权,位卑权重。为了保证监察的有效性,赋予监察官员位卑权重的监察地位,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显著特点之一。
(2)单线垂直,监察机构自成系统。从中央(皇帝)到地方的各级监察机构形成单线垂直的相对独立体系。这种以皇权为中心的监察体制确保了监察权力的独立运作,监察机构的上下一体,监察官员行使权力的高效。
(3)重视监察官员的选任和素质。要求监察官员既有刚正不阿的品质,又有丰富的为官经验和较高的文化素质,并根据政绩对监察官员进行考核。
(4)监察制度以小制大,以内制外。监察官员品级不高,但可“风闻奏事”,凡属国家政事,无论大小均可监察,在执行监察时可不受任何机构、官员的约束,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