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及寓意。
2、提高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认识讳疾忌医的严重危害,理解防微杜渐的重要意义。
2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重点字词、准确翻译句子。
难点:理解文章所阐述的深刻道理及其现实意义。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生病了,父母会怎样做?……大家说得不错,有病求医是基本的生活常识,可是就有人明知自己有病,也有条件医治,却因拒绝接受治疗最后死去。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学习《扁鹊见蔡桓公》。(板书“扁鹊见蔡桓公” )
活动2【活动】检查预习
1、请学生介绍韩非、《韩非子》和扁鹊,其他同学简要评价。
明确: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重要的思想家,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史记》中说他“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韩非子》,韩非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成。
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鄚(mò)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蔡桓公(huán)(2)立有间(jiān) (3)腠理(còu)
(4)不应(yìng) (5)汤熨(wèi) (6)骨髓(suǐ)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立有间(有间:一会儿。) (2)居十日(居:止,停。)
(3)故使人问之(故:于是。) (4)司命之所属(属:隶属,管辖。)
(5)臣是以无请也(请:询问。)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回转,掉转。
(2)火齐之所及也 齐:通“剂”,调配,调剂。
(3)汤熨之所及也 汤:通“烫”,用热水敷治。
活动3【活动】课文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读音、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组内同学互听并指正。
3、个人展示读课文,同学听后评论,教师适当点评。
活动4【活动】疏通文意
1、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小组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放到全班讨论解决。
2、全班交流,补充、完善小组学习的不足。
活动5【活动】课文研讨
1、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述事情的?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①时间先后顺序。
②本文讲述的是蔡桓公不听扁鹊劝告,讳疾忌医,最后不治身亡的故事。
2、梳理文章内容,根据情节发展填写一份“桓侯诊断记录”。(用原文填写)
扁鹊的诊断 治疗方法 桓侯的反应
立有间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汤熨之所及也 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针石之所及也 桓侯不应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 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火齐之所及也 桓侯又不应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桓侯故使人问之
桓侯结局: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3、“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从这句话来看桓侯这个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桓侯讳疾忌医、固执己见、盲目自信。
4、“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扁鹊“还走”是因为桓侯的病由轻而重,终至不可救药。(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5、“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索” “逃”体现了当时桓侯与扁鹊什么心理?
明确:“索”,桓侯病危,急于让扁鹊救命;扁鹊“逃”到秦国去是为了避免惨遭迫害,这体现了他的机警果断,也从侧面反映出蔡桓公为人的蛮横与残暴。
6、说说扁鹊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医术高超,尽职尽责,机警果断。
7、“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后来演化为一个成语是: 讳疾忌医 。 常用来比喻 掩饰自己的缺点错误,害怕批评而不愿改正 的行为。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应该 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和帮助 。
8、你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明确:①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
②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及时改正。
③要正视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④不可主观猜测,切勿拒绝忠告。
⑤见微而知著,小患易酿大祸,要及早提防。
⑥不可盲目自信,要多点听从他人劝告。
活动6【活动】教师总结
本文按时间先后顺序通过叙述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画这两个人物,表现了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中心意思。对待疾病如此,对待事物也应如此,凡事都要防微杜渐,为人更要善听别人的忠告,接受别人正确的批评和意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活动7【活动】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