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捕蛇者说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23.捕蛇者说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5 21:0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读课文,提升学生自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通过对比、衬托突出中心的写法。
3、揣摩蒋氏复杂的心理,正确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读课文,提升学生自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通过对比、衬托突出中心的写法。
【教学难点】:
揣摩蒋氏复杂的心理,正确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材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应完成的目标来看,第一、二课时应引导学生读懂原文,并通过反复诵读,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第三课时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做深入的探究。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捕 蛇 者 说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使学生能够顺畅朗读,正确理解字句的意思。
故事导入(ppt2)
同学们,在《礼记·檀弓下》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从泰山下经过,看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听着,不禁动了恻隐之心,派自己的学生子路前去询问,子路问:“你这样痛哭,一定是遇到了非常悲伤的事吧?”那妇女说:“是呀,从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而后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孔子听了子路的问话后,不禁问:“那她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繁重的赋税、苛刻的法令呀。”孔子于是对他的学生说:“你们这些年轻人要记住,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
听了这个故事,也许会有同学觉得难以想象。唐代的文学家柳宗元一开始也是不大相信这样的事,可是当他亲身经历了一件事后,他不但相信了,而且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的散文《捕蛇者说》。(板书课题、作者。)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他的这篇文章。
作者简介(ppt3—5)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被称为唐宋八大家。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著有《柳河东集》。
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柳宗元在柳州病逝。 柳宗元逝世后,遗骸运回长安,柳州人于是便在柳宗元灵枢停放处,葬下他衣冠作墓来怀念他。
引导朗读(ppt6)
同桌组成学习小组,一人读课文,一人指出他读音或停顿有误的地方。如有不同意见,可查阅工具书,仍然不能确定的做上记号,准备提问。
全班交流(ppt7—8)
学生提出未解决的问题,同学相互解决,教师可以适时点拨。
(注释以外学生易读错的字:
募有能捕之者(mù) 几死者数矣(jī)(shuò) 曩与吾祖居者(nǎng)
隳突乎南北(huī)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fú)
学生易读错停顿的句子:
永之人/争/奔走焉 而/相邻之生/日蹙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自主朗读(ppt9)
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要求朗读顺畅,停顿正确。
齐读课文(ppt10)
疏通文意(ppt11)
自译课文(ppt11)
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由一个学生对照注释串讲,其他学生随时提出认为不妥之处,借助工具书讨论解决问题,有争论的,做好记号,以便全班交流时提出。
学生质疑(ppt12)
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词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统一认识。
明确要求,分别请几位学生依次翻译课文,师生共同矫正、评点。(ppt13)
要求:(1)关键字词是否落实。
(2)与上下文是否连贯。
(3)表达时,口齿是否清楚。
(4)表达时,仪态是否自然。
四、归纳积累(ppt14—19)
指明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或用法:
吾组死于是(在)
苛政猛于虎也(比)
(2) 当其租入(他的)
专其利三世矣(这种,指捕蛇可以抵税这件事)
视其缶(那)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那,自己的)
(3) 貌若甚戚(好像)
更若役(你的)
(4)可以已大风(治愈)
则久已病矣(已经)
(5)余悲之(同情)
余闻而愈悲(悲痛)
(6)若毒之乎(怨恨,恨,憎恶)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毒害)
太医以王命聚之(代蛇)
(7)言之(代蒋氏的话)
余悲之(代蒋氏)
君将哀而生之乎(我,代蒋氏自己)
黑质而白章(表并列)
而相邻之生日蹙(表转折)
(8)然得而蜡之以为饵(表承接)
则弛然而卧(表修饰)
(9)余将告于莅事者(向)
积于今六十岁矣(到)
五、布置作业(ppt20)
课后反复熟读课文,将课文内容复述给同桌听。
学习对比、衬托的写法,领会文章的内涵,辩证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新课导入(ppt22)
检查作业,指名复述课文。(ppt22)
简介“说”: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大多是一事一议,往往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食物或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体相似。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ppt23)
研读课文(ppt24)
提问:本文作者是借什么事来表述他对问题的看法?(ppt24)
明确:本文作者借蒋氏捕蛇一事来表达自己对唐朝统治者向人民征收赋敛问题的看法。(学生的回答意思对即可。)
提问:这篇“说”在形式上表现为先叙后议,还是先议后叙,还是边叙边议呢?(ppt25)
明确:本“说”主要采用的是先叙后议的形式。
追问:文中哪些段落主要是叙?哪些段落主要是议?(学生浏览课文,自由讨论后回答。)再追问:第一段从表达方式看,仅仅只有记叙吗?(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独立思考后回答。)(ppt26)
明确:课文1—4段主要是叙,第5段主要是议;第1段写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医疗功效,用的是说明笔法,写“永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用的是记叙的笔法。
学生齐读第5段,讨论:这段议论性文字的核心是什么?哪句话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看法?(ppt27)
明确:“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一句是作者观点的集中体现,点明了全篇的主旨(板书加点的字)。
孔子说“苛政猛于虎也”(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呀!)作者心中开始还存有怀疑,然而当他看到蒋氏的遭遇后,却得出了惊人相似的结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那么,蒋氏的遭遇到底是怎样的呢?文中哪几段叙述出蒋氏的遭遇?(学生回答后追问:第3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ppt28)
明确:第2、4段;第3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学生齐读第2段,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中所反应出的蒋氏的遭遇。
明确:蒋氏一家三代从事捕蛇的差使,爷爷、父亲都死于毒蛇之口,蒋氏自己也是九死一生。(ppt29)
讨论:蒋氏的遭遇不可谓不悲惨,可是课文中为什么却说蒋氏是“专其利”呢 蒋氏他自己也认为这是“利”吗?追问:蒋氏认为捕蛇之“利”表现在哪些地方?(ppt30—32)
明确:蒋氏自己也认为这是“利”(与纳税比较而言)。
蒋氏认为捕蛇之利主要表现在:
自己是“以捕蛇独存”,相邻却因纳税“非死则徙”、“其室十无四五”;(2)自己因捕蛇“弛然而卧”,相邻却因纳税“虽鸡狗不得宁”;(3)自己因捕蛇“一岁之犯死者二”,相邻却因纳税“旦旦有是”;(4)自己因捕蛇而后死,相邻却因纳税而先死。(加点字板书)
提问:蒋氏的这段答话可以用第4段中哪一句话来概括?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怎样的写法?有什么作用?(ppt33—34)
明确:可以用“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一句来概括,这句话可以看作是蒋氏这段答话的纲。作者在这段话中将“役之利”与“赋之不幸”进行了对比衬托,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个中心。(板书加点字)
我们在朗读第4段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才符合蒋氏说话时的心理?(先让一个学生试读,引导学生进行评点后,再让这个同学或另一个同学朗读。)(ppt35)
明确:用“哀而不伤”的语气来读比较恰当。
小结:这篇文章通过蒋氏祖孙三代人宁可死于毒蛇之害而免于苛税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文中写蒋氏的自述,自始至终采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从各个时期、各个角度将捕蛇者的所谓“利”与相邻因赋税带来的不幸进行对比,两厢映衬,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从而有力地突出了全文的中心。(ppt)
拓展深化(ppt36—37)
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参考提示:课文最后一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点明了作者写作的动机。这个结句反映了作者把变革这一黑暗社会现实的希望寄托在“观人风者”——封建统治者的身上,幻想最高统治者能够体察民情,从而能革除弊端。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观点是作者思想局限性的表现。但是,作者在文中流露的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是真实的、深切的,也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板书设计(ppt38)
捕 蛇 者 说
柳宗元
役之“利” 赋之不幸
捕蛇独存 非死则徙 其室十无四五
弛然而卧 虽鸡狗不得宁
一岁之犯死者二 旦旦有事
后死 先死
对比 衬托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