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泊秦淮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5 21:12: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2学情分析
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来看,初中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历史的认识仍处在感性认识阶段,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强。因此,要通过各种情境资料和导学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活跃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并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形成较全面的历史观点。
3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难点: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泊秦淮》
1.导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一首托物咏史诗,里面包含着作者胸怀大志不被重用,其手法是以小见大。请问:作者是谁?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
(唐代)
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
(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公元828年(大和二年)进士。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
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揭露社会现实的黑暗。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以七言绝句著称。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分析:以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导入,进而把作者更深入的讲解出来,温故而知新)
活动2【讲授】《泊秦淮》解题
泊:停泊,靠岸。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
(江苏省南京市)
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泊秦淮:船停在秦淮河的旁边。
船停在这里,作者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又为什么写下了这首诗?
(分析:用问句的方式结束解题,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3【讲授】《泊秦淮》创作背景
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而统治者昏庸荒淫,不理朝政。
(分析:此环节以学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的中国历史,锻炼学生思考及各学科相联系的思维能力。)
活动4【讲授】课文解析
名句欣赏:
烟笼寒水月笼沙
1.这一句话描写的什么? 写景——夜景
2.夜景中写了什么景物? 烟、水、月、沙
3.诗的开头描写景色有什么作用?
通过对烟、水、月、沙
景物描写都可以表达出诗人的一种感受,在这里是一种朦胧悲凉之感。
4、“笼”是什么意思? 笼罩着谁?
笼罩,轻烟和月色笼罩着寒水和白沙。
5、“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
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
6、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
心的冷
7、请同学们相互探讨第一句话都写了什么?
写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岸沙。这是秦淮河美丽的夜景,着墨不多而风情毕现,意境非常淡雅。连用两个“笼”字,用字妥帖而有韵味。烟、寒水、月、沙,都是最能反映秦淮河风貌的特有景致。
夜泊秦淮近酒家
1、这句话主要写了什么?
点名“夜泊”,交待写诗的时间,地点,用“近酒家”三个字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问句引出后两句的内容)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
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2.“忧唱”就是 “还在唱”。
3、后庭花什么意思?
后庭花:《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后主陈叔宝(553--604)所作艳曲之一,其辞轻荡(男女之间的互相唱和),而其意甚哀,后多用以称亡国之音。
4.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
(不是)
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那么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
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分析:按照新课程的标准,利于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环节都是以设置启发式问题进行的,提出问题的里面穿插着学生个人进行思考,集体进行谈论思考,从而使学生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到起来,让学生都参与课程教学中。)
活动5【活动】《泊秦淮》讨论环节
探讨题:
1.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
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
答: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生活的人。
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2.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小组分别讨论问题,集体进行思考,互相发表看法,学生及时进行补充,能很好地锻炼出学生的集体意识,能认识到团结的力量是伟大的。)
活动6【练习】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进行讨论
同学们,这首诗我们分析完了,你们认为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不知”二字穿插在句子,在这里是用了去笔,“不知”二字,凸显出诗人的感慨之深。
一个“犹”字,蕴涵了丰富的情味,凸现出诗人的忧愤之切。在杜牧看来,晚唐政局已经危机四伏,达官贵人不以国事为重,仍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今日听亡国之音取乐,明日有可能自己就要上演亡国的悲剧,步入陈叔宝的后尘了。
(此过程让学生对本诗进行完全分析,看老师有什么没有讲到的知识点,让学生去发现,去总结,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同时,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体现出学生是教学主体的地位。)
活动7【作业】课堂作业,要求当场完成
根据本课所讲内容,总结本文中心思想,写到书本上。
本诗主题:
作者借古讽今,表面批评歌女,实则抨击了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让学生自己及时总结中心思想,能很好的考察学生总结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8【测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齐读并背诵全诗。
要求:读出忧伤、悲愤。
(古诗分析是其一,其二是能有感情的把作者当时写这首古诗的感情读出来是学习古诗必须掌握的。这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能力。)
活动9【讲授】本诗的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泊舟秦淮,见朦胧月色,听靡靡之音,由是诗人既吊古,又讽今;由南朝统治者的醉生梦死,联想到晚唐统治者的纸醉金迷。
主题: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活动10【作业】课外作文
回忆我们学过的诗歌,有哪些诗歌和本诗中心思想相类似?写出诗篇的题目、名句和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