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5 21:0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六十多岁时游览金华双龙洞时创作的一篇游记。当这篇文章进入写作策略单元,作为精读课文使用时,我们需要将它作为引导学生解码游记写作的“例子”。叶老的这篇游记条理清晰,依照游览顺序,对一路上的风光和孔隙以及内洞、外洞的景象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融入真实感受,让读者读来有如身临其境。
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初步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阶段的学生易受情感和艺术的熏陶,据此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理解感悟的境界。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浙、簇”等6个二类字,会写“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补充完整路线图,在对比中体会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
3.根据游览路线了解各处景物特点,领悟作者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找出关键词句,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补充完整路线图,在对比中体会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
教学难点
根据游览路线了解各处景物特点,领悟作者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识游记
1.谈话交流:同学们,咱们中国地大物博、风景秀美,你曾游览过哪些地方呢?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参考回答句式:我游览过___________,那里的_________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解题:如果把游览经历记录下来,你会采用什么方式?(预设:拍照、视频等)游览过程中,除了照片、视频,像叶老先生这样,用文字记录旅游经历,也可以作为留念。我们叫它叫作游记。(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全班齐读。
了解课题中的“记”的意思。如果你游汉滨的香溪洞,可以取名——记汉滨的香溪洞,游高新的桃花源,可以取名——记高新的桃花源。
二.依托学习活动,探寻写作密码
(一).学习活动一:我是预习小达人(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 检查字词:要想学习作者写好游记的方法,还得通过这篇游记的词语关。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你们预习课文的情况。
出示词语:
昏暗 移动 臀部 水源
观赏 登陆 杜鹃 挤压
2. 完成填空,了解作者游览的时间、地点。
( )月( )日,我在( ),游北山的( )。
(二).学习活动二:探究写作小妙招(走进文本,探究写法)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路上)—( )—( )—( )—( )—(出洞)
小结:同学们,写游览过的一个地方,我们可以像作者这样,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板书:按游览顺序写)这就是作者给我们的第一个写游记的小妙招。
2.体会作者连贯自然的表达效果
(1)为了把游览顺序写清楚,叶老用巧妙的方法来表达地点的转换,(出示电子课本,标红句子和位置)我们一起读一读。有位同学游览完双龙洞后,是这样来写地点的转换的。
出示段落一: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一路迎着溪流......那溪流就是从洞口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是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段落二:
我走在路上……
我来到洞口......
我先游览外洞......
接着,我乘船通过孔隙......
然后,我进入内洞......
最后,我出了洞......
(2).男女分组读,生对比句子,思考:这两种写法哪一种好?为什么?
(3).过渡:叶老先生随着游览顺序的变换,看到不同的景物,产生不同的感受,这样的写作方法我们叫做“移步换景”。 同学们,有一位作者也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游览了颐和园,写了一篇游记。
出示《颐和园》过渡作用的句子: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4)小结:在写清地点转换时,可以用这样的过渡句写清游览的顺序,使景物的转换更自然。(板书:过渡句)这是第二个写游记的小妙招。用这样的方法写游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衔接自然。
3.了解景物特点,领悟作者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1).引导学习描写洞口部分,教师范读,圈出洞口“宽”的特点。
小结学法:读——想——圈
(2).学法迁移:小组合作,学习描写外洞部分,找出外洞的特点。
(3).集体交流。
(4).重点学习描写“孔隙”的部分,体会孔隙狭小的特点。
①分组读,交流感受:孔隙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②集体交流,感受作者独特的写作方式:直观描写+真实感受
③对比阅读:把“贴”换成“挨、靠”可以吗?为什么?
④情境朗读,身临其境体会作者乘船时的真实感受。
(5)小结:在游览时,可以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并采用“直观描写+真实感受”的写法把它的特点写出来。(板书:直观描写+真实感受)
(三)、学习活动三:我是创作小达人(学以致用,尝试表达)
1.出示香溪洞天梯的图片,引导学生尝试创作。
2.完成学习单。
学习单内容如下:
沿着亭子往前走,就来到了陡峭的天梯。怎样陡的天梯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这样陡的天梯。终于登上了天梯的顶峰,向下望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集体交流,根据“直观描写+真实感受”的写法相机评价。
五、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收获了三个写好游记的小妙招。在今后写游记时,我们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用这样的方法写游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地点转换更自然。
六、布置作业 (任选一项完成)
1.请把你今天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家人。
2.观察课本第69页的植物园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按顺序说一说。
3.喜欢阅读的你,读一读《徐霞客游记》。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按游览顺序
宽 大 小 过渡句
直观描写 写重点景物
真实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