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学设计 (4)

文档属性

名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学设计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5 21:24: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读、思、品、说的能力,并感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苏东坡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词句的含义,背诵全词。
2、过程与方法:
本堂课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全词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苏轼乐观旷达的心境,正确看待人生的悲欢离合。
3重点难点
1、词人借月咏怀表达的人生感触。
2、作者现实人生态度的矛盾与所展示的旷达情怀之间的关系。
4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词不算陌生,对于诗词的积累有一定的基础,他们也很喜欢读诗词,但由于年龄及生活积累的局限,又使他们对于词的意境、内涵及如何鉴赏难于把握。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如何读词、鉴赏词,应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5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用优美的歌曲和与文意契合的图片给学生创设情境,使他们如身临其境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之中,强化了阅读的感受性和体验性。
2、自主、合作、探究法
以诵读感悟为总的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以合作探究为深化理解的手段,深入挖掘文本。
6教学过程
6.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舒缓的音乐让学生渐渐进入到创设的情境中。待上课之后,教师引导: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天上这轮皎洁的明月,不知触动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心,因此,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咏月的名篇佳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词——苏轼的《水调歌头》(大屏幕出示课题)。
活动2【讲授】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温故知新:(师生共同回顾“词”这种文体知识。)
词是由诗歌演变而来的一种韵文,在唐五代时称曲子词。曲指的是音乐,词指的是文辞,词与曲二者本来不分离,古人多以吟唱的方式读词。至宋代,词与曲分离开来,词成为一种独立的长短句的文体,但仍然可以配乐吟唱。词有词牌,即乐调。
2、介绍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进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3、诵读感知:
翻开唐诗宋词,吟咏月亮的名篇佳作比比皆是,但《水调歌头》却尤为著名,南宋胡仔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古人对这首词有那么高的评价,它究竟美在哪里呢?我们来听一遍。
(1)出示听读要求:
① 勾画出不熟悉或容易读错的字。
② 注意句子的停顿。
③ 初步感受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
(2)教师范读。(播放朗读音频。)
(3)指导学生积累生字词:(大屏幕出示)
阙:què 胜: shēng 转:zhuǎn
绮: qǐ 婵: chán
(4)全班齐读,做到读音准确。
(5)给学生3分钟的时间,背诵这首词,并检查背诵效果。
(6)古韵共品:
方法指导: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边品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头脑中浮现出来。另外,也要划分节奏,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如:明月 / 几时 / 有,把酒 / 问 / 青天。
不知 / 天上 / 宫阙,今夕 / 是 / 何年。
我欲 / 乘风 / 归去,又恐 / 琼楼 / 玉宇,高处 / 不胜寒。
起舞 / 弄 / 清影,何似 / 在 / 人间。
①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方法,为下阕划分节奏,并找出韵脚,然后试着小声地读一读。
② 指几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然后师生共同点评。
③ 按照以上方法,再读全词,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教师读词牌及序言,女生读上阕,男生读下阕。)
活动3【活动】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读懂文意:
(学生活动)
(1)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自己疏通词句大意。
(2)小组合作:
  ① 用“———”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并请教小组内其他同学。
  ② 各小组提出不能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释疑。
解读序言:
① 序言中透露出什么信息?
点拨: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缘由。
② 资料补充:
苏轼一生虽才比天高却仕途坎坷,因派系之争多次由朝廷重臣被贬为地方小官。这使得他拯救苍生,兼济天下的抱负得不到施展。41岁这年,被贬密州(今山东诸城)做知州,他和唯一的亲人,贬官在济南的弟弟苏辙(即子由)虽近在咫尺但仍然无法相见。苏轼兄弟年龄相差两岁,当年两人一起离家赴京应考,同中进士,感情很深。时值中秋团圆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想联翩,顿生感慨,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咏月词。
解读上、下阕词句: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了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点拨:
上阕:把酒问天
悬想天宇 月 (写景)
留恋人间 借景抒情
下阕:月照无眠 情景交融
对月怨问 人 (抒情)
月下祈祷
2、主旨探究: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
(4)“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说说还有无其他含义?
点拨:“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的楼阁,指月宫,指代朝廷。
“人间”,作地方官,呆在地方也能为国家出力。
此句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
(5)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
读下阕,思考回答:
词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
由怨月_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到感悟人生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最后又说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以共赏人间美景作结。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豁达 胸襟。
(6)归纳总结: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不为亲人离别和官场失意的愁苦所束缚的豁达胸襟。
(7)你还有哪些问题?(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师生共同探讨。)
3、品读赏析:
通过学习这首词,你最喜欢哪些语句?说说理由。(学生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点拨:如我喜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一句。这句话蕴涵了人生哲理,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是自然界的规律。同时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
活动4【活动】总结反思
苏轼这首词虽然包含人生哲学,然而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到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的说教。同时,词里虽然也有感情与理智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并没有脱离现实,也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的。这首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它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赞美所称赞的名作
活动5【活动】拓展延伸
1、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来。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把课前“抖落”出的“月”展示出来,看哪组最多。
教师课前准备几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思亲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怀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孤寂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安适
2、在遭遇仕途困顿时,苏轼的自我反省是很深刻的,善于从自然、宇宙中找到处事哲理。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也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了这首词后,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小结: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悲伤;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活动6【活动】深情诵读,再次感悟
全班同学再次配乐深情地诵读全词,感受词人的情怀以及带给我们的激励。
活动7【作业】作业布置
1、美读吟诵。
课后同学们继续诵读这首词,用心去读,忘我吟唱,做到文我合一。
2、作品推荐——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受作者的豪放词风。
活动8【讲授】板书设计
水 调 歌 头
苏 轼
上阕:把酒问天
悬想天宇 月 (写景) 思亲
留恋人间 借景抒情
下阕:月照无眠 情景交融
对月怨问 人 (抒情) 豁达
月下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