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学设计 (5)

文档属性

名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学设计 (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5 21:4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阅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2、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一定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
2、通过诵读读准字音。
3、通过自主学习、讨论和启发点拨等方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教导学生热爱我国悠久辉煌的文化。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激发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歌曲。
师:同学们,你觉得刚才欣赏的歌曲怎么样?
生:略。
师:那就让我们在这首歌曲的引领下赏析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走近文学大师苏轼。
(板书课题、作者)
2、明确学习目标:(课件展示)
3、作者简介:(课件展示)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后又遭贬谪,北还第二年病死常州。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中婉约风格的占有绝对多的比例,但都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有的豪放旷达,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著有《苏轼文集》《东坡乐府》等。
4、解题:(课件展示)
解题:“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什么?(词牌名,词有词牌,词牌是词的格式(词谱)的名称,其作用是规定一首词每句的字数、平仄等。词牌不同于题目。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一定要有词牌名。)
活动2【活动】二、检查预习,疏通文意:
1、诵读诗词的要求。(课件展示)
2、诵读节奏划分。(课件展示)
3、学生齐读。
4、播放“配乐朗读”。
5、给加点的字注音。(课件展示)
宫阙(què)绮(q )户婵娟(chán)
6、请大家对照课本的注解,结合补充的解释,弄清这首词的意思。(课件展示)
几时有: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归去:到月宫上去。
宫阙:月宫。今夕:今晚。
何年:何年何月,何种情景?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但又担心经受不住月宫上的寒冷。
起舞弄清影:月光下起舞,只有清冷的影子相随。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移,照遍红色的阁楼,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不能安眠的人。
不应有恨:月亮啊,你不该有什么遗憾的事。此事:这样的事(指代前面两句的内容)。
但:只。愿:希望。共:共享。
7、根据注解,疏通文意。
(1)学生齐读。
(2)教师口头翻译。
活动3【活动】三、自主学习,赏析诗词:
(一)课件展示自主学习的问题:
1、学习小序,了解内容:
(1)学生齐读小序。
(2)思考问题:词的小序往往用来交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等。在这首词的小序里,作者交代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课件展示)
明确: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是中秋,写作目的是“兼怀子由”。作用:叙作词原因,领起全篇。
思考问题:苏轼写这一首词难道仅仅是为了借月表达对弟弟的思念吗?从小序中哪儿可以看出作者还有其他目的?
明确:从“兼怀子由”中的“兼”字看出苏轼写这首词还有其他目的。
(4)那苏轼还有什么目的呢?让我们先来了解苏轼写这首词的背景材料。
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在苏轼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的一天,一位朝廷钦差为了要讨好王安石,把苏轼捉拿进京,指称他作诗讽刺新法,请皇上下令判他的罪。不久,苏轼就被送入狱中,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被定为“讥讽政事”之罪。后受皇帝恩赐,判他流放黄州,免于一死。
明确:从背景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虽然苏轼一心报国,最后还是被贬黄州。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悲痛。所以说本词除了表达他怀念子由,更传达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2、学习上阕,领会写景:
(1)男生齐读上阕,女生思考:上阕主要写什么?写的景物是什么?
明确:写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和想象。景物:明月。
板书:上阕——月下欢饮(写景)
(2)自由朗读上片,找出描写月亮的句子。思考:联系背景材料,词中的月亮代指什么?
明确:“明月几时有”、“天上宫阙”、“琼楼玉宇”、“高处”等都是在写月亮。月亮在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更深的含义,代指朝廷。
(3)思考问题:苏轼想“乘风归去”,是渴望回到朝廷;又害怕“高处不胜寒”,害怕朝廷中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这表明苏轼怎样的心理?词中表达了苏轼什么样的情绪?
明确:苏轼借助月亮表达了分充满矛盾的心理;词中隐约透露出在现实中苦闷难遣,欲求解脱的情绪。
(4)小结:词一开篇接连两个发问,“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很明显,词人因思亲情切而生寂寞之感,不由把酒问月,并想象着月宫今夕的情景,但当他想到月宫的清寒,只有清冷的影子相随,怎么比得上留在温暖的人间呢?词中隐约透露出在现实中苦闷难遣,欲求解脱的情绪。而“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
3、学习下阕,感悟情怀:
(1)过渡: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却和亲人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
(2)女生齐读上阕,男生思考:下阕主要写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写词人月下“无眠”的情状,表达了对亲热的怀念对人生的沉思、探求。
板书:下阕——月下怀人(抒情)
文中哪些词语流露出作者思念亲人之苦?
明确:“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4)哪些语句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你从中读出什么?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哲理: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是原始自然界的规律。
(5)词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明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从这首词中,你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从这首词中,你又学到了什么呢?
教师阐述:下片除开头描写月光转移而外,以下全属于内心独白。第一句就把月光拟人化,写出了月光流动的感觉,同时也带出因离愁别苦而“无眠”的月下人。“不因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意思是,月亮啊,你不应该有什么憾事,为什么偏偏在人别离的时候显得格外的圆呢?(这是拟人的手法)此设想甚奇,但词人又调转笔锋,作了一番宽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人生和自然规律,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所以实在用不着特别的悲伤。这样层层推进,愈进愈深,释却离怨,于是最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能够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旷达乐观的感情。
明确:整首词体现了苏轼是一个具有乐观积极的心态和豁达的胸襟的人。学习到的:不要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旷达乐观的感情和对亲人的思念、美好祝愿。
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1、词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联想和想象?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过程。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像: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2、你最喜欢本词中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描绘了月亮的行踪,表达了作者思念弟弟难以入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由月亮的圆、缺推想到了人的悲欢离合,悟出了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的道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由思念自己的弟弟推想到天下所有的离别之人,表达了自己的美好祝愿。
归纳小结、学习提升:
主题归纳:
这首词通过写词人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充满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而是以旷达乐观的思想排除忧患,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2、写作特色:
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通过上面的分析得知,这首词也具有此特点。那二者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下片内容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虽有感伤情调,但并不使人感到难堪的压抑,词人的豁达胸襟仍处处可见。他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步步设疑,上片问天、问月,下片问人生,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丽的境界,应当指出,词人的问天、问月,归根结底是问人生。在经过一番认真探求之后,他终于得到了人生哲理的启迪。可见,寓哲理于抒情中,是这篇词的一个显著特点。
板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六、结束语:
人生是一道风景,快乐是一种心境。春看桃,夏看柳,秋观菊,冬赏雪,月圆是诗,月缺是画。风柔雨润,花好月圆,能不让我们赏心悦目吗?让我们以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一起去聆听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明月几时有》,唱熟了这首歌,词你也就能背了,这可是一举两得哟!
七、作业布置:
背诵词作。
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方法写一篇300字以上的习作。
板书:
上阕——月下欢饮(写景):矛盾苦闷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月下怀人(抒情):豁达祝愿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