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地质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长沙市地质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06 14:5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机密★启用前
2024年下学期湖南省地质中学高一12月月考卷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
1.明万历朝,内阁首辅赵志高曾说:“同一阁臣也,往日势重而权有所归,则相率附之以谋进。今日势轻而权有所分,则相率击之以博名。”材料所述现象(  )
A.表明内阁大臣有职无权 B.表明内阁大臣相互制约
C.说明内阁内部矛盾尖锐 D.是皇权专制加强的结果
2.据统计,1912-1916年,北京政府颁布的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八十多项,主要内容有:解除对民间兴办工商业的限制;实行专利制度,奖励植棉、制糖、牧羊;对新办企业予以优惠政策,实行保息制度,对民族工业品及其原料减免捐税等等。这表明
A.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了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措施
B.资本主义发展“短暂春天”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的政策
C.实业救国和民主科学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两大思想主流
D.南京临时政府高度重视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距今约7000—6000年,以浙江省嘉兴市马家浜遗址为代表的文明,主要分布在钱塘江以北至江苏省常州市一带的太湖流域,出土大量陶器、骨器、玉器、石器、兽骨等遗物。据此可知,马家浜遗址( )
A.与良渚文明密切相关 B.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C.带有旧石器时代特征 D.正处于青铜器鼎盛之时
4.秦代对文书行政有严格的要求,如文书的发收、拆封、管理、整理记录传递等。为了适应文书行政,秦始皇在统一文字为小篆的同时,对隶书也大力提倡,这些做法的意图是
A.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B.实现全国思想统一
C.提高国家行政效率 D.表明官僚政治确立
5.乾隆年间,(直隶)宝坻县“贫者多织粗布以易粟”;正定府“地既宜木棉,男女多事织作”;饶阳县“农民力田而外,专务纺织”;乐亭县“女纺于家,男织于穴,遂为本业”。据此可知,当时直隶地区( )
A.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传统自然经济在逐步瓦解
C.土地制度发生变化 D.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6.下表是考古工作者发现的部分商周时期遗址的发掘情况。据此可知,此时期( )
出土地点 遗址年代 出土物品
江西鹰潭角山窑 商早期至西周初期 大量印纹陶及原始瓷,多为生活用具,可能此地在当时是大型窑场
陕西长安张家坡 西周晚期 陶窑遗址出土大量陶鬲和鬲残片,上有钤印或刻写的工匠姓名
河南郑州人民公园 商晚期 出土陶压锤、印模等工具;大量的陶器废品,基本为烧造变形或有气泡粘连的陶盆
A.民营制陶业有一定的规模 B.出现了专业性的区域经济
C.贵族对平民的剥削很严重 D.官营作坊垄断了陶器制造
7.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设立政治部和党代表,其职责为参与部队管理、指导党务和主持政治训练,并保障战斗任务的完成。军事指挥官的命令,必须有党代表的副署方能生效。北伐战争时,军、师党代表大多由兼有国民党党籍的共产党员担任。这一制度
A.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B.加速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覆灭
C.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D.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
8.1956年某画家创作的《我们要用双手把荒地变成良田》,这一作品( )
(图中农民高捧泥土,右下角成排牛犁耕耙土地)
A.形象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B.说明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C.反映人民对合作社生产的向往 D.反映了倡导积极建设国家的风气
9.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等人思想为代表的经世致用思想有着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它是近代中国在外力的荡击下被迫做出的反应,然而这种反应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其本身的局限性限制了其拯世济时效能的发挥。材料说明这一思想
A.代表了当时先进中国人的求变心理
B.突破了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器物层面
C.应对西方文明冲击的效果极其有限
D.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10.下表所述税制( )
财政原则 量出以制入,无统一税率,摊派
课税对象 拥有土地和财产的人
课税标准 以资产为宗
纳税期限 夏秋两次
纳税种类 以户等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A.为安史之乱爆发创造了条件 B.确保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性
C.增加了税收管理的人力支出 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1.“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竞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皆争相反对帝制自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这段文字写于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12.宋教仁曾论证“汉族”是从西方迁徙而来,与当时强盛的西方国家在种族上同源;章太炎公开宣扬“汉族”来自巴比伦;梁启超、刘师培等人到处讲世界上所有的人类都始于帕米尔高原。这种宣传旨在
A.激励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B.鼓吹西方文明“优越论”
C.追求历史研究的真实性 D.强调人类文明的整体性
13.西汉初年,诸侯“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轻则骄奢淫逸,重则联手对抗中央。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是( )
A.统一铸造货币
B.颁布推恩令
C.推行儒学教育
D.建立刺史制度
14.建军初期,南昌起义部队实行了政治指导员制度……一切工作以争取军事胜利为主要目标。1927年9月,“三湾改编”正式建立了党代表制度。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肯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1930年10月,中央军委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突出强调“红军中只允许党在政治上之唯一领导”。这一过程表明( )
A.党对人民军队的领导制度化 B.党在斗争中日益成熟
C.军队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升 D.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15.西晋后期,高门士族“贱经尚道”,推崇“放荡越礼”,这种价值观成为中正论人的标准。东晋至南朝,士风转向崇尚文学。陈朝吏部尚书姚察说:“近世取人,多由文史。”该变化说明( )
A.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B.九品中正制度已经瓦解
C.士林舆论影响选官 D.儒学正统地位得以重建
16.如图为新中国成立后与农村改革初期前后两个16年,山东省人均粮食产量变化情况。对图示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
A.土地改革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相对有限
B.三大改造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全面恢复
C.调整国民经济提高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D.政策调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元修三史,“各与正统”
材料 早在元世祖即位之初,已有修撰辽、金二史的动议。元灭南宋后,扩展为修撰辽、金、宋三史,但均“未见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是元朝与辽、金、宋三朝的关系难以确定,说到底是元朝以何朝为正统的问题。
对此,时人有两种主张:一种是仿唐修《晋书》体例,以宋为正统,辽、金为载记(旧史为曾立名号而非正统者所作的传记);另一种是效法《南史》《北史》的做法,北宋为宋史,南宋为南宋史,辽、金为北史。正统难定,撰述受阻。
直至元朝末年,大臣脱脱提出了辽宋金“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修史方案。至正三年(1343年),元顺帝发布了修三史诏:“三国为圣朝所取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之由,恐因岁久散失,合遴选文臣,分史置局,纂修成书,以见祖宗盛德得天下辽、金、宋三国之由,垂鉴后世,做一代盛典。交翰林国史院分局纂修,职专其事。1344~1345年,辽、金、宋三部正史先后撰成。
——摘编自瞿林东《从正史修撰看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一谈唐修八史和元修三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元修三史”作出合理解释。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依照苏联模式建立了计划经济管理体制。1949年11月,青中国政府在旧中国南京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经过改组、整顿和充实,建立起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1956年,为响应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全国6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这是新中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同时,各省、地市、县逐级根据自己的条件相继成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这一集中型的科技体制显然是为适应计划型经济体制而发展起来的。“文革”时期,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1995年,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并发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实现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加速推进科技与经济一体化。
——摘编自廖添土、戴天放《建国60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历史演变与启示》
材料二
1978年以来,中国科研捷报频传,中国科学家为这些科研项目的命名富有意蕴。(如下表)
科研项目 名称 来源或寓意
火星探测任务发射成功 天问 源于屈原长诗《天问》,寓意探索真理征途漫漫,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探月工程 嫦娥 取自古代神话传说,弘扬传统文化,表达中国人奔月决心。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 北斗 “复移小凳倚窗立,教识中天北斗星。”北斗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指路明灯。
量子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墨子号 《墨经》中的小孔成像实验解释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为量子通信发展奠定基础。
暗物质粒子探涮卫星 悟空 悟空传说家喻户晓,取义领悟、探索太空,火眼金睛孙悟空如探测卫星,在茫茫太空识别暗物质的踪影。
量子计算原型机问世 九章 源自中国古代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
——摘编自《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表格中重大科技成果命名来源的类别,并说明如此命名的意义。
19.“大同”思想
材料一 孔子曾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六君子),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是谓小康。”
张载认为:“虽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君王),犹有劣者,以其未成功也。此所以未有不谨于礼,唯谨于礼则所以致大道之行。……六君子所以急于礼者,欲至乎大同也。……礼本于天,天无形,固有无体之礼。”
材料二 20世纪初,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讲,“既无帝王君长,又无官爵科第,人皆平等”,“今欲至大同,必去人之私产而后可,凡农、工、商之业必归之公”“若去民私业,此事甚易,自去人之家始也,……但使明天赋人权之义,男女皆平等独立,婚姻之事不复名为夫妇,……则全世界之人类皆无家矣!……皆归之于公,即可至大同之世也”。同一时期,李石曾在《新世纪》上发表文章认为,“无国界,无种界,无人我界,以冀大同”。
五四运动后,陈独秀提出,以往的理想社会追求,“其学说都建立在伦理上面,他们眼见穷人的苦恼是由贫富不均,因此要想把全社会的贫富弄得绝对的平均,至于用什么方法来平均贫富,都全是理想,不曾建设在社会的经济事实上面,所以未能成功。”而马克思社会主义,是用科学的方法证明社会不安的原因,建立在社会的经济的事实上面,因而是客观的,现实的。
(1)分别概括材料一中孔子与张载关于“大同”的主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对“大同”思想在20世纪初期的变化进行评析。(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A C D A B D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A B A C D
17.解释: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形成了空前统一;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增强;为确立元朝正统地位,按“三国各与正统”的方案编修了辽、宋、金三史。
辽、金、宋的“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为元朝统治提供了借鉴,反映了元与.辽、金、宋的继承关系;只讲辽、金、宋朝代称谓,不讲民族界限,反映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增强;强调元朝“祖宗盛德得天下辽、金、宋三国之由”,突出了元朝的正统地位。
“元修三史”顺应了民族交融趋势,改变了传统的中国观,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8.(1)特点:具有曲折性;科技体制与经济体制相适应;政府主导;中央和地方机构相协调;注重制定战略规划。
(2)分类:取自古代文学作品、神话传说、科技成果。
意义:寄托研究者美好愿望,明确项目功能;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人们关注中国科技发展,促进科学普及。
19.(1)观点:孔子提倡天下为公、崇贤尚德、以民为本、仁爱的“大同”社会;张载认为“大同”要符合礼制,礼与天理结合,顺应天理才能实现大同。
(2)变化的评析:(变化)20世纪初,康有为、李石主张建立理想的“大同”社会,天下为公,反对财产私有,全人类“无国界”“无种界”等,强调民主平等观念。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外国侵略,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康有为等有识之士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希望中国能够实现传统社会理想中的“大同”。同时,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他们也吸收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平等思想,使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西方思想相融合。康有为、李石的“大同”思想,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但具有空想性。
(变化)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代表陈独秀,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反对贫富不均,论述“大同”社会实现的根本在于经济基础,变化的原因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陈独秀反思以前“大同”思想的局限,使“大同”思想逐渐变为可实现的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为中国传统文化复兴提供新路径,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条件。
总之,近代“大同”思想在不同时期,因受中国传统文化、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不断变化,反映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面对民族危机,进行救亡图存的探索,说明人们的认识是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的。
PAGE
第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