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诗豪·品豁达人生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所在单元是“保护环境”主题,突出“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的语文要素,六年级的学生已经积淀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能通过资料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但同时还存在着理解不够深入等问题,特别是通过抓关键词体悟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为了帮助学生入情入境感受诗情,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及评价标准:
1.联系注释感悟诗意: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走进诗文构建的时空。
2.展开想象感悟画面:抓住关键词,结合插图等,把诗的语言变成脑海中的一幅幅画面,深入感悟诗文情境。
3.会心吟诵感悟诗情:多形式朗读,会心吟诵,体味出其中的意蕴之美。
4.巧用典故感悟“诗心”:融入《牛郎织女》等古代文化常识,读懂诗中景物人情,感受诗人逆流而上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结合旧知,联系全诗,梳理不理解的字词,如“浪淘沙”“风簸”“九曲”等词。
2、重点抓住“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等带有画面感的诗句,反复朗读,通过画面想象,感受黄河的气势雄伟。
3、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牛郎织女”等神话传说及诗人背景,以一篇带多篇,体悟诗歌主旨,感受诗人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豪迈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结合旧知,联系全诗,梳理不理解的字词,如“浪淘沙”“风簸”“九曲”等词。
2、重点抓住“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等带有画面感的诗句,反复朗读,通过画面想象,感受黄河的气势雄伟。
【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古诗,了解诗人刘禹锡相关生平背景。
教师:课件制作,查找诗文相关文献资料。
【教学过程】
板块一:走进黄河,了解“浪淘沙”
(一)图片激趣,感受黄河
她,蜿蜒曲折,一路向东。
她,雄浑伟岸,势不可挡。
她就是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她孕育了中华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黄河文化,
驻足于黄河岸边,很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自己的精彩诗篇。(出示黄河诗篇)
(二)诗体拓展
1.拓展篇目
今天要认识的这位诗人,他虽不是第一个写黄河的,可是在他之后却有许多的文人墨客纷纷使用他的文体来写,这成为千古传颂的,就是一种诗体文化,他的朋友白居易曾经写过,一起读:
去朝来淘不尽,遂令东海变桑田。
南唐后主李煜也曾经写过: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宋代的欧阳修也写过: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也写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它成了诗名、曲名、词牌名,由于格式的不同,平仄的变换,但千古传颂下来,唯一不变的,就是它的题目——《浪淘沙》。
2.背景引入,加深感悟
浪淘沙,原指在黄河岸边的淘金者,他们利用沙和金的比重不同,利用浪水冲走沙,剩下的金只有针尖大小,而为此他要整整劳动一天,甚至一天也一无所有。
刘禹锡则是创立“浪淘沙”这一曲名的千古第一人。
板块二 诵读感悟,走进“浪淘沙”
(一)初读古诗,字正腔圆
引导学生通过多形式朗读感悟,教师从停顿、速度、感情饱满等三方面引导。
(1)个别读:评价时可从停顿、感情、速度三方面点拨。
(2)节奏读:引导学生可以按照平仄来朗读,一声二声的字声音稍微长一点,三声四声的字声音稍微短促一点这样的话,诗的韵味就出来了。(多形式读)
(3)合作读(配乐)
过渡:读诗使人灵秀,与文字邂逅之后,你知道这首诗中写的是什么内容吗?
(二)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注释等方法,说说诗句含义。
(2)小组合作探究,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借助小组力量进行再次梳理。
(三)结合画面,深入理解
过渡:同学们,带着对诗歌的理解,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一同到黄河边,感受黄河雄伟壮丽的奇观。你能用以下句式来分享此刻脑海中的画面吗?
读着“_________”这句诗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______的画面。
预设一:读着“九曲黄河万里沙”这句诗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黄河绵延万里、夹带着很多泥沙的画面。
1.抓关键词:特点的感受主要来源于哪些关键词?(九曲、万里)
2.知识拓展“实指和虚指”:古诗中的数字有的表示确定的数目,叫做实指;有的表示不确定的数目,叫做虚指。
①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⑤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通过古诗拓展,进一步理解实指和虚指。
3.想象画面,激情朗读
预设二:读着“浪涛风簸自天涯”这句诗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黄河奔腾咆哮向天边流去的景象。
(1)结合注释,理解“风簸”
(2)想象画面,感悟“风簸”
眼前的画面,让人身临其境,目睹着________耳边似乎听到了__________
(3)激情朗读:读出黄河奔腾咆哮的气势。
(4)批注感悟:把自己对“风簸”的理解批注在书上。
过渡:望着眼前黄河水波涛滚滚向东流去,巨浪滔天如千万匹骏马奔腾而来,多么惊心动魄的气势!多么雄伟壮丽的奇观! 诗中不仅有画面、有声音,还有故事呢!
板块三:巧用典故,感悟“浪淘沙”
(一)出示典故,重温画面
出示《博物志》张骞选文材料:张骞曾经沿着黄河上游,寻找源头,一走就是几个月,来到了一座楼台错落、街道规整的城郭,看见一位男子在河边放牛,一位女子洗衣服,再一问才知,这是银河,他们是牛郎和织女。织女把自己的支机石送给了张骞。
我们都说家,是幸福的港湾,因此诗人说同到牵牛织女家,其实是去寻找?
(教学提示:家、幸福)
(二)朗读指导,感受美好
(三)对比感悟,品悟诗情
诗人想象着,要扶摇直上,同到牵牛织女家,感受那样的宁静美好,可是刘禹锡的一生又是怎样的,出示材料:
19岁,游学长安,获得很高的声誉。
34岁,由于推行改革,触犯了官僚们的利益,最后被贬远州。
44岁,奉诏还京。后又写大量的寓言诗,表达对当朝权贵的不满,最终又被贬到更远的播州。
57岁,奉诏回京,共被贬23年。但是他始终以乐观的态度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写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的诗句。
引导学生感受刘禹锡“风簸”的一生钟,那种乐观,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精神。
板块四:默写吟诵,落地生根
书法欣赏,默记心间
书法欣赏:品着品着,我们不仅品出了雄浑豪迈的壮丽景色,更品出了那份浓浓的情!在中国历史上,书法爱好者更是将那份豪迈书于笔端,一起来欣赏。(书法欣赏)
(三)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浪淘沙写的是雄浑的黄河、写的是刘禹锡的凌云壮志豪情,面对困难追求理想的勇往直前的豪迈,“诗豪”他当之无愧。
2.刘禹锡以《浪淘沙》为题写了九首诗词,我们拓展阅读《浪淘沙(其七),你看到了什么壮观的景象。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苏轼
3.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诗《浪淘沙》,认识了一条河(黄河),感受黄河从古到今奔腾不息的非凡气势,了解了一位诗人刘禹锡,他有凌云壮志豪情,面对困难追求理想的勇往直前的豪迈。
让我们一起把刘禹锡的这份壮志豪情记于心间,(背诵),
让我们一起把涛涛的黄河水流淌在我们的笔端,让经典文化的魅力流淌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骨子里。(默写)
板书设计:
浪淘沙
黄河岸边的淘金者
个别读
节奏读
合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