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12 醉翁亭记 课件(共6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上12 醉翁亭记 课件(共6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5 19:5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3张PPT)
醉翁亭记
九年级语文第三单元
醉翁的兴趣并不在于喝酒。
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
醉翁之意不在酒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
欧阳修
“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古文运动领袖。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本文选自《欧阳永叔集》
作者简介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旁,名列四大名亭之首。
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与琅琊山琅琊寺主持僧智仙和尚结为知音。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为作记,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记》。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
背景资料
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
林壑尤美
蔚然深秀
琅琊
潺潺
酿泉
饮少辄醉
岩穴暝
晦明
huì
伛偻
佝偻
提携
酒洌
山肴野蔌
觥筹
阴翳
颓然

请读准下列红色字体的字音:
chú

wèi
láng yá
chánchán
niàng
zhé
xué míng
yǔ lǚ
gōu lóu
xié
liè
yáo sù
gōng chóu
tuí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
而深秀者,琅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
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 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它的
各个
尤其,特别
树林和山谷
茂盛的样子
沿着山路
听到

像鸟张开翅膀似的
居高面下

的人

取名
幽深秀丽
山势回环,路也随着转弯
自称
判断句
第一段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
“醉翁”也。醉翁之 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在这里

而且
所以
起了别号

意趣,情趣

寄托
领会
图片欣赏①
——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图片欣赏②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1、请概括这一段的段意。
2、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什么?
3、这段有一个名句,请将它找出来。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介绍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并引出醉翁寄情于山水的乐趣。
由面到点,或由全景到局部。
作用:是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滁州的地理有什么特点?
环滁皆山也。
2、西南诸峰有什么特点?
林壑尤美
3、琅琊山有什么特点?
蔚然而深秀
4、醉翁亭的位置在哪里?
临于泉上
5、自号醉翁的原因是什么?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用原文回答问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 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 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弥漫的云气
消散
昏暗

野花
美好
茂盛
露出
四季
像那
聚拢
昏暗不明
风高气爽,霜色洁白
开放
第二段
图片欣赏③
——日出而林霏开
图片欣赏④
——云归而岩穴暝
图片欣赏⑤
——野芳发而幽香
图片欣赏⑥
——佳木秀而繁阴
1、此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2、描写的是什么景,抒发的是什么情?
景——
情——
描写 抒情
写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
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
3、思考:
(1)概括第2段段意:
(2)第2段可分三层。
第一层 ;
第二层 ;
第三层写 。
这三层之间的关系,是由 而 。
(3)写山间早和晚的景色的句子是:
写山间早晚的景色
写山间四季的景色
写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


早:
晚:
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描写山间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的景色与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
4、抓住特征描写景物是写景的好方法,
本段抓住四时的景物特征,分别是:
春: ,
夏: ,
秋: ,
冬: 。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
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
背着东西的人


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人。
领着,带着,
这里指小孩。
捕鱼
对着,靠近
表并列
表并列

众多的样子
摆列

连词,多用于句子开头,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不译。
第三段
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 筹交错,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射箭壶的人
下棋
酒杯
酒筹
脸色
同“于”,在
图片欣赏⑦
——风霜高洁
图片欣赏⑧
——水落石出
1、滁人游
2、太守宴
3、众宾欢
4、太守醉
以上四个内容分别表现出什么呢?
这一段中包含几层意思?
(摘取原文回答)
众人游宴之乐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表现滁人富足、和平的生活之乐
表现太守的野宴之乐
表现太守与宾客的宴酣之乐
(乐)
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显示作者治理滁州政绩显著(滁人游)
表现作者寄情山水的乐趣
(情景交融)
(与民同乐)
1、、“太守醉也”句中“醉”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会醉”?
2、游山的滁人有:____ 、____ 、_________ ;写出游人踊跃而热闹场面的词语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摘原文词语回答)
3、能享受山水之乐的人是(  )
A.负者,行者,前者,后者,伛偻提携。
B.往来而不绝者、起坐而喧哗者。
C.滁人、众宾客、太守。
D.太守。
“醉”的含义就是“乐”,因为太守施政有方,滁州人安居乐业,实现太守与民同乐的理想,所以“醉”也就是 “乐”。
负者
行者
伛偻提携
前者呼
后者应
往来而不绝
C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
鸟知山林之 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 乐其乐也。醉能同 其乐,醒能述以文
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不久
随着
遮盖
到处
离开
可是


乐趣
乐他所乐的事情, 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
大家
为,是

第四段
默读第四段完成下列问题
1、太守所乐的事情是什么?(乐其乐)
2、太守为什么而醉?
3、课文都写了那些乐?
4、醉与乐是什么关系?
5、概括本文的中心。
6、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太守所乐的事情是什么?(乐其乐)
乐:与民同乐; 治理滁州政绩显著;山水的秀丽风光

醉翁之意在山水
醉于山间朝暮四时之景
醉于游人、宾客之乐
醉于自己的乐趣

山水之乐
游人之乐
宴酣之乐
禽鸟之乐
太守之乐
小结:
  本文通过对______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太守之乐的叙述,抒发了作者对_______ 的热爱和_________的情怀。
醉翁亭
自然风光
与民同乐
“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叙事、写景、抒情自然融合,骈句和散句巧妙运用,读来脍炙人口。
全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成语:
3、[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4、[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2、[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兴趣并不在于喝酒。
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
1、[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比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全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
庆历五年春,欧阳修由于声援范仲淹等人,再遭贬斥,出知滁洲,本文作于到滁州的第二年。“庆历新政”的失败,使他感到苦闷;外放可以摆脱朝廷党争,对他也是一种安慰。文章表现了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情。
全文共四段,条理清楚,构思极为精巧。
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时,体现儒家的传统思想,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第一段 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
先分五步突出醉翁亭。
由山而峰,由峰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乐”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句句相衔不着痕迹,给人完整的“山水之乐”印象。
再转向叙事抒情,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
“作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同时点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愚之酒也”。说明“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与情直接联系起来。
第一段的问答
7 .太守在文中的自号是什么?
1 .概括本段的大意。
2 .哪句话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环境的特征
3 .哪些语句描写了远景?
4 .哪些语句描写了近景?
5 .表现醉是表象、乐是实质的是哪句话
6 .借释亭名来抒情,道出的千古名句是什么
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的缘由。
环滁皆山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
醉翁。
第二段 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先用排偶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描绘出山间两幅对比鲜明的朝暮画面。
接着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一句话概括了山间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风光,一季一幅画面。
“ 朝而往”以下四句是小结,作者直接抒发了自己被美景陶醉的欢乐心情。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是上一段总写“山水之乐”的具体化。
这里用对偶句描写,散句收束,抑扬顿挫,音韵谐美。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 .文中是怎样描写春季的景色的?
3 .文中是怎样描写秋季的景色的?
4 .“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
写了山间朝暮和四时之景。
野芳发而幽香。
风霜高洁。
山间朝暮、四时之景不同。
第三段 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接着写太守设宴,众宾宴饮之乐。宴席丰盛而充满野趣,众宾起坐喧哗,乐不可支。太守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吏民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
此段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
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
第三段的问答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2 .各用原句中一个短语,分别概括本段四句话的意思。
3 .文中能享受山水之乐的人有哪些?请用一个字概括出他们共有的心情。
4 .文中能表明本段文字内容核心的是哪个句子?
5.“太守醉也”句中“醉”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会“醉”?
写滁州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滁州人、宾客、太守;“乐”。
众宾欢也。
醉”的含义就是“乐”,因为太守施政有方,滁州人安居乐业,实现太守与民同乐的理想,所以“醉”也就是非常“乐”。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之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作者巧妙地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第四段 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
但太守之乐与众不同,不是众人所能理解的。作者并没有袒露胸怀,只含蓄地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句与醉翁亭的名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前后呼应,并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联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理解文意,理清脉络
山水之乐
宴酣之乐
与民同乐
1.“醉能同其乐”句中的“其”指的是谁?
2.“醒能述以文者”中的“文”指的是什么?
3.文中能表达“太守之乐”的是哪句话?
4 .这段话中写禽鸟之乐和游人之乐的用意是:
5 .“醉能同其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滁州人、宾客。
《醉翁亭记》。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衬托太守之乐。
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理清脉络
意境精美
好的散文应为诗,要创造优美的意境,应该有风光绮丽的图画美,悦目而赏心。《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
山水相映之美
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四者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
朝暮变化之美
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由于早晚不同,则作者运笔的色调、气氛有别。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
四季变幻之美
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四幅画面相互映衬,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洌。
动静对比之美
蔚然壮秀的琅琊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是景物与人物间的动静对比。“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
一词多义

山水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乐趣)
(欢乐)

名之者谁
卷卷有爷名
(命名)
(名字)

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
( 称 )
(为,是)

而年又最高
而不知人之乐
(而且)
(却)
乐其乐
第一个“乐”字是“以……为乐”。
第二个“乐”字是“欢乐”
连词,表并列
泉香而酒洌
连词,表顺承
游人去而禽鸟乐
云归而岩穴暝
归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微斯人,吾谁与归
聚拢
归去
归依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若夫霪雨霏霏
云雾之气
雨很密的样子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溪而渔
居高面下
靠近
颓然乎其间
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虚词的运用:
若夫:在段与段之间,表示语意转折与层进。
至于:在后续段开头,表示提出与前段相关的话题。
已而:表示前一段叙述的情况发生不久,便出现后一段的情况。
复音虚词
虚词的运用:
“也”
(1)单用“也”字,表陈述语气:环滁皆山也。
(2)用“者……也”形式表判断: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3)用于问答形式: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文章独创性的用了21个“也”字,用“也”字贯穿全文,加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使文章别有情趣。
虚词“也”字的大量运用,能起到减慢节奏,舒缓语气,营造叙事抒情风格,有一种任性自得、舒卷自如的趣味。
2、词类活用
①山行六七里
④伛偻提携
(名词用作状语,沿着山路)
(形容词用作名词,香花)
(名词用作状语, 像鸟张开翅膀)
(伛偻,形容词用作名词,代指老人。提携,动词用作名词,小孩)
③野芳发而幽香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3、古今异义
1.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意趣,情趣 今义:意思
2.野芳发而幽香
古义:花朵 今义:香气
3.至于负者歌于途
4.颓然乎其间者
古义:背着东西的人 今义:失败的一方
古义:倒下的样子
今义:精神不振的样子
3、古今异义
5.非丝非竹
古义:弦乐器 今义:蚕丝
6.鸣声上下
古义:高处地处 今义:表示大致的数量
古义:管乐器 今义:竹子
1)环滁皆山也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特殊句式:
判断句
倒装句(状语后置句)
1)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课后习题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说一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
文章第1段,以“环滁皆山也”总起,仿佛是一个航拍的全景镜头。然后再逐层拉近,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最后定格在“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这样如层层剥笋,最后亮出主景,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给人以移步换景、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课文第2、3、4、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①课文第2、3、4段开头,分别用了“若夫”“至于”“已而”等表示转接的词语,起到了标记语意转变的作用。“若夫”是表示转接的连词,含有假设和例说的意思;“至于”同样表示转接,却含有进层的意思,表示描写的进一步深入;“已而”是表示时间的副词,是时间短暂的诗意表述,表示时间的推移,暗示场景的转换。
②第2段写山中朝暮、四季景物变化之美
第3段写滁人游、太守宴,
第4段写游完回归,太守自得其乐。
这三段是按照“景—人—乐”的顺序写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三、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①山水之乐、宴饮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下笔成文的自负。
四、本文用了21个“也”字,有的表示判断,有的表示陈述。朗读下列语句,结合上下文体会“也”字表达的语气。
1.环滁皆山也。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4.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2、3、4句中的“也”表示判断,语气更为肯定;第5、6句中的“也”表示陈述,语气较为和缓。
五、《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中有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在后世流传,找出来,说说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及在现代汉语中语义的变化。
【《岳阳楼记》中的成语】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百废具兴: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在现代汉语中,“具”写作“俱”,也说“百废俱举”。
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在现代汉语中,多写作“浩浩荡荡”。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多种多样,非常壮观,也用以形容事物多样、壮观。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醉翁亭记》中的成语】
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现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现在多用来比喻真相大白。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也用来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