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论语》十则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25.《论语》十则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5 21:5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论语》十则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从内容上看,偏重于阐述儒家思想的修身之道。其对儒家的做人标准,从理想追求到道德行为,到人际关系,到艺术鉴赏,都有涉及。通过学习教材内容,让学生认识和积累一些文言文常识,便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自主地阅读文言文。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精髓,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及延续到今天的社会意义,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
二、学情分析:
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分组学习、互相探讨、合作交流等形式,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因此具备了合作学习的能力。但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分组时需要注意对各层次学生的组合,互助学习,而各组之间又有竞争。
三、教学任务分析
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上,本课的教学及学习任务是鼓励学生多朗读,运用学习古文的方法,与同伴进行交流,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通过对文章字词的理解,进而翻译课文。并发展学生通过工具书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归纳能力。在译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及其现实意义。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初读课文,掌握常用的文言字词,理解文章的大意。回顾作者、作品。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本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精髓,学习古人的修身之道及做人的标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重点难点;
1难点:朗读背诵,学习古人的修身之道及做人标准。传统儒家文化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2重点:学习古文的方法,归纳字词的能力及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四、教法学法分析:
教学方法:
1、要让学生充分预习,指导预习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互帮互助,写好预习笔记。
2、、在教学过程中,在老师示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展示成果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结合书下注解和工具书,独立思考、 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十个教学环节:复习导入、预习展示、教师示范、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归纳延伸、学以致用、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教学反思。(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回顾作者及《论语》,初读课文,疏通文意,走近经典。
教学重点: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各则语录的意思及内容。
教学方法:以朗读为主,教师示范,分组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 引导同学试着背诵《论语》六则。回顾作者和《论语》的相关常识。 学生背诵原文并回顾旧知识,。 通过回顾旧知识,便于迁移新知识。
展示作者和《论语》常识 多媒体展示: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2.《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是儒家经典之一。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学生自主阅读完善预习笔记。 对作者和《论语》的回顾有助于新旧知识的连接,因为学习过,所以降低了对新课的陌生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预习展示 1.学生朗读《论语》十则2.指导并纠正读音和断句。3.找学生到前面来自主书写生字,其他组补充。(其间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完善预习笔记中的生字部分。反复朗读。 在反复诵读中培养学生对古文的语感和兴趣。为下一步译文及分析内容作准备。
教师示范 第一则找同学朗读;讲解重点字词;翻译第一则;归纳第一则的内容;拓展延伸(现实意义)。 通过师生互动,学生朗读、听讲逐步疏通文意,归纳内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文的能力。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授人以渔。
合作探究 师提出要求,布置自学任务: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整理字词及翻译之后的五则,归纳内容。(每组一则)2.教师巡回指导点拨。 学生自主探究,做好记录。 教师教授的方法能灵活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成果展示 按老师示范的模式进行展示。(一名学生朗读、一名学生讲解字词、一名学生译文、一名学生归纳内容、一名学生讲在今天的意义、全体组员齐读)其他学生可补充,最后教师进行小结。 各组展示。其他组认真听讲,做好记录。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自信心。
布置作业 1.预习剩下的四则。2、背诵全文及学过的重要文言词语。3、积累几则自己感兴趣的论语在下节课交流。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巩固并拓展延伸本节课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反复朗读,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本文。感受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精髓,学习古人的修身之道及做人的标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习古文的方法,归纳字词的能力及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朗读背诵,学习古人的修身之道及做人标准。传统儒家文化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学以致用法。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 提问的方式背诵《论语》十则及相关内容。 学生抢答。 检查学习效果,反馈学生掌握情况。
预习展示 同上节课。各组分工合作。教师小结 各组展示。其他组对自己的预习笔记进行补充、完善。 检查预习情况,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知识重组的能力。
合作探究 布置讨论任务:十则语录中哪些是探讨道德修养的,哪些是探讨理想抱负的,哪些探讨艺术修养的。请分类并写好笔记。找出本课的成语。 学生分组讨论,并各自分类做出笔记。然后各组展示学习成果,由教师引导对有不同意见的进行讨论。 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
归纳延伸 1、各组归纳出本文的重要字词。(教师提供归纳题纸) 2、在本文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条?为什么?3、在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一条自己做的比较好,哪一条还很有差距,今后有何打算?4、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积累的成果,并说出自己的理解。 互相探究、总结。深入思考并积极发言。针对自身情况认真总结反省并发言。 检测字词掌握情况, 培养学生归纳梳理的能力,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并锻炼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思想。进一步调动学生热爱经典的兴趣,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学以致用 题纸。 学生自主书写。 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课堂小结 本文着重阐释了儒家思想的修身之道。对儒家的做人标准、理想追求、道德行为以及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都有所涉及,这些真知灼见,千百年来影响着我们,是东方思想文化的精髓。 学生再次朗读全文。 感受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精髓,学习古人的修身之道及做人的标准。
布置作业 1、背诵学过的十六则原文及重要字词。2、自主设计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自主设计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论语》十则道德修养:多反省、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想抱负:任重道远、富贵要取之有道、君子的标准、成人之美、富可求,吾亦为之;不可求,从吾所好艺术修养:三月不知肉味、吾与点也
教学反思 每到学习古文时,同学们都兴趣缺缺,所以文言文的教学模式要改革,如何改呢?关键还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体味文言文课堂中散发出的文化气息。授学生以渔,他们会捉到属于自己的那条鱼。“捉鱼”的快乐自然也就体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