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提分13+1(六)(学生版+教师版+课件)2025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限时提分13+1(六)(学生版+教师版+课件)2025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1-06 08:14:40

文档简介

限时提分13+1(六)
1. 元素P、S、Cl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 原子半径:r(Cl)>r(S)>r(P)
B. P4()为共价晶体
C. 第一电离能:I1(P)>I1(Cl)>I1(S)
D. Cl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S强
【解析】 原子半径:r(P)>r(S)>r(Cl),A错误;P4是正四面体形的分子,是属于分子晶体,B错误;同周期从左到右,主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总体呈增大趋势,但ⅡA、ⅤA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比同周期相邻元素的大,则第一电离能:I1(Cl)>I1(P)>I1(S),C错误。
2. 合成尿素[CO(NH2)2]的反应原理为CO2+2NH3===CO(NH2)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 中子数为10的氧原子:O
B. CO(NH2)2为离子化合物
C. CO2和H2O均含有极性共价键
D. NH3分子的电子式为
【解析】 中子数为10的氧原子:8O,A错误;CO(NH2)2为共价化合物,B错误;NH3分子的电子式为,D错误。
3. 实验室利用NH3、SO2制备NH4HSO3晶体。下列实验装置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B)
A. 制备SO2 B. 制备NH3
C. 制备NH4HSO3溶液 D. 蒸发获得NH4HSO3晶体
【解析】 Cu与浓硫酸反应制备SO2需要加热,A不符合题意;利用Ca(OH)2和NH4Cl固体混合加热可制备NH3,B符合题意;NH3极易溶于水,容易引发倒吸,该装置中通入氨气的导管不能伸到液面以下,C不符合题意;NH4HSO3受热会分解,蒸发无法获得NH4HSO3晶体,D不符合题意。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 半径:r(N)>r(P)>r(As)
B. 第一电离能:I1(N)C. 电负性:ND. 酸性:HNO3>H3PO4>H3AsO4
【解析】 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原子半径:r(N)<r(P)<r(As),A错误;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第一电离能:I1(N)>I1(P)>I1(As),B错误;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电负性减弱,电负性:N>P>As,C错误。
5. X、Y均为第三周期元素,Y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6,二者形成的一种化合物能以[XY4]+[XY6]-的形式存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 原子半径:X>Y
B. 气态简单氢化物的还原性:X>Y
C.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Y>X
D. 同周期中第一电离能小于X的元素共有4种
【解析】 由题给信息推知,X、Y分别为P、Cl,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总体呈增大趋势,但ⅡA、ⅤA族反常,磷原子的3p轨道为较稳定的半充满结构,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则同周期中第一电离能小于P的有Na、Mg、Al、Si、S,共有5种,D错误。
6. 氢气还原辉钼矿(MoS2)获得钼(Mo)的反应原理为MoS2(s)+4H2(g)+2Na2CO3(s)??Mo(s)+2CO(g)+4H2O(g)+2Na2S(s) ΔH。在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该反应,平衡时正、逆反应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 该反应任何条件下都能自发
B. 粉碎矿物和增大压强都能提高钼的平衡产率
C. T1 ℃下达到平衡时,c2(CO)·c4(H2O)=c4(H2)
D. 该反应中每制得1 mol Mo,转移电子的数目约为4×6.02×1023
【解析】 该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增多的反应,ΔS>0,由图可知,随温度升高,K正增大,该反应为吸热反应,ΔH>0,根据ΔH-TΔS<0,该反应在高温下自发进行,A错误;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不能提高钼的平衡产率,B错误;T1 ℃下,达平衡时,K正==K逆=,所以c2(CO)·c4(H2O)=c4(H2),C正确;反应中每制得1 mol Mo,有4 mol H2发生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约为8×6.02×1023,D错误。
7. 卤族元素包括F、Cl、Br、I等,位于元素周期表ⅦA族。卤族元素形成物质种类众多,磷可形成多种卤化物,其中固态PCl5和PBr5的结构分别是[PCl4]+[PCl6]-和[PBr4]+Br-。溴化碘(IBr)的化学性质与卤素相似。下列化学反应表示正确的是(D)
A. IBr与水反应:IBr+H2O===HI+HBrO
B. 铜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的阳极反应:2Cl--2e-===Cl2↑
C. AgCl悬浊液中滴加Na2S溶液:2Ag+(aq)+S2-(aq)===Ag2S(s)
D. 向Ca(ClO)2溶液通入足量CO2:ClO-+CO2+H2O===HClO+HCO
【解析】 溴化碘(IBr)中Br元素的化合价为-1,I元素的化合价为+1,IBr与水反应生成HBr和HIO,化学方程式为IBr+H2O===HBr+HIO,A错误;铜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过程中,Cu在阳极失去电子生成Cu2+,电极反应式为Cu-2e-===Cu2+,B错误;由于Ag2S的溶解度小于AgCl,向AgCl悬浊液中滴加Na2S溶液,AgCl转化为Ag2S,离子方程式为2AgCl(s)+S2-(aq)??Ag2S(s)+2Cl-(aq),C错误;向Ca(ClO)2溶液通入足量CO2生成HClO和Ca(HCO3)2,离子方程式为ClO-+CO2+H2O===HClO+HCO,D正确。
8. 氮化硅(Si3N4)可通过反应3SiO2+6C+2N2Si3N4+6CO制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 基态C原子价层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2
B. N2的电子式为
C. CO是极性分子
D. SiO2晶体属于分子晶体
【解析】 基态C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2s22p2,A错误;N2的电子式为,B错误;二氧化硅为共价晶体,D错误。
9. 一种光催化钠离子电池(如下图所示),是一种高效率的二次电池,放电时左侧发生转化过程为S2-→S。电池中填充固体电解质,用太阳光照射光催化电极可以对该电池进行充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 放电时,石墨为负极
B. 该电池工作时可能需保持在较高的温度下
C. 光照时,光催化电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3I--2e-===I
D. 充电时,当1 mol S完全转化为S2-时,电池左侧质量将减轻138 g
【解析】 放电时,石墨极发生S2-→S,硫元素化合价升高,则石墨为负极,A正确;电池中填充的固体电解质需要在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故该电池工作时可能需保持在较高的温度下,B正确;光照时,电池处于充电状态,充电时,光催化电极为阳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3I--2e-===I,C正确;充电时,石墨电极上的电极反应为S+6e-===4S2-,当1 mol S完全转化为S2-时,转移6 mol e-,则有6 mol Na+从电池右侧流向左侧,则电池左侧质量将增加138 g,D错误。
10. 某研究小组在铑催化的研究区域成功实现对映选择性烯丙基膦化反应,如图所示(-Ph代表苯基,-Me代表甲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 乙分子中含有1个手性碳原子
B. 甲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C. 丙存在顺反异构体
D. 用酸性KMnO4溶液可以证明甲中含有碳碳双键
【解析】 乙分子中含有1个手性碳原子,A正确;甲分子中不含酚羟基,因此甲不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B错误;丙分子中的碳碳双键上有一端碳原子连有相同的H原子,不存在顺反异构体,C错误;甲分子结构中含有碳碳双键和羟基,均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因此不能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证明甲中含有碳碳双键,D错误。
11.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C)
选项 实验方案 探究目的
A 向苯酚浊液中滴加Na2CO3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澄清 苯酚的酸性与H2CO3酸性的强弱
B 向NaCl和NaI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观察产生沉淀的颜色 比较Ksp(AgCl)与Ksp(AgI)的大小
C 向5 mL 0.1 mol/L CuSO4溶液中加入5 mL 0.1 mol/L KI溶液,再加入苯,振荡,观察苯层的颜色 CuSO4与KI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 向FeCl2稀溶液中加入稍过量的H2O2氧化,再向溶液中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溶液是否褪色 溶液中是否还残留有Fe2+
【解析】 向苯酚浊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溶液变澄清,是由于苯酚和碳酸钠反应生成苯酚钠和碳酸氢钠,不能比较苯酚的酸性与H2CO3酸性的强弱,A错误;未说明NaCl和NaI溶液的浓度大小,因此不能通过观察产生沉淀的颜色来比较Ksp(AgCl)与Ksp(AgI)的大小,B错误;二者混合后加入苯,振荡,苯层呈紫色,说明反应中生成了碘单质,可说明二者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过量的H2O2也会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因此不能通过观察溶液是否褪色来判断溶液中是否还残留有Fe2+,D错误。
12. 室温下,以氟磷灰石[Ca5(PO4)3F]为原料,经酸浸、转化可得到Ca(H2PO4)2、H3PO4和HF。已知:25 ℃,H3PO4的pKa1=2.12、pKa2=7.21、pKa3=12.36(pKa=-lgKa)。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 Ca5(PO4)3F的沉淀溶解平衡可表示为Ca5(PO4)3F(s)??5Ca2+(aq)+3PO(aq)+F-(aq) 
B. 酸浸过程中,溶液的pH=6时:c(H2PO)C. 0.1 mol/L Ca(H2PO4)2溶液中存在:c(H+)+c(H3PO4)=c(HPO)+2c(PO)+c(OH-)
D. 向0.1 mol/L HF溶液中加入少量水稀释时,的值增大
【解析】 溶液pH=6时,===10-1.21<1,故c(H2PO)>c(HPO),B错误;Ca(H2PO4)2溶液中存在质子守恒:c(H+)+c(H3PO4)=c(HPO)+2c(PO)+c(OH-),C正确;加水稀释HF溶液时,c(H+)减小,Ka不变,故=的值增大,D正确。
13. 二甲醚催化制备乙醇主要涉及以下两个反应:
反应Ⅰ. CO(g)+CH3OCH3(g)===CH3COOCH3(g)
反应Ⅱ. CH3COOCH3(g)+2H2(g)===CH3OH(g)+CH3CH2OH(g)
固定CO、CH3OCH3、H2的起始原料比为1∶1∶2,体系压强不变的条件下发生反应Ⅰ、Ⅱ,平衡时部分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 反应Ⅱ为放热反应
B. 由图可知,600 K以后随温度的升高,氢气的物质的量减小
C. 曲线C也可以表示CH3OH的物质的量分数
D. 由500 K上升至600 K时,温度对反应Ⅰ的影响大于反应Ⅱ
【解析】 由图可知,随着温度升高,CH3CH2OH的物质的量分数曲线逐渐下降,说明随着温度升高,反应Ⅱ的平衡逆向移动,反应Ⅱ为放热反应,A正确;由图可知,600 K以后随温度的升高,CH3CH2OH的物质的量分数减小,反应Ⅱ的平衡逆向移动,则反应物H2的物质的量增大,B错误;反应Ⅱ. CH3COOCH3(g)+2H2(g)===CH3CH2OH(g)+CH3OH(g),CH3CH2OH和CH3OH都是生成物,二者含量变化一致,则曲线C也可以表示CH3OH的物质的量分数,C正确;由图可知,由500 K上升至600 K时,CH3COOCH3的物质的量分数减小幅度大于CH3CH2OH,说明温度对反应Ⅰ的影响大于反应Ⅱ,D正确。
14. 实验室模拟“高炉煤气”(主要成分为CO、N2、H2S)和金属冶炼厂尾气(含SO2)为原料制备硫代硫酸钠晶体(Na2S2O3·5H2O),其部分实验过程如下:
已知:H2CO3和H2S常温下的电离平衡常数分别为Ka1(H2CO3)=4×10-7,Ka2(H2CO3)=5×10-11;Ka1(H2S)=1×10-7,Ka2(H2S)=1×10-13。
(1)实验室用70%硫酸和亚硫酸钠固体制取SO2,而不是用10%的稀硫酸的原因是 用10%稀硫酸,生成的SO2速度慢,且SO2易溶于水,难以逸出 。
(2)如图所示,在三颈烧瓶中制取Na2S2O3分两步进行,H2S与Na2CO3溶液发生反应,SO2再与它们反应的产物发生反应,得到Na2S2O3。
①H2S与Na2CO3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2S+CO===HCO+HS-。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2×103 。
②写出三颈烧瓶中得到Na2S2O3的化学方程式: 4SO2+2NaHS+4NaHCO3===3Na2S2O3+4CO2+3H2O 。
(3)尾气中含有大量CO气体,可用醋酸亚铜氨溶液吸收,发生反应为CH3COO[Cu(NH3)2](aq)+CO(g)??CH3COO[Cu(NH3)2]CO(aq) ΔH<0
①研究发现尾气中过量H2S会导致溶液吸收CO的能力下降,原因是 H2S能与醋酸亚铜氨发生反应,降低了醋酸亚铜氨的浓度(或硫离子能与亚铜离子反应生成沉淀,破坏配合物结构或氢离子能与NH3反应,破坏配合物结构等) 。
②写出吸收液再生的一种方法: 加热(或减压也可) ,同时释放CO,达到资源化利用。
(4)Na2S2O3·5H2O也可通过在溶液中发生下列反应制得:S+Na2SO3+5H2ONa2S2O3·5H2O。补充完整制取Na2S2O3·5H2O晶体的实验方案:称取2.0 g硫粉置于50 mL烧杯中,加少量乙醇使其湿润,再称取6.0 g亚硫酸钠固体置于同一烧杯中, 加入一定量蒸馏水,加热并搅拌,充分反应一段时间后,趁热过滤,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并用乙醇洗涤晶体,晾干 (实验中还需要使用的试剂有:乙醇、蒸馏水)。
已知:Na2S2O3·5H2O不溶于乙醇,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g 50.2 59.7 70.1 83.2 104
【解析】 (2)①根据H2S+CO===HCO+HS-,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103。(3)①尾气中过量H2S能与醋酸亚铜氨发生反应,降低了醋酸亚铜氨的浓度,导致溶液吸收CO的能力下降(或硫离子能与亚铜离子反应生成沉淀,破坏配合物结构或氢离子能与NH3反应,破坏配合物结构等合理答案)。②加热或减压均能使该反应逆向移动,释放CO。限时提分13+1(六)
1. 元素P、S、Cl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r(Cl)>r(S)>r(P)
B. P4()为共价晶体
C. 第一电离能:I1(P)>I1(Cl)>I1(S)
D. Cl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S强
2. 合成尿素[CO(NH2)2]的反应原理为CO2+2NH3===CO(NH2)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中子数为10的氧原子:O
B. CO(NH2)2为离子化合物
C. CO2和H2O均含有极性共价键
D. NH3分子的电子式为
3. 实验室利用NH3、SO2制备NH4HSO3晶体。下列实验装置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制备SO2 B. 制备NH3
C. 制备NH4HSO3溶液 D. 蒸发获得NH4HSO3晶体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半径:r(N)>r(P)>r(As)
B. 第一电离能:I1(N)C. 电负性:ND. 酸性:HNO3>H3PO4>H3AsO4
5. X、Y均为第三周期元素,Y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6,二者形成的一种化合物能以[XY4]+[XY6]-的形式存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X>Y
B. 气态简单氢化物的还原性:X>Y
C.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Y>X
D. 同周期中第一电离能小于X的元素共有4种
6. 氢气还原辉钼矿(MoS2)获得钼(Mo)的反应原理为MoS2(s)+4H2(g)+2Na2CO3(s)Mo(s)+2CO(g)+4H2O(g)+2Na2S(s) ΔH。在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该反应,平衡时正、逆反应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任何条件下都能自发
B. 粉碎矿物和增大压强都能提高钼的平衡产率
C. T1 ℃下达到平衡时,c2(CO)·c4(H2O)=c4(H2)
D. 该反应中每制得1 mol Mo,转移电子的数目约为4×6.02×1023
7. 卤族元素包括F、Cl、Br、I等,位于元素周期表ⅦA族。卤族元素形成物质种类众多,磷可形成多种卤化物,其中固态PCl5和PBr5的结构分别是[PCl4]+[PCl6]-和[PBr4]+Br-。溴化碘(IBr)的化学性质与卤素相似。下列化学反应表示正确的是( )
A. IBr与水反应:IBr+H2O===HI+HBrO
B. 铜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的阳极反应:2Cl--2e-===Cl2↑
C. AgCl悬浊液中滴加Na2S溶液:2Ag+(aq)+S2-(aq)===Ag2S(s)
D. 向Ca(ClO)2溶液通入足量CO2:ClO-+CO2+H2O===HClO+HCO
8. 氮化硅(Si3N4)可通过反应3SiO2+6C+2N2Si3N4+6CO制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基态C原子价层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2
B. N2的电子式为
C. CO是极性分子
D. SiO2晶体属于分子晶体
9. 一种光催化钠离子电池(如下图所示),是一种高效率的二次电池,放电时左侧发生转化过程为S2-→S。电池中填充固体电解质,用太阳光照射光催化电极可以对该电池进行充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放电时,石墨为负极
B. 该电池工作时可能需保持在较高的温度下
C. 光照时,光催化电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3I--2e-===I
D. 充电时,当1 mol S完全转化为S2-时,电池左侧质量将减轻138 g
10. 某研究小组在铑催化的研究区域成功实现对映选择性烯丙基膦化反应,如图所示(-Ph代表苯基,-Me代表甲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分子中含有1个手性碳原子
B. 甲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C. 丙存在顺反异构体
D. 用酸性KMnO4溶液可以证明甲中含有碳碳双键
11.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方案 探究目的
A 向苯酚浊液中滴加Na2CO3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澄清 苯酚的酸性与H2CO3酸性的强弱
B 向NaCl和NaI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观察产生沉淀的颜色 比较Ksp(AgCl)与Ksp(AgI)的大小
C 向5 mL 0.1 mol/L CuSO4溶液中加入5 mL 0.1 mol/L KI溶液,再加入苯,振荡,观察苯层的颜色 CuSO4与KI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 向FeCl2稀溶液中加入稍过量的H2O2氧化,再向溶液中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溶液是否褪色 溶液中是否还残留有Fe2+
12. 室温下,以氟磷灰石[Ca5(PO4)3F]为原料,经酸浸、转化可得到Ca(H2PO4)2、H3PO4和HF。已知:25 ℃,H3PO4的pKa1=2.12、pKa2=7.21、pKa3=12.36(pKa=-lgKa)。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Ca5(PO4)3F的沉淀溶解平衡可表示为Ca5(PO4)3F(s)5Ca2+(aq)+3PO(aq)+F-(aq) 
B. 酸浸过程中,溶液的pH=6时:c(H2PO)C. 0.1 mol/L Ca(H2PO4)2溶液中存在:c(H+)+c(H3PO4)=c(HPO)+2c(PO)+c(OH-)
D. 向0.1 mol/L HF溶液中加入少量水稀释时,的值增大
13. 二甲醚催化制备乙醇主要涉及以下两个反应:
反应Ⅰ. CO(g)+CH3OCH3(g)===CH3COOCH3(g)
反应Ⅱ. CH3COOCH3(g)+2H2(g)===CH3OH(g)+CH3CH2OH(g)
固定CO、CH3OCH3、H2的起始原料比为1∶1∶2,体系压强不变的条件下发生反应Ⅰ、Ⅱ,平衡时部分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反应Ⅱ为放热反应
B. 由图可知,600 K以后随温度的升高,氢气的物质的量减小
C. 曲线C也可以表示CH3OH的物质的量分数
D. 由500 K上升至600 K时,温度对反应Ⅰ的影响大于反应Ⅱ
14. 实验室模拟“高炉煤气”(主要成分为CO、N2、H2S)和金属冶炼厂尾气(含SO2)为原料制备硫代硫酸钠晶体(Na2S2O3·5H2O),其部分实验过程如下:
已知:H2CO3和H2S常温下的电离平衡常数分别为Ka1(H2CO3)=4×10-7,Ka2(H2CO3)=5×10-11;Ka1(H2S)=1×10-7,Ka2(H2S)=1×10-13。
(1)实验室用70%硫酸和亚硫酸钠固体制取SO2,而不是用10%的稀硫酸的原因是  。
(2)如图所示,在三颈烧瓶中制取Na2S2O3分两步进行,H2S与Na2CO3溶液发生反应,SO2再与它们反应的产物发生反应,得到Na2S2O3。
①H2S与Na2CO3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2S+CO===HCO+HS-。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
②写出三颈烧瓶中得到Na2S2O3的化学方程式:  。
(3)尾气中含有大量CO气体,可用醋酸亚铜氨溶液吸收,发生反应为CH3COO[Cu(NH3)2](aq)+CO(g)CH3COO[Cu(NH3)2]CO(aq) ΔH<0
①研究发现尾气中过量H2S会导致溶液吸收CO的能力下降,原因是  。
②写出吸收液再生的一种方法:  ,同时释放CO,达到资源化利用。
(4)Na2S2O3·5H2O也可通过在溶液中发生下列反应制得:S+Na2SO3+5H2ONa2S2O3·5H2O。补充完整制取Na2S2O3·5H2O晶体的实验方案:称取2.0 g硫粉置于50 mL烧杯中,加少量乙醇使其湿润,再称取6.0 g亚硫酸钠固体置于同一烧杯中,
 (实验中还需要使用的试剂有:乙醇、蒸馏水)。
已知:Na2S2O3·5H2O不溶于乙醇,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g 50.2 59.7 70.1 83.2 104(共28张PPT)
第二篇
限时微模拟(30 min)
限时提分13+1(六)
1. 元素P、S、Cl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r(Cl)>r(S)>r(P)
C. 第一电离能:I1(P)>I1(Cl)>I1(S)
D. Cl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S强
【解析】 原子半径:r(P)>r(S)>r(Cl),A错误;P4是正四面体形的分子,是属于分子晶体,B错误;同周期从左到右,主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总体呈增大趋势,但ⅡA、ⅤA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比同周期相邻元素的大,则第一电离能:I1(Cl)>I1(P)>I1(S),C错误。
D
2. 合成尿素[CO(NH2)2]的反应原理为CO2+2NH3===CO(NH2)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CO(NH2)2为离子化合物
C. CO2和H2O均含有极性共价键
C
3. 实验室利用NH3、SO2制备NH4HSO3晶体。下列实验装置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制备SO2
B. 制备NH3
C. 制备NH4HSO3溶液
D. 蒸发获得NH4HSO3晶体
B
【解析】 Cu与浓硫酸反应制备SO2需要加热,A不符合题意;利用Ca(OH)2和NH4Cl固体混合加热可制备NH3,B符合题意;NH3极易溶于水,容易引发倒吸,该装置中通入氨气的导管不能伸到液面以下,C不符合题意;NH4HSO3受热会分解,蒸发无法获得NH4HSO3晶体,D不符合题意。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半径:r(N)>r(P)>r(As)
B. 第一电离能:I1(N)C. 电负性:ND. 酸性:HNO3>H3PO4>H3AsO4
【解析】 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原子半径:r(N)<r(P)<r(As),A错误;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第一电离能:I1(N)>I1(P)>I1(As),B错误;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电负性减弱,电负性:N>P>As,C错误。
D
5. X、Y均为第三周期元素,Y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6,二者形成的一种化合物能以[XY4]+[XY6]-的形式存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X>Y
B. 气态简单氢化物的还原性:X>Y
C.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Y>X
D. 同周期中第一电离能小于X的元素共有4种
【解析】 由题给信息推知,X、Y分别为P、Cl,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总体呈增大趋势,但ⅡA、ⅤA族反常,磷原子的3p轨道为较稳定的半充满结构,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则同周期中第一电离能小于P的有Na、Mg、Al、Si、S,共有5种,D错误。
D
A. 该反应任何条件下都能自发
B. 粉碎矿物和增大压强都能提高钼的平衡产率
C. T1 ℃下达到平衡时,c2(CO)·c4(H2O)=c4(H2)
D. 该反应中每制得1 mol Mo,转移电子的数目约为4×6.02×1023
C
7. 卤族元素包括F、Cl、Br、I等,位于元素周期表ⅦA族。卤族元素形成物质种类众多,磷可形成多种卤化物,其中固态PCl5和PBr5的结构分别是[PCl4]+[PCl6]-和[PBr4]+Br-。溴化碘(IBr)的化学性质与卤素相似。下列化学反应表示正确的是(   )
A. IBr与水反应:IBr+H2O===HI+HBrO
B. 铜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的阳极反应:2Cl--2e-===Cl2↑
C. AgCl悬浊液中滴加Na2S溶液:2Ag+(aq)+S2-(aq)===Ag2S(s)
D
A. 基态C原子价层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2
C. CO是极性分子
D. SiO2晶体属于分子晶体
C
A. 放电时,石墨为负极
B. 该电池工作时可能需保持在较高的温度下
D
10. 某研究小组在铑催化的研究区域成功实现对映选择性烯丙基膦化反应,如图所示(-Ph代表苯基,-Me代表甲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分子中含有1个手性碳原子
B. 甲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C. 丙存在顺反异构体
D. 用酸性KMnO4溶液可以证明甲中含有碳碳双键
A
【解析】 乙分子中含有1个手性碳原子,A正确;甲分子中不含酚羟基,因此甲不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B错误;丙分子中的碳碳双键上有一端碳原子连有相同的H原子,不存在顺反异构体,C错误;甲分子结构中含有碳碳双键和羟基,均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因此不能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证明甲中含有碳碳双键,D错误。
11.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方案 探究目的
A 向苯酚浊液中滴加Na2CO3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澄清 苯酚的酸性与H2CO3酸性的强弱
B 向NaCl和NaI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观察产生沉淀的颜色 比较Ksp(AgCl)与Ksp(AgI)的大小
C 向5 mL 0.1 mol/L CuSO4溶液中加入5 mL 0.1 mol/L KI溶液,再加入苯,振荡,观察苯层的颜色 CuSO4与KI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 向FeCl2稀溶液中加入稍过量的H2O2氧化,再向溶液中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溶液是否褪色 溶液中是否还残留有Fe2+
C
【解析】 向苯酚浊液中滴加Na2CO3溶液,溶液变澄清,是由于苯酚和碳酸钠反应生成苯酚钠和碳酸氢钠,不能比较苯酚的酸性与H2CO3酸性的强弱,A错误;未说明NaCl和NaI溶液的浓度大小,因此不能通过观察产生沉淀的颜色来比较Ksp(AgCl)与Ksp(AgI)的大小,B错误;二者混合后加入苯,振荡,苯层呈紫色,说明反应中生成了碘单质,可说明二者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过量的H2O2也会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因此不能通过观察溶液是否褪色来判断溶液中是否还残留有Fe2+,D错误。
12. 室温下,以氟磷灰石[Ca5(PO4)3F]为原料,经酸浸、转化可得到Ca(H2PO4)2、H3PO4和HF。已知:25 ℃,H3PO4的pKa1=2.12、pKa2=7.21、pKa3=12.36(pKa=-lgKa)。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B
13. 二甲醚催化制备乙醇主要涉及以下两个反应:
反应Ⅰ. CO(g)+CH3OCH3(g)===CH3COOCH3(g)
反应Ⅱ. CH3COOCH3(g)+2H2(g)===CH3OH(g)+CH3CH2OH(g)
固定CO、CH3OCH3、H2的起始原料比为1∶1∶2,体系压强不变的条件下发生反应Ⅰ、Ⅱ,平衡时部分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反应Ⅱ为放热反应
B. 由图可知,600 K以后随温度的升高,氢气的物质的量减小
C. 曲线C也可以表示CH3OH的物质的量分数
D. 由500 K上升至600 K时,温度对反应Ⅰ的影响大于反应Ⅱ
B
【解析】 由图可知,随着温度升高,CH3CH2OH的物质的量分数曲线逐渐下降,说明随着温度升高,反应Ⅱ的平衡逆向移动,反应Ⅱ为放热反应,A正确;由图可知,600 K以后随温度的升高,CH3CH2OH的物质的量分数减小,反应Ⅱ的平衡逆向移动,则反应物H2的物质的量增大,B错误;反应Ⅱ. CH3COOCH3(g)+2H2(g)===CH3CH2OH(g)+CH3OH(g),CH3CH2OH和CH3OH都是生成物,二者含量变化一致,则曲线C也可以表示CH3OH的物质的量分数,C正确;由图可知,由500 K上升至600 K时,CH3COOCH3的物质的量分数减小幅度大于CH3CH2OH,说明温度对反应Ⅰ的影响大于反应Ⅱ,D正确。
14. 实验室模拟“高炉煤气”(主要成分为CO、N2、H2S)和金属冶炼厂尾气(含SO2)为原料制备硫代硫酸钠晶体(Na2S2O3·5H2O),其部分实验过程如下:
已知:H2CO3和H2S常温下的电离平衡常数分别为Ka1(H2CO3)=4×10-7,Ka2(H2CO3)=5×10-11;Ka1(H2S)=1×10-7,Ka2(H2S)=1×10-13。
(1)实验室用70%硫酸和亚硫酸钠固体制取SO2,而不是用10%的稀硫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10%稀硫酸,生成的SO2速度慢,且SO2易溶于水,难以逸出
(2)如图所示,在三颈烧瓶中制取Na2S2O3分两步进行,H2S与Na2CO3溶液发生反应,SO2再与它们反应的产物发生反应,得到Na2S2O3。
②写出三颈烧瓶中得到Na2S2O3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03
4SO2+2NaHS+4NaHCO3
===3Na2S2O3+4CO2+3H2O
①研究发现尾气中过量H2S会导致溶液吸收CO的能力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出吸收液再生的一种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释放CO,达到资源化利用。
H2S能与
醋酸亚铜氨发生反应,降低了醋酸亚铜氨的浓度(或硫离子能与亚铜离子反应生成沉淀,破坏配合物结构或氢离子能与NH3反应,破坏配合物结构等)
加热(或减压也可)
已知:Na2S2O3·5H2O不溶于乙醇,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g 50.2 59.7 70.1 83.2 104
加入一定量蒸馏水,加热并搅拌,充分反应一段时间后,趁热过滤,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并用乙醇洗涤晶体,晾干
谢谢观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