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及孔子的有关知识;
2、会读“省、传、沂、雩、喟”等字音,会翻译“莫、处、富、虽、与”等文言实词及文言虚词;
3、品味本文言简意深的语言,学习做人的道理,加强自身的艺术和道德修养。
2学情分析
基于七年级学习《论语》基础,字面翻译容易理解,但是深层的一些原因及情感需要结合背景等。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读“省、传、沂、雩、喟”等字音,会翻译“莫、处、富、虽、与”等文言实词及文言虚词;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言简意深的语言,学习做人的道理,加强自身的艺术和道德修养。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论语>十则》
一、新课导入
七年级我们曾学过一篇教育我们为人处世道理的语录体文章,大家还记得吗?对,它就是《<论语>六则》。同学们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背出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其中的十则。
活动2【活动】《<论语>十则》
二、孔子及《论语》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用重要地位。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三、写作背景
面对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知识分子大都很不满意,于是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不同的学说流派。在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先后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于是有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春秋战国之交的“百家争鸣”,是一个思想大爆炸的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中国传统中很多光辉的思想主张,都产生于那个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即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经过历史的淘汰和选择,儒家思想在汉武帝之后成为中国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
四、读出下列红色字的字音
终身行之xíng不成人之恶è三省xǐng传不习乎chuán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wù喟然kuì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
从吾所好hào
五、听师泛读,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六、疏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并非诚心诚意吗?与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知识还没温习吗?”
(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孔子说:“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检查自己(看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遵行的准则吗?”孔子说:“是恕吧!自己不想承受的,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四)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翻译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难的道路还很长。”
(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翻译孔子说:“富裕和做官是人们所追求的,可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取得的,就不应该占有。贫穷和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讲仁义之道反受穷而卑微,也不应抛弃仁义之道。”
(六)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翻译子贡问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孔子说:“先行动,有关行动的话以后再发表。”
(七)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翻译孔子说:“君子应该成就别人的美德,不应该促成别人的恶行,小人与此相反。”
(八)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翻译孔子说:“富裕如果能够追求得到,即使是低微的官职,我也尽力而为。如果不能追求得到,我就从事爱好的事业。”
(九)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翻译孔子在齐地听了《韶乐》,三个月吃肉都吃不出肉味,感叹道:“没有想到对音乐的欣赏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啊。”
补充资料韶乐,史称舜乐,起源于5000多年前,为上古舜帝之乐,是一种集诗、乐、舞为一体的综合古典艺术。舜作《韶》主要是用以歌颂帝尧的圣德,并示忠心继承。《韶》入齐后,在齐国改革、开放,“因俗简礼”的基本国策影响下,适应当地民情民风习惯;吸收当地艺术营养,从内容到表演形式都有所丰富、演变,从而更增强了表现力,更贴近了东夷传统乐舞,展现了新的风貌。故而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孔子入齐,在高昭子家中观赏齐《韶》后,由衷赞叹曰:“不图为乐至于斯!”“学之,三月不知肉味。”留下了一世佳话。孔子喜欢韶乐,不仅因为它的悦耳,更为了它所包含的思想。
(十)(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翻译(曾点)说:“到了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做好了(穿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洗澡,在舞雩如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孔夫子叹了口气说:“我赞赏曾点说的啊!”
补充资料曾点用文学的文笔描绘了一幅多么美的画面啊,虽未说怎样施政,但这样其乐融融的场景,正是百姓在礼制社会下安居乐业太平和乐的生活画面。公西华、子路都一心想要表现自己的才能,而曾点却希望着人民的安宁和乐,这与孔子及儒家思想相符。
活动3【作业】《<论语>十则》
做《四清导航》62页预习导航和堂堂清。
4.2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品味本文言简意深的语言,学习做人的道理,加强自身的艺术和道德修养。
学时重点
品味本文言简意深的语言,学习做人的道理,加强自身的艺术和道德修养。
学时难点
品味本文言简意深的语言,学习做人的道理,加强自身的艺术和道德修养。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论语>十则》
一、整体感知
1、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明确:儒家待人接物准则,爱己之心爱别人,不主观。
2、第十则中孔子为什么“与点”?
明确:曾点追求的是礼制社会的图景,与孔子及儒家思想相符。
3、思考《<论语>十则》涉及了哪几个方面的人生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
明确:1—3讲做人的道德修养。
讲人要有追求有抱负,对富贵要取之有道,要重实践,要成人之美。
讲人要有艺术修养,要亲近自然,更表明自己的政治思想。
4、归纳总结本文中出现的成语
明确: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重道远
成人之美
5、谈一谈
这十则都是在讲为人处世的道理,学过之后,你有哪些感悟?
二、拓张延伸
同为儒家学派圣人,孔子与孟子思想有什么异同?
明确:首先,从两人的人格来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第二,从他们对“仁”的看法来看,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厦的建立者和完善者。孔子针对“春秋无义战”提出了“仁”思想,孟子则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第三,从具体的施政来看,孔子的施政纲领比较简单原始,孟子的施政纲领则详细具体的多。第四,孟子的政治思想比孔子更具有人民性。孟子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的,是为群众着想的。第五,孟子有很强的战斗性。面对黑暗政治,孔子采取了退让的方法。孟子则与孔子恰恰相反,他鼓励人民起来造黑暗政治的反,杀掉厉王、纣王这样的暴君不算“弑君”。第六,孟子的人性说。“性”这个既涉及到人的气质又涉及到人的修养的复杂的问题,孔子基本上没有提到,而孟子有深刻的论述。
三、作业
1、会背会默写《<论语>十则》。
2、《智慧讲堂》及《四清导航》本课练习题。
活动2【讲授】《<论语>十则》
二、拓张延伸
同为儒家学派圣人,孔子与孟子思想有什么异同?
明确:首先,从两人的人格来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第二,从他们对“仁”的看法来看,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厦的建立者和完善者。孔子针对“春秋无义战”提出了“仁”思想,孟子则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并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第三,从具体的施政来看,孔子的施政纲领比较简单原始,孟子的施政纲领则详细具体的多。第四,孟子的政治思想比孔子更具有人民性。孟子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的,是为群众着想的。第五,孟子有很强的战斗性。面对黑暗政治,孔子采取了退让的方法。孟子则与孔子恰恰相反,他鼓励人民起来造黑暗政治的反,杀掉厉王、纣王这样的暴君不算“弑君”。第六,孟子的人性说。“性”这个既涉及到人的气质又涉及到人的修养的复杂的问题,孔子基本上没有提到,而孟子有深刻的论述。
活动3【作业】《<论语>十则》
三、作业
1、会背会默写《<论语>十则》。
2、《智慧讲堂》及《四清导航》本课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