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鱼我所欲也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26.鱼我所欲也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6 10:01: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教学目标
1、理解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的内涵,以及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
2、积累文言词语;欣赏《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3、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4、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
2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3重点难点
1、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2、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积累、识记”辟、辩、乡、得、与、是故”等词语。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学时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诵读,读出文章停顿和重音及整体感知课文。
学时难点
积累、识记重点字词、背诵第一段。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简介导入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弟子,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也是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予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其目的虽在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但在当时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提出”性善”论,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主张社会分工,却由此导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他的哲学体系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断言”万物皆备于我”,对后来宋代儒学影响很深。
孟子为了实现他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魏、滕、宋等国。当时各国诸侯正以攻伐争霸为贤,视孟子的”行仁政”学说为,脱离实际,因而不予采纳。孟子退而讲学著述,其言行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孟子》现存七篇。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两个或三个字作为篇名。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者初学必读的书籍。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气势磅礴,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板书课题,作者)
活动2【活动】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把握关键词句,疏通文意。
1、播放朗读录音或者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同学认真听。在聆听的过程中注意发现读音、句读的差错,标记出来以便纠正。估计要正音、正句读的如下:(1)正音(下面这些注音系课文注释以外的正音):
①不为苟得也(读wéi,动词,做,干。)②所恶(渎Wù,动词,厌恶)
③为宫室之美(读wèi,介词,为了)(2)正句读: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是/亦不可以已乎
(3)全体同学朗读课文一遍。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翻译课文第一段,标记出有障碍的字、词、句。
活动3【讲授】教师点拔
(1)虚词:所使、如使、则、而、弗、于、为、之、非独
(2)句式:有……者有所……何不……所……者亦不……乎(3)难句点拨: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②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③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有比死更厉害的(“不义”)。
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
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
⑤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⑥万钟于我何加焉!
⑦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⑧此之谓失其本心。
总结:《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活动4【作业】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并背诵第一段。
2、摘抄本文的书下注释和教师补充的词语。
3、翻译课文第一段。
4.2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1、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时重点
1、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时难点
论证思路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自主学习
具体思考本文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认真品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3、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活动2【活动】组内探究
本文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学生独学5分钟后再用2分钟同桌互学最后用3分钟组内合作学习。)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 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3、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
(2)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得出结论,使读者心悦诚服。
活动3【讲授】教师点拔
总结:1.本文的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本文论证方法:类比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活动4【作业】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并背诵第二段。
2、翻译课文第二段。
3、有人说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而取义”是最高要求,你的看法呢?与同学讨论。
4.3 第三学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学时重点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学时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自主学习
具体研习本文主旨、《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和其人格魅力。
1、①“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 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②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
2、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3、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
活动2【活动】小组质疑
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 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2、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
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所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
3、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4、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5、《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
《鱼我所欲也》的论点是“舍生取义”。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坏事来。他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为利忘义的人。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当然,孟子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糟粕,应予剔除。
活动3【活动】拓展延伸
研讨探究: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活动4【讲授】教师点拔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以民为本”、“民贵君轻”,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活动5【作业】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少于50字。
3、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谈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