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从克到吨 2(沪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从克到吨 2(沪教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9-11-16 12:1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从克到吨
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建立对吨的认识。
2.认识吨与其他重量单位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到进行简单的化聚的计算。
3.培养学生利用迁移和对比来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教学重、难点:
1. 使学生建立对吨的认识,认识吨与其他重量单位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到进行简单的化聚的计算。
2. 培养学生利用迁移和对比来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学情分析:
“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具体感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进行学习;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同千米与米的换算推理过程相同,这部分知识主要由学生自己尝试完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清净,引入新课
1.展示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吧?(媒体出示曹冲称象的照片)曹冲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他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之后却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如果用以往所学的单位克,千克作单位很麻烦,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吨用字母t表示)
师:它和我们以往学过的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
2.出示课题:从克到吨
二、 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共同认识重量单位“吨”。
(一) 直观感知,使学生初步认识“吨”
1.师: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许多重量已知的物体,请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交流)
那有没有同学带来以“吨”做单位的物体呢?说明原因。
在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可以用“吨”做单位的物体,能简单的说一说吗?学生举例
2. 介绍书P20的大型动物。
师: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小结:通常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用“吨”来做单位。
3.填合适的单位。
(1)1张报纸约重4( ) (2)小胖的书包约重3( )
(3)1个苹果约重150( ) (4)1棵白菜约重1( )
(5)大象约重4( )
师:谁来总结怎样正确填写合适的秒重量单位
(从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自然引入新课,并运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体,初步感知:以吨为重量单位的物体都比较大,并且非常重。)
(二) 创设情境,充分感知“吨”。
1. 师:“吨”是我们新认识的重量单位,那么它究竟有多大呢?为了更好的了解它,老师特意制作了一把电子秤。
多媒体出示:一把电子秤,十袋100千克重的大米,每次称一袋大米,同时,在电子秤左面的屏幕上显示出绿灯,右面的屏幕显示100千克字样,每称一袋,相应递加,直到第十袋时,左面的屏幕上显示出红灯,同时在右面的屏幕显示出1吨的字样。
师:你看到了什么,请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下来。
1吨=1000千克=1000000克
2.师:如果有一些体重为25千克的同学,要多少个同学才能达到1吨呢?列式解答
1吨=1000千克
1000÷25=40(个)
答:要40个同学才能达到1吨。
3. 师:现在每一位同学手中都有一件知道重量的物体,估算一下多少样这一物品能达到1吨。
(三) 以生活情境,加深对重量单位间关系的认识。
1.师:通过以上例子可以说明用一些较轻的物体聚少成多,也能达到一吨的重量,因此,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对重量进行了限制,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生举例:大桥的载重量,卡车的载重量等。
2. 师:现在老师想找你帮个忙。这里有一辆卡车和一堆货物,你能不能告诉老师,这堆货物能不能一次全部装上卡车。
多媒体出示图片,一辆卡车上标注限载重6吨,旁边有一堆货物,标注6000千克,学生进行讨论,得出这堆货物可以一次性的装上卡车。
说说你的理由吗?
(在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吨的基础上,采用多媒体生动、直观地显示千克与吨的关系,并联系学生自身的重量,让学生估算,加深对吨的认识。教师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深切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练习
(一)换算:
2吨=( )千克 5吨=( )千克 60000千克=( )吨
5吨+1吨=( )千克 12吨-6吨=( )千克
(二)判断题
1. 粉笔长13克。 ( )
2. 一瓶牛奶重250千克。 ( )
3. 一个皮球重2吨。 ( )
4. 1吨铁比1吨棉花重。 ( )
(三)拓展题
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标注限重量1吨,十三个成人,出示问题:
1.如果是孩子可以乘坐几人?
2.如果全班同学都要乘电梯,至少要坐几次?
(数学学习必须有练习,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不但能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感官。特别是联系了生活中乘电梯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充满许多数学问题,而且是丰富多彩的。)
四、总结
师:在这节课中,你掌握了什么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