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鱼我所欲也 教学设计 (4)

文档属性

名称 26.鱼我所欲也 教学设计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6 10:0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
2、扩充文言词汇量,
3、强化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4、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翻译全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和感悟人生的正确抉择
2、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2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具有了一定量的文言词语积累,能够结合书下注释独立完成字词句的翻译及疏通文章大意,对于本文所体现的“舍生取义”的观点,通过教师结合文本实例进行点拨及融合学生现有的情感体验,能够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本文论证结构严谨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理解掌握。
3重点难点
1、强化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习和感悟人生的正确抉择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习和感悟人生的正确抉择
学时重点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时难点
强化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诗歌导入  引入情境
同学们,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但生命的意义绝不仅仅是活着,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那么当生与死、利与义之间必须要有所选择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呢?我们先来看下面的两首诗,看看作者都是如何取舍的?
(多媒体展示《自由与爱情》2)
师:这两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
(生答:生为自由,生为正义)那今天让我们走进孟子,看一看两千多年前,他是如何来阐述这个问题的。首先来了解孟子其人 (多媒体展示孟子图片3)
那么再来了解一下这节课我们需要掌握的内容:(展示导向4)学生读
活动2【讲授】听读感知
(多媒体展示朗读5)
任务一:
1、听读课文——注意如下字音,语气、节奏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提要求
3、指名朗读,学生点评—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4、教师:考察一下大家对于朗读这部分的掌握情况(多媒体展示6)
5、师生(共读该题6)
活动3【讲授】理解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一段,参考(多媒体7)注释,理解文意。
师:指名请学生回答(多媒体8),其他学生纠正,师点评;(多媒体9);师生齐读书第一段。
2、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参考(多媒体10)注释,理解文意
师:学生回答(多媒体11),其他学生纠正。师点评;师生齐读第二段。
3、学生自读课文第三段,参考(多媒体12)注释,理解文意
师:学生回答(多媒体13),其他学生纠正。师点评;师生齐读第三段。
活动4【讲授】总结归纳
通假字
“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一词多义
为:介词 为了. 为宫室之美
  动词 做.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得: 得到 .故不为苟得也
  通“德”. 所识穷乏者得我
是: 此、这. 非独贤者有是心
  这是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与: 通“欤”语气词. 所识穷乏者得与?     
   给予. 呼尔而与之
虚词

代词 他 呼尔而与之
助词 的 为宫室之美

表顺接 不译 蹴尔而与之
表转折 却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选折 而 舍生而取义者也

表比较 比 所欲有甚于生者
表对象 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
活动5【练习】课堂练习
一、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1.一箪食()、2.一豆羹()
3.蹴尔而与之()4.乞人不屑也()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鱼我所欲也2.二者不可得兼
3.故不为苟得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活动6【作业】作业布置
1.完成课内练习二。
2.背诵课文。
4.2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2、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学时重点
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学时难点
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回顾
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鱼我所欲也》的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读。
来看一下我们这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
师:(展示2) 生读
回顾:(展示3) 点名背诵,师生齐背
活动2【活动】梳理全文
教师:梳理译文(展示4)指一名学生通译——(展示1/5)——(展示2/5)——(展示6)——(展示7)——(展示8)——教师点评
活动3【活动】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
1、第一段中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2、开头写“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作用是什么?这属于什么论证?
3、为什么要”舍生取义“?作者有哪些理由?
师:生读课文一,小组讨论(展示9)———生小组汇报——师(展示10—11)
合作探究二
第二段属于什么论据?简要概括并说明其作用。
本段论述了____的重要,再次证明了中心论点_____.
结合第三段思考以下问题:
1、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孰多孰少?在意义上呢?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2、作者分别列举了哪些论据?试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3、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学生生读课文二三,小组讨论(展示12)——生小组汇报——师(展示13)
活动4【讲授】总结归纳
师生共同总结:孟子的文章感情强烈,富有鼓动性;善用譬喻来说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论证雄辩,在本文中采用了多种论证方式,气势恢宏;语言流畅
活动5【活动】拓展延伸
自由探究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活动6【练习】巩固练习
1.这段文字用鱼比喻________,用熊掌比喻 ________,用舍鱼而取熊掌比喻______。文中还把______和______进行对比,指出人世间有比______更宝贵的东西,就是______;也有比_______更可怕的东西,即__________。
2.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
  A.①句 B.②句 C.⑧句 D.⑨句?
3.这段文字用到的论证方法有( )。?
   A.比喻论证法、举例论证法、说理论证法?
   B.比喻论证法、举例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C.说理论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
   D.说理论证法、对比论证法、举例论证法?
活动7【作业】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