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鱼我所欲也 教学设计 (5)

文档属性

名称 26.鱼我所欲也 教学设计 (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6 10:0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教学目标
1、听课文朗读,整体感知,积累文言词语。
2、自读课文,尝试探究,准确翻译文中的字、词、句。
3、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
4、美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初步背诵课文。
2重点难点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和本文的中心论点。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鱼我所欲也
一、导入
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曾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二、作家、作品简介。
1.关于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2、关于《孟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重要典籍,相传为孟子及其弟子所作,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现存七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跟《论语》同是用语录体散文,但体式有所不同。它篇幅比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3.解题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读准字音
不为(wéi)苟得也 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一箪(dān)食 一豆羹(gēng)
蹴(cù)尔 不屑(xiè)
苟(gǒu)得 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2、注意节奏停顿及重音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⑶在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3.串译课文,了解大意。
⑴字词注解补充:
欲:想要 义:大义,正义行为。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甚:重要。于:介词
苟得:苟且取得,苟且偷生。患:祸患,灾难。
如使:假使,如果。 使:义同“如使”
由是:由于这个原因。 是故:因为这个缘故。
非独:不仅仅,不只是。 勿丧:不丧失。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已:停止、放弃。
向:从前。 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辨:辨别。 奉:侍奉。
穷乏:贫穷。
⑵通假字
得通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3)一词多义
为:今为(为了,介词)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向为身死而不受(宁愿)
② 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感激)
③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⑷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①之:呼尔而与之(代词 他)
为宫室之美(助词的)
②而:呼尔而与之 (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③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介词,表比较)
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于)
⑸翻译句段。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整体感知。
1、请两三个学生用一句话说说此文的大概意思。
明确: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或: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2、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来的?
明确:中心论点是: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舍鱼而取熊掌”为喻,提出了“舍生而取义”的中心论点的,运用类比推理,由浅入深。
五、抓住文意,初背课文。
1、孟子是怎样用口腹之欲(鱼、熊掌)来类比舍生取义的?
2、孟子认为什么样的人会舍生取义?
3、孟子认为什么样的人会舍义取生?
4、作者强调“义”是人人都有的句子是哪句?
5、文中与“不食嗟来之食”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6、孟子认为怎样做是丧失了本心?
六、小结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现代社会,我们在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和考验时,要怎么做呢?我希望同学们始终能做到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