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七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
七年级新部编版上册历史期末综合学情检测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以下是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情况简表,据此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
古人类化石200余件,分属40多个个体 5个灰烬层及大量动物烧骨
动物化石100多种 石器10多万件
A.北京人遗址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遗址 B.北京人遗址考古发掘内涵丰富、材料齐全
C.北京人饲养了大量的牲畜 D.北京人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2.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下列生产工具按照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制农具
B.磨制石器-打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制农具
C.青铜农具-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铁制农具
D.铁制农具-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
3.在黄河流域的陶寺遗址中,发现了彩陶龙盘和大量的玉器,其中“龙”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玉琮则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而出土的彩绘高领折肩尊、折腹尊、盒等陶器还具有良渚文化的因素。这表明( )
A.手工技艺高超领先世界 B.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C.阶级分化明显国家形成 D.农耕文明发达经济繁荣
4.“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这是宋楚瑜拜谒何处时的祭文( )
A.炎帝陵 B.黄帝陵 C.秦始皇陵 D.中山陵
5.孙中山先生曾说:“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下列史实符合此话含义的是( )
①发明舟车②建造宫室③养蚕缫丝④发明文字⑤编出乐谱⑥冶炼青铜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 D.②③④⑤⑥
6.“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
A.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C.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D.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7.西周时期,分封的齐、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这表明分封( )
A.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经济 B.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管理
C.导致周王室附近地区衰落 D.促进边远地区经济的开发
8.为编演历史剧,同学们根据《史记·楚世家》的相关记载,梳理了如下线索,从中体现出当时( )
起点:楚武王言:“我蛮夷也”。 发展:不到百年,楚庄王陈兵问鼎。 高潮:晋楚郯之战后,楚庄王论“武德”。 结尾:战国后期,出现“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局面。
A.分封制度的强化 B.民族之间的交融
C.六国统一的完成 D.中央集权的确立
9.“春秋战国时期,神州大地除了华夏民族之外,四方还有狄、戎等彪悍的少数民族政权……不打不相识,打也算是一种主动的交流方式。”材料主要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存在民族交融现象 B.争霸战争频繁
C.少数民族民风彪悍 D.唯有华夏民族
10.商鞅变法时,建议实行“徕民”政策。于是,秦孝公即以“优其田宅,复及子孙”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周边相当数量的人口流入关中。这一举措有助于( )
A.发展生产 B.管理人民 C.确立县制 D.严明法度
11.“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遵循的基本原则。下列史论一致的是( )
材料或史实 结论
A 秦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发挥着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彻底解决了关中平原的水患问题
B 《伤寒杂病论》一书,总结疾病症候,提出辩证分析病情,而后对症治疗;还提出“治未病理论” 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C 《史记》记录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还为许多下层人物写了传记等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A.A B.B C.C D.D
12.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
A.推崇西周制度 B.支持兼并战争
C.解决社会问题 D.追求精神自由
13.有学者认为,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状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该学者旨在强调百家争鸣( )
A.学派众多 B.思想活跃 C.影响深远 D.注重创新
14.习近平指出,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下列说法能准确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B.甲骨文是中国商朝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C.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D.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15.有学者指出:其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仍属于草创粗疏阶段,在规模和完善程度上无法与后世相比;其统治模式,没能形成一个平衡的、富有调适能力的社会运行机制,不足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然而,其经验和教训为我国后世王朝的治国理政提供了借鉴。“其”建立者是( )
A.嬴政 B.李斯 C.项羽 D.刘邦
16.在陕西西安章台出土的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书时用的封泥(在捆绑简牍的绳端处封上粘土,上盖印章),其中有许多“上郡”“代郡”等郡名和“蓝田”“下邦”等县名。而《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 )
A.诸侯受命管理土地和人民 B.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
C.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 D.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
17.下列能够证明秦朝速亡的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
A 《三字经》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B 秦朝刑具(陕西临潼出土)
C 《汉书·武五子传》 昔秦据南面之位,制一世之命,威服四夷,轻弱骨肉,显重异族,废道任刑,无恩宗室。其后尉佗入南夷,陈涉呼楚泽,近狎作乱,内外俱发,赵氏无炊火矣!
D 范文澜《中国通史》 秦二世之后,于这一年九月立二世兄子子婴为秦王。
A.A B.B C.C D.D
18.“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材料反映的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9.《资治通鉴》中记载:汉文帝即位时,有人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令说:“朕不受献,其令四方勿来献。”汉文帝这一做法在当时( )
A.有利于营造廉洁简朴的社会风气
B.有利于打击诸侯豪强的嚣张气焰
C.有利于加强中外之间的经济联系
D.有利于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20.董仲舒非常强调“大一统”,从这个观点出发,他主张政治上必须统一于天子,思想上也必须统一。由此可知,“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出发点是( )
A.推动教育发展 B.促进文化繁荣
C.改善儒生地位 D.巩固国家统一
21.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下面时间轴上①处对应的阶段特征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早期国家与社会改革
22.“神爵二年,匈奴日逐王归降汉朝,郑吉派兵迎之,宣帝遂命郑吉兼护车师西北方(北道)各国安全。因总领两道,遂号‘都护’以后便成为了西汉派驻西域的最高长官的正式官名。”据所学知识,“神爵二年”应该是( )
A.公元前60年 B.公元60年 C.公元前68年 D.公元68年
23.“迁儿,《太史公书》我已初拟,上启尧舜美德,下至汉兴一统;往后你续写青史,要敬畏写下的每一个字……”。材料中的“迁儿”( )
A.编写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B.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C.编写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西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
24.“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
A.夏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5.某学习小组围绕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开展主题探究学习,设计如下表格,适合①和②两处的选项是( )
结论 ① 民族融合
史实 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圆凳等家具传入中原,改变了汉族的生活习惯
A.短暂统一;东晋 B.政权分立;前秦
C.政权分立;东晋 D.开放革新;北魏
26.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内迁的各族人民与汉人错居杂处,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与交往。由此可知这个时期的特征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社会动荡与争霸称雄 D.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27.从秦代到明末1800多年中,被篡弑的君主共101人,其中三国4人,两晋(不含十六国)9人,南朝16人,北朝19人,占比超过45%,而时间只有350多年。这折射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A.宦官外戚交替专权 B.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C.国家治理秩序混乱 D.民族交融影响稳定
28.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黄河流域的中原汉族人被迫南迁,经历多次大迁移,先后定居南方的广东、福建、江西等地。因为离开中原故土,所以这些南下迁移的汉族人自称为“客”:寓为客居他乡之意。客家人就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东晋南朝时期的客家人( )
A.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B.拥护北魏孝文帝改革
C.与游牧民族一起生活 D.引发南方的动荡不安
29.无论是开凿技艺还是开凿内容,云冈石窟都蕴含着胡汉杂糅的历史内涵,石窟既体现汉式建筑的富丽堂皇,又散逸着少数民族建筑或雄浑壮阔或精巧柔美的气息。云冈石窟的这一特征反映了当时( )
A.雕刻艺术的兴起 B.北方经济的繁荣
C.民族交融的加强 D.南方政局的稳定
30.位于广州的汉代南越王墓出土了一扁球形的银盒(如右图)。该银盒的工艺、造型和纹饰与汉代及以前的银器迥异,但在西亚波斯帝国时期的银器中却不难找到与之相似的标本。该银盒的出土反映了当时( )
A.中外交流的现象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宦官专权的局面 D.儒家学说的兴盛
二、材料分析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31.(8分)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摘自部编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1)材料一中遗址出土的是哪个朝代的文物?在这个朝代中王位继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通过材料二中的信息,你认为商朝强大起来的因素是什么?
(3)材料三中图一分封制是哪个朝代实行的制度?该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什么作用?
(4)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请归纳出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从中给我们什么启示?
32.(8分)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变法后)“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摘自《通典.食货》
材料二 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所谓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所谓九卿,实际上并不是九个,而是泛指政府部门的主要官员,因此也称为“诸卿”或“列卿”。从总体上看,诸卿的设置和职能体现了国家政务的诸多方面和分工制约,突出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特点。诸卿由皇帝任免和调动,不得世袭。诸卿虽然有明确的分工,但又存在职无常守的混淆现象。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根本不同在于,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命,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俸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全面推行郡县制。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秦统一前,北方日益强大的匈奴成为中原政权的威胁……秦始皇认识到出于保卫边防目的,必须建立交通、通信和军需补给等快速反应体系,一旦战争爆发,中央能在最短时间内启动应战机制。于是在公元前212年,命蒙恬和扶苏在镇守边关的同时监修直道。
——摘编自高子期、周晓陆《秦直道建筑探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公九卿制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推行郡县制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概括“秦直道”修建的目的。
33.(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王朝大事表》
秦朝 汉朝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定都长安,建立汉朝。
公元前221年,把全国分成36郡,以后又陆续增至40多郡。 公元前127年颁布推恩令,使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无力对抗中央。
公元前215年,蒙恬率兵三十万打败匈奴,收复黄河以南土地。 公元前127至公元前119年,汉军三次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取得大胜,使北部诸郡得以安宁。
材料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合示意图》
材料三: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 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1)指出材料一出现“使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无力对抗中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秦汉王朝在巩固统一方面的共同点。
(2)写出材料二中A处和B处的政权名称。
(3)材料三中“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所指的是哪一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他的改革中“汉化”的具体措施。(只需写出2点即可)
(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34.(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北魏都城平城地处塞上,屡遇灾荒,大部分粮食需要从黄河流域运输而来。孝文帝倾心于汉化,有意南征一统天下。494年,近百万人口跟随孝文帝来到有深厚汉文化底蕴的中原腹地——洛阳……迁都后,北魏统治地区呈现出升平富庶的景象,洛阳都市走向繁盛,吸引着大批周边民族人民涌入。
——摘编自中国地图出版社《地图上的中国史》
材料三 东晋南朝以前,南方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西晋末年以来大规模移民迁徙大多以原籍或宗族为单位,常常一次移民潮就“以十万计”,给南方提供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得南贫北富的情形逐渐转变。南迁人口及其后裔,与南方土著长期杂居、联姻,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也变北为南。
——摘编自胡阿祥《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研究》
(1)根据材料一,简述西晋末年人口迁移的两种类型。
(2)根据材料二,分析北魏时期人口迁入洛阳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西晋末年以来南方移民潮的特点。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晋末年以来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
35.(8分)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设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引起了相关国家的强烈反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之人物也。”
——翦伯赞
材料二 丝绸之路被誉为一条流动的文化运河。
——《中国通史》
材料三 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杨洁篪表示,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建设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摘自新华网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翦伯赞为什么如此称赞“他”?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史实加以说明。
(3)西汉朝廷设立了哪一官职来加强对西域的管辖?其意义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古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地位?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现实价值?
答案
1.BABBA BDBAA 11-20 CCCDA CBBAD 21-30 BACDC BBACA
31.(1)朝代:夏朝;变化: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继承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2)因素:商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经济等写一项即可) 。
(3)朝代:西周;作用:加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共同原因:出现了暴君,残暴的统治激起人们的反抗(言之有理即可);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去天下。
32.(1)原因: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
(2)特点:分工制约;皇帝任免,不可世袭;职无常守。
(3)不同:分封制下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郡县制下地方长官由国君任命。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等。
(4)目的:保卫边防、抵御匈奴南犯。
33.(1)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通过战争建立政权,实现国家统一。秦朝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等措施,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对匈奴用兵,保证国家安全,开疆扩土,疆域扩大等。
(2)A为蜀,B为西晋。
(3)鲜卑族;改汉姓、说汉话、与汉族通婚、改穿汉服等,使鲜卑族“整体的汉化”。
(4)我国民族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的历史时期。
34.(1)边疆少数民族内迁;北方人民南迁。
(2)平城地处塞北,粮食供应困难;洛阳地处中原腹地,农业基础较好;孝文帝迁都带动人口迁徙;北魏统治下的洛阳安定与富庶吸引人口的涌入。
(3)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移民体现地域色彩与血缘关系。
(4)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民族交融;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繁荣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35.(1)人物:张骞。
原因: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和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让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逐渐开辟了丝绸之路。
(2)举例: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说明: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官职:西域都护。意义: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4)重要地位:沟通欧亚交通的陆上要道,堪称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现实价值: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