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教学设计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6 10:0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2.把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重点难点
1.体会思想感情。
2.把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一、导入:今天我们的课程从一副地图开始,请结合历史知识和地图,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南宋王朝是历史上最窝囊的一个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无意收复失地。但是统治者的软弱不代表整个民族的软弱,南宋王朝的历史中涌现了无数英雄,如陆游,文天祥,辛弃疾,岳飞,陆秀夫,甚至如一介女流李清照。这些英雄又都有着有着一个共同的悲剧命运——壮志难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小词《菩萨蛮》,走进南宋悲情词人辛弃疾的内心世界。
活动2【导入】作者与写作背景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辛弃疾一生以收复失地为志,却终不遂愿。其词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为豪放派代表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
三、解题:
菩萨蛮:词牌名。书江西造口壁:是标题。书:写。写在江西造口壁的一首词。造口:在江西万安西南。这是一首怀古伤今词。
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关于此词之发端,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有几句话非常重要,他说:“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自此起兴。”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活动3【活动】朗读
听范读,模仿其语气,停顿节奏。并朗读,试背课文。
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活动4【讲授】词境把握
四、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1)题目为“书江西造口壁”,为什么开篇从几百里路之外的“郁孤台”写起? 既然李勉因嫌郁孤台名不雅,改名为“望阙台”,词人为什么还用“郁孤台”开篇?
“郁”有郁结不畅 、沉郁之意, “孤”有巍巍孤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呈显出一座郁然孤立的高台。词人调动这三字开篇,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抑郁之情。
巧借地名来表现心情的诗句还有哪些?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丁零 。
2)
如何理解“无数山”的含义?
峰峦重重的自然障碍。
暗示主和派在收复河山问题上形成的社会障碍。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请说说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望长安”表达了作者怀念中原故土之情;而重山阻隔,表达了故园难回的义愤之情、忠愤之情。
3)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周济说是“借水怨山”,说得是用比兴的手法。请你说说这两句中的“山”“水”分别比喻什么。
这里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 这里的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南的统一。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
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
从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从没被挫折打败,纵使壮志难酬也要酬!
4)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鸣。
词人以此鸟鸣声作结,反映了愿望与现实的矛盾,暗喻了恢复大业难以实现、国事多艰的情况。
反映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5)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以下,是登台所望所感,一波三折,请具体分析是如何一波三折的。
“西北望长安”两句,写心系故园,而故园阻隔,充满忠愤。“青山遮不住”两句,写爱国志士恢复意志坚定,是任何阻碍也阻隔不住的,充满坚定的信心。“江晚正愁余”两句写现实中,因主和派的阻碍,恢复大业无法实现的愤慨与愁苦之情。忠愤→自信→悲愤,一波三折。
6)
主题:
这首词写词人途经造口所见所感,表达了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及抗金的决心,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7)
艺术手法:
1、结构上曲折回环,情感可谓一波三折。
2、熟练运用比兴手法,寄托寓意。
活动5【活动】吟诵词
吟诵此词。
1,找平声字,仄声字,入声字,韵字。
2,吟读。(以手划声调)
3,吟唱。 “郁孤”平声的拉长放大沉郁,孤立的满腔磅礴之激愤之情。“可怜”和“山”平声拉长强调无限惆怅。“愁”“余”“鸪”平声延迟使得愁绪蔓延开来。
“不住”仄声显得干脆利落,肯定中呈现一种自信。“毕竟”“去”仄声字可一字一顿,显得铿锵有力。
词韵不同于格律诗的韵,此词两句一换韵,仄声韵与平声韵交替之,这是词牌决定的。
活动6【活动】小结
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辛弃疾的《菩萨菩》,倾听了他在动荡的南宋发出的收复祖国河山忧国忧民的呐喊,也深切体会到他那种“把吴钓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沉重叹息,!这声呐喊,这一声叹息,响彻云霄,响彻我们的心灵,成为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从远古走来,我们看到了“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也看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看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也看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林则徐,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他们一直以天下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他们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脊梁,支撑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鼓舞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