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和背诵,能够堂上默写。(重点)
2、联系诗人身世处境,体会词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重点)
2学情分析
学生朗诵、赏析诗歌能力较弱。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导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与苏轼同为豪放派词人,世称“苏辛”,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1、主要经历
辛弃疾一生志在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统一祖国。1161年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他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不久又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2、文学贡献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
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诗、词、文的界限。他善于以诗、文为词,常用暗喻和比兴手法,使词旨委婉含蓄并具有沉郁顿挫的韵致。
二.了解写作背景: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由于南宋小朝廷腐败无能,金兵趁机大举南侵,如入无人之境。金兵兵分两路,一路下建康,陷临安,猛追高宗,直捣福建。另一路从湖北进军江西,紧追隆佑太后(高宗的伯母),隆佑太后由南昌仓猝南逃,先乘船至造口,再由陆路逃到赣州。当时金兵追至造口,隆佑太后侥幸逃脱,但赣西一带的百姓却遭到金兵的屠杀劫掠,损失极其惨重。
本篇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作者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主管司法与监察并兼管农桑)时所写。作者路过造口,见景生情,想起四十多年前金兵入侵的事,由郁孤台下的江水联想到当年逃难人民的血泪,想到沦陷的中原,禁不住产生了江山易主却无法收复的悲痛。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三.朗读感悟
(先听录音,再自由诵读,注意节奏和重音),然后解释粗体字
书江西造口壁( 书写 )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里指逃避战乱的难民 )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里借指宋的故都汴京 )(可惜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zhègū)。
四、初读感知
1、解释下面词句 ①行人---- ② 可怜------
③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④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2、摘录词中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你的阅读感受
3、结合词中描写的人、事、物、景,谈谈你对这首词的主旨的理解
4、复述每句大意
五、探究赏析
1、题目为“书江西造口壁”,为什么开篇从几百里路之外的“郁孤台”写起?
(作者登郁孤台北望长安,表示心念朝廷;词人从郁孤台写起,下文又写“西北望长安”,也是为了表达怀念中原、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
2、词中的“行人泪”、“可怜”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表达诗人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和对它的失去感到惋惜。)
3、“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如何理解“无数山”的含义?
(峰峦重重的自然障碍。暗示主和派在收复河山问题上形成的社会障碍。)
4、“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中的东流去“比喻什么?
5、如何理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的意思?
从字面上来理解,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从更深层次来理解,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其中“东流去”比喻军民抗金收复失地之心是不可阻挡的。“青山”比喻压制军民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
6、“山深闻鹧鸪”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鸣,吟唱出词人惊悸不安、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词人以此鸟鸣声作结,反映了愿望与现实的矛盾,暗喻了恢复大业难以实现、国事多艰的情况。这两句集中抒发了词人爱国伤时之情。)
7、概括上、下片的内容和全词的思想感情
上片:控诉金兵的入侵,对北方领土和抗敌军民表示了深切的怀念。
下片:点出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是不可阻挡的,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
思想感情:是词人抚今追昔、即景明志之作,这首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坚定报国的志向。
六、读读背背和默写
1、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教师范读;
2、抽查个别背诵、集体背诵;
3、全班默写,同学互改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这首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