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己亥杂诗(其五)
1.了解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赏析诗句,鉴赏诗歌的意境美,丰富文化积淀
3.分析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作家作品
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盦(ān),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史学家、诗人,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其诗、文、词诸体兼长,学识渊博,行文独具个性,于写实中寄托深思,后人辑有《龚自珍全集》。
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己亥年,龚自珍辞官南归。正值暮春时节,夹花生树,日暮风起,残红一片。点点飞花,忽然惹起了一股浓浓的离别之情,于是他情不自禁地挥动马鞭吟出了《己亥杂诗》这首诗。
整体感知——背景资料
整体感知——读译诗歌
1.听朗诵,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形容作者离别京城时的无限愁绪。
旧读xiá,与二、四两句同韵。
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指作者将要去的地方远离京城。
译:夕阳西下,不尽的离愁油然而生,我吟诗作赋,挥鞭东指,从此便是辞官浪迹天涯路了。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2.根据注释,翻译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东方故里。
落花
译:那缤纷的落花并不是没有感情,它们化作沃土后,更加呵护滋养着花儿。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比喻
1.再读诗歌,说说诗中写了哪几种心境。
离别的忧伤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本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回归的喜悦,又有离别的愁绪,更有忠心报国和继续服务乡民的信念。
深入探究
3.诗中写“浩荡离愁白日斜”,说说诗人为何而“愁”。
离愁:诗人离开京城,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他为国家的命运而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而忧愁。
4.学完全诗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说一说,并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以“落红”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虽然已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著的忠心和热忱。
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
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落红”的形象,就成了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
深入探究——主题意义
叙事和抒情有机结合
1
深入探究——写作特色
诗的前两句既抒情又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辅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2
构思新颖奇特
本诗构思新颖奇特,诗人以花自喻,一改历代文人对花落泪、伤怀的情调,歌颂了落花献身护花、育花的精神,从而表明自己虽离开朝廷,但愿为国家、社会、人民献身的精神。这样的构思,使该诗充满了积极昂扬的格调,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课堂小结
满载离愁,远归故里
自比落红,仍可护花
虽辞官归乡,
仍心系报国。
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意思:虽辞官回乡,仍思为国效力,希望有新奉献的思想。
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辞官南归
不甘沉沦
为国效力
表明心志
失落离愁
甘愿奉献
离情浩荡
肠断天涯
落红有情
化泥护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