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16 10:32:25

文档简介

1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大意。
2. 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来理解诗意和词意,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2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诗意和词意。
2.理解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语句理解作者的心情。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设计
一、创境导入。
1、 同学们,我们在七年级时学过杜甫的一首《春望》,大家还记得吗?我看见很多同学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我们来一起听听。(配乐配画面课件一出示)你们从刚才的朗读中,体会到了什么感情呢?(悲伤)(课件二出示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真实的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他被后人尊称为“诗圣”。诗风沉郁顿挫。代表作《三吏》《三别》等。)是啊,诗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像这样忧国忧民的诗歌是杜诗的主要内容,因而也形成了他“沉郁顿挫”的诗风。但是,在不同情境下,他也会写出不同风格的诗。
2、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杜甫的另一首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律诗一般分为四联,第一联叫首联,以下依次为颔联、颈联、尾联。)(板书课题)从课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闻:听说。官军:唐王朝的军队。河南河北:黄河以南以北的地方。)(你理解得很准确,在古代“河”一般专指黄河)
二、初读知情。
原来是听到了这样的好消息即兴写下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我们又将会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1.请大家自由的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结合课下的注释读通诗歌的大意。开始吧!(课件三出示朗读要求)(课件四出示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很多同学都已经读了几遍了。再用自己的话把诗歌的大意说给同桌听听,不懂得地方可以相互讨论,讨论后仍不确定的地方做上记号。
3.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漫、却、青春)(课件五出示诗歌)(既然你们没有疑问,那我就要请教你们了,“青春”是什么意思?诗中像这样的古今异义词还有几个?看来大家刚才都读得很认真。)
4.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读得怎样?(师随机指导:裳、妻子、青春;还要读出节奏,七言律诗我们一般按二二三的节奏来读,后三字稍缓一些。)(课件六出示有节奏的诗:  )
5.全班齐读。
6.不知不觉这首诗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了,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高兴)你从诗中的哪个词看出来(板书:喜欲狂)“喜欲狂”你怎么理解的?(欲:将要;“喜欲狂”就是,高兴的快要发狂了。)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欣喜若狂。
7.读着这个词,你有没有什么疑问?(①诗人为什么“喜欲狂”?②诗人“喜欲狂”时是什么样子呢?
三、细读品情。
1.这些问题提得好,这也正是我们大家都想知道的。现在,请大家带着这些疑问再一次默读诗歌,(课件七出示:诗人为什么会“喜欲狂”呢?他喜欲狂时的表现是怎样的?诗句中的哪些字词最能表现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在你感触最深的地方做好批注。
2.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把你的想法和你的组员们说一说。)
3.全班交流学习成果。(我们来交流一下,哪个组先来汇报?)(课件八出示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预设一:“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板书:泪、满)
作者为什么会“喜欲狂”呢?(因为他在剑外忽然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为什么这个消息能让他喜欲狂?(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使唐王朝由盛转衰,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流浪生活,在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百姓流离失所。听到这一喜讯时,他正在四川梓州漂泊流浪。“蓟北”是叛军的老巢,老巢都被国家的军队收复了意味着国家统一了,人民可以安居乐业了。)“忽传”说明这消息来得怎样?是呀,杜甫等这一天,等了8年,忽然传来这一喜讯,他怎能不欣喜若狂?
3.初闻喜讯,诗人第一反应是什么?(涕泪)”呢?泪流得怎么样?(泪满裳)你从“满”字看到了什么?(泪如泉涌)本是一件高兴的事,怎么会“泪满裳“呢?那么,安史之乱究竟给当时的百姓们带来了怎样深重的灾难?杜甫一家在安史之乱中究竟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呢?有谁知道? 我们刚刚听过的《春望》(课件九《春望》诗歌)就是安史之乱时,诗人在逃难的路上,在长安被叛军俘虏时所作,在这首诗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国破家亡,满目荒凉,人民流离失所、四处逃难……)
还有,我们曾经学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759年)也写于这一时期,老师摘录了其中的几句,谁来读一读?(点击课件十: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从诗中,我们又看到了百姓们怎样的悲惨生活?(饥寒交迫、衣不蔽体……)的确如此,杜甫的小儿子就是在这时活活的饿死了。
同学们,杜甫就在这生灵涂炭的战乱中度过了八年,2800多个日日夜夜呀!今天,终于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好消息,怎能不叫他“喜欲狂”呢!
作者流出的是怎样的泪 ? (是辛酸的泪,是离别的泪,是思乡的泪,是激动的泪,喜悦的泪,是悲喜交加、是百感交集的泪)
是啊,这是诗人经历了大悲后大喜的泪,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喜极而泣!谁来读出喜极而泣的感受?
预设二: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板书: 漫卷)(课件十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
1.看到诗人哭过之后,我们还看到诗人怎样的“喜欲狂”?
“愁何在”就是哪里还有什么忧愁啊!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妻子愁什么?孩子愁什么?(生答)
2.“读书破万卷”“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人,在他的眼里诗书是何等重要,此时他却在——漫卷诗书。透过一个“漫”字,你看到了什么情景?(想象)
预设三: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1.泪满衣襟,漫卷诗书,都不足以表达诗人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放歌、纵酒)你能模仿一下吗?
2.是啊,从此不必妻离子散,不用颠沛流离,他怎能不“喜欲狂”,通过这些字词,我们看到了他的“狂态”(板书:狂态 实)他最想做的是干什么呢?(青春作伴好还乡)对,在美好春光的陪伴下,马上和妻儿们们回故乡!他回了没有?在哪里回的?(想象,板书:狂想 虚)
预设四: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在作者的想象中,回家的路线是怎样?(课件出示地图)(从巴峡出发,途径巫峡、襄阳,直奔故乡洛阳,跨越三个省份)在实际生活中远吗?在作者笔下远吗?(不远)为什么2800多公里在作者笔下一下子就到了呢?(作者归心似箭 )
2.你从哪几个词语看出来诗人的归心似箭?为什么?(即、穿、便、向等,写出了速度之快,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词高度准确。)谁来把这种归心似箭的感受读出来?再快点,我想回家!让我们一起送杜甫回家乡!
四、吟读悟情。
当年,杜甫随着浩浩荡荡的逃难人群别离了故乡,历尽千辛万苦。现在,他又要和千千万万还乡的父老一起重归故里。确实让他“喜欲狂”啊!同学们,诗人如此的欣喜若狂, 仅仅是为了可以回家乡吗?(为百姓过上安定生活,为国家统一)是啊,他为战乱平息,祖国统一而喜,为百姓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而喜,在这“喜欲狂”中,饱含着诗人那浓浓的爱国之情啊!(板书:爱国爱民)这种喜在诗中字字流露,难怪清初著名文学家金圣叹评此诗时说“此等诗,字字化境,在杜诗中为最上乘也。”(课件十二出示)此诗也被后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课件出示)快是什么意思?(快乐、痛快……)你能读出他明快的节奏、痛快淋漓的感情吗?
1.先自己放声读一读。(课件十三提示:可以根据诗句内容、声调、语气有起伏,恰当的停顿声音的延长,也可以加入你的动作与表情。)
2.小组成员相互读。(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读)
3.小组展示。(课件出示诗歌)
4、小结。从你们的朗读中我看到了一个悲喜交集的杜甫,欣喜若狂的杜甫,放歌纵酒的杜甫,归心似箭的杜甫、忧国忧民的杜甫。
5、全班齐读。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让我们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全班齐读诗歌。
五、总结拓展。
总结梳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体会到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呢?(反复诵读,抓关键词)这节课,我们通过反复诵读、抓关键词的方法读懂了古诗,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这份爱国之情,爱民之心,感动了千千万万个读者,也感动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值得我们每个人铭记在心,尤其是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和国家命运共呼吸,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2、拓展练习。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像这样的爱国诗篇还有很多,杜甫一生创作的诗篇有1500多首,流传千古的名篇名句也数不胜数,你能不能用我们今天所学到的方法读读下面这首诗歌,(课件十四出示《悲陈陶》想一想,作者在这首诗抒发什么感情?请简要赏析。
悲陈陶①
杜 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②,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③。 群胡归来血洗箭④,仍唱胡歌饮都市⑤。 都人回面向北啼⑥,日夜更望官军至。   
【注释】   ①陈陶:地名,即陈陶泽,又名陈陶斜,在今陕西咸阳东。   ②孟冬:冬季的第一个月,即阴历十月。十郡:泛指西北各郡。良家子:主要指农家子弟。汉代称医、商和百工以外的平民为良家。唐代仍沿用。 ③义军:指当时应召募作战的“十郡良家子”。 ④群胡:指安史叛军。安禄山是奚族人,史思明是突厥人。他们的部下也多为北方少数民族人。 ⑤都市:指长安街市。 ⑥都人:长安的人民。向北啼:当时唐肃宗在长安西北的彭源(今甘肃守县)。
活动2【测试】测试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检测题
给下列字注音。
蓟( )裳( )妻子( )即( )
解释下列字词的含义。
却: 妻子: 漫: 青春:
文学常识:
杜甫,字 ,与李白合称为 ,其诗代表了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后世称其诗为 ,他也被后人尊称为 。他的代表作有 、 、 等。
默写:
1、剑外忽传收蓟北, 。
2、 ,便下襄阳向洛阳。
3、最能体现作者“喜欲狂”心情的诗句是: , 。
五、想一想,作者在这首诗抒发什么感情?请简要赏析。
悲陈陶①
杜 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②,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③。 群胡归来血洗箭④,仍唱胡歌饮都市⑤。 都人回面向北啼⑥,日夜更望官军至。   
【注释】   ①陈陶:地名,即陈陶泽,又名陈陶斜,在今陕西咸阳东。   ②孟冬:冬季的第一个月,即阴历十月。十郡:泛指西北各郡。良家子:主要指农家子弟。汉代称医、商和百工以外的平民为良家。唐代仍沿用。 ③义军:指当时应召募作战的“十郡良家子”。 ④群胡:指安史叛军。安禄山是奚族人,史思明是突厥人。他们的部下也多为北方少数民族人。 ⑤都市:指长安街市。 ⑥都人:长安的人民。向北啼:当时唐肃宗在长安西北的彭源(今甘肃守县)。
课件17张PPT。剑外巫峡巴峡襄阳洛阳蓟北四川河南河北长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