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县停洞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12月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河姆渡遗址中还有大量水稻遗存。据此可以推断,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游牧渔猎 B.刀耕火种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2.《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
A.民族认同 B.华夷有别C.民族差异 D.国家统一
3.下图文物名为利簋,作器者名“利”,腹内铭文记载了他随武王参加牧野大战胜利后受到奖赏的史实。这件青铜器见证了( )
A.夏朝灭亡B.盘庚迁殷C.西周建立D.周平王东迁
4.周礼规定,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用七鼎。但在太原金胜村251号春秋晋墓,墓主上大夫赵卿的随葬品也使用了七鼎,另外还有编镈、编磬等礼器。这说明我国春秋时期( )
A.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商品贸易逐渐活跃
C.晋国成为中原霸主 D.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5.《孟子·万章章句下》中说道:“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离娄章句上》中亦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据此可知,孟子
( )
A.主张实行“仁政” B.具有民主思想
C.维护君主统治 D.注重以法治国
6.甲骨文记录的天象、王室组成、宗法与宗庙制等内容,使商代成为可资考察的“信史时代”。这反映了甲骨文( )
A.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B.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
C.记载民众的生活场景 D.已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7.秦朝将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在郡下设县。郡和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秦朝这些举措旨在加强( )
A.文化交流 B.对地方的控制C.思想统治 D.经济开发
8.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 )
A.以农为本 B.戒奢从简C.兴修水利 D.重农抑商
9.近代历史学家蔡东藩评论:“汉武诸将,首推卫霍,一舅一甥,其出身相同,其立功又同,亦汉史中之一奇也。”卫、霍二人相同的“立功”是( )
A.平定诸侯叛乱 B.率军北击匈奴C.统一漠北草原 D.打压地方豪强
10.张骞通西域后,汉武帝先后将两名宗室女作为公主嫁给西域乌孙王,并在西域置使者校尉,驻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又在渠犁(今尉犁县西)驻兵屯田。汉武帝此举旨在( )
A.实现国家大一统 B.宣告西域归属中央管辖
C.削弱诸侯王势力 D.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11.“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蜀,至是始有之。”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中原农业生产恢复 B.民族交融加强
C.政权对峙局面形成 D.三国存在经济交往
12.晋武帝实现全国统一后“日益骄侈,荒淫怠政,后宫姬妾多达近万”。荆州刺史石崇与大臣王恺斗富,穷极珍异,骇人听闻。材料反映出西晋( )
A.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B.北方各族内迁
C.宗室诸王势力强大 D.社会生产破坏严重
13.南北朝时期,至少有70万人从北方迁移到长江流域,使长江中下游的“荆扬二州,户口半天下”,仓廪充实。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君主专制的实行
C.北方政局的稳定 D.江南地区的开发
14.观察下面的《北魏帝王出御图》,图中人物的衣着均是峨冠博带、长袍宽袖,与北魏传统的小袖短袄截然不同。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北方经济的发展B.民族文化的交融C.社会矛盾的缓和D.民族政权的分立
15.“夏至种豆,重阳种麦”“立夏小满,雨水相赶”等节气相关谚语蕴含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北魏时期北方劳动人民的智慧,应查阅( )
A.《齐民要术》 B.《九章算术》C.《兰亭集序》 D.《伤寒杂病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孙权注重发展生产、富国强兵。大约在建安七年(202年),即开始推行屯田。孙权也注重兴修水利、开凿运河,并于231年正月下诏,要求放宽催收农夫所欠租税,并不要再征租赋。
材料三 《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生产实践经验的结晶,是农业科学知识的巨著。它包括从选种、栽培、土壤肥料到农副产品加工利用等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贾思勰总结写《齐民要术》的体会时曾说:“今采捃(收集)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皆余目所亲见事,非信传疑”。他的实践观点非常鲜明。
(1)观察材料一三幅图片,请你为其概括一个恰当的主题。(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权治理江东的措施。(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贾思勰能够写成《齐民要术》的原因。(4分)
(4)综合材料,你认为影响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3分)
17.(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其中究竟有哪些新东西呢?第一次变法条令,其中只有关于什伍连坐、奖励耕织,以及对从事商业和懒惰导致贫困的人实行严厉处罚的内容,算是独创的。其他如奖励军功、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确立等级爵位制的改革,当初齐、楚、燕、赵、魏、韩亦各皆然。
——摘编自程念棋《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使诸侯不得参与政事;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以及货币官铸等措施,府库岁入因而大大充实,国家财政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建议尊崇儒术,很受武帝赏识,儒学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
——摘编自江耀琴《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的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使得北魏社会发展受到制约。494年,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迁都后,孝文帝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使得诸多草原文化因子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中的独创性举措。(3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变法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汉武帝即位后推行的统治措施。(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措施对西汉王朝的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三,简述孝文帝迁都的原因。(4分)迁都后,孝文帝推行了哪些汉化措施?(4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1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埃及人用的是天然生长的植物纸草,不容易长期保存。古希腊人用羊皮作书写材料,但羊皮太贵。东汉蔡伦在改进造纸技术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提出了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作原料造纸的新技术。这一技术不但使原料来源更为广泛,而且纸的质量也大大提高。
材料二 张仲景立志从医,拜本郡名医张伯祖为师,没日没夜地刻苦钻研医术。他的主攻方向就是瘟疫,取得了许多诊断和治疗的经验。为此,张仲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他将各种“伤寒”分为6大病种,并根据其临床上的不同表现再逐一细分,针对每种病分别给出治疗手段和药方。《伤寒杂病论》中载有方剂113个,其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制定了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这种先“辨证”再“施治”的方法一直被后世中医所推崇。
——摘编自陈忠海《历史上的352场瘟疫,中医是如何做的》
材料三 司马迁用10多年的时间写成历史巨著《史记》。西汉前期《春秋》《尚书》等文化书籍不断积累并发展。司马迁在主持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中,得以阅读这类图书。到汉武帝时,中央集权的加强,使西汉进入了强盛时代。而自文景之世开明政治的流风余韵,到司马迁述史,汉武帝也未予干涉,这也成就了其敢于直言,实录史事,最终成一家之言。
——摘编自张大可《〈史记〉导读十讲》
(1)根据材料一,简述“蔡侯纸”的优点。(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伤寒杂病论》的突出贡献。(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史记》成书的条件。(6分)
19.(8分)阅读下列材料,选择表中两个及以上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时间 事件
五六千年前 华夏族形成
春秋时期 在争霸过程中,当时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
秦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人开凿灵渠,又派兵统一了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等郡
南北朝时期 北魏孝文帝,在统治范围内雷厉风行推行汉化措施,使得一大批北方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基本不存在差别
魏晋以来,内迁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答案:
1.C
2.A
3.C
4.A
5.A
6.A
7.B
8.A
9.B
10.D
11.D
12.A
13.D
14.B
15.A
16.(1)答: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
(2)答:推行屯田;兴修水利;开凿运河;减轻赋税。
(3)答:总结古代人民生产实践经验;借鉴参考大量古代文献;虚心求教;注重实践。
(4)答: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统治者重视。
17.(1)答:独创性举措:什伍连坐;奖励耕织;对从事商业和懒惰导致贫困的人实行严厉处罚。影响: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答:统治措施:实施“推恩”政策;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以及货币官铸等;尊崇儒术。影响: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3)答:原因:中原地区农业发达,是北魏的主要产粮基地;平城环境恶劣,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平城保守势力强大,制约北魏的社会发展。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等。影响:使得草原文化因子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生活,促进了民族交融。
18.(1)答:原料来源广泛,质量大大提高。
(2)答:制定了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提出“辨证施治”的方法。
(3)答:西汉前期文化的发展;司马迁自身具有的便利条件;西汉的强盛;汉朝统治者的开明政治;等等。(任答三点即可)
19.答:示例:观点: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阐述: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当时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促进了各民族的发展。北魏孝文帝在统治范围内雷厉风行推行汉化措施,使得一大批北方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基本不存在差别。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综上所述,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