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6 09:1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二单元
新闻 也叫消息,同义词:资讯,是指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的特点
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
新闻六要素
【5W】①When:何时 ②Where:何地 ③Who:何人④What:何事⑤Why:何因
【1H】How:如何
新闻
新闻的体裁及分类
体裁
1、新闻报道,有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公报、调查报告、专访等;
2、新闻评论,有社论、述评、编辑部文章、评论员文章、思想评论、理论文章等;
3、新闻副刊,有散文、杂文、小品、诗歌、小说、剧本、报告文学、回忆录、曲艺等。
根据表达特点简单分类
1、消息
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明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最新事实的 短篇新闻。
2、通讯
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它和消息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
3、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就是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4、专访
专访是记者请新闻人物就专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的一种方式,是记者带着目的对有关人士进行专门的采访,经常是一种以特别强调的方式获取独家新闻的手段。是以记者同人物的谈话为主取得直接材料并穿插背景材料而成的一种特殊通讯。它比一般报道要详细而生动。专访中少不了采访对象、记者两个因素。专访的特点在一个"专"字,重点是一个访。
本单元前三篇为人物通讯,后一篇为新闻评论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
1. 传记式: 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 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2. 特写式: 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 一事、 一个侧面的写法。
3. 群像式: 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 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人物通讯的写作对象
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如雷锋、焦裕禄等向全社会推出的楷模。可以产生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
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名流。如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运动员、等。这样的通讯可以吸引读者,提高报刊的发行量。
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或者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普通人。
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提示人们某种道理。
新闻与通讯的区别
通讯 新闻
报道对象 侧重写人 侧重写事
内容 详细完整 简要概括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灵活) 以记叙为主
时效性 弱 强
通讯是比消息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沈英甲
导入
请认真观看央视公益广告——袁隆平
了解生字
①田埂(   ) ②淤泥(   ) ③籼稻(   )
④分蘖(   ) ⑤贬斥(   ) ⑥花蕊(   )
⑦稻菽(   ) ⑧一蔸(   ) ⑨饥馑(   )
⑩掖(   )
积累词语
刻骨铭心:
义无反顾:
贬 斥:
籼 稻:
分 蘖:
力排众议:
比喻牢记心上,永远不忘。也说镂骨铭心,铭心刻骨。
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顾。
贬低斥责。
早熟而无粘性的稻子。
泛指植物由茎的根部长出的分支。
敢于排除别人的异议,有力坚持自己的观点。
了解人物
袁隆平,1930 年生于北京,1953 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当时,作为青年教师的袁隆平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用科学战胜饥饿。经过多年实践,他终于推翻了当时国际上关于水稻没有杂交优势的普遍观念,推出了一代又一代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他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世界粮食基金会“2004 年世界粮食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多项国际奖项,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81 年,我国将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授予袁隆平研究小组。
1995 年,袁隆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 年,袁隆平被授予2000 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1 年,《科技日报》记者沈英甲发表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
了解作者
著名记者——沈英甲
沈英甲(1948—)笔名佳英、英佳,吉林辉南人。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机械系。1968年应征入伍,历任空军部队无线电员,《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机动记者、主任记者,科技日报社副刊部主编,机动记者部主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背景
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过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粮食短缺困境。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2001年2月19日,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袁隆平院士颁发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①本文就是在袁隆平获奖后,沈英甲写的一篇关于袁隆平先进事迹的人物报道。
解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 节选自毛泽东《七律 到韶山》
译文: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
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正标题
副标题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采用正副标题结合的形式。
正标题:(1)引用诗句,富有文学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突出表现袁隆平的杰出成就。
(3)表达了对袁隆平的真挚赞叹。
副标题:点明人物和学术地位。
2、本篇人物通讯从多角度、分层次进行报道。
请问四个小标题分别从哪些方面体现袁隆平的品质?
1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2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3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4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工作态度和方法
学术精神和品格
道德操守和立场
个人梦想与贡献
3、请前后四人为一组,讨论本文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写了哪些袁隆平的事迹?体现了他什么精神?
具体事件 人物精神 描写方式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②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⑤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深入实践,不怕辛苦
观察细致,爱研究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具有战略眼光,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贡献
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4、请同桌之间讨论,文章第一段,在手法和效果上有什么特点?
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几百亩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细节描写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袁隆平在试验田工作的情形,表现了他工作时的认真严谨、一丝不苟。
环境描写
浓郁自然气息的环境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景,烘托出人物忘我工作的精神。
效果:具有生动的画面感,增强了人物的形象性与报道的真实性。
5、在这篇通讯中,作者还用了很多细节描写来表现袁隆平的优秀品质,请从“曾记否,到中流击水”中找出并说明。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三个极富感染力的形容词,准确无误地抓住了袁隆平在发现雄性不育植株时的心情。
三个动词更是详尽地突出了他工作认真专注、观察严谨细致、科研一丝不苟的个性。
“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
从细节描写我们能够看出袁隆平对待植物科学、农业技术研究的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对稻田如数家珍般的熟悉与热爱。
5、在这篇通讯中,作者还用了很多细节描写来表现袁隆平的优秀品质,请从“曾记否,到中流击水”中找出并说明。
6、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如何解决的?
困难:1.权威论断的否定:杂交无优势。
2.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
3.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
提示:从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部分找出答案
如何解决:袁隆平在研究中遇到很多困难,但他并不迷信权威,而是认真分析,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证明了他的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
7、通讯作者在记叙新闻事实时,常常表达自己的观点。
请找出每部分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作者的立场。
(第11段)后面我们将看到,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不可避免地要向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这种挑战之艰难往往使挑战者身心俱疲,落荒而去。
作者强调了这一发现的重大意义,也提示了科研探索过程的艰难,赞扬了袁隆平的实践精神。
(第14段)……从而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序幕
(第18段)……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作者对袁隆平的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赞扬了袁隆平的创新精神。
(第24段)就这样,袁隆平捍卫了事实,也捍卫了真理。
作者写袁隆平对中国亿万农民的深厚感情及为农民造福的追求,以事实捍卫了科学的尊严。赞扬了袁隆平实事求是、捍卫真理的态度。
(第35段)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 ,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作者高度评价了袁隆平的贡献。
拓展探究:1、本篇人物通讯报道典型人物,树立时代楷模。这篇通讯报道在写作上有许多可取之处,请简要谈谈。
通过典型意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
通过小标题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报道
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深入浅出地说清科学道理
2、请结合课文试分析,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①通俗易懂。如:袁隆平“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②真实准确。列举了大量的数字和具体的时间,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表达的准确性。如:产量占90%以上;增长20%左右;1961年7月的一天等。
③生动传神。如“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
④情感充沛,富有感染力。如“激动得几乎要喊出来!”
⑤富有哲理,引人深思。如“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经典语录
我有两个梦想,一个禾下乘凉梦,还有杂交稻覆盖全球梦。
人就像一粒种子,各方面都要健康。
我成功的秘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素材运用
科学家心怀天下的梦想
这篇人物通讯叙议结合,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扎根实践、开拓创新的精神,其中他的一个梦尤能凸显一个科学家济世的情怀:“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同时,也足见其对自己研究的痴迷,以致梦中所想,还是水稻。
【应用角度】 “专注”“奉献,服务百姓”“勤奋”等。
小结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典型事例及细节描写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大胆创新的精神,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对解决中国及世界粮食问题具有的重大意义——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作业布置
1、完成练习册
2、预习《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找到作者描写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以及表现的人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