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有为有不为》分层作业
一、基础积累
1.语境识音辨形
在静谧的书房中,阳光透过窗户的缝隙洒在书页上,我正沉浸于季羡林先生的《有为有不为》。文中的道理鞭辟入里,发人深省。先生用质朴的文字阐述着为人处世的准则,读来仿若一位智者在耳畔谆谆教诲。偶尔遇到生僻字,我便查阅字典,仔细标注,不敢有丝毫懈怠,生怕错漏了先生的深意。想到先生一生勤免,学识渊博,历经岁月沧桑仍笔耕不辍,为学术、为文化传承立下赫赫功勋,敬意油然而生。在求知的道路上,我们也应如先生这般,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鞭辟入里( ) 教诲( ) 笔耕不辍( )
(2)找出文中的一个错别字并改正: 改为
2.词语运用
(1)面对社会中的不良现象,我们不能( ),而应站出来制止。
A. 袖手旁观 B. 冷眼旁观 C. 置身事外
(2)季羡林先生一生( ),致力于中印文化交流研究,成果斐然。
A. 殚精竭虑 B. 处心积虑 C. 苦心孤诣
(3)年轻人应当( ),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拼搏奋进。
A. 有作为 B. 有所作为 C. 大有作为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阅读《有为有不为》,使我对季羡林先生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B.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C. 一个人的道德水准高低,关键在于他是否能时刻坚守本心,践行善举。
D. 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改进了,这得益于他日常的大量阅读与刻苦练习。
4.以下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最终,他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
②年轻时,他怀揣着远大抱负踏入社会,却遭遇诸多挫折与质疑。
③面对困境,他没有气馁,而是冷静反思,调整方向。
④季羡林先生的一生便是 “有为有不为” 的生动例证。
⑤他深知哪些事该全力以赴,哪些事应果断舍弃。
A. ④②③⑤① B. ④⑤②③① C. ②③⑤①④
二、能力提升
阅读《有为有不为》选段,回答问题。
我认为,应当有为的事就是符合社会和人民利益的事,应当不为的事就是违背社会和人民利益的事。一个人做事,必须先考虑是否符合社会和人民的利益,符合的就做,不符合的就不做。如果不管不顾,只凭个人的意气、欲望、爱好去行事,那就是胡作非为,必然会受到社会和人民的谴责。
1.概括选段的主要观点。
2.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说你对 “有为”“不为” 的理解。
3.文中作者认为判断 “有为”“不为” 的标准是什么?
三、拓展阅读
阅读短文《抉择》,回答问题。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小林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他所在的公司有一个晋升机会,竞争激烈。一方面,若他全力争取,凭借自身能力有较大胜算,但这意味着他要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每天加班至深夜,无暇顾及家人,而且对手是曾在关键时刻帮助过他的同事;另一方面,他若放弃,虽能维持现状,陪伴家人,可内心又有些不甘,担心错过这次难得的职业上升契机。
思索良久,小林想起了曾读过的季羡林先生关于 “有为有不为” 的论述。他意识到,职业晋升固然重要,但不能以牺牲家人的陪伴、违背自己的感恩之心为代价。最终,他选择放弃这次晋升机会,转而将精力投入到提升专业技能、与同事协作攻克项目难题上,既维护了与同事的情谊,又在工作中实现了另一种成长。
1.概括短文主要内容。
2.小林的抉择体现了怎样的价值观?与《有为有不为》中倡导的理念有何关联?
3.结合短文,谈谈你从小林的经历中学到了什么。
四、实践创新
请以 “我的有为与不为” 为主题,结合《有为有不为》及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阐述你在学习、生活中的有为与不为之事,以及从中获得的感悟。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
1.(1)pì;huì;chuò
(2)“勤免”改为“勤勉”
2.(1)A。“袖手旁观” 侧重于在旁观望,不过问、不协助,更贴合语境面对不良现象应有的态度;“冷眼旁观” 侧重冷淡、漠视;“置身事外” 强调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语义稍轻。
(2)C。“苦心孤诣” 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符合季羡林先生钻研学术的状态;“殚精竭虑” 侧重用尽精力、费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等操心;“处心积虑” 含贬义,指存心很久,谋划坏事。
(3)B。“有所作为” 指可以做事情,并能取得较大的成绩,语气适中,符合对年轻人的期许;“有作为” 较口语化,表意稍浅;“大有作为” 强调有很大的成就,对年轻人要求略高。
3.C。A 句 “通过”“使” 并用,造成主语缺失,可删去 “通过” 或 “使”;B 句 “防止”“不再” 表意重复,可删去 “不再”;D 句 “水平” 与 “改进” 搭配不当,应把 “改进” 改为 “提高”。
4.A。④句引出话题,表明季羡林先生一生是 “有为有不为” 的例证,为首句;②句接着讲述先生年轻时踏入社会的经历,遭遇挫折质疑,开启下文;③句承接②句,说明面对困境先生的做法;⑤句进一步阐述先生懂得抉择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①句最终说明先生凭借努力取得非凡成就,是结果。按照 “引出话题 — 经历困境 — 应对抉择 — 取得成就” 的逻辑顺序排列。
二、能力提升
1.主要观点:做事应依据是否符合社会和人民利益来判断 “有为” 与 “不为”,符合的就去做,违背的就不做,不能仅凭个人意气行事,否则会受谴责。
2.例如在生活中,看到老人过马路困难,主动上前搀扶,这就是 “有为”,因为符合关爱他人、维护社会公德的利益;而在考试时,面对他人递来的小抄,坚决拒绝,这是 “不为”,因为作弊违背了公平竞争、诚信考试的原则,损害集体利益。
3.判断标准是是否符合社会和人民的利益,符合即为 “有为” 之事,违背即为 “不为” 之事。
三、拓展阅读
1.小林在公司面临晋升机会的艰难抉择,竞争虽有胜算但需牺牲陪伴家人时间且对手曾帮过他,放弃又心有不甘,最终受季羡林 “有为有不为” 理念启发,放弃晋升,转投提升技能与协作攻克难题,实现别样成长。
2.小林的抉择体现了重视家庭、感恩他人、追求长远发展的价值观。与《有为有不为》倡导理念关联在于,他以不违背亲情、感恩原则为前提,权衡事业发展,做出符合自身综合利益的选择,践行了不为短期利益牺牲核心价值、懂得取舍的理念。
3.从小林经历学到:面对选择要冷静权衡,不被眼前利益迷惑;坚守内心底线,如感恩、亲情等;懂得适时放弃,将精力投入更有价值之处,实现多元成长,以 “有为有不为” 智慧处世。
四、实践创新
我的有为与不为
在学习生活中,我也有着自己的 “有为” 与 “不为”。课堂上,我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课后主动完成作业、广泛阅读书籍,努力提升知识储备,这是我的 “有为”,因为我深知学习进步关乎个人成长与未来。而在面对同学抄袭作业的请求时,我坚决说 “不”,这是 “不为”,我不能助长不良学风,违背学习的诚信原则。周末,我会帮父母分担家务,陪他们聊天,这是 “有为”,亲情需要用心维系。我明白,只有明辨是非,懂得取舍,像季羡林先生倡导的那样,才能在成长路上行稳致远,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