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区 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高三语文
2025. 01
本试卷共 10 页,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
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5 题。
材料一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根本
原因。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于是成为了当年最热的话题之一。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
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
产力质态。党中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
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目前,中国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6G、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处
于世界前列。在产业发展方面,中国不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
级,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甲】2023 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
达 16.5 万亿元,占 GDP 比重达 14.5%。【乙】在科技创新方面,2023 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
费投入总量突破 3.3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8.4%,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激发了
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2024 年,围绕数据要素市场的第三产业快速兴
起,数字金融、数字健康、数字文旅、数字科创等产业涌现出大量新模式。可以说,全国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态势良好。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等于忽视、放弃传统产业。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不是对立关系,
我们要思考如何使用新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新”促“旧”,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向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还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紧密结合
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方面来开展,不要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能只搞
一种模式,应先立后破、循序渐进。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崛起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中国
经济有望走出一条质量更优、动力更充沛的增长路径。
(取材于胡火明、武玥彤等的文章)
高三语文 第1页(共 10 页)
材料二
生产力迭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内生引擎,抓住生产力转型升级的契机,才能把握时代、
引领时代。步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型技术蓬勃兴起,人
类生产生活进入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阶段。时下流行的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技术,有
可能颠覆我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完全不同于以往技术形式的新质生产力。新一轮科
技革命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要求我们打破依靠传统要素驱动经
济增长的路径依赖,树立完整、准确、全面的新发展理念,形成新质生产力,走出一条高
质量发展新路。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在创新。一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
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二要进一步发展支持新质生产力的新金融,
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有序流向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数智转型。三要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
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关键在人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
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关键要靠“人”,要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结构和空间布
局,加强创新教育,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居世界第一。
【丙】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 2.6 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
年限达 13.8 年;累计培养超过 6000 万名工程师,数量位居全球第一;每年理工科毕业生
数量超过 300 万,远超其他国家,潜在工程师群体的规模优势明显;人工智能、生物技术、
纳米材料等前沿领域的华裔科学家和专家众多,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庞大,可为前沿技术突
破和新质生产力形成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发展新质生产力,成效在统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
的大工程,涉及领域多,战线长,覆盖面广。所以,激发新质生产力离不开上下联动、一
体推进的合力,离不开全社会勠力同心“抱团作战”、共振共赢。特别是以东北地区为代表
的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区域,政府相关部门更要主动作为、因势利导,通过提升改革牵引
力、强化开放支撑力、加大创新驱动力,来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整合各种资源要素、激
活市场各类主体,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新转机。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新质生产力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应保持静待花开的历史耐
心,持续深化体制改革,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热烈迎接新质生产力,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取材于段官敬、朱克力等的文章)
高三语文 第2页(共 10 页)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先进生产力质态,创新起主导作用,符合新发展理念。
B.新质生产力发展要依靠科技创新,特别是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创新。
C.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并不对立,可以用新技术来统筹推进后者的升级。
D.新质生产力崛起让中国经济摆脱了传统增长方式,走出了新的增长路径。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打破对原有经济增长路径的依赖,是科技革命和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B.引导金融资源有序流向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数智转型,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的。
C.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可从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人才结构和空间布局等方面着手。
D.要认识到新质生产力发展是有过程的,不会一蹴而就,要保持耐心,不急于求成。
3.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甲】【乙】【丙】三处数据作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甲】处说明当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仍不理想,占 GDP 比重还不够。
B.【乙】处以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之大,来突出国家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力度。
C.【丙】处以详实的数据说明我国培养的科技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远超其他国家。
D.【甲】【乙】【丙】三处数据,都直接表明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态势良好。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发展,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B.围绕数据要素市场的第三产业快速兴起,传统产业也都将随之迅速发展。
C.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技术等技术创新,已彻底颠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D.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区域要发展新质生产力,需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
5.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哪些主要途径?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条概括。(6 分)
二、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8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10 题。
材料一
荀卿者,赵人,名况,尝与临武君论兵于赵孝成王之前。王曰:“请问兵要。”临武君
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荀卿曰:
“不然。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六马不
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
者也。故兵要在乎附民而已。”临武君曰:“不然。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行者变诈也。善
【1】
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所从出;孙、吴 用之,无敌于天下,岂必待附民哉!”荀卿曰:“君
之所贵.,权谋势利也。仁人之兵,不可诈也。彼可诈者,怠慢者也,露袒者也,君臣上下
高三语文 第3页(共 10 页)
之间滑然有离德者也。故以桀诈桀,犹巧拙有幸焉。以桀诈尧,譬之以卵投石,以.指桡沸,
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故仁人之兵,上下一心,三军同力;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
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捍头目而覆胸腹也。诈而袭之,与先惊而后击之,一.也。”
(取材于《资治通鉴》)
材料二
夫兵者,所以禁暴讨乱也。炎帝为火灾,故黄帝擒之;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教
之以道,导之以.德而不听,则临之以威武。临之威武而不从,则制.之以兵革。故圣人之.用
【2】
兵也,若栉发耨苗 ,所去者少,而所利者多。
治国家,理境内,行仁义,布德惠,立正法,塞邪隧,群臣亲附,百姓和辑,上下一
【3】
心,君臣同力,诸侯服其威而四方怀其德,修政庙堂之上,而折冲千里之外,拱揖指
而天下响应,此用兵之上也。
故善为政者.积其德,善用兵者畜.其怒。德积而民可用,怒畜而威可立也。故文之所以
加者浅,则势之所胜者小;德之所施者博,而威之所制者广。威之所制者广,则我强而敌
弱矣。故善用兵者,先弱敌而后战者也,故费不半而功自倍也。汤之地方七十里而王者,
修德也;智伯有千里之地而亡者.,穷武也。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万乘之国好用兵者亡。
故全兵先胜而后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德均则众者胜寡,力敌则智者胜愚,势侔则有数
者禽无数。故运筹于.庙堂之上,而决胜乎千里之外矣。
(取材于《淮南子》)
注释:【1】孙、吴:孙膑、吴起,古代军事家。【2】栉发:梳理头发。耨苗:除草。【3】指 :指挥。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君之所贵.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B.与先惊而后击之,一.也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则制.之以兵革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D.善用兵者畜.其怒 拥众数万,马畜.弥山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此用兵之.要术也 故圣人之.用兵也
B.以.指桡沸 导之以.德而不听
C.臣之于.君也 故运筹于.庙堂之上
D.故善为政者.积其德 智伯有千里之地而亡者.
高三语文 第4页(共 10 页)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所从出
善用兵的人,用兵神速、神秘,没有人知道他出兵的地方
B.犹巧拙有幸焉
还因诡诈手段巧拙的不同而有侥幸成功的可能
C.修政庙堂之上,而折冲千里之外
在朝廷之上修改政策,就能在千里之外挫败敌人
D.势侔则有数者禽无数
势均力敌时,掌握战术的一方会制服没有掌握的一方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荀子与临武君在赵孝成王前就“兵要”话题进行辩论,双方各执一词。
B.荀子在辩论中用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来论证自己的用兵主张。
C.从材料二看,先设法强我弱敌而后出战,付出小收效大,就是善用兵。
D.两篇文章都反对以武力方式解决争端,主张用谈判和礼乐来化解矛盾。
10.请分别概括材料一中临武君、荀子和材料二的用兵思想。这三种用兵思想,你更认可
哪一种,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 分)
11.阅读下面五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共 10 分)
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②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子
路》)
③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
语·为政》)
④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⑤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
【1】 【2】
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 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
【3】
比事 ,《春秋》教也。”(《礼记·经解》)
注释:【1】絜静:清洁沉静。【2】属辞:连缀文辞。【3】比事:排比史事。
(1)请将画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2 分)
既庶矣,又何加焉?
(2)请概括材料①②③⑤中孔子的“教民”主张。(3 分)
(3)不同的断句表达不同的理解,你认为材料④和下面【甲】【乙】这三种断句,哪
种更能体现孔子的“教民”主张,说说理由。(5 分)
【甲】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乙】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高三语文 第5页(共 10 页)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12-14 题。
【1】
复愁十二首 (选四)
杜甫
其六
【2】 【3】
胡虏何曾盛,干戈 不肯休。闾阎 听小子,谈笑觅封侯。
其八
【4】 【5】
今日翔麟马,先宜驾鼓车 。无劳问 河北,诸将角荣华。
其十
江上亦秋色,火云终不移。巫山犹锦树,南国且黄鹂。
其十二
【6】 【7】
病减诗仍拙,吟多意有馀。莫看江总 老,犹被赏时鱼 。
注释:【1】这组诗当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此时杜甫正流寓夔州。【2】干戈:指藩镇争
斗。【3】闾阎:街巷。【4】先宜:先应该,此处是反语。鼓车:皇帝出行时的乐队。【5】无劳问:无须问
罪,此处是反语。【6】江总:南朝著名诗人。【7】赏时鱼:杜甫曾任检校员外郎,蒙赐绯鱼袋。
1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其六,第一二句,作者认为战乱不已的原因并不在于外敌强大而在于内部矛盾。
B.其八,作者认为翔麟马不应用于驾驶鼓车,而应用于平息藩镇争斗、恢复和平。
C.其十,一二句实写眼前秋景,三四句回忆春夏之景,虚实结合,丰富诗歌意蕴。
D.其十二,作者吟了十二首仍觉“吟多意有馀”,伤时感怀,愁情繁重,意犹未尽。
13.“巫山犹锦树,南国且黄鹂”以乐景衬哀情,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
B.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C.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许浑《谢亭送别》)
D.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赵嘏《喜张 及第》)
14.诗人的“愁”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四首诗加以简析。(6 分)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共 8 分)
(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十年生死两茫茫,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看似矛盾,实则无理而妙,写出了苏轼对亡妻思念之深。
(2)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一弦一柱思华年”两句,用比兴手法引
出了诗人对青春年华的怀想。
高三语文 第6页(共 10 页)
(3)《谏太宗十思疏》中用“鸣琴垂拱,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无为而治的愿景,
《论语》中用“浴乎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和谐美好的图景,
都体现了古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4)人们常有从错误中觉醒、认识到回归正途仍不晚的时候,此时的心境可用《归去
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描述。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 16-19 题。
芳华
①在伊犁的某个边防哨所,我被一个年轻英俊的士兵吸引。
②他说着一口南方风.味.的普通话,这让我心生好奇,问后得知,他来自贵州,毕业于
贵州大学,两年前来到这里。我心生惊讶,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怎么会义无反顾
地放弃城市的繁华,远离父母家人,抵达这片干旱缺水的沙土地,每日眺望着对面的哈萨
克斯坦,一站就是两年?
③在这两年里,他一定熟知了这片哨所周围的一草一木,就像熟知每一个夜晚刮过的
风。甚至翩翩起舞的一只蝴蝶,穿过国境线自由奔走的一只野兔,在高高的岗亭上小憩的
一只喜鹊,他也能准确地将它们认出。因为,除了它们,又有谁来陪伴他呢?这漫山遍野
的孤独啊,在他以满腔的热情抵达这片疆域之前,一定从未想过。
④是的,孤独,这原本不属于年轻面孔的孤独感,此刻成为他的日常。七百多个无人
陪伴的日日夜夜,他是怎么度过的呢?当他一个人听着大风掠过没有尽头的原野,他又在
想些什么?冬天清冷的黎明,他走上岗亭,看到大雪覆盖的无边无际的大地,那时,他有
没有生出对于命运的敬畏,或者后悔当初的选择?
⑤想到这些,再去看那张已被晒得黝黑的脸,看到他质朴的笑容里,依然留存的一丝
宝贵的青春的气息,我忽然间为之动容。
⑥六十年前,也有很多激情昂扬的年轻人,离开城市,唱着歌踏上这片无人开垦的荒
野,为了守卫边境停留下来。这一停驻,就是漫长的一生。那时,人们在塔克尔穆库尔沙
漠腹地,在荒草丛生、鼠洞遍布的沙土地上,像穴居的野兔一样,定居在简陋的地窝子里。
他们说着天南海北的方言,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将这片沙漠化严重的地方,命名为“幸福
农场”。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以严.苛.的自然法则,考验着幸福农场的人们。有时,人们在睡
梦中,就会被席卷而来的风沙埋葬,如果不被及时发现,就会长眠在大漠之中,永远不会
醒来。那一棵棵如今已经粗壮挺拔的白杨、红柳和法桐,是怀着一腔热血的父辈们,用小
推车一车一车推来种下的。“不奋斗,哪里会有幸福?”已是九十多岁的老人们,这样向年
轻的儿孙们感慨。一座又一座水库的修建,一片又一片防护林的栽种,终于让这片干旱少
雨的土地,成为沙漠中的明珠。
高三语文 第7页(共 10 页)
⑦在艰苦的岁月里,心怀信仰的人们对于环境的忍耐,可能要比现在的年轻人更为持
久。人们在荒芜的土地上播下希望的种子,栽下阻挡风沙的树木,但风暴很快袭来,将它
们一一毁灭,人们便像神话中移山的愚公,抖落满身的风尘,在新的春天里,继续播下新
的种子,植下新的树苗。
⑧在前辈植下的浓郁树荫里,吃着蜜甜的西瓜长大的一代人,被热闹喧哗的城市生活
裹挟着,当他们站在寂寞的边境线上,又用什么来抵御猎猎大风吹来的无尽孤独呢?
⑨当我注视着一河之隔的哈萨克斯坦,边境线上威严耸立的界碑,以及可克达拉十多
个团场可歌可泣的三代人以绚烂的画笔在大地上涂抹的色泽时,便仿佛看到历史的车轮正
轰隆轰隆地驶过。这声响残酷而又悲壮,囊括了人类与自然不息的抗争,精神与肉体永恒
的搏斗。
⑩想起在格登山下,看到一只来自哈萨克斯坦的野兔,它穿过边境线高高的铁丝网,
站在中国茂密的野草丛里,好奇地注视着途经此处的人们。它的毛发在夏日的风里,犹如
流动的黄褐色的汪洋。这是一只没有国籍的野兔,自由穿梭在这片水草丰美的大地上,每
日倾听着哈萨克斯坦的小村庄里传来的鸡鸣狗叫的声音,也倾听着中国一个小小的庭院里
一对守边夫妇的日常絮语。看到突然到来的游客,它一时间忘记了鲜美的苜蓿,直起身来,
像个孩子,瞪着清澈的眸子,好奇地与游客对视。就在它的上空,无数的飞鸟拍打着翅膀,
在没有边界的深蓝的天空上快乐地翱翔。蝴蝶、蜜蜂和蜻蜓则在它的脚下日日歌唱,仿佛
这片土地与任何一个繁花似锦的角落,有着相似的荣光。
来去匆匆的旅者,远没有一只野兔或者飞鸟,对山脚下的守边夫妇更为热爱。风一
样途经此地的人们,只是感慨着这对夫妇忍受孤独的毅力,对他们简朴到除了一辆巡逻车
就空空荡荡的庭院,给予长久的注视,仿佛那里储.存.着大海星辰。有谁会坐下来,安静地
倾听一对护边夫妇的故事呢?那些故事里植满了四季的风雨,以及边境线上的一草一木。
他们用一生将这些草木逐一丈量,他们也将一生奉献给这片人烟稀少的土地。他们听着几
百米外的一只小狗,在哈萨克斯坦空旷的街道上,发出一连串寂寥的叫声。他们在巡逻车
里,看到对面国家的炊烟,正袅袅升起,知道又到了晚餐的时间,于是收起视线,对着秋
天的芒草道一声晚安,便将车慢慢开回家去。他们的头顶,夕阳正将最后一抹热烈的光,
照亮每一寸中国的土地。
就在那样寂静的一刻,我忽然理解了来自贵州的年轻的士兵。他选择了一条背离大
多数同龄人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没有高楼大厦,没有闪烁霓虹,甚至爱情也离他千里
迢迢。他在清晨听到鹰隼穿过云朵,发出激.越.的鸣叫。他在夜晚看到漫天的繁星,将漆黑
的丛林照亮。他在春天里学会识别空气中每一缕颤动的花香,他在冬日里被严寒席卷,倾
听肉体与灵魂发出的孤独的碰撞。
这无边无际的孤独,让一个士兵在旷野中发出生命的呐喊,这是来自灵魂深处的呐
喊,蕴蓄着三代守边人对于孤独的对抗和接纳,也蕴蓄着在自然的洗礼中、在漫长的守边
岁月里,生命瞬间闪现的芳华。
(取材于安宁的同名散文)
高三语文 第8页(共 10 页)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他说着一口南方风.味.的普通话 风味:风度,风采
B.以严.苛.的自然法则 严苛:严厉苛刻
C.仿佛那里储.存.着大海星辰 储存:聚积存放
D.发出激.越.的鸣叫 激越:强烈、高亢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中写了哨所士兵、老人们和守边夫妇等人物,他们的形象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B.第⑦段把植树失败却不气馁的人们比作移山的愚公,表达作者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C.第⑧段中,作者认为年轻一代已习惯了热闹喧哗的城市生活,无法抵御无尽孤寂。
D.全文写人、叙事、写景、抒情有机融为一体,内蕴丰富,文脉清晰,形散而神聚。
18.文章第③⑥⑩ 段反复出现“野兔”,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 分)
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标题“芳华”包含了哪几层涵义。(6 分)
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6 分。
20.语言基础运用(共 6 分)
①博物馆虽.然.以物质收藏为基础,但时至今日,展品多少已不是衡量一个博物馆的唯
一标准。②对一所博物馆而言,更重要的是讲故事和讲道理的能力。③观众在与文物短暂
的对视中能否获得共鸣与启发,既依赖于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感受能力,也依赖于博物馆本
身的策展和策划能力。④如果没有良好的策划思路,没有对令人目不遐.接的藏品进行具有
知识性、启发性的整理呈现,即便有擢.发.难.数.的珍宝,也难逃郑振铎先生对博物馆界提出
的犀利批评:“古董铺子。”⑤想象古董铺子与博物馆的区别:古董铺子着眼单件古董,看
重的是每件古董的经济价值,而博物馆总是通过一系列藏品的组合和对照,讲
述 。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①句中将“虽然”删除不影响语意表达。
B.第③句中两处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以互换位置。
C.第④句中“目不遐接”的“遐”应改为“暇”。
D.第④句中“擢发难数”应改为“不计其数”。
(2)请在第⑤句横线处将句子补充完整。要求:使语意连贯,不超过 20 字。将答案
高三语文 第9页(共 10 页)
写在答题卡上。(3 分)
21.微写作(10 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 150 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1)近年来,许多年轻人热衷于“打卡”,比如旅游“打卡”、阅读“打卡”、电影“打
卡”……对“打卡”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要求:观点明确,理
由充分,条理清晰。
(2)北京市多所学校改变了临街围墙的样式,让来往行人也能够欣赏校园内的绿色风
光,有的将原有砖墙变成了铁艺围栏、镂空墙,有的安装了透光玻璃……请你为自己的学
校也设计一种围墙样式,并写出设计理由。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晰。
(3)请以“我抬起头”作为开头,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
言生动,有感染力。
22.作文(50 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
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1)农民耕种,不会因风雨不调而放弃播种,不会因庄稼长得慢而拔苗助长,也不会
因收成不好对着庄稼大喊大叫……农民耕种,会精心培育庄稼的种子,会为庄稼选择合适
的土壤,会适时为庄稼灌溉、施肥,还会随时为它清除杂草……农民“耕种”,蕴含着丰富
而深刻的道理。
请以“像农民一样‘耕种’”为题目,联系现实,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芳华》中,已是九十多岁的老人们,向年轻的儿孙们感慨:“不奋斗,哪里会有
幸福?”
这一情节给了你怎样的启发和思考,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
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高三语文 第10页(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