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写作指导:议论文“六字联珠法”写作指导 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写作指导:议论文“六字联珠法”写作指导 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7 10:1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议论文快速构思之
六字联珠法
议论文快速构思法
(一)六字联珠(对照式与层进式的综合)
结构解说:点 正 反 深 联 总
“点”——开门见山,点明中心论点(或论题);略写
(简洁,醒目,4行,可用两段开头法)
“正——正面举例论述; 较详
(排比列举事例,段的首尾要勾联论点)
“反——反面举例论述; 较略
(举例有三种形式:举实例,概括举例,假设举例)
“深”——对中心和事例进行深入分析、开掘; 最详
(方法:辨是非,挖原因,引哲理,提办法,用驳论等)
“联”——紧密联系现实,展开议论; 较略
(一般联系青年与改革)
“总”——总收全文,呼应中心。 略写
(或重申论点,或发出号召……)

点 深 联 总

说探索
(点:以引用开头,点明论点)
有这样一句话:“涉深水者观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意思是说,越深入探索的人所得越多。因此我们需要倡导探索精神。
(正:正面列举两例,证明论点)
是的,只有敢于攀登高峰的人才能看到壮美的景致,只有善于钻研的人才能获得珍贵的成果。陈景润几十年如一日,向神秘的数学问题挑战,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绩;水稻学家袁隆平,踏遍祖国山山水水,寻找野生水稻,从而探索优良水稻品种的培育,成为中国“水稻之父”……还有无数的学者、勇士,他们无畏于“涉深水”,在更高、更深的领域开拓,进取。
(反:从反面假设举例,与上段形成对比)
反之,如果对任何事物只是浅尝辄止,稍有些“小鱼小虾”的收获就洋洋得意,那么自古至今,就不会取得什么生产上、科技上的进步,人们也不会创造什么现代化生活了。
(深:使用驳论深入分析探索的代价)
也许有人会说:“涉浅水者尚有鱼虾可食,涉深水者喂蛟龙也。”不错,“涉深水”是不如“涉浅水”来得安逸、舒服,有时还有一定的危险,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但如果仅因为探索的危险就停止活动,固守在“鱼虾”之上。人类社会的进步就会成为泡影。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跋山涉水,研究各种草药的性味、功用,为了得到准确的资料,他还亲口尝试草药,有几次竟中毒昏迷,性命垂危,但他没有退缩,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试想,如果他知难而退,不思进取,我们现在对医药的了解将会多么贫乏,可怜?“喂蛟龙”固然可怕,但固步自封,乃至坐吃山空是更加可怕的。
(联:联系中学生的实际,谈怎么办)
我们作为新一代中学生,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我们的勇气和探索精神。为了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幸福,更需要我们去探索,去钻研,去开创新天地,有比我们的父辈更辉煌的成就。
(总:首尾呼应,发出号召)
总之,人们应发扬探索精神,知难而上,不保守,不停滞,勇于进取,不断获得新成果,开拓新领域,使国家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
逆境与成才
(点)正如水可载舟也可覆舟一样,逆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那么应当怎样正确看待逆境与成才的关系呢?
(正)人生的路很漫长,遇到荆棘、沼泽是很平常的事。西班牙著名画家戈雅为了逃避宗教裁判所的追捕,17岁就背井离乡;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的普希金年轻时曾被流放;还有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导弹之父钱学森,他们作出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而他们所受的艰辛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逆境给与他们的是更坚定的决心、更顽强的斗志。应该说困难绝不是一件坏事,它可以锻炼人才,它可以创造奇迹。
(反)但逆境对于每个人的作用并不都是一样的。确实有人因无法忍受巨大的痛苦而放弃了;确实有人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而最终失败了;甚至有人还感叹命运的不公,由此而沉沦。对于他们,逆境起了覆舟的作用;对于他们,困难的确是一件坏事。
(深)这也许就是事物的两面性。但究其本质,逆境对于一个人产生怎样的影响不在逆境而恰恰在人的本身。对于一个有着崇高理想的人,一次次的挫折只会使他的意志更坚定,逆境对于他只是一剂强心剂。正如夏衍在《野草》中说的:种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练。常听人说:如果没有怎样,自己会是个人才。我却认为所谓人才,不应只指有多高的学问,多大的才能,还应包括他承受压力、承受打击的能力,倘若没有这一点,就不该称之为人才。温室中的花只能用来观赏,一遇风雨就会夭折,而真正能支撑和带动整个社会的应是经受过风雨洗礼而依然挺立的大树,他们才是真正的栋梁之材。
(辨)当然,逆境仅仅是一个外部条件而已,也许在顺境和常境里更易成才,但只要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完全可以利用外部条件,甚至去改变外因,使之为成才服务。
(总)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几乎还没有什么机会经受大风大浪的考验,往往缺乏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毅力,因此正确认识逆境与成才的关系很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主动找苦吃,在一些小的困难中不断磨练自己,使自己将来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阅读所给材料,按要求作文。
古希腊神话中终生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命中注定要永远推一块巨石上山,当石块靠近山顶时又滚落下来,于是重新再推,如此循环不息。
《列子 天瑞》中有孔子同他弟子的一段对话:子贡倦于学,告孔子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生无所息”的“息”,这里指停息、停止)
请以“生无所息”为话题,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上面所给的两则材料可以用也可以不用,但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的范围内。建议使用六字联珠式构思文章。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点)古希腊神话中有个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命中注定推一块巨石上山,当石头靠近山顶又滚落下来,于是重新再推,循环不息。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一个人还活着,他就注定要为一个目标奋斗不止。
(正)纵观古今,无数的伟人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道尔顿临终前还在实验室中记录数据,最后安息在了这个与他相伴一生的地方;诗人海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坚持用颤抖的手在本上写下刚想出的诗句;无产阶级革命伟大的导师马克思则是在自己的写字台前溘然长逝。伟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能够真正做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反)也有许多人,他们奋斗过,辉煌过,但随后便懈怠了,最后落得个“逸豫亡身”的下场。唐玄宗李隆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究其原因就是没能将奋斗坚持到底。
(深)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生便是如此,奋斗可以使你前进、成功,甚至辉煌。但是一时的辉煌不可长存,时间久了就会腐烂变质。当然辉煌也有它的保鲜剂,那就是不懈地奋斗。这是为什么呢?从哲学上说,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这就要求我们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发展的过程。时间不可能永远定格在那辉煌的瞬间,只有不懈地奋斗,才能创造一次又一次的辉煌。生命是短暂的,奋斗使之不朽。道尔顿、海涅、马克思他们给后人留下的不仅仅是原子学说、美丽的诗句和《资本论》,更宝贵的是他们那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进步。
(联)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把一时的成就当作永久的成功,从此松懈下来,这种做法大错特错。这也正如我们学生的考试:一次考好不代表可以从此松劲,而要更加努力,奔向下一个目标。
(总)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可以松劲懈怠,要奋发进取,时刻提醒自己: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二)扇形结构 (总分式)
结构解说
本式的特点是:先总说,提出论点或论题,然后分几方面论述,最后再总起来说(或重申论点,或总结引申)。分述时,有时各层次间表现为并列关系(可以是几个分论点,如课文《义理、考据和辞章》和北宋苏洵的《六国论》),有时则表现为对比关系(如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的第三部分将马列主义的态度与教条主义的态度相对比)。这种结构适用于各种体裁的议论文,尤其是写作关系型的题目(参见例文3)。如果认为提炼分论点比较困难,也可以从几方面论述。(参见例文4)总分之间的关系有几种:总—分—总,总—分,分—总,分—总—分。
图示如下:

总 分 总

●分论点并列
苦 与 乐
人人都渴望欢乐,但未必人人都真正理解“乐”的含义。
有人认为,无苦便为乐,只有轻松闲适、无忧无虑的生活才是乐。这话乍听起来似乎有理,实则荒谬。因为世界是矛盾统一的,有乐必有苦;没有苦的比较,又哪有什么乐呢?苦与乐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
首先,苦是乐的前提。
俗谚说:“不吃苦中苦,哪得甜上甜。”这说明乐是建立在苦的基础之上的。试想一下,世界上有哪位成功者是一帆风顺、一生享乐而获得成功的呢?当然没有。相反的,取得成就的人往往是那些能够在艰苦中磨练自己、勤奋工作的人。正如司马迁所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可见,没有苦痛的挣扎,便不会有成功的喜悦。
其次,乐是苦的目的。
人人都要有一种信念支持着,才有可能忍受随时而来的“苦”。这种信念就是“乐”——即理想、追求。只有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才不会被些许困难吓倒,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乐”。 试想一下,假如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不取真经誓不回头的决心,玄奘还能坦然面对艰难的旅途,取到真经吗?恐怕他出不了长安城就得叫苦连天,返回宝刹了。
再次,苦中乐才是真乐。
一个人若是一辈子吃喝不愁,享乐无穷,似乎是一种“完美的乐”了。其实不然,这只是一种无头脑、最低级的乐。且不说它的虚无缥缈,即使真有此乐,也只能像刘禅的“乐不思蜀”一样,使人贻笑千古。真正的乐,只有历尽艰辛,不懈奋斗才能实现——苦中的乐,才是真乐。
总之,苦与乐是辩证统一的,这就要求我们能正确对待苦与乐的关系,从苦中咀嚼出甜味才是正确的处事态度。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才有可能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从而获得“真乐”。
本文思路分析:
总说:苦与乐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
分说: ——首先,苦是乐的基础。(引用俗谚和司马迁的话)
——其次,乐是苦的目的。(以玄奘取经为例,假设举例)
——再次,苦中乐才是真乐。(联系实际,反面类比刘禅“乐不思蜀”的例子)
总说;正确对待苦与乐的关系,号召青年勇于吃苦,以获得真乐。
说忧患
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若想活出尊严,活出人格,活出价值,便不得不忧患。天灾人祸,使我们反思自身的行为;民生凋敝,使我们醒悟统治的方式;礼崩乐坏,使我们拷问内心的良知。可以说,正是有了一代代智者与平民的忧患,历史的长河才能奔流向前。
忧己之患。太白诗吟:“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超世拔俗如青莲居士,尚有忧之叹,何况于世上碌碌如我辈乎?正因为自身有诸多不足,我们才为之忧心忡忡,寝食难安,恨不能将之立刻根除。因此,忧患是我们改正缺点的动力。前路漫漫,命途未卜,我们更是为未来之患感到担忧,而此时的忧患就会使我们更加小心翼翼,步步谨慎。因此,忧患是鞭策我们前进的鸣钟,促人改过、催人前进。从一代代忧己之患者中,走出了儒士、君子。
忧人之患。经历了修正自己的阶段,忧患的定义自然又会加深一层。此时见到他人之急,孤穷之困,忧患之士自然会慷慨解囊,出手相助。因为此时在他心中装下的不再仅仅是个人的得失,荣辱,成败,他人的危难,窘迫之患也已深深植于他的心中,使他为之忧,为之愤,甚至为之抛弃了自己之患而用全副心力去帮助他人。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如是;杜工部“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亦如是。正是一代代忧人之患者中,走出了清官、廉吏、义侠、仁商。
忧天下之患。清末名臣左宗棠有副名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而这也正是他一生为国操劳的写照。内焦外困之时,左宗棠以七十之龄率众深入新疆,风餐露宿,最终挫败沙俄,收复失地,保全中华版图。此时他所忧之患,已不再是一人一事,而是天下重任,百姓危机。忧天下患之人的眼光,不再囿于狭小的当时当地,而是望长远,思全局,如何为天下人谋福祉。正是他们在指引着历史真正的前进方向,也正是从一代代忧天下之患者中,走出了贤相、英主、智者、圣人。
清官、廉吏、义侠、仁商、贤相、英主、智者、圣人。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他们,历史还会不会衍进,文明还会不会发展,而造就他们的只有两个字——忧患。
因此,让我们也学会忧应忧之患吧!慢慢提炼自己,扶助他人,心怀天下,用自己的力量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层进式之一(锥形结构)
结构解说
本式的特点是:思维的发展是纵向延展的,文章的各个层次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各层次间的前后顺序不能随意变动。
层进式有多种样式,适用于写批评某种不良现象的文章。由于这种结构行文如铁锥般深中肯綮,极具锋芒,又称为锥形结构。
写作时注意各个层次的内容不要平均分配,要有详有略,详写部分可采用并列式展开。
图示为:
摆 论 挖 揭 提
表 危 根 实 办
现 害 源 质 法
高考作文试题:
阅读寓言诗《鸟的评说》,完成33题。
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 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 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 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那鹦鹉 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 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 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根据《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40分
“评说之风“可以休矣
黄鹂鸣柳,新燕衔泥;鹊绕嘉树,鹰击长空:万鸟长天竞自由,展现着造化自然的千姿百态蓬勃生机;
稻菽涌浪,巨轮出海;华灯初上,火箭腾飞:风流人物显身手,奉献着祖国儿女的聪明才智赤诚情怀。
我们本可这样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我们的生活;然而,在某处森林,突然出现了不协调的啁啾,鸟们开始了“评说”:迁徙的习性成了懦夫怕冷,报喜的愿望化作生就奴颜,装束美丽被冠上“徒有”的帽子,声音悦耳被加以动机不纯的猜测……于是,这处森林再听不到悦耳的鸟鸣,再看不到刚健的羽翼,大自然失去了缤纷色彩和勃勃生机。
鸟的评说只是寓言,人的评说却是现实。历史上,勤奋好学成了白专道路,坚持真理诬为恶毒攻击,人们被“评说”左右,不敢再独立思考;现实中,学习雷锋成了假模假事,廉洁奉公目为拘泥守旧,以己度人,妄加臆断,在“评说”的氛围中,拜金、虚假成了时尚。于是,这方土地不再有琅琅书声,不再有超越和义举,社会生活变得怠惰平庸,死气沉沉。
评说之风危及社会生机,评说之源在于世人心理。
其一源于目光狭隘的无知妄说。阿Q曾以不屑的口吻,评说城里人管条凳叫板凳,切葱丝为葱末“可笑”,晚清官僚曾评说洋人双膝难弯而议以竹竿横扫,都是无知妄说之类。改革开放的今日,面对滚滚而来的新事物,无知妄说者当然就有了更多的评说材料。
其二源于从众从旧的世俗心态。特立独行的屈子不能变心以从俗,沉冤汨罗;兴利除弊的荆公不肯习于苟且,郁郁而终。看过人蚁大战的景象吗?世俗气一如丛丛密蚁,同样令人毛骨悚然啊!改革开放的形势,为搏击云天的英才提供了广阔天地,当然也为世俗提供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其三源于阴暗鄙薄的妒忌心理。在群小妒诟下,苏轼被押解着踏上漫漫流程,苏辙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在袭人凤姐的舌根下,心比天高的晴雯含恨夭折,曹雪芹 说:“风流灵巧招人怨。”从乌台狱到大观园,尽是妒人之天下!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大锅饭打破了,高科技发明得了重奖,那些当代的李定、袭人当然更起劲地鼓舌评说了。
评说之源还有很多,如捕风捉影的主观臆测,道听途说的人云亦云,顺从权威的趋炎附势等等。历史与现实证明:创新必然伴生评说,评说严重阻遏创新。评说之风危害深广,小至个人无所适从,中至公事莫衷一是,大至举国难办实事。评说之风当休,评说之源必绝!
让群鸟齐鸣共舞,还大自然以勃勃生机;愿英才无后顾之
“评说之风“可以休矣 结构分析
1、对联后的两段:一段是写鸟,先摆表现,再由“于是”领起论危害,另一段是写人,也是摆表现到论危害。
2、接着由过渡段(见文中划线句)引入挖根源,用一组排比段剖析了评说之风的心理根源。
3、结尾处是号召式的提办法。
4、最详细的是挖根源的部分,用并列式展开。
人生也需要负重
一艘刚卸货的货船遇上巨大的风暴,船长下令向所有货舱注水,而使全船人逃过了一次大灾难。船长告诉水手:“船在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空船时,才是最危险的。” (①概引材料)正是堪于负重,才能挺得住风雨的磨砺。(②略作分析 )
船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呢?船需要重量,人生也需要负重。(③提出论点) 一个人,迈着稳重的脚步前进,才不会在风雨中摇曳,才不会在岁月的流逝中倒下。那些胸怀大志的人,沉重的责任感时刻压在心头,砥砺着人生的坚稳脚步,从岁月和历史的风雨中坚定的走出来。因此,可见一个人只有在负重的情况下,人生才会变得更加绚丽夺目。(④道理论证)
是谁心系中国亿万子民?是谁从小就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抱负?是周总理。在社会动荡、风雨交加的黑暗年代,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心系中国,沉重的责任感压在他们的心头,拯救百姓的使命感鞭策他们坚定地迈步向前。当时的中国就像艾青笔下的那只鸟,有着一双沉重的翅膀,让它飞翔,让它在黄土地上自由飞翔,这理想的重负压在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身上,他们前仆后继,他们负重向前。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拥有厚重的人生,他们被历史与岁月铭记!倘若他们不愿负重,不愿一次又一次地往心头添加砝码,中华民族振兴的宏伟蓝图何日才能实现?
这种因勇于负重而成就自我的人不胜枚举。苏轼勇于负重,历经沧桑,直面磨难,青史留名。武则天勇于负重,胸怀大志,历尽艰辛,终成女皇。美国总统林肯勇于负重,废除奴隶制,阻止美国分裂,赢得后人景仰。无数事实证明,生命不能负重,必然胸无大志,虚度光阴,经不起风雨的吹打。唯有负重的生命方能直面风暴,矢志不渝,到达成功的彼岸。(⑤举例论证)
也有不堪负重之人,甚至走向国人的反面,受世人地摒弃。
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的蜀后主刘禅,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心无国民,不堪负国之重,以至于国破子亡,还给后人留下个“乐不思蜀”的笑柄。曾为文坛巨匠的周作人,怯懦软弱、苟且偷生,无民族气节、不负救国之责,而走买国之路,最终如秦桧一样遭世人地唾弃。(⑥对比论证 )
无数智者、勇士负重向前,屹立于历史;有多少轻飘飘的人摔倒在地,成了泥人。作为新时代的新人,我们即便是不想彪炳史册,也应争做一位有益于社会的人,要敢于给自己加压施重,如此才能立业、立世、立德、立人。(⑦联系实际 ⑧深化中心)
朋友,脚踏实地,背着责任与信念,一步一个脚印,负重前行吧!(⑨发出号召
强调三点:
1、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再好,结构再完美,但缺少实际内容,肯定不是好文章。
2、所谓模式,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和借鉴,不能生搬硬套。选用什么样的结构,还取决于文章的内容。
3、要选取自己最擅长的结构方式。
作文训练:
“木桶理论”是现代管理科学中一个概念。意思是:一个木桶的容水量,不取决于木桶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使木桶能装更多的水,就要设法改变这块木板的现状。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发现自己负责的系统中的“短木板”,敢于揭短,善于补短,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木桶理论”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乃至个人修养方面,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抓住短板,消灭弱项。
要求选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星星发光,张扬个性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个圆使我想到了循规蹈矩,稳定,规范。有人认为这样就是死板,由于偏爱后一个图形,认为这才是个性的张扬。
什么是个性的张扬呢 周杰伦手舞双节棍唱着“哼哼哈兮”是一种个性;女子十二乐坊站着拉二胡是一种个性;凡高的《向日葵》又是另外一种个性……其实,个性就是展现自我的风采,展现自我的才华,展现自我的见解……我们应当承认,个性张扬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然而,时下却有一些人一味地去模仿别人,追求所谓的‘时尚”:一个“酷”的表情,一个“炫”的姿态,这些在我个人看来,并不是个性的张扬,而是一种肤浅的作秀罢了。试想一下,走在大街上,每个人都和周杰伦—样留着一小把胡子,再戴个墨镜,摆出一脸的“个性”,那么我们周围必定是单调、黯淡无彩的了,这便又回到了“圆”的图形,达成了共性。
一味盲目地去模仿别人,便会失去一些原本属于自己的真我风采。其实社会大舞台上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何必要穷根究底,去争论红楼中的花魁呢 不正是有了宝钗的端庄,黛玉的优雅,湘云的开朗,妙玉的清高,熙风的泼辣,还有那睛雯的俏丽,紫鹃的聪慧,平儿的细致,大观园才得以流光《红楼梦》才得以溢彩么 不正是有了这么多性格迥异的人,才构成了这个多元丰富的社会太舞台的吗 所以,我们所提倡的“个性张扬”必须是针对自我的内在和潜能。只有真诚,诚实地绣出自我,张扬个性。才能像第二幅图那样,变成一颗耀眼璀璨的星星,升起在人生大舞台上。
然而,光主张“个性张扬“是不够的。个性的张扬又必须受”圆”这个道德与法律的制约。就像高中规定我们女生不能留长发,这其实是对张扬个性的抑制。但试想一下,眼前一片红发、金发,甚至绿发,发型各异,那还叫什么校园啊。学校之所以制止,是因为这样“个性的张扬”是不符合“高中生的个性”的。所以。个性还必须符合特定的时代、背景,而这便要受到“圆”这个规矩的限制了。当然,“圆”的制约还应当合情合理,赋予“人性”有关“圆”的规定还应根据时代的改变,周围环境的改变而做出调整,只有这样。个性的张扬才得以理解,得以支持。只有这样。社会大舞台才得以发光。丰富多彩,升起的星星才得以与日月同辉!
风,从水中掠过,留下粼粼波纹;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丝丝温暖;岁月,从树林中走过,留下圈圈年轮,……那么朋友,我们从时代的大舞台上走过。又该留下点什么呢 我们应当留下青春的骄傲,寻梦的足迹;我们应当留下真我的风彩与个性的张扬:我们应当留下无悔的演绎和星光的灿烂
小议个性
近年来,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某青年头发被染的五颜六色,下穿被剪得惨不忍睹的牛仔裤。在街上肆意招摇,并说这是“个性”。这不禁让我产生了些思考,难道穿成这样,就可以称之为“个性”吗?恐怕不然。那么,当今社会所提倡的“个性”究竟是什么?怎样做,才是有“个性”呢?
个性是一个人特有的性格,是与众不同的。但从这个角度看,前面所提及的那位可称得上有个性。然而,他的个性与我们所提倡的个性显然相差甚远。我们所说的个性,是超凡脱俗,卓尔不群的;是屈原的“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是陶潜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总之,我们所说的个性,绝非衣着上的标新立异,而是精神上的特立独行。
个性能够体现一个人的价值所在,它可以让世界变得多姿多彩。
我国出色的文学家鲁迅,就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之所以说他有个性,是因为像他一样能够珍惜时间的人少之又少。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海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爱读书,又好写作,对民间艺术也很感兴趣。由于他兴趣广泛,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尤为重要。他一生多病,但每天工作到深夜才罢休。正因为鲁迅所具有的独特个性,才创造了他多姿多彩的成功人生。
如今的内地歌坛,音乐组合纷纷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然而能够像日韩组合一样有号召力的却是凤毛麟角。行家们认为,缺乏个性是他们的致命弱点。大家不仅再装束上受日韩影响,就连无舞步也和他们大同小异。好在有快节奏伴奏的“掩护”,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但却欺骗不了评委灵敏的耳朵。著名音乐人徐沛东认为,音乐组合应作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音乐,然后按照自己的风格去设计与此相配的形象。因为最终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音乐本身。可见,有所个性,才能有所创造。
没有个性的花,单调;没有个性的人生,平庸。然而对于个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一个人,一旦培养出良好的个性,他必将拥有辉煌的人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