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7 10:2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高考二轮复习易错点剖析与强化训练——
题型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高考二轮复习
新教材新高考
易错点一:分析人称角度的主观题
叙述视角是小说阅读的重点题型,对此,应该围绕“视角”人物,从以下五方面进行思考:
①“视角”人物的身份、性别、年龄、地位如何 他将怎样影响(决定)整个故事的叙述,以及为小说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或情调
②“视角”人物有无自身的形象特点 他又对其他人物和主题起着怎样的作用
③“视角”人物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关系网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是中心人物还是次要人物 如是次要人物,那他对主要人物起着怎样的作用
④“视角”人物在叙事中的地位如何 他仅是讲述者(观察者),还是亲历者(见证者),或者是情节的推动者
⑤“视角”人物听到什么 看到什么 他内心如何想的 这些内容又将对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等起到怎样的作用
1.儿童视角
儿童视角要求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如《社戏》)
之所以要用儿童视角,是因为儿童视角有着许多成人视角无法达到的优越。
总结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
②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
③儿童丰富的想象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
④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
⑤儿童视听下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⑥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
特殊的叙述视角
易错点一:分析人称角度的主观题
2.女性视角
作用:①以女性敏锐的观察力,使情感和文笔相对更加细腻,引人入胜;②以其母性情感笔触,表达对弱者的同情,抒发怜悯的情怀;③以女性口吻表达对强权的反抗,对自由的渴望。(★如《百合花》)
3.老人视角
作用:①以老人视角叙事多为回忆性质的,所以经常免不了会有一种怀旧情怀;②老人多是成熟的、理性的,对事情会有深入的思考,所以小说一般会有一种深沉思考意味,饱含对自身、对民族、对国家命运的思考;③老人经历世事很多,叙述的故事会有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如《老人与海》)
特殊的叙述视角
易错点一:分析人称角度的主观题
4.动物视角
作用:①以动物的眼光看世界,给读者一种崭新的体验,更有情趣,更客观冷静真实;②动物展示出的心理活动,往往与人的心理活动交替进行,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③动物非人类,以动物视角来观照人类生活,所言人之所不能。(★如夏目漱石《我是猫》)
易错点、注意点
易错点一:分析人称角度的主观题
1.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不可简单对应
第三人称主要是全知视角,也可能是有限视角。第二人称算不上叙述视角,虽然“你”“你们”是小说中的人物,但故事的叙述者却不是“你”“你们”,而是从“我”“我们”或“他”“他们”的角度看“你”“你们”,是从“我”“我们”或“他”“他们”的视角来讲故事。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2.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是交叉而变化的
(1)人称变换:从“你”“你们”到“我”“我们”,增加真实性,使人如临其境,有时有自嘲的意味;从“我”“我们”到“你”“你们”(“他”“他们”),跳出自我,增加客观性、亲切性、说服力。
易错点、注意点
易错点一:分析人称角度的主观题
(2)人称交叉:
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视角并不是唯一的,可多个叙述视角交织转换(故事套故事,听他人讲故事)。多个叙述视角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但穿插起来可以使叙述立体化、更自由、有变化,能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和主题。
坚决避免一味套用模板,无效答题,如第一人称叙述只答:
(1)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拉近作者与读者间的关系 (2)增强代入感,使故事更具真实感。
重点在于需要结合原文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额尔古纳河右岸(节选)
迟子建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和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我们这个乌力楞只剩下我和安草儿②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
易错点一:分析人称角度的主观题——例题
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设问:文中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①使故事具有历史的厚重感。老人的一生,就是整个鄂温克族的缩影。通过老人丰富而漫长的人生经历叙述鄂温克民族的历史演变,以及深厚绵长的民族文化和情感,引发人们对民族以及人类命运的深沉思考。
②以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使人物、事件描写更真实自然,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③老人与第一人称组合在一起,借回忆往事的形式娓娓道来,营造一种浓重的怀旧氛围,亲切而感伤,奠定了小说的情感基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惠嫂
王宗元
在柴达木盆地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我认识了一位名叫李婉丽的上海姑娘。她是代表一个女子勘探组出席这次会议的——她们在唐古拉山区经历了极艰苦的七天七夜,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大矿区的初探工作。
“你现在蛮像个高原人了,”我说,“南方来的女孩子们,刚来很不习惯吧?”
“嗳唷,你问这个吗?”她活泼地起了右眉,“怎么说呢?给你说说高原给我的第一课吧!”
她就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一天的傍晚,一辆货车驾驶室里坐着一个刚毕业的十七岁的姑娘,那就是我。自从噶尔穆上了车,我就觉得浑身发冷,许多关节作疼。想起人们传说的“高山病”,我心里有点怕,照这样疼下去,可怎么工作呢?
司机小刘说:“晚上赶到昆仑山口,”大约我的面色很难看,他又补充道,“不远,一百多公里!”
刚搭车的时候,小刘听说我是地质学校毕业的,自愿到高原工作,对我非常热情,滔滔不绝地给我讲了一串高原探宝的故事。
可我身上难过,实在没精神多说话。记得最难受时,我问过这样一句话:“刘同志,在那个什么山口,会不会有回去的车?”
他扭头看了看我,冷冰冰地说:“我怎么知道?我又不是汽车站长!”过了一会,他又嘟嘟囔囔:“哼,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
当时我没听清他说什么草,只盘算着;是坚持往前走?还是真的返回呢?不知过了多久,猛听得小刘说:“喂,下车吧!”
我提着挂包迈出车门,腿一软,差点碰在车厢上,小刘赶紧伸手把我扶住了。在明亮的月光下,对面有一排小窑洞,两三只窗口闪出灯光。我迷迷糊糊地跟着小刘走到一个灯光明亮的地方,一掀门帘,就有一股热气扑上身来。
小刘说:“惠嫂,给你引来一位女同志!”
隐约看见一个身材壮健的女人走过来。“哟,真的,哪里来的这么个俊闺女?不舒服,先在我这躺一会吧!”说着像一阵风似的,扶我躺下去。
我忽然想起来的路上,有人说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在远离人烟的高山上经营了一个“司机之家”,使长途跋涉的人们得到无限温暖。
不知过了多久,我醒过来,忘记了自己在什么地方。
“你就在我这里睡吧,陪我说说话,老惠不在,领着勘察队找煤油去了!”惠嫂一面铺着炕,一面这样说。
“现在好些吗?”
我点点头说:“好多啦!”
“就是这么回事,撑两天就过去了。”惠嫂把下巴搁在枕头上,开始了她的讲述。“我刚来的时候,说起来笑死人!一下汽车我就哭了:这里成年八辈子穿棉袄,不长五谷,连棵树都瞧不见!老惠慢腾腾地说:‘眼下不好,咱们不会建设么!’我说:‘呸!等你这地方建设好,老娘的腿巴骨能当打锣捶了!’他生了气,骂我‘你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
“什么草?”我突然记起小刘的话。
惠嫂说:“他骂我:‘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啊!这是这块地方最厉害的一句骂人话了,你也听见过吗?”
我连忙摇了摇头,脸“刷”一下红到了脖根。“惠嫂,这棵草到底是怎么回事?”
“去年,我那老头子修青藏公路,得了坏血病,带七个病号来这昆仑山休养。那会,这里是个转运站,只有两顶帐篷,许多人都想家了。他是个领导,想家也不能说啊,就自己到山坡上转,看见了这棵草。昆仑山上暖和的日子有数几天,你看这草,地面刚一解冻,它就急急忙忙钻出来,连叶子也顾不得长,就抽苔,蹿个三寸四
寸,赶快开花、结籽,等到下第一次霜它倒已经胜利地完成任务了。老惠在草跟前发狠地说:‘你不过是一棵柔弱的草,你还能在高原上扎下根,开花结籽。我堂堂的共产党员,难道不如你!’后来他就拔下这棵草,像捧着宝贝似的回到帐篷里,跟大伙开了个会,大家都像发誓似的说:‘不信我们不如这棵草,老惠,你把它挂在咱们头顶!’这些人硬凭着狠心把窑洞修成了,从此就留下了这句话……”
我听着,紧咬着牙齿,心里非常激动,问惠嫂:“那你就留下来了?”
“是啊,就这么留下了。姑娘,这公路上,最辛苦的就算司机了!好几回我见他们来,衣服外头一层冰盔冰甲,一走路冰碴乱响。我恨不得赶快给他们找衣裳换,赶快给他们做口热汤热水的。真是些钢锤铁打的小伙子们呀!”惠嫂看了看钟,吃惊地说:“嘿,看我这絮叨劲儿,都忘了你是病人!”
“好嫂子,你再给我说一说!”
“算啦,话还说得完?明天你还要走路呢!”惠嫂坐起来,给我披了披被子。这一夜,我想得很多很多。
想着想着,听见鸡叫了。我赶紧坐起来穿衣服,一看惠嫂不见了,大约是在我迷糊的时候出门了,我提着挂包走到院里,看见小刘在发动车。
“你来做什么?”小刘冷冰冰地问。
“走呀,我要到前面去!”
“算啦,你就在这住下吧,有顺车把你带回去!”
“这是什么话,我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我有些生气地提高声音说。小刘听见这话一怔,用眼睛盯住我看了半天,渐渐露出一种难以捉摸的笑容,伸手打开车门……
这件事,在李婉丽头脑中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所以她一口气对我讲了两三个钟点。
“那么,现惠嫂还在那里吗?”我问。
“在啊,我来来往往总要在那里住一夜。有些新来的同志们,我总喜欢引他们到那里,听一听高原第一课。”
我说:“这倒是一个很好的开头,现在,讲一讲你自己的事吧!”“嗳唷,我自己有什么好讲?”这位上海姑娘脸红了,“我们的事情非常简单,材料上不是都写的有么!”
1960年
(有删改)
设问:小说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行文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以“讲故事”的方式,叙写建国初期广大民众克服艰难、积极投身于边疆建设的系列故事,使情节环环相扣,曲折动人。②以“讲故事”的方式,让上海女孩李婉丽引出可亲可敬的惠嫂,又由惠嫂引出扎根高原的老惠,使人物蝉联而出,巧妙自然,相互映衬。③以“讲故事”的方式,形成了较为巧妙的“嵌套式”叙事结构。④以“我”的视角见证了青年人的进步成长,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也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解析:由小说“在柴达木盆地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我认识了一位名叫李婉丽的上海姑娘。她是代表一个女子勘探组出席这次会议的——她们在唐古拉山区经历了极艰苦的七天七夜,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大矿区的初探工作”,开篇以“她就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开启小说的叙事;“怎么说呢 给你说说高原给我的第一课吧!”,读完小说可知“第一课”是以故事的方式讲述,讲述了她如何从畏缩退守到坚定信念扎根边疆,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如“当时我没听清他说什么草”“我突然记起小刘的话脸‘刷’一下红到了脖根”“走呀,我要到前面去!”,故事构建了引人入胜,曲折动人的小说情节。由小说“隐约看见一个身材壮健的女人走过来”“有人说一个普通农村妇女”“惠嫂把下巴搁在枕头上,开始了她的讲述”,故事中出现的人怎么回事 “好嫂子,你再给我说一说!”“这一夜,我想得很多很多”,小说使用了嵌套式叙事结构,它的特点是将一个或多个小故事嵌套在一个大故事中,每个小故事都可以独立于大故事之外,但又在大故事的整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嵌套式结构的优点在于可以丰富故事内容,创造更多的细节和情节线,增加故事的复杂度,从而吸引读者的兴趣。此外,它可以增加故事的深度和多样性,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的内涵和主题等。(强化主题)小说情节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在故事中套入另外一个故事,形成较为巧妙的“嵌套式”叙事结构,在故事中以“我”的视角见证青年人的进步成长,深化小说的主题。
易错点二:形象题
近年来新高考卷文学类文本的主观题中频繁考查形象塑造相关的知识点,包括且不限于:塑造了什么形象?如何塑造?塑造这一形象有何作用?比较两种形象等等。
答题时需要重点审题,找出题干中对考生提出的要求,切忌“想当然”、务必“结合原文分析”,避免硬套模板,得不偿失。
1.形象概括类答题步骤:
第一步,整体把握: 先给出一个总的评判, 即用几个关键性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形象(性格)的特点, 用“×××是一个……的人物形象”的句式完成, 接着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 概要论证分析。
第二步,局部分析:先看所给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 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等, 抓住描写中的关键词语看其凸显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或心理, 再结合情节推进、故事相关背景, 就可以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或性格。
第三步,术语答题:人物形象的概括, 都有较固定的术语。如正面人物常用以下词语概括: 正直、公正、勤劳、勤奋、善良、仁慈、乐于助人、宽容等。(反面人物则换成相应的反义词语即可)。
形象题注意要点
2.形象手法类:
(1)人物描写的方法
正面描写,即直接描写。包括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描写等。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借助于对其他人物或媒介物,如人所处的环境、场面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人或物。(★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的描写,众人眼里的、凤姐眼里的黛玉,都是侧面描写, “两弯似蹙非蹙胃烟眉……病如西子胜三分”则是正面描写)
(2)人物描写的作用
肖像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进行描绘的手法,具体包括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描写。(★如《祝福》中,对“我”在鲁镇见到祥林嫂时有关祥林嫂的外貌描写)肖像描写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
语言描写——包括对话、独白、旁白及对语气的描写。(★如《祝福》中,对“我”在鲁镇见到祥林嫂时, “我”与祥林嫂的对话描写)语言描写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代表性的语言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易错点二:形象题
形象题注意要点
③动作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行为动作进行描写的手法。(★如《祝福》中,对祥林嫂两次拿烛台的描写)动作描写可以写出人物的心灵世界,有助于揭示人物心理及性格特征。
④心理描写——对人物在一定情景中的想法、感触、情绪、意识等进行的具体刻画。(如《祝福》中, “我”与祥林嫂对话时有关“我”的心理描写,在祥林嫂死后有关“我”的心理描写,小说结尾处有关“我”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及行动的内在依据,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⑤细节描写——对生活中那些细致又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的特写型描写。(★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眼睛的变化的细节描写)它是叙事类文章最小的描写单位,把事物细微本质的情状特点,鲜明逼真地呈现了出来。细节描写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可随意取代。小说中运用恰当的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细腻地展示人物某方面的性格特征及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⑥场面描写——在特定的时间及环境中,展开对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通过对环境及人物活动的描写,来烘托、渲染气氛,以刻画人物性格。(★如《祝福》中,对年底鲁镇的人们准备祝福的场面描写、祥林嫂劳动时的场面描写)
易错点二:形象题
形象题注意要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雾都孤儿[注](节选)
狄更斯
早晨,奥立弗醒了,发现自己那双旧鞋不翼而飞,床边放着一双鞋底厚厚实实的新鞋,他不禁吓了一大跳。刚开始他还很高兴,以为这是自己即将获得自由的预兆。他坐下来,跟费金一起吃早饭时,这些想法就顿时化为了泡影,费金说话时的口气和脸色更增添了他的恐慌,费金告诉奥立弗,当天夜里要送他到比尔·赛克斯那里去。
“就——就——留在那儿了,先生?”奥立弗急不可待地问。“我寻思,”费金说话时一双眼睛盯在奥立弗身上,“你很想知道上比尔那里干什么去——啊,宝贝儿?”“呸。”费金唾了一口,对着孩子的面孔细细察看了一番,“等比尔告诉你吧。”
费金看得出来,奥立弗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表示出更浓厚的好奇心。尽管奥立弗心急如焚,却被费金眉宇间那股掩藏不住的奸诈以及自己的种种猜测搅得六神无主,也顾不上继续问长问短。他已经没有别的机会了,费金直到天黑都在做出门的准备。
易错点二:形象题——例题
“你可以把蜡烛点上了。”费金说着,把一支蜡烛放在桌上,“这儿有本书,你看看吧,等他们来接你。晚安。”
“晚安。”奥立弗轻声答道。
费金朝门口走去,边走边扭过头来打量这孩子。他突然停下来,叫了一声奥立弗的名字。
奥立弗抬起头,看见费金用手指了指蜡烛,意思是要他点上。奥立弗照办了。他把烛台放到桌上,发现费金依旧站在房间对面的暗处,眉头紧锁,目不转睛地望着自己。
“当心一点,奥立弗。”费金挥了挥右手,像是在警告他。“他是个鲁莽家伙,发起性子来连命都不要。不管发生什么事,一句话也别说,他要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费金重重地吐出最后一句话,绷紧的面部表情逐渐化为一种狞笑。
费金走了,奥立弗用手支着脑袋,怀着一颗颤动的心,反复推敲着刚听到的一席话。对于费金的一番告诫,他越琢磨越猜不透其中的真实目的和含义。他沉思了好一会儿,才认定自己是被选去替那个强盗打打杂,等物色到另外一个更为合适的小孩再说。他怅然若失,想了一会儿,重重地叹了口气,剔掉烛花,拿起费金留给他的那本书,读了起来。
他翻了几页,刚开始还漫不经心,突然,眼前一亮,其中的一节将他吸引住了,不多一会儿他就沉浸在这本书里了。这本书记录了一帮大名鼎鼎的罪犯的生活经历和审判过程,书页已经翻得污秽不堪,盖满指头的印迹。他在书中读到了足以使人四肢冰凉的一桩桩骇人听闻的罪行。这些吓人的描述是那样真实,栩栩如生,仿佛一页页泛黄的纸张都叫血痕染红了,书上的话回荡在他的耳边。
随着一阵突如其来的恐惧,奥立弗把书合上,扔到一边,然后双膝跪下,祈求上苍别让自己作这份孽,哪怕叫他立刻倒地身死,也别让他活着去犯这些令人发指的弥天大罪。他渐渐平静下来,声音低弱而又断断续续,恳求上帝将自己从眼前的危难中解救出来,一个苦命的孤儿。
他做完祷告,却依然用双手捂住脸,这时一阵悉悉窣窣的声音惊动了他。
“什么东西!”他大叫一声跳了起来,一眼看见门边站着一个人影,“谁在那儿?”
“我,我啊。”一个颤悠悠的嗓音回答说。
奥立弗把蜡烛举过头顶,朝门口看去。原来是南希。
“把蜡烛放下来,”南希姑娘把头扭到一边说,“把我眼睛都照花了。”
“我跟你一块儿去吗?”奥立弗问。
“对,我刚从比尔那里来,我们俩一块儿去。”
“去干什么?”奥立弗往后一退,说道。
“不是去干坏事。”南希应声说道,眼睛朝上翻了翻,她的目光刚一接触孩子的眼睛,便又转向一边。
“我不信。”奥立弗紧盯着她说。
“随你怎么想,”姑娘强打起笑脸,答道,“当然,也不是什么好事。”
一个念头从奥立弗心中闪过:现在刚敲十一点,街上行人还很多,总会有人相信自己讲的事。想到这一点,他便走上前去,略带一点慌张地说,他准备好了。
不管是他心中的一闪念,还是他的言外之意,都没能瞒过他的这位同伴。他说话的时候,南本的眼睛一直死死地盯着他,这时又看了他一眼,明明白白地表示,她已经猜到了他心中闪过的念头。
“嘘!”姑娘弯下腰来,机警地看了看周围,用手指了一下门,“你自个儿没法子。为了你,我已经下死劲试过了,可都没用,他们把你看得很牢,你要是真想逃走,现在也不是时候。”
奥立弗抬起头,目光紧紧地盯着她,南希眉宇间那种热切的表情震撼着他,看来她说的是实话。她的脸色苍白而又激动,浑身抖个不停,看得出她不是说着玩的。
“我已经救了你一回,免了你一顿打,我还会那么做,现在就是如此,”姑娘高声说道,“假如来接你的不是我,而是别人,那些人都会比我凶多了。我答应过,说你会不吵不闹,一声不吭地上那边去,要是你做不到,只会害了你自己,还有我,说不定还会要了我的命。你看看这儿。我吃了这么多苦头,都是为了你。”
她急促地指了指自己脖子、手臂上的块块伤痕,一句紧接一句地说下去:“记住这一点。眼下别再叫我为你吃苦头了。只要能办到,我会帮助你的,但我现在还没有这个力量。把手伸给我。快!你的手。”
她一把抓住奥立弗出于本能伸过去的手,吹熄蜡烛,拉着他走上楼去,一个隐藏在黑暗中的人影迅速把门打开,待他们走出去,门又很快关上了。一辆双轮马车正在门外等候,姑娘拽着奥立弗一块儿登上马车,顺手把车帘拉拢来。车夫不待吩咐,毫不拖延地抽了一鞭,马车开走了。
(有删改)
[注]长篇小说《雾都孤儿》于1838年出版,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孤儿奥立弗悲惨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奥立弗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
设问:为什么说《雾都孤儿》塑造的奥立弗是一个“天使”呢?请结合小说节选部分简要分析。
答案:①面对邪恶的费金,奥立弗用“先生”“晚安”回应对方,表现出奥立费有教养;
②在读了费金给的那本书之后,奥立弗决定“也别让他活着去犯这些令人发指的弥天大罪”,表现了他的纯真、善良;③在南希说明让她来接奥立弗去比尔·赛克斯家的缘由之后,奥立弗放弃逃跑,听从南希的安排,表现了他的善解人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硝烟下的流泉
符浩勇
战火前沿阵地最大的难处是供应中断。双方都断了水,但是水就在眼皮底下。在双方交界处右侧的小山沟里就有股清泉,它日夜流淌,无人敢去汲水。那里暴露在双方的火力网下,一旦有人去汲水,只会白白牺牲而不会搞到水,所以断水三天来没有人打过它的主意。
前沿阵地断水后,最为心焦的是炊事员老苏,他认为前沿的同志吃喝不上水是他的失职。战争年代没有比失职更可怕的了。他虽然是个炊事员,但他有独特的见解:“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在前沿断水三天之后,他带了一筐萝卜在敌人炮火封锁区前等待了一天一夜。第五天清晨,无名高地漫了一层浓雾,他安全地通过了敌人的封锁区,来到前沿阵地,只是萝卜太少,每人分了两个,轻伤员三个,战士们拿到萝卜后,连泥也顾不上擦,就吃了起来。老苏找到白连长,白连长正闭着眼贴在石壁上吸凉气,这个壮汉子听见响动睁开眼对他笑笑,算是对老苏送萝卜的表扬。
“白连长,我想到下边山沟里汲桶泉水来。”老苏在白连长面前蹲下说。
“什么?”白连长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到下边提桶泉水来。”老苏要求着。
“不行!”白连长忽地坐起来,“不行,对面敌人的几挺重机枪不是吃素的,你看——”他拉老苏来到一个狭小的道口,在地上拾了一个废罐头盒,装上土,用力向山坡上甩去,霎时,招来了敌人轻重机枪的密集射击,连长说:“听见了吧!你就是铁人也休想取回水来。”
“让我试试吧!”老苏还是要求去。
“不行,我要对你的生命负责!”白连长恼火了。
“你对我负责,我也要对全连负责,五天了没有喝上水,谁能受得了,你知道不少人渴得喝尿吗?”老苏和白连长争论起来。
“我们没有水,敌人也没有水,他能忍受,我们为什么不能忍受?”
“我们不是和敌人比赛谁耐渴,帝国主义要喝水,无产阶级也要喝水,两家都到了快要渴死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够去汲水?”老苏继续争辩。
“小心敌人打你的冷枪。”白连长说。
“他不让我们喝,他自己也喝不上,他让我们喝,我们也让他们喝,现在就看谁能主动采取行动,敌人既不愿意死,又不会主动去提水,双方都得耐性留火了,现在正是我们采取主动的好机会。”老苏发表了见解。
白连长觉得老苏讲得有些道理,向他点头,意思是你去试试。
经过周密的布置,老苏开始行动了,在坑道里找了一只S国加仑桶(一种手提汽油桶),站在交通沟里,中午十二点钟,双方阵地都停止了射击,沉寂得连对面敌人的咳嗽声都能听见。他把水桶举过头顶,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用石块“当当……”敲了五下,然后又把水桶放下,过了四五分钟,他又把水桶举到交通沟上部,暴露给敌人,又敲了十来响,S国兵没有丝毫动静,他们既没有射击,也没有投弹,好像装着没有看见一样。老苏心里有底了,他对白连长笑笑,白连长对机枪班长命令:“如果敌人开枪,你们轻重机枪一起掩护。”老苏冒着生命危险爬上交通壕,他高举着水桶,弯着腰观察地下可能埋下的地雷,顺着山坡向泉水走去,他步子稳健,没有丝毫惊慌,好像经常去汲水一样。对面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反常行动惊呆了,他们“咿里哇啦”地喊叫起来,一会,也从交通壕里爬出来一个黑人士兵,提着水桶向山泉走去。
从此以后,想不到在敌我接壤地带竟出现了没有经过谈判就达成的停火地段。每天中午十二时,双方各派一人去泉边汲水。据说老苏曾送给那个黑人士兵两包大前门香烟,对方也回赠了两包马蹄牌S国烟,连里怕敌人在烟里释放细菌,送到团部化验去了,老苏觉得没有抽到S国烟开开洋荤,实在是一辈子的遗憾!
(选自《2020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设问:小说是如何塑造老苏这一人物形象的?请联系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①正面描写。通过对老苏动作和语言的精准刻画,表现出他不怕危险乐于奉献的形象及高度的责任感。
②侧面描写。通过对面敌人惊呆的神态侧面表现出老苏勇敢智慧的形象。
③细节描写。用特征鲜明的细节描写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苏去汲水的“举”“敲”的细节凸显其沉稳。
④情节设计上的反复手法的运用,文中“老苏要求”“老苏还是要求”“老苏和白连长争论起来”“老苏继续争辩”及去汲水时举桶敲桶等动作的反复凸显了老苏执着的形象。
解析:这是一道塑造人物手法分析题,考查考生能否从人物的言谈举止来推导人物性格特征乃至精神风貌并分析手法运用,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分析总结。本文以刻画老苏这个英雄为中心,考生只要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依次概括分析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英]狄更斯
我抬眼看看那上面的一扇窗,只见一个头发花白而神情愉快的男子在那儿,他怪怪地闭着一只眼向我点点头又摇摇头,再笑笑,就走开了。就在这时,从房子里走出一个女人,她帽子上又扎了条毛巾,手上带着园艺手套,身披一条像收税人的大围裙那样的大园艺口袋,手拿一把大刀。我马上就知道她是贝西小姐了,因为她大模大样地走出房子,和我可怜的母亲常描述她当初走进我们布兰德斯通鸦巢的花园那大模大样完全一样。
“走开!”贝西小姐摇摇头说,并向空中挥动那把刀做了个砍的动作,“快走开!这里不许男孩来!”
她走到花园的一角,弯腰去挖一棵小树的根时,我战战兢兢地望着她。我勇气丧尽,只抱着豁出去的想法了,于是我轻轻走过去,在她身边站下,用手指碰碰她。
“对不起,小姐。”我开始说。
她吃惊地抬头看看。
“对不起,姨奶奶。”
“呃嘿?”贝西小姐叫道,我还从没听过人们用这么吃惊的口气说话呢。
“对不起,姨奶奶。我是你的孙子。”
“哦,上帝!”我姨奶奶说着,一下坐到了花园的小径上了。
“我是大卫·科波菲尔,从萨福克的布兰德斯通来的——我出生的那晚,你去过那儿,见到了我亲爱的妈妈。她死后,我很不快活,我被冷落,不能上学被迫去独立谋生,干不适合我干的苦活。所以我跑到你这里来。我刚动身就被人抢劫了,只好一路走来,从动身后,我就没上床睡过觉。”说到这里,我的自制力全丧失了;我的双手动了动,本意是向她指明我那褴褛行状,证实我所受的苦难,可我就一下大哭了起来,我想这场哭已憋在我心里整整一个星期了。
我姨奶奶脸上只剩下惊诧的表情,坐在石子上两眼瞪着我;我一开始大哭,她就连忙起身,抓住我的衣领,把我带进了客厅。在客厅里,她做的第一件事是打开一个高橱的锁,从中取出几个瓶子,然后把每个瓶子里的玩意都朝我嘴里倒一点。我想她是想都没想就拿出那几个瓶子的,因为我至今肯定说我当时尝到了茴香汁、鱼酱、色拉油。由于我依然很伤心,不能控制住自己的呜咽,她向我投下这些滋补剂后就把我放到沙发上,在我脑袋下垫一条披肩,又把她头上的头巾取下垫到我脚下,以免我会把沙发套弄脏。然后,她就坐在我前面说过的绿色大扇子或屏风后,这一来我就看不见她的脸了;她每隔一分钟就叫一声“上帝”,像号炮一样。
过了一些时候,她摇铃了。“珍妮,”我姨奶奶对进来的女佣说道,“到楼上去,替我向狄克先生①问好,并说我想和他谈谈。”
我直挺挺地躺在沙发上(我怕稍动就会惹姨奶奶不快),珍妮见了有些吃惊,但她还是去执行命令了。姨奶奶背着手在客厅里走来走去,直到那从楼上窗子里对我眨眼的男人笑呵呵地走进来。
“狄克先生,”姨奶奶说,“别装傻了,因为只要你肯,没人能比你更明白。我们都知道这点。所以,无论怎样也别装傻。”
那男人立刻严肃起来,朝我看看。我觉得他好像要恳求我千万别提到那个窗子。
“狄克先生,”姨奶奶说道,“你听我说起过大卫·科波菲尔吗?好了,别装作没记性,因为你我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大卫·科波菲尔?”狄克先生说,我觉得他是不大记得了。“大卫·科波菲尔?哦,对,当然啰。大卫,的确。”
“行了,”姨奶奶说,“这就是他的孩子——他的儿子。如果这孩子不像他的母亲,就很像他父亲了。”
“他的儿子?”狄克先生说。“大卫的儿子?千真万确。”
“是呀,”姨奶奶继续说道,“他已经干了件好事呢。他跑了出来。哦,他的姐姐贝西·特洛伍德②就决不会跑掉的。”姨奶奶坚定地摇摇头,表现出她对那从未来到人间的女孩的性格和行为所怀的信心。
“哦!你认为她就不会跑掉?”狄克先生说。
“天哪!看看这个人哪!”我姨奶奶很不客气地叫道,“这是什么话呀?难道我还不知道她不会的?她一定会和她的教母兼姨奶奶住在一起,我们会彼此相亲相爱。我倒想请教你,他的姐姐贝西·特洛伍德会从哪里跑掉,或跑到哪里去?”
“她不会跑的。”狄克先生说。
“那就好吧,”姨奶奶听到这回答后也缓和下来了,“你像外科医生的放血针一样利快,狄克,你又怎么能装得木呆呆的呢?现在,你看着这儿的小大卫·科波菲尔,我问你一个问题:我把他怎么办好呢?”
“你把他怎么办?”狄克先生怯怯地挠挠头发说,“哦!把他怎么办?”
“就是,”我姨奶奶神色严肃地举着手指说,“嘿!我要一个很得体适宜的建议。”
“嘿,如果我是你的话,”狄克先生一面茫然地看着我,一面仔细想道,“我一定——”他似乎因为从对我打量时得到启发而生出他料想不到的想法,便很轻松地补充道,“我一定把他洗涮干净!”
“珍妮,”我姨奶奶感到大胜而平静了下来——但我当时并不理解——并转过身说,“狄克先生给我们大家指出了正确做法。烧洗澡水!”
虽然这谈话令我很感兴趣,但当这谈话进行时,我不禁观察我姨奶奶、狄克先生、珍妮,这样我对那房间的通盘观察才可算完全彻底了。
(董秋斯译)
【注】①狄克是贝西的一个远亲,神经有些不正常,他的家人要把他送进疯人院,贝西将他收留并努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②大卫·科波菲尔在出生之前,贝西姨奶奶认为他母亲怀的是一个女孩,并给她取名为贝西·特洛伍德。
设问: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把小说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扁平人物又称漫画人物,性格刻画单调,缺乏变化;圆形人物则是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贝西小姐是扁平人物还是圆形人物?作者这样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示例一】①贝西小姐是扁平人物。主要体现在她怪异的性格上,她穿戴怪诞、言语古怪,还有向大卫挥刀、给大卫吃茴香汁等古怪举止,缺乏性格的变化。②贝西小姐性格鲜明,容易辨认,增强了小说的幽默效果,加深了读者印象。
【示例二】①贝西小姐是圆形人物。她之前讨厌男孩,离开了大卫,后来又接纳了他,虽性格怪异,却也内心善良,表明她的性格是发展的、丰富的。②借以展示人性与生活的复杂,有利于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
感谢观看
高考二轮复习
新教材新高考
——高考二轮复习易错点剖析与强化训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