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第三学月测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地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我曾在乡下参加过这类调解的集会。我之被邀,在乡民看来是极自然的,因为我是在学校里教书的,读书知礼,是权威。其他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最有意思的是保长从不发言,因为他在乡里并没有社会地位,他只是个干事。调解是个新名词,旧名词是评理。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会说话的乡绅开口。他的公式总是把那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接着教训了一番。有时竟拍起桌子来发一阵脾气。他依着他认为“应当”的告诉他们。这阵却极有效,双方时常就“和解”了,有时还得罚他们请一次客。我那时常觉得像是在球场旁看裁判官吹哨子,罚球。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
材料二
“调解制度在我国古代被称为‘调处’‘和对’。”如果说无讼是中国古代政治与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那么调处制度则是实现息讼、无讼的重要手段之一。
调解发生的场域不是国家公权力所代表的政治领域,而是家族所代表的社会领域。调解发生于具有社会权威的第三方的主持下,基于当事人的合意,而对于纠纷进行在地处理。它严格地区分发生于正式国家司法设置——法院中的审判。后者的司法理念与前者大相径庭,审判的理念在于把社会事务拉入国家政治领域,并使其得到政治的解决,公权力是社会事务与民间纠纷的仲裁者。
基于传统中国的司法理念,“受到处于主导地位的主流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在中国几乎所有的二方结构的争议解决都是通过调解的方式完成。简而言之,人们认为中国法官并不兼有审判和调解的职能,相反,法官本质上是一名调解人,他几乎不做或很少进行在传统法院模型中指明的此类审判活动”。在传统中国,“非官方的‘和解人’很明显一直在发挥作用。仅当这些和解人无法解决争议时,人们才诉诸更正式的调解,即诉讼”。调解体现了政治统治解决民间纠纷的非政治性却是社会认同的制度设置,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理念的具体运用,它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社会事务与民间纠纷的国家化或政治化现象,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古人所说的无讼的目标。这正如赛如斯·H匹克(Cyrus F.Peake)所说:“中国人对于和解与调处艺术的运用,对诉讼产生了长久而难以解决的灾难,并使其产生了对法庭的不信任,这为法律在中国社会的运作空间设置了显著的与明确的局限,这与法律在西方社会运作的广阔空间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
(节选自刘建军《社区中国》)
材料三
在儒家看来,诉讼违背自然秩序,破坏社会秩序,并对伦理秩序形成挑战,因而“无讼”成为古代国家精英的社会理想。为了实现“无讼”理想,中国传统社会通过三种途径来抑制诉讼。非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国家精英通过思想劝导、榜样示范、社会舆论等多种方式进行道德教化,不仅试图借助道德感化提高民众的道德水准,劝民息讼,也努力营造“为讼有害”的社会舆论,增加诉讼的道德成本。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统治者通过制定严格的诉讼制度来增加民众提起诉讼的难度,诉讼不是人人、时时都可采用的手段。半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在中国传统社会,民间调处在纠纷解决中扮演重要角色,明清时期被纳入到国家司法体系之中,成为纠纷解决的必经阶段。
(节选自郭星华《无讼、厌讼与抑讼》,有删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理想的礼治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希望借助身内的良心来维持礼俗。
B. 因为在乡土社会中通行的是“连坐”,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
C. 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犯错者往往被视作有道德问题而加以教化
D. 国家精英以思想劝导、榜样示范等方式,引导乡土社会中的人们抑讼。
2. 以下对乡土社会中“调解”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官方的“和解人”一般由长老、乡绅这样读书知礼、富有权威的人来担任,调解过程往往粗暴却极有效。
B. 调解是实现无讼手段之一,它是“社会事务由社会自身处理、民间纠纷由民间自行解决”理念的具体运用。
C. 调解发生的场域不是政治领域,而是家族所代表的社会领域,社会事务与民间纠纷的仲裁依靠的是公权力。
D. 调解以礼俗作为准则,是由于当事人世代聚居,血缘、地缘关系密切,人情、利害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3. 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传统社会“无讼”思想的一项是( )
A. 《白鹿原》中白、鹿两家争地,白鹿村中医堂的冷先生与大儒朱先生承担起调解任务。
B. 《上虞雁埠章氏家训》有言:“好争非君子之道。争之不已,则必致讼,讼岂必胜哉?”
C. 明代设立“申明亭”,宣教礼义道德,规定户婚、田土等纠纷须先得由民间里老调处。
D. 宋代,江西等地的蒙馆开设讼学,用《邓思贤》《公理杂字》等讼师秘本来教授生徒。
4. 三则材料都与中国传统社会“无讼”有关,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说明。
5. 赛如斯·H·匹克认为,“中国人对于和解与调处艺术的运用,对诉讼产生了长久而难以解决的灾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纪念(节选)
孙犁
住在定县的还乡队回村复辟。为了保卫农民的斗争果实,我们队伍开来了。
一清早,我又到小鸭家去放哨。她家紧靠村南大堤,堤外面就是通火车站的大路。她家只有两间土坯北房,出房门就是一块小菜园,园子旁边有一棵高大的柳树。这些年,每逢情况紧张的时候,我就爬到柳树上去监视敌人的来路。这柳树是我的岗位,又是我多年的朋友。
柳树的叶子黄了,小菜园里满是整整齐齐的大白菜。小鸭的娘刚刚起来,正在嘱咐小鸭,等门楼醒了给他穿好衣服。随后她就忽地一声把门开开,嘴里叼着用红铜丝扭成的卡子,两手梳理着长长的头发,一看见我,就笑着说:“呀!又是老纪同志,快到屋里暖和暖和。”
“你好吧,大嫂!”我说,“今年斗争,得到了什么果实?
她把头发卡好,抬手指着家前面的园子说:“分了这三亩园子。它在大恶霸陈宝三手里待了十年,现在又回来了。地多了,明年咱要好好种!叫恶霸们看看,是他们种得好,还是咱穷人种得好!”
她回手关上门说:“纪同志,咱们回来再说话吧,我赶集去!”说完转身走了。我望着她那壮实的身子和那比男子还要快的脚步!
不一会儿,老远传来了母亲喊小鸭的声音。母亲回来了,提着一个大柳罐,满脸红光,头发上浮着一层土。她说:“鸭,我在集上买了几十斤山药。我们娘儿俩去把它抬回来。”
正赶上我要下岗,小鸭就说:“叫纪同志和我抬去!”
我和小鸭把山药抬回来。我这么高她那么小,我紧紧拉着筐系,不让筐滑到她肩上去。她一路走着笑着,到了家里,她娘留我吃饭,我在她家屋里坐了一坐。屋里比夏天整齐多了,新安上一架织布机,炕上铺着新席,母亲说,都是用斗争款买的。门楼那家伙却不言不语地摘下他自己造的木枪来。那枪做得很不高明,只是一根弯榆木棍,系上了一条红布条子。我只能夸好,小鸭在一旁笑了,母亲也笑着说:“纪同志,你知道他是什么心思吗?夏天,你在这里不是答应给他一支枪吗?后来你就走了。他整天磨翻你记性坏,赌气自己做了一支,这是拿出来叫你看看,羞臊你哩!”
我赶紧说:“这怨我记性坏,回头我们做一支!”
母亲这时才红着脸说:“纪同志,有个事和你商量商量,俺家他爹,出去了这就九年了,老也没个音讯,也费心给打听打听!”
我说:“这好办,我们去封信打听打听。大嫂,不要结记,队伍开远了,交通又不方便,接不到信是常有的事。我也是八九年没和家里通信了。”
“纪同志不是东北人吗?有人说俺家他爹也跟着吕司令开到东北去了。”
“很有可能,那里来信不容易。”我说着告别了出来,想着一定要给小鸭的爹写封信,告诉他:他的孩子长大了,这样聪明;老婆进步了,这样能干;家里的生活变好了, 一切是这么可羡慕,值得尊敬。他该是多么愉快!
晚上,我又到小鸭家放哨,小鸭听见动静就跑出来,说:“纪同志,俺爹来信了!” “怎么这样巧,拿来我看看净写的什么?”母亲也掩饰不住快乐的心情,把信交给我,并且把灯剔亮。我把信看了一遍,这是走了很远路程的一封信,信封磨破了,信纸也磨去了头,还带着风霜雨露的痕迹。可是,别提信上的言词是多么热情激动!我拿着信纸,好像握着一块又红又热的炭。不只小鸭的母亲吓得脸烧红了,我的心也跳起来。上面写着他在这八九年里,走遍了河北、山西、 陕西,现在又开到了冰天雪地的东北;上面写着他怎样和日本鬼子作战,现在又和国民党反动派作战,现在已经升为营长;上面写着他们解放了东北多少万苦难的人民,那里的人民十四年经历的是什么样的苦难!上面写着他身体很好,胜利的日子就要到来;上面写着希望妻子进步,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和反顽的斗争;上面问到小鸭长得怎么样了
小鸭嘻嘻笑着,指一指门楼说:“上面没提他!”
“那时他……”母亲像是要安慰门楼,说着脸红了。我明白那意思是,爹走的时候, 门楼还在娘肚子里,出远门的人,恐怕是忘记临行时遗留的这块血肉了。
我回到我的岗位上去。想到我的同志们解放了我的家乡,我分外兴奋。天已经黑了,星星还没出全。我把身子靠在那根大干上,把背包架在老鸹窠里,把枪抱紧,望着堤坡那里。
夜深了,月亮升上来,照亮半个窗户。我听见门楼像大人一样呼呼地酣睡,像是小鸭翻了一个身,说:“多讨厌呀,人家越睡不着,他越打呼噜!”
“鸭,明天我们给你爹写一封信吧!”母亲问。
“叫他回来吗?”
“干么叫他回来!把家里的事情和他学说学说。写上咱家新添了三亩地。”
“对!给爹写封信,娘,我们给信缝一个布信封吧,布信封就磨不破了。”
过了一会儿,小鸭又说:“娘!我看还是叫爹回来吧,听说陈宝三的大儿子参加了还乡队,要领着人回来夺地哩!”
“不要听他们胡嚷嚷!”母亲说,“有八路军在这里,他们不敢回来。天不早了,快睡吧。”
从此就听不见母女两个的交谈,月亮也落下去。我望一望那明亮的三星,很像一张木犁,它长年在天空游动,密密层层的星星,很像是它翻起的土花、播撒的种子。
母子三个睡熟了,听他们的鼻息睡得很香甜,他们的梦境很远也很幸福。我想到战斗在我们家乡的雪地里的同志们。我觉得肩头加上了很重的东西,我望着很远的西方。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修改于河北博野县史家佐村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富有个性化色彩,如“呀!又是老纪同志,快到屋里暖和暖和。”“叫恶霸们看看,是他们种得好,还是咱穷人种得好!”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真实地塑造出一个真诚淳朴、坚强乐观的军属形象。
B. 门楼拿出自己做的枪来“羞臊”“我”的情节,使人既能体会到革命精神的传承,还能感受到战争年代短暂的祥和与安宁。
C. 小说中两次提到战斗在“我”家乡的同志们,是为了强调“我”对家乡解放的兴奋之情。
D. 小说中“把枪抱紧”的细节,表现“我”保卫家国的警惕、专注的心理,也表明“我”深刻意识到保家卫国的责任重大。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运用多种手法增加了语言的张力,如“我拿着信纸,好像握着一块又红又热的炭”,运用比喻手法,语言生动形象。
B. “我”读小鸭父亲来信的情节,选取了信件的主要内容,以白描的形式一一呈现,表现了革命者的自豪和喜悦之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C. 文章没有大幅叙述战争的血腥,而用朴素的语言讲述军民在战火之下的乐观生活,以谈笑从容的态度描摹风云变幻,风趣而不落轻佻。
D. 文章以有限视角叙事,“我”自身观察和叙述,使小说人物心理刻画更细腻,情感更动人,情节更真实。
8. 文中三处画线句子中的“脸红”,分别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金圣叹在品评小说时认为“闲笔”很重要,指出“闲笔不闲,实为妙笔”。所谓“闲笔”是指小说中关于非情节因素的描写,例如茹志鹃《百合花》中关于通讯员的“枪筒”的细节描写是闲笔,却表现了通讯员在战争年代依旧爱美爱自然的乐观精神。请结合文本,举出两个闲笔的例子并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乙]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张口辄骂欧、曾①,摇笔即毁朱、陆②。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
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浮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侍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③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选自黄宗羲《续师说》,有删改)
【注】①欧、曾: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②朱、陆: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③何北山:何基,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
10. 乙文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古人姓氏A道听B未审C议论D其学术文章E已累幅F见G于坊书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之未闻”中的“道”指道理,与“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的“道”意思不同。
B. “本无可师”中的“师”意思为“学习”,与“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的“师”意思不同。
C. “相率而耻不师”的“耻”是意动用法,与“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的“异”用法相同。
D. 谢,有感谢、辞别、推辞等义项,此处的“谢”与“敬谢不敏”的“谢”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认为童子之师只是教习句读的老师,不是真正的老师;黄宗羲却认为他们比并无水平却自称为老师的人更有真才实学。
B. 《师说》中认为择师应不唯身份与地位,只要有“道”即可为师;《续师说》中却认为只有学识渊博、兼备师德之人才有资格为师。
C. 《续师说》中孙明复以石守道弟子,何北山却避师名而不为师。黄宗羲将二人进行对比,强调拜师一定要尊重老师。
D. 黄宗羲“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不是反对韩愈提倡的“师道”,而是劝勉世人不要浮躁。也促进了“师道”的传承。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文言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14. 两文对“师道之不传”的原因见解不同,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离峡州后回寄元珍表臣
欧阳修
经年迁谪厌荆蛮,惟有江山兴未阑。
醉里人归青草渡,梦中船下武牙滩①。
野花零落风前乱②,飞雨萧条江上寒。
荻笋时鱼③方有味,恨无佳客共杯盘。
[注]①青草渡与武牙滩均为峡州境内地名。②乱,这里有飞舞之意。③时鱼,即鲥鱼,为名贵食用鱼。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两联回忆,诗人深情赞美峡州的山水风物,并常在“醉里”“梦中”回到峡州。
B. 颈联写景,到了冬天,峡州野花飘落,一片狼藉,江上飞雨,让词人特别感伤。
C. 尾联抒情,诗人在享用当地物产的美味时,想起了好友,遗憾不能与好友共享。
D. 这首诗的结构非常严谨,首联点明了题意,中间两联承接自然,尾联富有情味。
16. 本诗和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都写到自己的“迁谪”,二者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明确指出“________”是蚯蚓能以泥土、地下泉水为食的原因,也指出了“________”是螃蟹心意浮躁的表现。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运用对比描绘了周瑜有儒将风度,且指挥若定,运筹帷幄。
(3)班级开展“古诗里的啼鸣”专题活动,小刚在他的发言稿中写道:“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古诗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 ① 的古代书籍中,有时候,会看到有关乡贤的记载。乡贤,是指在本乡本土知书达理、才能出众、办事公道、德高望重之人。他们或以学问文章,或以清明善政,或以道德品行等赢得乡邑百姓的高度认同和效仿,从而形成植根乡野、兴盛基层的乡贤文化。传统中国的乡贤或乡绅,一般指科举中取得功名
而生活在乡村并有较高地位。这些人包括由退职返乡的文武官员和有一定功名而未出仕的乡村贤达组成。百年来,传统乡土中国的存在样态和内在结构正在或者已经发生了 ② 的变化。乡村作为传统乡土中国的重要存在样态之一,百年来中国乡村日益现代化的变迁史就是中国共产党 ③ 、奋勇前进的最好见证。作为乡村建设重要参与者、引领者和中国共产党乡村建设政策重要传递者的乡贤在中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环节中,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柿饼是用柿子制成的饼状食品,也是冬季最让人期待的美食之一。吃过柿饼的人都知道, ① ,不过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层白霜到底是什么,于是网络上开始流传这是人工添加的防腐剂。
对此,天津农学院教授田淑芬表示,柿饼上的白霜被称为柿霜,是柿饼在制作过程中天然形成的糖霜,并不是防腐剂,对人体无害,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在制作柿饼的时候,首先需要给柿子削皮,然后将削好皮的柿子进行晾晒。在晒干的过程中,柿子会析出果糖和葡萄糖等营养物质, ② ,这些营养物质会慢慢积累并结晶,最终形成了柿霜。
一般来说,柿饼外层的柿霜多少, ③ 。天气越冷、晾晒时间越长,柿饼就会越甜,柿霜也就会相对多一些。在存储、运输的过程中,如果所处环境温度升高,柿霜可能会融化而变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回霜。
不过,消费者没必要过度追求柿霜的多少,倒是需要警惕不良商家为了提升柿饼“颜值”而人工在柿饼上洒面粉、淀粉等物质。经过人工“美白”的柿饼看上去白得比较均匀,但是只要轻轻一抖,它上面的白色粉末就会掉落,其口感也不是柿霜那种清甜的感觉。
2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线句的引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百合花》)
B. 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哦,香雪》)
C. 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喜看稻菽千重浪》)
D. 卢老师发现,当学生和老师进行双向选择时,有些学生可能因选不到合适的导师而“流落街头”,有些学生因为某些原因提出转导师。(《“探界者”钟扬》)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话不超过15字。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00后的中国健儿们不仅夺得了耀眼的成绩,也发出了自己的青春宣言。20岁游泳运动员潘展乐打破了世界纪录,赛后他说:“游之前就想着全力去拼,发挥出自己最好成绩。我一直想的都是提高世界纪录,把标杆设置得高一些,再高一些。”21岁的郑钦文获得网球女单金牌后接受采访时说到:“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英雄,我希望达到自己的极限,成为更好的自己,甚至可以引领年轻一代。”
“少年自有少年狂”,同为00后,正值青春的你们,对以上材料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重庆市长寿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第三学月测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答案】1. B 2. B 3. D
4. 材料一侧重于传统礼治在“非讼”方面的作用。材料二侧重于“调解”在实现息讼、无讼的重要作用。材料三重点在于分析抑制诉讼的途径方法。
5. ①从思想方面,中国传统礼治认为打官司表示教化不够,是可羞的事情。
②在价值取向上,无讼是中国古代政治与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调处制度则是实现息讼、无讼的重要手段。
③在具体实现“非讼”途径上,中国传统社会通过制度化、非制度化和半制度化等三种途径来抑制诉讼。
正是通过以上各方面的措施,“非讼”成了中国民间解决矛盾的主要手段,而“诉讼”则是被认为是非常规的手段。正如赛如斯·H·匹克认为的那样,“中国人对于和解与调处艺术的运用,对诉讼产生了长久而难以解决的灾难。”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8分)
【答案】6. C 7. B
8. ①第一处:因牵挂(思念)丈夫而请“我”帮忙打听时的难为情。②第二处:被信上热情激动的言词感染,以及对丈夫的牵挂。③第三处:说到丈夫离家前自己怀着门楼这件事的羞涩。
9. ①“小菜园里满是整整齐齐的大白菜”是闲笔,却侧面写出了军属在打倒恶霸分土地后勤劳能干、乐观积极的美好品格;②“屋里比夏天整齐多了,新安上一架织布机,炕上铺着新席”,环境描写是闲笔,但是“整齐”和两个“新”字,表明在斗争胜利后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③倒数第二段对天上星星的描写是闲笔,实际上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孙犁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答案】10. ACE
11. B 12. C
13. (1)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
(2)如果说老师对于道理的传授,甚至比不上童子之师、巫医、乐师、百工,那么这就是当老师的过错了。
14. 第一篇认为师道不传是“世人耻学于师”,第二篇认为师道不传主要是老师过错。
参考译文:
甲
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也很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并向他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比圣人差得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的老师,是教孩子书本的文字,学习断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解答疑难问题。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指“句读之不知”)向老师学习,有的(指“惑之不解”)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类人,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就成群地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十分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觉得近乎谄媚。”唉!尊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士大夫们瞧不起,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乙
呜呼!师道没有流传下来,难道仅仅是学生的过错吗,同样也是老师造成的。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不懂得道理(道理没有听闻),不精通学业(学业不精通),有疑惑却不能解答,那么就没有资格称
之为老师。本来没有什么可教授,却强行聚集道路上擦肩之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这些人还不如教授句读的童子之师,或是传授实际技艺、技术的巫医乐师百工这类人有实际作用。如果说老师对于道理的传授,甚至比不上童子之师、巫医、乐师、百工,那么这就是当老师的过错了。
现在世人都把无所忌惮之人视作高明之人,张口就骂欧阳修曾巩等人,动笔就诋毁朱熹陆九渊等人。连古人的姓氏都只是道听途说,没有弄清,就议论人家的学术、文章,(这样的文字)已在坊间书籍上连篇累牍地出现了。年轻识浅的人,轻浮浅薄,动辄就想超过以前的人,自认为与前人相当,如果世上没有孔子,自己就不应当在弟子之列。大概不只是以做学生为耻,甚至相互都认为不做老师也是可耻的,哎!真是太奇怪了。
过去孙明复做老师,收石守道做弟子,石守道拿着手杖鞋子侍奉左右,孙明复坐着的时候,石守道一定站着,进出都扶着老师,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礼节像这样一般慎重。何北山对于来求学的人,不肯接受他们的拜师之礼。何北山的意思是认为如果没有品德,宁肯使老师的位子空着,来等待以后的有学识之人,不能够让为师之道从自己这里开始败坏。北山可以做老师,却避开师名而不去做,(对待师道)他就是像这样慎重啊!我年纪大了,很少时间去学习,你们想要寻求作我的弟子。我哪里敢冒当世之不韪,做出这样的无耻之事呢?反推韩愈的意思,写下这篇《续师说》,作为推辞的理由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答案】15. B 16. ①本诗写自己被贬官到峡州,虽然厌恶那里的习俗,但对那里的山光水色颇有兴味,表现出豁达乐观的思想感情。②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迁谪”,是由琵琶女演奏悲愤的琵琶曲引起的,诗人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流露出的是一种被贬后的愤懑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答案】 ①. 用心一也 ②. 用心躁也 ③. 谈笑间 ④. 樯橹灰飞烟灭 ⑤. 其间旦暮闻何物 ⑥. 杜鹃啼血猿哀鸣(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答案】18. ①卷帙浩繁 ②天翻地覆 ③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励精图治)
19. 传统中国的乡贤或乡绅,一般指科举中取得功名而生活在乡村并有较高地位者。这些人由退职返乡的文武官员和有一定功名而未出仕的乡村贤达组成。
20. 乡贤既是乡村建设重要参与者、引领者,也是中国共产党乡村建设政策重要传递者,无论在中国乡村建设中,还是在乡村振兴环节中,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答案】21. B 22. ①在柿饼上或多或少都有层白色粉末
②待水分蒸发后
③是由气温以及晾晒时间决定的
四、写作(60 分)
23.
【答案】例文:
少年自有少年狂
2024年的巴黎,00后的中国健儿在奥运赛场上挥洒汗水,斩获荣耀,更喊出了属于他们的青春宣言。游泳运动员潘展乐打破世界纪录后说:“我一直想的都是提高世界纪录,把标杆设置得高一些,再高一些。”网球女单冠军郑钦文则表示:“我希望达到自己的极限,成为更好的自己,甚至可以引领年轻一代。”“少年自有少年狂”,00后一代,正以无畏的姿态,在时代的浪潮中奋勇向前。
00后的“少年狂”,源于敢于超越自我,突破极限的勇气和决心。正如潘展乐,他心中的目标,从来不是简单地战胜对手,而是不断地超越自我,刷新纪录,挑战人类体能的极限。对00后而言,人生的赛场,更像是一场马拉松,需要不断地挑战自我,突破舒适区,才能抵达梦想的彼岸。我们学习,不甘于落后,力争上游;我们工作,不满足于现状,积极进取。因为我们深知,只有不断地超越自我,才能成就更强大的自己,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00后的“少年狂”,更来自于对卓越的不懈追求,对梦想的执着信念。郑钦文渴望“达到自己的极限,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不仅是她个人的追求,更是00后一代的共同心声。我们出生在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目睹了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也感受到了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我们渴望在各个领域展现00后的风采,用奋斗和汗水,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篇章。无论是科研领域的探索创新,还是文
化领域的传承发展,00后都将以追求卓越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00后的“少年狂”,更体现着敢于担当,引领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郑钦文希望“引领年轻一代”,这并非一句空谈,而是源于00后对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感。我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拥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更开放的思维方式。我们关注社会问题,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与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中。00后一代,必将以更加自信、更加从容的姿态,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谱写新的篇章。
“少年强则国强”,00后的“少年狂”,是青春的宣言,更是时代的强音。我们坚信,只要心中有梦,脚下有路,敢于拼搏,勇于创新,00后一代,必将创造属于我们的辉煌,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青春华章!
PAGE
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