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07 10:3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师 说
韩 愈
——闻先师之言,悟学习之道
导入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师道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勇为人师,抨击时弊,这个人就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
甲骨文左边从垖(“duī”,同“堆”,意为小土山);右边从帀(“zā”,同“匝”,意为众多、环绕)。军队多驻扎在小山上,所以“师”本义为“军队编制中的一级。”
后来“师”引申为老师。
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一师为二千五百人。
韩愈(768—824),字退之。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谥号“文”,也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作者介绍
写作特色: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他的散文内容深刻,语言质朴,风格刚健。
名人地位: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同时他也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作者介绍
唐宋八大家 :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唐宋“古文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这次古文运动,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作者介绍
文体知识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的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求学”的道理。
《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于一类文章。“说”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写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以来,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当时社会仍沿袭着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社会上“耻学于师”的观念靡然成风,而韩愈特立独行,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写下了《师说》。作者借送学生李蟠来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
句读( ) 或不( )焉 位卑( )
近谀( ) 也欤( ) 郯子( )
苌弘( ) 师襄( ) 老聃( )
子蟠( ) 经传( ) 贻之( )
dòu
fǒu
bēi


tán
cháng
xiāng
dān
pán
zhuàn

正字音
文本研讨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② ,所以③传道受④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⑤师,其为⑥惑也,终不解矣。生乎⑦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⑧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⑨之。吾师道也,夫庸⑩知其年 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 所存,师之所存也。
①者:引出判断;②者:辅助性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③“用来 ‥‥‥的”;④受:同“授”,传授;⑤动词,跟随,追随;⑥动词,作为,成为;⑦介词,在;⑧意动,“以……为老师”;⑨名词的意动,以……为师;⑩副词,表疑问,岂,哪; 年龄;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连接前后两个句子);
文本研讨
第一段
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2、从师的原因: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择师的标准: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教师的职能:
传道、受业、解惑
点题,统领全文
正面论证
反面论证
道理论证
文本研讨
嗟乎!师道①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②人也远③矣,犹且④从师而问⑤焉;今之众人,其下⑥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⑦益圣⑧ ,愚⑨益愚⑩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爱其 子,择师而教之;于其 身也,则耻*师焉,惑 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 不知,惑之不解,
①师:名词作动词,尊师学习;道:名词,风尚; ②动词,超出; ③多,形容词; ④还,副词;⑤请教,动词;⑥名词作动词,低于;⑦形容词作名词,圣人;⑧形容词,圣明;⑨形容词作名词,愚人; ⑩形容词,愚昧; 表揣测语气,大概; 代词,他的; 代词,自己;*耻:形容词意动,以……为耻 糊涂,形容词; 断开句子的知识; 宾语前置句标志;
文本研讨
或①师焉,或不焉,小②学而大③遗,吾未见其明④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 相师。士大夫之族⑤ ,曰师曰弟子云者⑥ ,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⑦ ,官盛⑧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⑨ ,今其智乃⑩反不能及 ,其 可怪也欤!
①有的人;②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③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 ④明智 ;⑤类;⑥说,与者合在一起,表示“诸如此类的说法”;
⑦形容词意动,以……为羞,感到耻辱;⑧地位高;⑨不与同列;⑩竟; 赶得上; 副词表反问,难道;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文本研讨
第二段
2、作者将批判的矛头对准哪三种人?为什么要对准这三种人?
第一种是“众人”,第二种是“家长”,第三种是“士大夫之族”。原因在于这三种人有一个共同的表现,即耻师。
3、《师说》的第二段用了三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论据,请找出来。
1、第二段提出了什么分论点?请用原文的话回答。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文本研讨
第一组对比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对象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从师的态度
结果
对比
方式
论述
中心
耻学于师
从师而问
圣益圣
愚益愚
纵向对比
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
2.阅读第二段,找出对比,并完成下列表格
文本研讨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对象
于其子
于其身
从师的态度
结果
对比
方式
论述
中心
耻学于师
择师而教
小学
大遗
自身对比
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二组对比
文本研讨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对象
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从师的态度
结果
对比
方式
论述
中心
群聚而笑之
不耻相师
横向对比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三组对比
文本研讨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①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② ,其贤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⑨不如师,师不必贤 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④有专攻⑤ ,如是⑥而已⑦ 。
①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类,辈;③道德、学问、才能;
④学术技艺;⑤专门学习或研究 ⑥如此;⑦句末语气词,罢了;⑨不一定; 超过;
文本研讨
第三段
1、第三段提出了什么分论点?请用原文的话回答。
圣人无常师。
2、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去论证分论点?
论证手法 孔子事例 证明观点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文本研讨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①古文,六艺②经传皆通③习之,不拘于④时,学于余。余嘉⑤其能行⑥古道,作《师说》以贻⑦之。
①喜爱; ②六艺的经文和传文;③全面;④前一个是介词,表被动,被; ⑤赞许; ⑥遵行;⑦赠送;
文本研讨
第四段
1、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的“不拘于时”、“行古道”,也是对士大夫的有力批评。既针砭了时弊,又通过李蟠的事例来倡导从师。因此结尾虽然简单,但说明了写作的缘由,紧扣中心。
写作特色
1、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其语言风格的多样上。请简要评析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1)整散结合,气势贯通。整齐的对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散句。而这一长散句中,“圣益圣,愚益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对偶句。
  (2)顶真妙语,环环相扣。本文多处运用了顶真修辞手法,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写作特色
1、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其语言风格的多样上。请简要评析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3)语气丰富,绘声绘色。语气的错综变化,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本文用了“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
主旨归纳
文章通过古今师风、学风的对比,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求学的原因,说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批判了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
高考链接
1.《师说》中,写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阐述老师职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韩愈认为不必苛求老师一定要比弟子强的句子是:“ , ”。
4.韩愈在《师说》中诠释了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这两句话是:“ , ”。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