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4张PPT)
荀子
劝学
师说
韩愈
连读
核心素养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学习对于人修身立德的重要性,了解学习应持有的态度和方法,树立尊师重道的思想,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审美鉴赏与创造:
赏析荀子所论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理解韩愈所确立的“师”的概念、择师标准、从师之道。
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熟读课文,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学习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和对比论证方法。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熟练背诵课文。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几句话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吗?
名句导入
青少年好学,像太阳初升,光芒四射;壮年好学,像中午的阳光,明媚而艳丽;老年好学,像燃着了蜡烛,也会放出一缕光明。类似的名句你还知道哪些?
学习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学则智,不学则愚;学则治,不学则乱。
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
黄宗羲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
尊师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太公家教》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荀子》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吕氏春秋》
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吕氏春秋》
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程 颐
荀子
劝学
他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出任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知人论世
荀子认为,后天环境可改善人恶的本性,凡是失去本性,接受后天教化的人,反倒成为了君子。 他强调学习、积累,注重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劝学》便是他强调后天学习的名篇。
创作背景
劝:勉励、劝勉。作者在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劝学
解题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节选。
诵读经典
理清思路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qū中zhòng规。虽有yòu槁gǎo暴pù,不复挺者,輮róu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lì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zhì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yú之所学也;吾尝跂q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yú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jí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jiāo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qí骥jì一跃,不能十步;驽nú马十驾,功在不舍。锲qiè而舍之,朽木不折;锲qiè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 。蚓无爪zhǎo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áo,非蛇鳝shàn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zào也。
请同学们通读全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观点,并概括每段内容要点。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改变自己。
第三段:论述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助力自己做到更好。
第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积累、坚持、专心。
精读文章
感悟学习之道
劝学
第1段: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今:人格高尚的人
停止
译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全文的文眼。
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作用: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第2段:
从
比
代词,指代冰
表转折,但是
动词,形成,凝结
状语后置
译文:
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出来, 但是(颜色)比蓝草(更)深。冰,是水凝结成的,可是比水更寒冷。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断句
译文:
木材笔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火烤)使它弯曲成为车轮,它的弯度合乎圆规(画出来的圆形)。即使又晒干,(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用火烤)使它这样的。
中:符合、合乎。
: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
以为:把…作为。
其:代词,它的。
曲:形→名,曲度,弧度。
虽:即使。
有:通“又”。
槁暴:晒干。槁,枯。暴,晒。
挺:直。
然:代词,这样。
判断句
1、什么是判断句
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2、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共同点: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都有用判断词:“是”或“非(不是)”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
例如: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翻译:不是我杀的人,是兵器杀的。(这里就是用“非”这个判断词来表示判断。)
3、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不同:
(1)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则”“即”“乃”“皆”“亦”“本”“诚”“素”等等,都可以译作“是”或与是相关。
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吾乃常山赵子龙。《三国演义》
是皆秦之罪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判断句
亦盛矣哉。(也真是盛大隆重的事啊!)
我本布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2)采用“……者,……也”的句式构造判断句。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翻译时不必管“者”“也”,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例句:虽又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采用“……,……者也”的句式构造判断句。(译作“是”,表判断。)
例如: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连说》)
(4)采用“……者,……”的句式构造判断句(译作“是”,表判断。)
例句: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夫,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5)采用“……,……也”的句式构造判断句。(译作“是”,表判断。)
例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所谓前洞也。
(6)借助“此……耳”或“此……也”的句式构造判断句。(译作“这(就)是”,表判断。)
例句: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翻译:这是重蹈已经灭亡的秦朝的覆辙罢了
此余之所得也。
(7)无标志判断句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翻译:刘备是当今天下骁悍雄杰之人。(句中没有任何标志性的词语或句式构造,但是根据语境要泽作“是””,表判断。)
判断句
译文: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加工过)就笔直,金属制成的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得锋利。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都注意省查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故:所以
受绳:经墨线量过。
直:形→动,变直。
金: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就:动词,接近、靠近。
砺:磨刀石。
日:名→状,每天。
参:检验。 省:省察。
则:那么,就
知:同“智”,见识。
明:明达,对事理有透彻的认识。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与“已”相呼应,证明中心论点。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蓝
加工
胜于
青
水
冷冻
寒于
冰
木
輮
轮
木
绳
直
金
砺
利
人
学习
人
学习
改变自己
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客观事物
客观事物
变化
变化
发展、提高
改变原来性状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指的是在论述过程中,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一种论证方法。比喻者与被比喻者,二者之间需要符合“类相异,理相同”的原则。也就是说,二者必须不属于同类,才能作比喻,必须事理相同,方能进行推理论证。
举例论证,指的是用典型事例来证明需要论述的观点。论点与事例之间是“总——分”的关系,事例是具体性的,论点是概括性的。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译文: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比不上片刻的学习的收获;我曾经踮起脚跟远望,比不上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尝:曾经。
终日:整天。
须臾:片刻。
跂:踮起脚后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表修饰
第3段:
表修饰
强调空想不如学习。
即日(当天)
翌日(次日)
期年(满一年)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望(农历每日十五日)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表示时间的词语
顷之(不久)
既而(不久)
须臾/半霎(片刻)
寻(不久)
俄/俄而(一会儿)
食顷(吃一顿饭的时间)
未几(不久)
适(刚刚
已而(不久)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表转折,但是
译文: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不是更响亮,但听的人却听得清楚。
高:形→名,高处。
疾:劲疾。
闻:听。
彰:清楚。
译文: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行走的更便利迅速,却能到达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擅长游泳,却能横渡江河。有学问、有修养的人的资质和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善于凭借、利用外物罢了。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借助,利用。
舆:车。
利:使动,使……快。
而:二个均为表转折连词。
致:到达。
能:擅长
水:名→动,游泳。
绝:横渡,越过。
生:通“性”,资质,禀赋(天性)。
通过学习,弥补不足。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比喻论证
跂而望
登高博见
登高招
见者远
顺风呼
闻者彰
假舆马
致千里
假舟楫
绝江河
通过学习
善假于物
弥补不足
善假于物
译文:
堆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积聚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在这里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人们会达到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远(的地方);不积聚细小河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兴:起。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于是” ,译为在/从这里
善:形→名,善行。
而:表承接。
神明:非凡的智慧。
焉:语气助词。
跬:古代的半步。
无以:固定句式,
没有用来…的(办法)。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第4段:
兼词,是指古代汉语中,某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这种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便成为兼词 。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积累
学习的方法
人
见识广博
掌握知识、培养品德,
由量变到质变。
生活中的实例:日行一善、摘抄、纠错、读书笔记、古诗文诵读。
比喻、对比
译文:
千里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驾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放弃奔跑。如果雕刻一下就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会刻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金属、石头也能雕刻成功。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骐骥:骏马。
驾:马拉车一天走的路叫“一驾”。
锲:雕刻。
而:表假设,如果。
镂:雕刻。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朽木不折,金石可镂
坚持
学习的方法
人
学有所成
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只要坚持就能成功。
龟兔赛跑 滴水穿石 铁杵成针
比喻、对比
译文: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能喝到泉水,因为它心思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蟹钳,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的原因),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爪牙:指动物的尖爪和利牙。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上、下:名→状,向上、向下。
黄泉:地下的泉水。
一:数→形,专一。
而:表并列,和。
寄托:安身。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蚓——用心一也
蟹——用心躁也
专一
学习的方法
人
学有所获
学习,需要用心专一,深入其中,如此才能有更深的体会,得到更大的收获,也能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倘若停留在表面,或者深入得不彻底,便难于领悟其中更深的道理。
学习,需要用心专一,深入其中,如此才能有更深的体会,得到更大的收获,也能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倘若停留在表面,或者深入得不彻底,便难于领悟其中更深的道理。
比喻、对比
学习的方法:积累、坚持、专心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学习方法态度10喻
积累
4喻
坚持
4喻
专心
2喻
正反设喻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正反设喻
正反设喻
反面设喻
正面设喻
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
“劝学”是荀子对人们的谆谆教导。当你懈怠时,他告诉你要“锲而不舍”;当你满足时,他提醒你“学不可以已”;当你无助时,他告诉你“登高而招” 当你急躁时,他叮嘱你“用心专一”。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几千年来,他是学子们的路标和指针,激励一代代学子不断努力进取,从成功走向辉煌。
“劝学”今说
绘思路导图
明写作特色
劝学
请同学们通读全文,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并绘制思维导图。
亮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解决问题(怎么做)
(怎么“学习”)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学习的作用:弥补自己的不足
逐步积累
坚持不懈
专心致志
提出问题(是什么)
分析问题(为什么)
(为何“学习”)
学习的方法
和态度
写 作 特 色
多用比喻论证。
善用对比论证。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增强文字说服力。
多用对偶,夹用排比。本文中排比句和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
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理解。
比喻论证特点
设喻方式多样。
正面设喻。
②反面设喻。
③正反设喻。
④反复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
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
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
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
对接高考
素材运用
劝学
提炼与之相关的话题关键词:
学无止境,终身学习;
学有所思,思有所悟;
知行合一,笃行致远;
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集腋成裘,积沙成塔;
孜孜以求,专心一致等。
从刀耕火种到航天卫星,从百家争鸣到中西融合,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知往鉴今,古为今用,是我们读《劝学》的意义。
请同学们运用比喻论证阐述“学,然后知不足”的观点。要求:写一个完整的议论文语段(要有中心观点,有论据有论证过程,有结语),字数300字左右。
能力提升,小试牛刀
学,然后知不足。知识就像一片海洋,广阔无际,而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宛如一艘小船,若放眼望去,见到的只是一片蔚蓝罢了。因此,只有当主动去探索,奋力去航行,才会知道自己会在哪个位置偏航,自己在哪种状态下会迷路,自己在何处会搁浅。在正式考验来临之前,这一切都是演练,在航行过程中所经历的,不论是顺利的或是坎坷的,这些都会是在你成为金牌水手前的资本,都会成为你的勋章。学习是一个充满未知的过程,宛如一片荆棘丛林。但是,只要去学了,漏洞暴露了,问题出现了,这时候,从来开始,脚踏实地,碰到一个坎解决一个坎,即便是高山峻岭,也可以如履平地,此为“学,然后知不足”。
示例
以2022年北京卷作文为例:
古人说,“学不可以已”,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同之处,也有不一样的地方。请以“学习今说”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可以从学习的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任选角度谈你的思考。
运用示范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新时代青年需保持坚持不懈的学习定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有了远大的学习目标,如果不能付出长久持续的努力,也不会成功。工程院院士顾诵芬,扎根大漠数十年,不懈地学习研究机械理论,方成翱翔中国领空的“战鹰”;气象学家竺可桢,暮年之时缠绵病榻,仍然坚持学习最新的气象理论成果,方成“中国气象学之父”。在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我们更需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唯有长久学习才能紧跟时代步伐,迎接现实挑战。
日积月累
基础巩固
劝学
1、于
介词,从。青,取之于蓝。
介词,比。青于蓝、寒于水。
介词,引出行动的对象,不译。
善假于物也。
介词,在。游于赤壁之下。
表被动。不拘于时。
介词,对于。于其身也。
表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
受任于败军之际。
重点虚词
2、而
连词,表转折(译为“但是”):而青于蓝/而寒于水/而见者远/而闻者彰/而致千里/而绝江河
连词,表修饰:吾尝跂而望矣/吾尝终日而思矣/顺风而呼/登高而招
连词,表并列(译为“并且,和”):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连词,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锲而不舍,锲而舍之
连词,表顺承(译为“就”):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1、通假字
輮以为轮
虽有槁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
2、古今异义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通假字 古今异义
(輮,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有,同“又”)
(知,同“智”见识)
(生,同“性”,天性)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斧等。今义:黄金)
(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古义:借助。今义:与“真”相对)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动词的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3)形容词的活用
故木受绳则直
词类活用
(古义:寄居存身。今义:①托付;②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名词作状语,每日)
(名词作动词,游泳)
(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动词的使动用法,用火烤木材使之弯曲)
(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积善成德
(4)数词的活用
用心一也
4、句式积累
(1)倒装句
①状语后置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词类活用 句式积累
(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第一个“于”引出动作的处所,即“于蓝取之”;
第二个“于”表示比较即“于蓝青”)
(介宾短语“于水”作“寒的状语,即“于水寒”)
②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省略句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3)判断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固定句式
无以至千里
句式积累
(两个“之”均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即“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十”前省略动词“跃”)
(“……者,……也”)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
青出于蓝:
一曝十寒:
锲而不舍:
跬步千里:
驽马十驾:
积水成渊:
词语积累
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懈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
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比喻做事只要努力不懈,总可以获得成功。
比喻才智平庸的人,若能努力不懈也能赶得上聪明的人。
点点滴滴的水聚积起来,就能形成一个深潭。比喻积少成多。
基础练习
巩固提升
劝学
一、选择
1、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槁暴(pù) 舟楫(jì) 舆马(yú) 参省乎已(xǐng)
B蛟龙(jiāo) 跬步(kuǐ) 爪牙(zhǎo) 砥节砺行(Iì)
C.驽马(nǔ) 骐骥(jì) 洞穴(xué) 金石可镂(lóu)
D.跂望(qǐ) 须臾(yú) 锲而不舍(qì) 二螯(áo)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一、选择
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斗折蛇行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D.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二、情景默写。
(1)《劝学》中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劝学》中以借助舆马可致千里为例,论证了君子“善假于物”的道理,同篇中与之相似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劝学》中,作者用木材经墨线比量而取直和金属制的刀斧经磨砺而变锋利来设喻引出了“_______ _ ___,___ __ ______。 ”的论断。
(4)《劝学》中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通过后天不断广泛学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明而行无过矣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2022年新高考I卷】《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2020天津卷】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0全国II卷】《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暴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_____”。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輮以为轮
輮使之然也
4.【2022年江苏南京高一上学期12月百校联考】儒道两家都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与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
5.【2022年广州市第五中学高一上学期检测】《荀子·劝学》中强调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22年广州市象贤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表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7.【2022年上海市行知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劝学》中用比喻的手法正面阐述学习重在坚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22年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在《荀子 劝学》中,文章开篇连用比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并顺势推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广泛学习并不断省察自己的重要性。
9.【2022年重庆高三下学期质检】《荀子 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022年广东实验中学高一上期末】《劝学》中“___________”一句指出蚯蚓能以泥土、地下水为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指出了螃蟹心意浮躁的表现。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用心一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韩愈
师说
程门立雪
《宋史-杨时传》: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zuò)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情境导入
知人论世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因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突出成就,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提倡儒家思想,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重道轻文”,提倡“唯陈言之务去”等,影响深远。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唐宋八大家
韩 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 洵
苏 轼
苏 辙
王安石
曾 巩
韩愈
中唐
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柳
字退之
古文运动
谥 文
韩吏部
文学家
政治家
文起八代之衰
韩潮苏海
千古文章四大家
韩昌黎
古文运动
古文:这一概念首先由韩愈提出,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笔法。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
知人论世
韩愈的作品非常多,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今有《韩昌黎集》传世。
代表作品:《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
《祭十二郎文》《讳辩》《原道》《柳子厚墓志铭》
(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
不与吾梦相接。)
知人论世
“韩文”的特点
1.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时人有“韩文”之誉。
2.“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或“鲠言无所忌”,也就是敢于讲话,而且敢讲真话。
3.慷慨激昂,忧愤甚广
4.自然随便、如话家常
5.善于创新,突破传统写法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知人论世——写作背景
更加
尊奉
就
以之为,把他看作
冒着
后辈学生
严正不屈
感到惊怪,相聚咒骂
指指点点相互拉扯示意
大肆编造谣言
因此
写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可以为官。因此,当时士大夫阶层,以从师为耻,这种风气严重破坏了从师之道。到了唐朝时候,这种以从师为耻的风气愈加浓厚。
韩愈写此文抨击时弊,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态度,表现出非凡的勇气。
“说” ,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师说
解题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 灵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韩愈《马说》 周敦颐的《爱莲说》
柳宗元《捕蛇者说》
诵读经典
纠正字音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yōng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zhǎng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 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
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dòu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yuè师百工之人,不耻相xiāng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ú。”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yú!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tán子、苌cháng弘hóng、师襄xiāng、老聃dān。郯tán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pán,年十七,好hào古文,六艺经传zhuàn
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yí之。
精读文章
感悟学习之道
师说
第1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所以 古:用来…的、凭它(他)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受 通“授”,传授
惑 疑难、疑惑
判断句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中心论点
开篇点题,统领全篇。
①师的概念(职能)
(1)作用:
(2)作用: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它们作为疑惑,就最终不能解决。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且以他为老师;
而:表承接,就。
之:指知识和道理。
孰:疑问代词,谁。
而:连词,表转折,却。
从:跟从。
乎:相当于“于”,在。
闻:知道,懂得。
固:本来。
乎:相当“于”,比。
从而: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师:名词意动,以之为师
状语后置
从师的必要性(原因)
意动用法
“意动”中的“意”,就是“主观认为”,就是“主观上把某个事物当作”的意思。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以充当谓语,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包括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到……”“把……当作……”等。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意动用法,并翻译。
1.幕天席地
2.鱼肉百姓
3.力士素贵,耻之
4.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
5.梅妻鹤子
6.孟尝君怪之
7.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8.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9.先天下之忧
10.不耻下问
幕、席:把……当作幕、席
鱼肉:把……当作鱼肉
耻:以……为耻
异:感到奇异
妻、子:把……当作妻、子
怪:对……感到奇怪
奇:认为……奇特;
宾客:把……当作宾客
小:认为……小
先:以……为先
耻:以……为耻
【学以致用】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在我后面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从(他)并且以他为老师。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师:学习,动词。
夫:发语词
庸:表示反问语气,
相当于“岂”, 哪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独
是故:因此,所以。
无:无论,不分
所存:存在的地方,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状语后置
判断句
从师的态度与标准
古之学者
必有师
文本研读——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
教师的职能
从师的原因
从师的标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终不解矣。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第2段:
状语后置
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
师: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道,风尚。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独
出:超出。
犹且:尚且,还。
而:表顺承
众人:一般人。
下:低于。
而:连词,表转折,却。
耻:形容词意动,以……为耻。
于:向。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
圣①益圣②:圣人①名词更加圣明②形容词。益,更加、越发。
愚①益愚②:愚人①名词更加愚昧②形容词
所以:……的原因。
其:揣度语气副词,大概
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身:自己。
耻:形容词意动,以……为耻。
惑:糊涂。
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判断句
宾语前置
彼:指示代词,那些
而:表并列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或……或……:译为“有的……有的……”。
不:同“否”指不从师学习。
小:小的方面。 大:大的方面。
遗:放弃。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之类的话,就成群聚在一起来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百工:各种工匠
耻:以……为耻。
相师:拜别人为师
族:类
云者:有“如此之类”的意思
群:名词做状语,成群
相若:差不多
道:道德学问
(以)地位低(者为师),就觉得十分羞耻,(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从师问道的风尚难以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与之同列,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卑:低下
盛:高
谀:谄媚奉承
不齿:不与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看不起。
智:见识
乃:竟
其:加强反问语气
欤:语助词,这里表感叹,相当于“啊”。
齿,名词作动词,并列、排列。
对比论证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
正反相对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试分析本段有几组对比,这样对比有何作用?
抓住一些标志性语句,看看作者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本段共有三组正反对比,三组对比后的结论句:
①古之圣人VS今之众人:其皆出于此乎?
②对其子VS对其身: 吾未见其明也。
③百工之人VS士大夫之族: 其可怪也欤!
推测
肯定
感叹
情感是渐次强烈。体现了作者文势汹涌的风格特点,真是“韩文如潮”。
探究对比论证
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中心
论点
分论点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纵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于其身,耻学于师。
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横比
反面论证
对比论证
圣益圣
愚益愚
小学
大遗
其智
不及
由理论到实际,通过针砭时弊,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文本研读——第二段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常师:固定的老师
师:以……为师,意动
之徒:这类人(之类、之伦、之属、之谋、之族)
贤①:才德优秀。
及:比得上
三:虚数,极言很多。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第3段: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术技艺各有各的专门学习或研究,如此罢了。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不必:古: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
贤②:超过
闻道:懂得道理
术业:学问和技艺
攻:学习、研究
是:代词,此,这
思考:本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什么观点?
提出分论点2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圣人无常师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文本研读—第三段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古之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学习过,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的从师之道,写《师说》来赠送给他。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第4段:
状语后置
被动句
交代写作的缘由
委婉发出倡议:好古文,行古道!
好:喜爱
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
经传:经文和传文(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通:全面
之:音节助词,不译
于①:介词,表被动;
于②:介词,向
嘉:赞许 古道:古人从师之道
以:表目的的连词,来
贻:赠送
被动句
1、什么是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换句话说,这里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我们称为被动句。
2、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共同点:现代汉语中常常直接用“被”字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这样用的情况,但很少。
例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原列传》)
翻译:忠诚却被奸臣诽谤,能不产生怨恨吗。
3、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不同: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
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句子结构来表示,而不像现代汉语
常常只用“被”字来表示。
被动句
(1)采用“……为……所”的句式构造被动句。
例如:①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翻译:吴巨是个平庸的人,又在偏僻的远郡,很快就会被别人吞并。
②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译:现在不赶快去,就会被曹操占了先机。
(2)采用“……为……”的句式构造被动句。
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翻译: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
(3)采用“……为所……”的句式构造被动句。
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翻译: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被动句
(4)采用“……见……于”的句式构造被动句。
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翻译:我将常常被博学多才的人嘲笑。
(5)采用“……见……”的句式构造被动句
例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如果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6)采用“…于.….”的句式构造被动句。
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翻译:我不能拿整个吴国的土地,十万大军,被别人控制。
(7)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翻译:大王被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句中没有任何标志性的词语或句式构造,但是根据语境,要译作“被”。)
教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师的原因:人非生而知之者;
从师的标准:无贵无贱……师之所存也。
古之圣人,圣愈圣 ;今之众人,愚益愚;
于其子,于其身,小学而大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批判当今耻学于师
孔子从师的行为;
孔子从师的言论。
圣人无常师
写作目的
贻李蟠:好古文,不拘于时行古道
立
破
立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古之学者必有师
回顾文章脉络
提出论点
结构严谨,说理层次清晰。
多种论证方法灵活运用,增强表达效果。
文章气势雄壮,语言错综往复,变化无穷。
①对偶,句式整齐,气势磅礴
②丰富的语气表达,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文本特色
文本特色
顶
真
概念:前一句的结尾词语紧接着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词语的那种首尾相“顶”的格式,又叫“连珠”、“蝉联”。
表达效果:结构严密、上下衔接、语势贯通,音律优美。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主旨点睛
《师说》是一篇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有着卓越见解的议论文。作者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途径,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错误观念;突出了作者不顾流俗,积极倡导从师学习的优良传统的勇气。
日积月累
基础巩固
师说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师焉,或不焉
2、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吾从而师之
通假字 古今异义
受,同“授”,传授
不,同“否”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古义:用来…的、凭它(他)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义:从,跟随;而,并且(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因此、就
今之众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3、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
君子不齿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吾从而师之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耻学于师
词类活用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
古义:不一定。
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名词作动词,学习
名词作动词,并列、排列
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小学而大遗
4、一词多义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师道也
或师焉,或否焉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动词,传授
动词,流传
名词,老师
动词,学习
动词,从师学习
名词意动,以……为师
指有专门技艺的人
传
师
一词多义
名词,才德优秀
动词,超过
介词,相当于“于”,在。
介词,相当“于”,比。
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疑问语气词,表反问,相当于“呢”
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人称代词,他,他们
指示代词,它们
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贤
乎
其
其贤不及孔子
师不必贤于弟子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皆出于此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其出人也 远矣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欤
古之学者必有师/今之众人
人非生而知之者
吾从而师之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圣人之所以为圣
士大夫之族
句读之不知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于其身也
不拘于时
一词多义
助词,的。
代词,代上文的道和业。
代词,他。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助词,调节音节,无意义。
指示代词,这、此。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在
介词,对于
介词,表被动,相当于“被”
之
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而耻学于师/学于余
师不必贤于弟子
5、句式积累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一词多义、句式积累
介词,在。
介词,向。
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
状语后置句。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介宾短语“乎吾前”作“生”的状语,后置
介宾短语“乎吾”作“先”的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句。乎吾后生,其闻道也亦乎吾先。
介宾短语“乎吾后”作“生”的状语,后置
介宾短语“乎吾”作“先”的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句。夫庸知其年之于吾先后生乎?
介宾短语“于吾”作“生”的状语,后置
于
句式积累
状语后置句。而耻于师学。
介宾短语“于师”作“学”的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句。于余学。
介宾短语“于余”作“学”的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句。不知句读,不解惑。
“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判断句。“……也”,表判断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被动句。介词“于”,表被动
而耻学于师
学于余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不拘于时
基础练习
巩固提升
师说
一、选择
1.下列选项中加粗字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不齿/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小学而大遗
C.积善成德/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吾师道也/不耻相师
2.下列句子中,与“句读之不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B.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而耻学于师 D.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3.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吾尝终日而思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C.其皆出于此乎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余嘉其能行古道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B.宋何罪之有?
C.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二、情景默写。
1、文中阐述老师作用的句子“ , ”。
2、文中阐述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都会有困惑的观点的句子是 “ , ”。
3、文中说,从师与年纪大小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前,要以之为师;而“ , ,_____ ___ ”。
4、文中指出,选择老师时不要管他的地位和年龄,并用“ , ”两句说明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的道理。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5、《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的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点出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7、韩愈在《师说》中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从师的态度进行了对比,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疑问,来批评不愿从师的士大夫们。
8、韩愈在《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师说》中,韩愈认为士大夫们不能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那样相互为师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如果彼此为师,就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尴尬局面。
10、韩愈在《师说》中表述了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明确择师标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韩愈在《师说》中表达自己写作目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